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六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七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三十
附錄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尊者世親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分别賢聖品第六之二
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復何所修。頌曰.
依已修成止. 爲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餘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論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爲毗鉢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習四念住[一]耶。謂以自共
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爲自相.一切有爲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
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爲共相.身自性者大種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顯.法自
性者除三餘法.傳說在定以極微刹那各别觀身名身念住滿.餘三滿相如應當知。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以自共二相二句.梵本文略.
********************
何等名爲四念住體。此四念住體各有三.自性相雜所緣别故。自性念住.以慧爲體.
此慧有三種.謂聞等所成.卽此亦名三種念[一]住。相雜念住.以慧所餘俱有爲體。所緣
念住.以慧所緣諸法爲體。寧知自性是慧非餘。經說於身住循身觀名身念住.餘三
亦然.諸循觀名唯[二]目慧體.非慧無有循觀用故。何緣於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師說.此
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轉義.如斧破木由楔力持。理實應言慧令念住.是故於慧
立念住名.隨慧所觀能明記故.由此無滅作如是言.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觀.緣身念
得住乃至廣說.世尊亦說.若有於身住循身觀者念便住不謬。然有經言.此四念住
由何故集由何故滅.食觸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觸名色作意滅故.
如次令身受心法滅.應知彼說所緣念住.以念於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别名隨所緣.
緣自他俱相續異故.一一念住各有三[三]種。此四念住說次隨生。生復何緣次第如是。
隨境麤者應先觀故.或諸欲貪於身處轉.故四念住觀身在初.然貪於身由欣樂受.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餘相雜所緣句.
[二]原刻錯自.今依麗刻改.
[三]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說次第隨生句.
********************
欣樂於受由心不調.心之不調由惑未斷.故觀受等如是次[一]第。此四念住如次治彼
淨樂常我四種顛倒.故唯有四不增不減.四中三種唯不雜緣.第四所緣通雜不雜.
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於身等二三或四總而觀察名爲雜緣。如是熟修雜緣身等
法念住已.復何所修。頌曰.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論曰.彼觀行者居緣總雜法念住中.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
非我。修此觀已生何善根。頌曰.
從此生煖法.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二]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論曰.修習總緣共相法念住漸次成熟乃至上上品.從此念住後有順決擇分初善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治倒故唯四句.
[二]二本此頌文云.二者由法安.由餘復增長.從彼忍二同.一切由法長.
********************
根生.名爲煖法.此法如煖立煖法名.是能燒惑薪聖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爲[一]煖。
此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
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觀滅聖諦修四
行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後
當辯。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頂法.此轉勝故更立
異名.動善根中此法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或由此是進退兩際如山頂故.說名
爲頂.此亦如煖具觀四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如是煖頂二種善根初安足時唯法
念住。以何義故名初安足。謂隨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諦迹.後增進時
具四念住.諸先所得後不現前.於彼不生欽重心故。此頂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
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忍法.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
名爲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進皆法念住.與前有别。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
注:
[一]陳藏二本次分十一段牒頌具觀四聖諦等十一句.
********************
與頂法同.謂具觀察四聖諦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異.唯觀欲苦.與世第一
相隣接故.由此義準煖等善根皆能具緣三界苦等義已成立.無簡别故.謂瑜伽師
於色無色對治道等一一聖諦行相所緣漸減漸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
苦聖諦境.齊此以前名中忍位.從此位無間起勝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
根起不相續故。上品忍無間生世第一法.如上品忍緣欲苦諦修一行相唯一刹那.
此有漏故名爲世間.是最勝故名爲第一.此有漏法世間中勝.是故名爲世第一法.
有士用力離同類因引聖道生.故名最勝。如是煖等四種善根念住性故皆慧爲體.
若幷助伴皆五藴性.然除彼得.勿諸聖者煖等善根重現前故。此中煖法初安足時.
緣三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
來一.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由此種姓先未曾得.要同分者方能修故.後增進時
緣三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
********************
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由此種姓先已曾得.不同分者亦能修故。頂
初安足.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後增進時.緣三
諦隨一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法念住現在修未
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忍初安足及後增進.緣四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
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十六.然於增進略所緣時.隨略彼所緣.不修彼行相。世第
一法緣欲苦諦法念住現在修未來四.隨一行相現在修未來四.無異分故.似見道
故。已辯所生善根相體.今次應辯此差别義.頌曰.
此順決擇分. 四皆修所成. [一]六地二或七.
[二]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爾. 聖由失地捨.
異生由命終.
初二亦退捨. 依本必見諦. 捨已得非先. 二捨性非得。
注:
[一]三本此二字開爲一句半云.未來及中間定地.
[二]三本下三句合爲半頌.
********************
論曰.此煖頂忍世第一法四殊勝善根名順決擇分。依何義建立順決擇分名。決謂
決斷.擇謂簡擇.決斷簡擇謂諸聖道.以諸聖道能斷疑故及能分别四諦相故.分謂
分段.此言意顯所順唯是見道一分.決擇之分故得決擇分名.此四爲緣引決擇分
順益彼故得順彼名.故此名爲順決擇[一]分。如是四種皆修所成非聞思所成.唯等引
地故.四中前二是下品攝.以俱可動猶可退故.忍中品攝勝前二故.有世第一爲其
上故.世第一法獨是上[二]品。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闕等
引故.餘上地亦無見道眷屬故.又無色界心不緣欲界故.欲界先應徧知斷故.此四
善根能感色界五藴異熟爲圓滿因.不能牽引憎背有[三]故.或聲.爲顯二有異說.謂煖
頂二尊者妙音說依前六及欲七[四]地。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處除北俱盧.前三
善根.三洲初起.後生天處亦續現前.第四善根.天處亦起.此無初後.一刹那故。此四
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種.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已得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四皆修所成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六地.
[三]陳藏二本次牒頌文二或七一語.
[四]二本次分八段牒頌依欲界身九等九句.
********************
女身非擇滅故。聖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時善根方捨.失地言顯遷生上地.異生
於地若失不失但失衆同分必捨此善根.初二善根亦由退捨.由死退捨唯異生非
聖.由失地捨唯聖非異生.忍及世第一異生亦無退。依根本地起煖等善根.彼於此
生必定得見諦.厭生死心極猛利故。若先捨已後重得時.所得必非先之所捨.如捨
已重得别解脫律儀.以未曾熟修大功用成故.若先已得煖等善根.經生故捨.遇了
分位善說法師便生頂等.若不遇者還從本修。失退二捨非得爲性.退必起過.失不
必然。[一]得此善根有何勝利。頌曰.
[二]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趣. 第一入離生。
論曰.四善根中若得煖法.雖有退斷善根造無間業墮惡趣等.而無久流轉.必至涅
槃故。若爾.何殊順解脫分。若無障礙去見諦近.此與見道行相同故。若得頂法.雖有
退等.而增畢竟不斷善根。若得忍時.雖命終捨.住異生位而增無退.不造無間不墮
注:
[一]陳本卷第十七.
[二]梵藏本缺此句.又次半頌合爲一句.陳本同今譯.
[三]三本次分三段牒頌頂終不斷善三句.(原作兩句)
********************
惡趣.然頌但說不墮惡趣言.義準已知不造無間業.造無間業者必墮惡趣故.忍位
無退如前已辯.此位不墮諸惡趣者.已遠趣彼業煩惱故.若至忍位於少趣生處身
有惑中得不生法故.趣謂諸惡趣.生謂卵濕生.處謂無想北俱盧大梵處.身謂扇搋
半擇迦二形身.有謂第八等有.惑謂見所斷惑.此於下上位隨所應而得.謂於下忍
得惡趣不生.所餘不生至上忍方得。得世第一法.雖住異生位而能趣入正性離生.
頌雖不言.離命終捨.旣無間入正性離生.義凖已成無命終捨。何緣唯此能入離生。
已得異生非擇滅故.能如無間道捨異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聲聞等種姓
别故.隨何種姓善根已生.彼可移轉向餘乘不。頌曰.
轉聲聞種姓. 二成佛.三餘.
麟角佛無轉. 一坐成覺故。
論曰.聲聞種姓煖頂已生.容可轉成無上正覺.彼若得忍無成佛理.謂於惡趣已超
********************
越故.菩提薩埵利物爲懷.爲化有情必往惡趣.彼忍種姓不可迴轉.是故定無得成
佛[一]義.聲聞種姓煖頂忍三皆有可轉成獨覺義.在佛乘外故說爲[二]餘。麟角佛言.顯麟
角喻及無上覺.煖等善根並無移轉向餘乘義.皆以第四靜慮爲依.一坐便成自乘
覺故.第四靜慮是不傾動.最極明利三摩地故.堪爲麟角喻無上覺所依.此中覺言.
顯盡無生智.後當辯此是菩提性故.言一坐者.從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有餘
師說.從不淨觀不起于座乃至菩提。有餘獨覺異麟角喻.起彼種姓初二善根轉向
餘乘.理無遮礙。頗有此生創修加行.卽此生引起順決擇分耶。不爾。云何。頌曰.
前順解脫分. 速三生解脫.
聞思成.三業. 殖在人三洲。
論曰.順決擇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順解脫分.諸有創植順解脫分極速三生方得
解脫.謂初生起順解脫分.第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脫.譬如下種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三餘二字.
[二]陳藏二本次牒麟角佛無轉半頌.梵本文略.
********************
苗成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脫三位亦[一]爾。傳說如是順解脫分唯聞思所
成通三業爲體.雖就最勝唯是意業.而此思願攝起身語亦得名爲順解脫分.有施
一食持一戒等.深樂解脫願力所持.便名種植順解脫[二]分。植順解脫分.唯人三洲.餘
厭離般若如應無故.遇佛出世植此善根.有餘師言.亦遇獨覺。已因便說順解脫分
入觀次第是正所論於中已明諸加行道.世第一法爲其後邊.應說從斯復生何道。
頌曰.
世第一無間. [三]卽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四]緣餘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諦.
各生四亦然.
[五]如是十六心. 名聖諦現觀. 此總有三種. 謂見緣事别。
論曰.從世第一善根無間.卽緣欲界苦聖諦境有無漏攝法智忍生.此忍名爲苦法
注:
[一]陳藏二本次牒頌文聞思成三字.
[二]次牒殖在人三洲句.
[三]三本次二句互倒.又分兩段牒釋.
[四]三本次四句合爲半頌云.餘苦類忍智.於三諦亦然.
[五]次三句合爲半頌云.如是十六心.觀四諦有三.
********************
智忍.爲顯此忍是無漏故舉後等流以爲標别.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
如華果樹.卽此名入正性離生.亦復名入正性決定.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亦是初
入正性決定.故經說正性所謂涅槃.或正性言目諸聖道.生謂煩惱或根未熟.聖道
能越故名離生.能決趣涅槃或決了諦相故諸聖道得決定名.至此位中說名爲入。
此忍生已得聖者名.此在未來捨異生性.謂許此忍未來生時有此用非餘.如燈及
生相。有餘師說世第一法捨異生性。此義不然.彼此同名世間法故。性相違故亦無
有失.如上怨家能害怨命。有餘師說此二共捨.如無間道解脫道[一]故。此忍無間.卽緣
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應知此智亦無漏攝.前無漏言徧流後故。如緣欲界苦聖
諦境有苦法忍苦法智[二]生.如是復於法智無間總緣餘界苦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
苦類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此境有類智生名苦類智.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
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以後隨前而證境故。如緣苦諦欲界及餘生法類忍
注:
[一]三本次牒頌文忍次生法智句.
[二]次牒次緣餘界苦兩句.(原作一句)
********************
法類智四.緣餘三諦各四亦然.謂復於前苦類智後.次緣欲界集聖諦境有法智忍
生名集法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欲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緣餘界集聖諦境有類
智忍生名集類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此境有類智生名集類智。次緣欲界滅聖諦境
有法智忍生名滅法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欲滅有法智生名滅法智.次緣餘界滅聖
諦境有類智忍生名滅類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此境有類智生名滅類智。次緣欲界
道聖諦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緣
餘界道聖諦境有類智忍生名道類智忍.此忍無間卽緣此境有類智生名道類[一]智。
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說名爲聖諦現觀。此中餘部有作是言.於諸諦中唯頓現觀。
然彼意趣應更推尋.彼現觀言無差别故.詳諸現觀總有三種.謂見緣事有差别故.
唯無漏慧於諸諦境現見分明名見現觀.此無漏慧幷餘相應同一所緣名緣現觀.
此諸能緣幷餘俱有戒生相等不相應法同一事業名事現觀.見苦諦時於苦聖諦
注:
[一]三本次牒如是十六心兩句.
********************
具三現觀.於餘三諦唯事現觀.謂斷證修。若諸諦中約見現觀說頓現觀理必不然.
以諸諦中行相别故.若言以一無我行相總見諸諦則不應用苦等行相見苦諦等.
如是便與契經相違.如契經言諸聖弟子以苦行相思惟於苦.以集行相思惟於集.
以滅行相思惟於滅.以道行相思惟於道.無漏作意相應擇法.若言此經說修道位
此亦不然.如見修故.若彼復謂見一諦時於餘諦中得自在故說頓現觀理亦無失.
然於如是現觀中間有起不起.别應思擇.若彼復謂於見苦時卽能斷集證滅修道
說頓現觀理亦無失.由先已說見苦諦時於餘三諦中有事現觀故。依見現觀於契
經中見有誠文說漸現觀.如契經說.佛告長者.於四聖諦非頓現觀必漸現觀.乃至
廣說.如是等有三經.一一經有别喻。若謂有經作如是說.但於苦諦無惑無疑於佛
亦無故頓現觀.此亦非證.依定不行或必當斷密意說故。已辯現觀具十六心.此十
六心爲依何地。頌曰.
********************
[一]皆與世第一. 同依於一地。
論曰.隨世第一所依諸地應知卽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先已說。何緣必有如是
忍智前後次第間雜而起。頌曰.
忍智如次第. 無間解脫道。
論曰.十六心中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智是解脫道.已解脫惑得與離
繫得俱時起故.具二次第理定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戶。若謂第二唯無間道與離
繫得俱時而生.則此位中於彼彼境應定不起.已斷疑智。若謂見位唯忍斷惑.則與
本論說九結聚相違。此難不然.諸忍皆是智眷屬故.如王眷屬所作事業名王所作。
此十六心皆見諦理.一切可說見道攝耶。不爾。云何。頌曰.
前十五見道. 見未曾見故。
論曰.苦法智忍爲初.道類智忍爲後.其中總有十五刹那皆見道所攝.見未見諦故.
注:
[一]陳藏二本此半頌合爲一句.梵本文略.
********************
至第十六道類智時.無一諦理未見今見. 如習曾見.故修道攝。豈不爾時觀道類忍
見道諦理未見今見。此中約諦不約刹那.非一刹那未見今見可名今見未見諦理.
如刈畦稻唯餘一科不可名爲此畦未刈.又道類智是果攝故.頓修八智十六行故.
捨前道故.相續起故.如餘修道非見道攝。然道類智必不退者.任持見道所斷斷故。
卽由此故應見道攝。此難不然.太過失故。何緣七智亦見道攝。見諸諦理未究竟故.
謂未周徧見諸諦理.中間起故亦見道攝。已說見修二道生異.當依此道分位差别
建立衆聖補特伽羅.且依見道十五心位建立衆聖有差别者.頌曰.
名隨信法行. 由根鈍利别. 具修惑斷[一]一.
至五向初果. 斷次三向二. [二]離八地向三。
論曰.見道位中聖者有二.一隨信行二隨法行.由根鈍利别立二名.諸鈍根名隨信
行者.諸利根名隨法行者.由信隨行名隨信行.彼有隨信行名隨信行者.或由慣習
注:
[一]陳藏二本以次句向初果三字開爲頌文第四句.
[二]三本此句開爲半頌云.欲或復上界.離欲三果向.
********************
此隨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隨信行者.彼先信他隨行義故.準此應釋隨法行者彼於
先時由自披閱契經等法隨行義[一]故。卽二聖者由於修惑具斷有殊立爲三向.謂彼
二聖若於先時未以世道斷修斷惑名爲具縛.或先已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至此
位中名初果向.趣初果故.言初果者.謂預流果.此於一切沙門果中必初得[二]故.若先
已斷欲界六品或七八品.至此位中名第二果向.趣第二果故.第二果者.謂一來果.
徧得果中此第二[三]故.若先已離欲界九品.或先已斷初定一品乃至具離無所有處.
至此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謂不還果.數準前釋。次依修道道類
智時建立衆聖有差别者.頌曰.
至第十六心. 隨三向住果. 名信解見至. 亦由鈍利别。
論曰.卽前隨信隨法行者至第十六道類智心名爲住果.不復名向.隨前三向今住
三果.謂前預流向今住預流果.前一來向今住一來果.前不還向今住不還果.阿羅
注:
[一]陳藏二本次分二段牒頌具修惑斷一兩句.
[二]三本次牒頌文斷次三向兩句.
[三]次牒離八地向三句.(原爲半頌)
********************
漢果必無初得見道.無容斷修惑故.世道無容離有頂[一]故。至住果位捨得二名.謂不
復名隨信法行轉得信解見至二名.此亦由根鈍利差别.諸鈍根者先名隨信行今
名信解.諸利根者先名隨法行今名見至.此二聖者信慧互增.故標信解見至名别。
何緣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類智心但說名爲預流果等.非後果向。
頌曰.
諸得果位中. 未得勝果道. 故未起勝道. 名住果非向。
論曰.諸得果時於勝果道必定未得.故住果者乃至未起勝果道時但名住果不名
後向.然諸先斷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時此生必定起勝果道.由此先離三靜
慮染後依下地入見道者彼得果已於現生中必能引生後勝果道.若異此者.聖生
上地應不可說定成樂根。如是已依先具倍離及[二]全離欲入見諦者十六心位立衆
聖别.當約修惑辯漸次生能對治道分位差别.頌曰.
注:
[一]三本次牒名信解見至半頌.
[二]原刻錯今.今依麗刻改.
********************
[一]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論曰.失謂過失卽所治障.德謂功德卽能治道.如先已辯欲修斷惑九品差别.如是
上地乃至有頂例亦應爾.如所斷障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諸能治道無間解脫九品
亦然。失德如何各分九[二]品。謂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分下中上别.由此失德各分
九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品.應知此中下下品道勢力
能斷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勢力能斷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諸能治德初未
有故.此德有時上上品等失已無故.如浣衣位.麤垢先除.於後後時漸除細垢.又如
麤闇小明能滅.要以大明方滅細闇.失德相對理亦應然.白法力強黑法力劣.故刹
那頃劣道現行.無始時來展轉增益上品諸惑能令頓斷.如經久時所集衆病服少
良藥能令頓愈.又如長時所集大闇一刹那頃小燈能滅。已辯失德差别九品次當
依彼立聖者别.且諸有學修道位中總亦名爲信解見至.隨位復有多種差别.先應
注:
[一]三本次二句各開半頌.
[二]三本次牒頌文下中上各三句.(原爲半頌)
********************
建立都未斷者.頌曰.
未斷修斷失. 住果極七返。
論曰.諸住果者於一切地修所斷失都未斷時.名爲預流生極七返.七返言顯七往
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義.極言爲顯受生最多.非諸預流皆受七返.故契經說極七
返生是彼最多七返生義.諸無漏道總名爲流.由此爲因趣涅槃故.預言爲顯最初
至得彼預流故.說名預流。此預流名爲目何義.若初得道名爲預流.則預流名應目
第八.若初得果名爲預流.則倍離欲全離欲者.至道類智應名預流.此預流名目初
得果.然依徧得一切果者初所得果建立此名.一來不還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
預流。何緣此名不目第八。以要至得道類智時.具得向果無漏道故.具得見修無漏
道故.於現觀流徧至得故名預流者.第八不然.故預流名不目第八。彼從此後别於
人中極多結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總二十八皆七等故.說極七生.如七處善及七
********************
葉樹.毗婆沙師所說如是。若爾.何故契經中言.無處無容見圓滿者更可有受第八
有義。此契經意約一趣說.若如言執中有應無。若爾.上流極有頂者亦應一趣無第
八生。依欲界說故無此過。此何爲證.爲教爲理.以何證彼於人天中各受七生非合
受七。以契經說.天七及人.飲光部經分明别說於人天處各受七生.由是此中不應
固執。若於人趣得預流果.彼還人趣得般涅槃.於天趣得.還於天趣。何緣彼無受第
八有。相續齊此必成熟故.聖道種類法應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冫*(虍-七+广)@(七/(匚@一))]。又彼有餘七結
在故.謂二下分五上分結.中間雖有聖道[一]現前.餘業力持不證圓寂.至第七有逢無
佛法時.彼在居家得阿羅漢果.旣得果已必不住家法爾自得苾芻形相.有言彼往
餘道出家。云何彼名無退墮法。以不生長退墮業故.違彼生長業與果故.強盛善根
鎮彼身故.加行意樂俱清淨故.諸有決定墮惡趣業尚不起忍況得預流.故有頌言.
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爲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爲鉢鐵大亦能浮。經說預流
注:
[一]原刻錯理.今依麗刻改.
********************
作苦邊際.依何義立苦邊際名。依齊此生後更無苦.是令後苦不相續義.或苦邊際.
所謂涅槃。如何涅槃可是所作。除彼得障故說作言.如言作空謂毁臺觀.餘位亦有
極七返生.然非決定.是故不說。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