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碍解道 » 无碍解道全文在线阅读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

关灯直达底部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庆喜,在憍赏弥国瞿私罗园。尔时,具寿庆喜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诸比丘应答具寿庆喜:“友!”具寿庆喜作如是说:“友!凡比丘或比丘尼而于予之现前记阿罗汉性,必依四道,或依其一。如何为四?

友!于此处有比丘,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彼依先为寂止[后]修习正观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依先为正观[后]修习寂止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以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修习俱存之止观,依修习俱存之止观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意有被诸法掉举之所捉。友!彼之心内惟定住,于定坐时,彼一趣得定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凡比丘或比丘尼于予之现前记[说]阿罗汉性者,必依如是四道或依其一。”

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者如何?

依出离之力心之一境性而无散乱是为定。于其处所生诸法依无常随观于义是为正观,依苦随观于义是为正观,依无我随观于义是为正观。如斯初有寂止,后有正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修习”者,修习有四:于其处依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依彼促进生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为道生?依见义而正见之道生,依现前解义而正思惟之道生,依摄受义而正语之道生,依等起义而正业之道生,依清净义而正命之道生,依精勤义而正精进之道生,依近住义而正念之道生,依无散乱义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生。

“彼习此道而多作修习”。

“习”者,如何而习?倾心而习,知而习,见而习,观察而习,心摄持而习;依信胜解而习,以精勤精进而习,令近住念而习,定心而习,依慧了知而习;证知应证知而习,遍知应遍知而习,断应断而习,修习应修习而习,现证应现证而习。如是而为习。

“修习”者,如何而修习?倾心而修习,知而修习,见而修习,观察而修习,心摄持而修习;依信胜解而修习,以精勤精进而修习,令近住念而修习,定心而修习,依慧了知而修习;证知应证知而修习,遍知应遍知而修习,断应断而修习,修习应修习而修习,现证应现证而修习。如是而为修习。

“多作”者,如何而为多作?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见而多作,观察而多作,心摄持而多作;依信胜解而多作,以精勤精进而多作,令近住念而多作,定心而多作,依慧了知而多作;证知应证知而多作,遍知应遍知而多作,修习应修习而多作,现证应现证而多作。如是而为多作。

“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何断诸结、离诸随眠耶?

依预流道者,断有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离见随眠、疑随眠之二随眠。

依一来道者,断粗之欲贪结、瞋结之二结,离粗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二随眠。

依不还道者,断细之欲贪结、瞋结之二结,离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二随眠。

依阿罗汉道者,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之五结,离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之三随眠。如是而为断诸结、离诸随眠。

依无瞋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乃至……依入息之力观定弃,依出息之力观定弃而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依无常而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而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而随观义是为正观。如是于初有寂止,于后有正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修习”者,修习有四:于其处依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依其所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依见义而正见之道生,依现前解义而正思惟之道生……乃至……依无散乱义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生。

“彼习此道多作修习”。

“习”者,如何而习?倾心习,知而习……乃至……现证应现证而习,如是而为习。

“修习”者,如何而修习?倾心而修习,知而修习……乃至……现证应现证而修习。如是而为修习。

“多作”者,如何而多作?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乃至……现证应现证而多作。如是而为多作。

“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何断诸结、离诸随眠?

依预流道者,断有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离见随眠、疑随眠之二随眠。

依一来道者,断粗之欲贪结、瞋结之二结,离粗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二随眠。

依不还道者,断细之欲贪结、瞋结之二结,离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二随眠。

依阿罗汉道者,断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之五结,离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之三随眠。如是为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者如何?

依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为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而为定。如是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依色之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色之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色之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是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如是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依受、想、行、识、眼……乃至……依老死之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老死之苦……乃至……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是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如此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先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

依十六行相而修习俱存之止观。[谓]依所缘之义、行境之义、断之义、永舍之义、出离之义、退转之义、寂静之义、妙善之义、解脱之义、无漏之义、度之义、无因相之义、无愿之义、空性之义、一味之义、不超越之义、俱存之义。

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所缘。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所缘。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俱存之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行境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断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随伴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若断随伴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随伴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断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断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永舍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永舍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永舍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永舍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永舍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出离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出离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出离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出离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出离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退转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退转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退转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退转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退转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寂静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寂静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寂静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妙善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妙善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妙善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解脱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解脱以灭为行境。如是心解脱乃离贪,慧解脱乃离无明。如是依解脱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无漏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欲漏之无漏,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明漏之无漏,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漏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为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漏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度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度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度随伴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乃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度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度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无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一切因相之因相,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因相之因相,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因相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无愿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一切愿之愿,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愿之愿,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愿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愿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如是依空性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成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依彼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道生”者,如何而为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是而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如是依十六行相修习俱存之止观。如是以修习俱存之止观。

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者如何?

若由无常之作意而光辉生。“光耀是法”倾心于光耀,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意有被其掉举所捉者,乃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若依无常而作意者智生、喜生、轻安生、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有意被其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若依苦而作意者……乃至……依无我而作意者,光耀生、智生、喜生、轻安生、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意有被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无常之近住、苦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一〇

若依色无常而作意……乃至……若依色苦而作意……乃至……若依色无我而作意……乃至……受……乃至……想、行、识、眼……乃至……若依无常作意老死……若依苦作意老死……若依无我作意老死者,即光耀生、智生……乃至……欣求生。“欣求法”倾心而欣求,彼之散乱为掉举,意有彼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老死之无我近住,老死之无常近住、老死之苦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随眠。如是而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

 光耀智喜于摇转

 于轻安乐心通达

 胜解精勤与近住

 舍与欣求倾心舍

 了知遍熟此十处

 善为掉举不迷妄

 散乱染污灭心修

 散乱染污习损减

 清净染污不修减

 修习不灭无散乱

 依此四处心收合

 了知所捉以十处

俱存品第二 [四]谛论

圆满论因缘

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虚、不异。何为四?

诸比丘!“此是苦”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苦集”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苦灭”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顺苦灭道”者,是如、不虚、不异。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虚、不异也。

如何苦是依如之义而为谛?苦者有四之苦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苦是有害之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于苦是有如是四之苦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苦者,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集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集有四之集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集有存续之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于集有如是四之集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于集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灭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灭有四之灭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灭有出离之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于灭有如是四之灭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灭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道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道有四之道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道有出离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于道有如是四之道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道依如之义而为谛。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通达:[即]是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如是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如之义,集之集义是如之义,灭之灭义是如之义,道之道义是如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而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无我之义,集之集义是无我之义,灭之灭义是无我之义,道之道义是无我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谛之义,集之集义是谛之义,灭之灭义是谛之义,道之道义是谛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而四谛为同一通达?无常者是苦,无常、苦者是无我,无常、苦、无我者是如。无常、苦、无我、如者是谛,无常、苦、无我、如、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而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为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通智之义、遍智之义、断之义、修习之义、现证之义。如是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如之义、集之集义是如之义、灭之灭义是如之义、道之道义是如之义、通智之通智义是如之义、遍智之遍智义是如之义、断之断义是如之义、修习之修习义是如之义、现证之现证义是如之义。如是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是一性,以一智通达、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而为依无我之义……乃至……依谛之义……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通智之通智义是通达之义,遍智之遍智义是通达之义,断之断义是通达之义,修习之修习义是通达之义,现证之现证义是通达之义。如是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即]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通知之义、遍知之义、法之义、如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欢之义。如是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是如之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是是如之义、灭之出离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是如之义、道之出离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是如之义。如是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而依无我之义……乃至……依谛之义、通达之义、通知之义、遍知之义、法之义、如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是现观之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是现观之义、灭之出离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是现观之义、道之出离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是现观之义。如是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二相:有为相、无为相。于谛有如是之二相。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六相:于有为之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无为之谛不知生、不知衰坏、不知住之异。于谛有如是之六相。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十二相:于苦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集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道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灭谛不知生、不知衰坏、不知住之异。于谛有如是之十二相。

四谛之中几何是善、几何是不善、几何是无记?集谛是不善,道谛是善,灭谛是无记,苦谛是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三谛为一谛所摄,一谛为三谛所摄,于依事之力次弟之故。

“或”者,如何而为然?若苦谛不善、集谛为不善者,依不善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二谛。若苦谛善、道谛是善者,依善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二谛。若苦谛是无记、灭谛是无记者,依无记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二谛。如此“或”者[可如此言]。三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三谛,于依事之力次第之故。

诸比丘!昔我未现等正觉于菩萨时,生如是念:“色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受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想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行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识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耶?”诸比丘!此时,我生如是念:“以色为缘而生喜、乐者,此乃色之味,色是无常、苦、变坏法,此乃色之过患,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者,此乃色之出离。以受为缘……乃至……以想为缘[……]以行为缘[……]以识为缘而生喜、乐者此乃识之味,识是无常、苦、变坏法者,此乃识之过患,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者此乃识之出离。”

一〇

诸比丘!如是以此未如实知通五取蕴之味为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之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天、人之诸生,未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诸比丘!如是以此如实知通五取蕴之味为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天、人之诸生确认已现证无上正等觉。又复智、见生,[谓]“于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而无后有。”

一一

言“色为缘而生喜、乐者,此是色之味”,断之通达是集谛。言“色之无常、苦、变坏法者,此是色之过患”,遍智之通达是苦谛。言“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者,此是色之出离”,现证之通达是灭谛。于此之三处,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修习之通达道谛。言“以受为缘……乃至……以想为缘[……]以行为缘[……]以识为缘而生喜、乐,此是识之味”,断之通达集谛。言“识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是识之过患”,遍智之通达苦谛。言“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此是识之出离”,现证之通达灭谛。于此之三处,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修习之通达道谛。

一二

“谛”者,是依几何之行相为谛?依三行相为谛:寻求之义、摄持之义、通达之义。

如何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老死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而为谛。“老死以生为因缘、以集为生、依生而生、依生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义为谛。了知老死,了知老死之集,了知老死之灭,了知顺老死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义为谛。

“生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生是以有为因缘、以有为集、依有而生、依有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生,了知生之集,了知生之灭,了知顺生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有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有是以取为因缘、以取为集、依取而生、依取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有,了知有之集,了知有之灭,了知顺有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取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取以渴爱为因缘、以渴爱为集、依渴爱而生、依渴爱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取,了知取之集,了知取之灭,了知顺取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渴爱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渴爱以受为因缘、以受为集、依受而生、依受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渴爱,了知渴爱之集,了知渴爱之灭,了知顺渴爱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受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受以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依触而生、依触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受,了知受之集,了知受之灭,了知顺受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触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触以六处为因缘、以六处为集、依六处而生、依六处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触,了知触之集,了知触之灭,了知顺触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六处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六处以名色为因缘、以名色为集、依名色而生、依名色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六处,了知六处之集,了知六处之灭,了知顺六处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名色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名色以识为因缘、以识为集、依识而生、依识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名色,了知名色之集,了知名色之灭,了知顺名色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识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识以行为因缘、以行为集、依行而生、依行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识,了知识之集,了知识之灭,了知顺识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行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行以无明为因缘、以无明为集、依无明而生、依无明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行,了知行之集,了知行之灭,了知顺行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一三

老死是苦谛,生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生是苦谛,有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有是苦谛,取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取是苦谛,渴爱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渴爱是苦谛,受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受是苦谛,触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触是苦谛,六处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六处是苦谛,名色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名色是苦谛,识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识是苦谛,行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行是苦谛,无明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

老死是苦谛,生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生是苦谛,有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乃至……行是苦谛,无明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

俱存品第三 [七]觉支论

舍卫国因缘

诸比丘!如是有七觉支。如何为七?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诸比丘!如是是七觉支。

“觉支”者,依何义是觉支?

资益菩提故是觉支,觉故是觉支,随觉故是觉支,别觉故是觉支,等觉故是觉支。依觉义是觉支,依随觉义是觉支,依别觉义是觉支,依等觉义是觉支。令觉故是觉支,令随觉故是觉支,令别觉故是觉支,令等觉故是觉支。依令觉之义是觉支,依令随觉之义是觉支,依令别觉之义是觉支,依令等觉之义是觉支。依觉分之义是觉支,依随觉分之义是觉支,依别觉分之义是觉支,依等觉分之义是觉支。依获觉之义是觉支,依获得觉之义是觉支,依增长觉之义是觉支,依现增长觉之义是觉支,依得觉之义是觉支,依正得觉之义是觉支。

依根本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所行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摄持之义是觉支,依根本伴属之义是觉支,依根本圆满之义是觉支,依根本圆熟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无碍解之义是为觉支,依于根本得无碍解是觉支,于根本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于根本无碍解得自在者亦有觉支。依因之义是觉支,依因所行之义是觉支,依因摄持之义是觉支,依因伴属之义是觉支,依因圆满之义是觉支,依因圆熟之义是觉支,依因无碍解之义是觉支,依得因无碍解义是觉支,依于因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于因无碍解得自在者亦有觉支。依缘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清净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无呵责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出离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解脱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无漏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离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最舍之义是觉支,依最舍所行之义是觉支,依最舍摄持之义是觉支,依最舍伴属之义是觉支,依最舍圆满之义是觉支,依最舍圆熟之义是觉支,依最舍无碍解之义是觉支,依最舍得无碍解义是觉支,于最舍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于最舍无碍解得自在者亦有觉支。

觉根本之义故是觉支,觉因之义故是觉支,觉缘之义故是觉支,觉清净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呵责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漏之义故是觉支,觉离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因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缘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清净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呵责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漏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摄持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摄持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伴属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伴属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圆满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圆满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圆熟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圆熟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无碍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无碍解之义故是觉支。觉得根本无碍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得最舍无碍解之义是觉支。于根本无碍解修习觉自在义故是觉支……乃至……于最舍无碍解修习觉自在义故是觉支。……乃至……。

觉摄持之义故是觉支,觉伴属之义故是觉支,觉圆满之义故是觉支,觉一境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散乱之义故是觉支,觉精勤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散逸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浊之义故是觉支,觉不动之义故是觉支,依一性近住之力觉心之住义故是觉支,觉所缘之义故是觉支,觉行境之义故是觉支,觉断之义故是觉支,觉永舍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退转之义故是觉支,觉寂静之义故是觉支,觉妙善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漏之义故是觉支,觉度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因相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愿之义故是觉支,觉空性之义故是觉支,觉一味之义故是觉支,觉不超越之义故是觉支,觉俱存之义故是觉支,觉出之义故是觉支,觉因之义故是觉支,觉见之义故是觉支,觉增上之义故是觉支。

觉寂止无散乱之义故是觉支,觉正观之随观义故是觉支,觉止观一味之义故是觉支,觉俱存不超越之义故是觉支,觉学受持之义故是觉支,觉所缘之行境义故是觉支,觉退缩心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掉举心之制御义故是觉支,觉俱清净之观察义故是觉支,觉殊胜证得之义故是觉支,觉上通达之义故是觉支,觉[四]谛现观之义故是觉支,觉灭安住之义故是觉支。

觉信根胜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慧根之见义故是觉支。信力之于不信觉不动之义故是觉支……乃至……慧力之于无明觉不动义故是觉支。觉念觉支之近住义故是觉支……乃至……觉舍觉支之简择义故是觉支。觉正见之见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正定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

觉[五]根之增上义故是觉支,觉(五)力之不动义故是觉支,觉[七]觉支之出义故是觉支,觉[八圣]道之因义故是觉支,觉[四]念住之近住义故是觉支,觉[四]正勤之勤义故是觉支,觉[四]神足之神通义故是觉支,觉[四]谛之如义故是觉支,觉[四]加行之止灭义故是觉支,觉[四]果之现证义故是觉支,觉慧之了知义故是觉支,觉寻之现前解义故是觉知,觉伺之伺案义故是觉支,觉喜之遍满义故是觉支,觉乐之成果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一境性义故是觉支。

觉倾心之义故是觉支,觉识之义故是觉支,觉了知之义故是觉支,觉想义之故是觉支,觉一趣之义故是觉支,觉通智所知之义故是觉支,觉遍智之度义故是觉支,觉断之永舍义故是觉支,觉修习一味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证之接触义故是觉支,觉蕴之蕴义故是觉支,觉界之界义故是觉支,觉处之处义故是觉支,觉有为之有为义故是觉支,觉无为之无为义故是觉支。

觉心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无间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出离义故是觉支,觉心之退转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因义故是觉支,觉心之缘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地义故是觉支,觉心所缘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行境义故是觉支,觉心所行义故是觉支,觉心趣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引发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出义故是觉支,觉心之离义故是觉支。

觉一性之倾心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了知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想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一趣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跃进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明寂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停止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解脱义故是觉支,觉于一性见“此寂静”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乘所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实所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成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遍摄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善造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摄持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伴属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圆满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总摄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住持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习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修习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多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善成就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善解脱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别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等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随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别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令等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别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等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开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别别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等明义故是觉支。

一〇

觉断之义故是觉支,觉灭之义故是觉支,觉极热之义故是觉支,觉遍照之义故是觉支,觉烦恼寂静义故是觉支,觉不垢之义故是觉支,觉离垢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垢之义故是觉支,觉等之义故是觉支,觉会之义故是觉支,觉离之义故是觉支,觉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离贪之义故是觉支,觉离贪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灭之义故是觉支,觉灭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根本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足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勤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神通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胜解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近住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见义故是觉支,觉精进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根本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足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勤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神通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胜解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近住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见义故是觉支。

一一

觉苦之害义故是觉支,觉苦之有为义故是觉支,觉苦之烦热义故是觉支,觉苦之变坏义故是觉支,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故是觉支,觉灭之出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故是觉支,觉道之出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故是觉支。

觉如之义故是觉支,觉不异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我之义故是觉支,觉谛之义故是觉支,觉通达之义故是觉支,觉通智之义故是觉支,觉遍智之义故是觉支,觉法之义故是觉支,觉界之义故是觉支,觉所知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证之义故是觉支,觉触接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观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无瞋故是觉支,觉光明想故是觉支,觉无散乱故是觉支,觉法决定故是觉支,觉智故是觉支,觉胜喜故是觉支,觉初静虑故是觉支……觉阿罗汉道故是觉支。

一二

依胜解义觉信根故是觉支……乃至……依见之义觉慧根故是觉支。于不信依不动义觉信力故是觉支……乃至……于无明依不动义觉慧力故是觉支。依近住之义觉念觉支故是觉支……乃至……依简择之义觉舍觉支故是觉支,依见之义觉正见故是觉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觉正定故是觉支。依增上之义觉根故是觉支……乃至……依不动之义觉力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乃至……依因之义觉道故是觉支,依近住之义觉念住故是觉支……乃至……依勤之义觉正勤故是觉支,依神通之义觉神足故是觉支,依如之义觉谛故是觉支。依无散乱之义觉寂止故是觉支,依随观之义觉正观故是觉支,依一味之义觉正观故是觉支,依不超越之义觉俱存故是觉支。依律仪之义觉戒清净故是觉支,依无散乱之义觉心清净故是觉支,依见之义觉见清净故是觉支。依解脱之义觉解脱故是觉支,依通达之义觉明故是觉支,依永舍之义觉解脱故是觉支,依断之义觉尽智故是觉支,依止灭之义觉无生智故是觉支,依觉志欲根本之义故是觉支,依觉作意等起之义故是觉支,依觉触总摄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受等趣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定现前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念增上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彼慧之上义故是觉支,依觉解脱坚固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尽际不死入涅槃义故是觉支。

舍卫国因缘

一三

尔时,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彼诸比丘应答具寿舍利弗:“友!”具寿舍利弗如是曰:

友!如是有七觉支。如何为七耶?是念觉支、择法觉支……乃至……舍觉支。友!如是有七觉支。友!我于此七觉支之中,于住晨朝将欲用觉支以住于晨朝,住于日中时将欲用觉支以住于日中,住于夕时将欲用觉支以住于夕时。

友!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之念,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者,由此之缘而了知依我灭[……]择法觉支……乃至……友!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念,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者,由此之缘了知依我灭。友!譬如有国王或大臣将有种种杂饰之衣服满于衣箧,晨朝将着所欲衣服之一双则于日中时……乃至……友!于夕时将着所欲衣服之一双则于夕时着之。友!如是我于此之七觉支之中,住于晨朝将欲用觉支则于晨朝住之,于日中时……乃至……夕时将欲用觉支则于夕时住之。友!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之念,于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由此之缘了知依我灭[……]择法觉支……乃至……友!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之念,于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由此之缘了知依我灭。

一四

“若我有念觉支之念”,有觉支者如何?近住于灭之时,“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则是有觉支。譬如于油灯之燃故于有焰时有光,于有光时有焰。如是近住于灭时,“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则是有觉支。

“我有无量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有量、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灭是无量,依不动之义、无为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无量之念者”,则是有觉支。

“我有善造作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不等、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灭是平等法,依寂静之义、妙善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善造作之念者”,则是有觉支。

一五

了知住之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者如何?

以几何之行相念觉支住,以几何之行相念觉支灭?

以八行相念觉支住,以八行相念觉支灭。

如何以八行相念觉支住?依倾心于不生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生念觉支住,依倾心于不转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转念觉支住,依倾心于无因相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因相念觉支住,依倾心于灭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诸行念觉支住。如是以八行相念觉支住。

如何以八行相念觉支灭?依倾心于生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生念觉支灭,依倾心于转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转念觉支灭,依倾心于因相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无因相念觉支灭,依倾心于诸行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灭念觉支灭。如是依八行相念觉支灭。

如是了知住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

一六

“若我有舍觉支之念”,有觉者如何?近住于灭时,“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则有觉支。譬如油灯之燃故于有焰时有光,于有光时有焰。如是近住于灭时,“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则有觉支。

“于我有无量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是有量、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灭是无量,依不动之义、无为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无量之念者”,则有觉支。

“于我有善造作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是不等、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灭是平等法,依寂静之义、妙善之义故。于近住灭时,“于我有善造作之念者”,则有觉支。

了知住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者如何?

以几何之行相舍觉支住,以几何之行相舍觉支灭耶?

以八行相舍觉支住,以八行相舍觉支灭。

一七

如何以八行相舍觉支住?依倾心于不生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生舍觉支住,依倾心于不转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转舍觉支住。依倾心于无因相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因相舍觉支住,依倾心于灭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诸行舍觉支住。如是以八行相舍觉支住。

如何以八行相舍觉支灭?依倾心于生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生舍觉支灭,依倾心于转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转舍觉支灭,依倾心于因相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无因相舍觉支灭,依倾心于诸行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灭舍觉支灭。

如是了知住之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

俱存品第四 慈论

舍卫国因缘

诸比丘!若习慈心解脱、修习、多作、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者应可希求有十一功德。如何为十一?乐眠、乐觉、不见恶梦、受人爱、受非人爱、诸天守护、彼无受火、毒或剑、速得定心、颜色清净、死无迷妄、无上通达而生梵世。诸比丘!如习慈心解脱、修习、多作、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者,应可希求有如是十一功德。

于慈心解脱有无别遍满,于慈心解脱有有别遍满,于慈心解脱有方遍满。

以几何之行相有无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以几何之行相有有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以几何之行相有方遍满之慈心解脱?

以五行相有无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以七行相有有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以十行相有方遍满之慈心解脱。

如何以五行相有无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于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瞋、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一切之有命……乃至……一切之活物[……]一切之人[……]一切之我性所属乃无怨、无瞋、无害、有乐而摄护我!”如是以五行相有无别遍满之慈心解脱。

如何以七行相有有别遍满之慈心解脱?“于一切之女人乃无怨、无瞋、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一切之男人……乃至……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一切之堕者乃无怨、无瞋、无害、有乐而摄护我!”如是以七行相有有别遍满之慈心解脱。

如何以十行相有方遍满之慈心解脱?“于东方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瞋、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于西方一切之有情……乃至……于北方一切之有情[……]于南方一切之有情[……]于东南方一切之有情[……]于西北方一切之有情[……]于东北方一切之有情[……]于西南方一切之有情[……]于下方一切之有情[……]于上方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瞋、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于东方一切之有命……乃至……活物[……]人[……]我性所属[……]一切之女人[……]一切之男人[……]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一切之堕者,乃无怨、无瞋、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于西方一切之堕者[……]于北方一切之堕者[……]于南方一切之堕者[……]于东南方一切之堕者[……]于西北方一切之堕者[……]于东北方一切之堕者[……]于西南方一切之堕者[……]于下方一切之堕者[……]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无瞋、无害、有乐而摄护我!”如是以十行相有方遍满之慈心解脱。

“除一切有情之苦害以无苦害,除损害以无损害,除烦热以无烦热,除永尽以无永尽,除害心以无害心,一切之有情乃无怨而勿有怨,有乐而勿有苦,依乐而勿依苦。”如是以八行相一切有情乃起慈故是“慈”,思此之法故是“心”,由一切瞋所属解脱故是解脱,而慈而心解脱故是慈心解脱。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而胜解,有信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精勤精进,有精进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令近住念,有念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定心,有定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慧了知、有慧根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五根是习慈心解脱,依此五根习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之五根修习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五根多作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五根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五根善资饰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五根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不信而不动,有信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懈怠而不动,有精进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放逸而不动,有念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掉举而不动,有定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无明而不动,有慧力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力习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之五力修习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五力多作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五力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五力善资饰于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五力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令近住于念,有念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慧思择,有择法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精勤精进,有精进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令止灭熟烦,有喜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令止灭粗重,有轻安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定心,有定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智简择诸烦恼,有舍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七觉支习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之七觉支修习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七觉支多作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七觉支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七觉支善资饰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七觉支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正见,有正见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现前解,有正思惟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摄受,有正语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令正等起,有正业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令正清净,有正命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精勤,有正精进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令正近住,有正念遍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定,有正定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八[圣]道是心解脱之习,依此之八[圣]道习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八[圣]道修习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八[圣]道多作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八[圣]道善庄严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八[圣]道善资饰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八[圣]道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一切之有命……乃至……一切之活物[……]一切之人[……]一切之我性所属[……]一切之女人[……]一切之男人[……]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除一切堕者之苦害以无苦害,除损害以无损害,除烦热以无烦热,除永尽以无永尽,除害心以无害心,一切之堕者乃无怨而勿有怨,有乐而勿有苦,依乐而勿依苦。”如是以八行相一切之堕者乃起慈故是“慈”,思此法故是“心”,由一切瞋所属解脱故是“解脱”,而慈而心解脱故是慈心解脱。“一切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于东方一切有情之……乃至……于西方一切有情之[……]于北方[……]于南方[……]于东南方[……]于西北方[……]于东北方[……]于西南方[……]于下方[……]于上方除一切有情之苦害以无苦害……乃至……而慈而心亦为解脱故是慈心解脱。“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〇

于东方一切有命之……乃至……堕者之[……]于西方一切堕者之[……]于北方[……]于南方[……]于东南方[……]于西北方[……]于东北方[……]于西南方[……]于下方[……]于上方以除一切之堕者之苦害以无苦害……乃至……而慈而心亦为解脱故是慈心解脱。

一一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精勤精进,有精进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近住念,有念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定心,有定根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慧了知,有慧根遍习之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根习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二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不信而不动,有信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懈怠而不动,有精进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放逸而不动,有念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悼举而不动,有定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无明而不动,有慧力遍习之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力习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三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令近住念,有念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慧思择,有择法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精勤精进,有精进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止灭热烦,有喜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止灭粗重,有轻安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定心,有定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智简择诸烦恼,有舍觉支遍习之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以此之七觉支习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四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正见,有正见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正现前解,有正思惟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正摄受,有正语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正等起,有正业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正清净,有正命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正精勤,有正精进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正近习,有正念遍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正定,有正定遍习之慈心解脱。

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八[圣]道习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八[圣]道善围绕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遍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

离欲是道,解脱是果,离欲是道者如何?

于预流道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离邪见,于此随转诸烦恼与离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是离欲为所缘,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于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之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离欲。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最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于诸道中最胜。

于依现前解之义而正思惟是离邪思惟,依摄受之义而正语是离邪语,依于等起之义而正业是离邪业,依于清净之义而正命是离邪命,依于精勤之义而正精进是离邪精进,依于近住之义而正念是离邪念,依于无散乱之义而正定是离邪定,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是离欲为所缘,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之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为离欲。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最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于诸道中最胜。

于一来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正定,是由离粗之欲贪结、瞋结、粗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乃至]……八[圣道]支是为诸道中最胜。

于不还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由离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离,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乃至……八[圣道]支是为诸道中最胜。

于阿罗汉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由离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以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为离欲。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之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最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诸道中最胜。

见离欲是正见,现前解离欲是正思惟,摄受离欲是正语,等起离欲是正业,清净离欲是正命,精勤离欲是正精进,近住离欲是正念,无散乱离欲是正定。近住离欲是念觉支,思择离欲是择法觉支,精勤离欲是精进觉支,遍满离欲是喜觉支,寂静离欲是轻安觉支,无散乱离欲是定觉支,简择离欲是舍觉支。

于不信而不动之离欲是信力,于懈怠而不动之离欲是精进力,于放逸而不动之离欲是念力,于掉举而不动之离欲是定力,于无明而不动之离欲是慧力。胜解离欲是信根,精勤离欲是精进根,近住离欲是念根,无散乱离欲是定根,见离欲是慧根。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离欲,依不动之义[五]力是离欲,依出离之义[七]觉支是离欲,依因之义[八圣]道[支]是离欲,依近住之义[四]念住是离欲,依勤之义[四]正勤是离欲,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离欲,依如之义[四]谛是离欲,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离欲,依随观之义正观是离欲,依一味之义止观是离欲,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离欲,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离欲,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离欲,依见之义见清净是离欲,依解脱之义解脱是离欲,依通达之义明是离欲,依永舍之义解脱是离欲,依断之义尽智是离欲。

志欲是依根本之义而离欲,作意是依等起之义而离欲,触是依总摄之义而离欲,受是依等趣之义而离欲,定是依现前之义而离欲,念是依增上之义而离欲,慧是依此上义而离欲,解脱是依坚固之义而离欲。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乃至……入于不死之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道。

如是离欲是道。

解脱是果者如何?

于预流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解脱邪见,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是解脱邪思惟,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依摄受之义正语是解脱邪语……乃至……依等起之义正业是解脱邪业[……],依清净之义正命是解脱邪命[……],依精勤之义正精进是解脱邪精进[……],依近住之义正念是解脱邪念[……],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邪定,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于一来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粗之欲贪结、瞋结、粗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于解脱此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于不还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者,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于阿罗汉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一〇

见解脱是正见,现前解脱是正思惟,摄受解脱是正语,等起解脱是正业,清净解脱是正命,精勤解脱是正精进,近住解脱是正念,无散乱解脱是正定。近住解脱是念觉支,思择解脱是择法觉支,精勤解脱是精进觉支,遍满解脱是喜觉支,寂静解脱是轻安觉支,无散乱解脱是定觉支,简择解脱是舍觉支。

于不信而不动之解脱是信力,于懈怠而不动之解脱是精进力,于放逸而不动之解脱是念力,于掉举而不动之解脱是定力,于无明而不动之解脱是慧力。胜解解脱是信根,精勤解脱是精进根,近住解脱是念根,无散乱解脱是定根,见解脱是慧根。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解脱,依不动之义[五]力是解脱,依出离之义[七]觉支是解脱,依因之义[八圣]道[支]是解脱,依近住之义[四]念住是解脱,依勤之义[四]正勤是解脱,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解脱,依如之义[四]谛是解脱,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解脱,依随观之义正观是解脱,依一味之义止观是解脱,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解脱,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解脱,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解脱,依见之义见清净是解脱,依解脱之义解脱是解脱,依通达之义明是解脱,依永舍之义解脱是解脱,依断之义尽智是解脱。

志欲乃依根本之义而解脱,作意是依等起之义而解脱,触是依总摄之义而解脱,受是依等趣之义而解脱,定是依现前之义而解脱,念是依增上之义而解脱,慧是依此上之义而解脱,解脱是依坚固之义而解脱。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道。

如是离欲是道,解脱是果。

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中。尔时,世尊言五比丘曰:诸比丘!出家[者]是不可习此二边。何者为二?[一]于诸欲专心欲耽着,为下劣、卑贱、异生类、非尊圣、无义,[二]专心于自己之疲劳,为苦、非尊圣、无义。诸比丘!如来去此两边现等觉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诸比丘!如来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此之中道者如何?此是八圣道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如来现等觉此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也。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之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希求不得是苦,略说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集之圣谛:此渴爱生后有,俱行喜贪于随处欢喜,谓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灭之圣谛:此三爱悉皆离灭、舍离、定弃、解脱、无执。

复次,诸比丘!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此八圣道支,谓正见……乃至……正定。

诸比丘!“此苦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令遍知”,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是苦集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断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苦灭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此应现证之苦灭圣谛……乃至……已现证”,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顺苦灭道之圣谛……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于我未善清净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诸生未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诸比丘!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于我已善清净时,诸比丘!我则于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诸生已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复次,于我生见、智,“我心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勿复更有后有。”

世尊如是说示,五比丘欢喜而赞叹世尊之所说。

复次,说此之时,具寿憍陈如远尘离垢之法眼生,“此一切集法是灭法。”

复次,世尊转法轮时,地居之诸神发出音声,“此处世尊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回避遮蔽。”四大王众诸天闻地居之诸神之音声。三十三天闻四大王众诸天之音声……乃至……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发出音声,“此处世尊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盖覆。”

如是刹那、瞬时、须臾而音声乃至达于梵世。此十千世界乃大震动,于世间出现无量广大之光辉,超越诸天之天威。

此时,世尊说优陀那曰:憍陈如乃了解,憍陈如乃了解。因此,名憍陈如而称为“阿若憍陈如。”

“此是苦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乃依何之义?“智生”者乃依何之义?“慧生”者乃依何之义?“明生”者乃依何之义?“光明生”者乃依何之义耶?

“眼生”者乃依见之义。“智生”者乃依知之义。“慧生”者乃依了知之义。“明生”者乃依通达之义。“光明生”者乃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五法是法无碍解之所缘而且是行境。此之所缘是行境,此行境是此之所缘。是故,诸法之智乃称为法无碍解。

见之义是义,知之义是义,了知之义是义,通达之义是义,光耀之义是义。此之五义乃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是此之行境,此之行境是此之所缘。是故,言诸法之智是义无碍解。

为显示五法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有文词言。此之十词是词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义之智,有十词之智。此之二十智是辩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应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遍知”,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者,是依见之义。“智生”者是依知之义。“慧生”者是依了知之义。“明生”者是依通达之义。“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之五法乃法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法之智是法无碍解。

见之义是义,知之义是义,了知之义是义,通达之义是义,光耀之义是义。此之五义是义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义之智是义无碍解。

为显示五法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有文词言。此之十词是词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义之智,有十词之智。此二十智是辩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苦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苦集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断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集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苦灭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现证此苦灭之圣谛……乃至……已现证”,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苦灭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顺苦灭道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修习此顺苦灭道之圣谛……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顺苦灭道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之四圣谛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诸比丘!“此身之身观也”,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也”,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观也”,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此身之身观也”,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法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者是依见之义……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身之身观念住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于法之法观念住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于四念住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勤三摩地……乃至……此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一〇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生眼……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勤行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于四神足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一一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毗婆尸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毗婆尸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毗婆尸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尸弃菩萨……乃至……毗舍浮菩萨……乃至……俱留孙菩萨……乃至……拘那含牟尼菩萨……乃至……迦叶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迦叶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迦叶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乔答摩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乔达摩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乔达摩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于七菩萨之七说有七十法、七十义、百四十词、二百八十智。

一二

“已知、见、解、现证凡通智之通智义,以慧接触而无不以慧接触之通智义”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于通智之通智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已知、见、解……乃至……凡遍智之遍智义……乃至……断之断义……乃至……修习之修习义……乃至……现证之现证义”……光明生。于现证之现证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通智之通智义,遍智之遍智义,断之断义,修习之修习义,现证之现证义有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义、二百五十词、五百智。

一三

“凡已知、见、解蕴之蕴义……乃至……”……光明生。于蕴之蕴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已知、见、解……乃至……凡界之界义……乃至……处之处义……乃至……有为之有为义……乃至……无为之无为义”……光明生。于无为之无为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蕴之蕴义,界之界义,处之处义,有为之有为义,无为之无为义有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义、二百五十词、五百智。

一四

“凡已知、见、解苦之苦义……乃至……”光明生。于苦之苦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乃至……”……光明生。于道之道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四圣谛有百法、百义、二百词、四百智。

一五

“凡已知、见、解……乃至……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乃至……”……光明生。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光明生。于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

于四无碍解有百法、百义、二百词、四百智。

一六

“凡已知、见解……乃至……根上下智”……光明生。于根上下智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导智……乃至……成大悲智……乃至……无障智”……光明生。于无障智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

于六佛法有百五十法、百五十义、三百词、六百智。

于无碍解论有八百五十法、八百五十义、千七百词、三千四百智。

俱存品第七 法轮论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波罗奈……因此,名憍陈如,称为“阿若憍陈如”。

“此是苦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是依见之义。“智生”是依知之义。“慧生”是依了知之义。“明生”是依通达之义。“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见之义是义。智是法,知之义是义。慧是法,了知之义是义。明是法,通达之义是义。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苦为事,以谛为事,以谛为所缘,以谛为行境,谛所摄,谛所属,且于谛而生,于谛而住,于谛而安住。

“法轮”者,依何之义而为法轮?

转法与轮,故为法轮,转轮与法,故为法轮,以为法转,故为法轮,以转法所行,故为法轮,转住于法,故为法轮,转安住于法,故为法轮,转令安住于法,故为法轮,于法得转自在,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自在,故为法轮,于法得转究竟,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究竟,故为法轮,于法得转无畏,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无畏,故为法轮,转恭敬法,故为法轮,转尊重法,故为法轮,转尊敬法,故为法轮,转供养法,故为法轮,转畏敬法,故为法轮,转法幢,故为法轮,转法帜,故为法轮,转法增上,故为法轮,此法轮于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回避遮蔽,故为法轮。

信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精进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念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定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慧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信力……[乃至]……精进力……[乃至]……念力……[乃至]……定力……乃至……慧力……[乃至]……念觉支……[乃至]……择法觉支……[乃至]……精进觉支……[乃至]……喜觉支……[乃至]……轻安觉支……[乃至]……定觉支……[乃至]……舍觉支……[乃至]……正见……[乃至]……正思惟……[乃至]……正语……[乃至]……正业……[乃至]……正命……[乃至]……正精进……[乃至]正念……[乃至]……正定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依不动之义[五]力……[乃至]……依出离之义[七]觉支……[乃至]……依因之义[八圣]道支……[乃至]……依近住之义[四]念住……[乃至]……依勤之义[四]正勤……[乃至]……依神通之义[四]神足……[乃至]……依如之义[四]谛……[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寂止……[乃至]……依随观之义而正观……[乃至]……依一味之义而止观……[乃至]……依不超越之义而俱存……[乃至]……依律仪之义而戒清净……[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心清净……[乃至]……依见之义而见清净……[乃至]……依解脱之义而解脱……[乃至]……依通达之义而明……[乃至]……依永舍之义而解脱……[乃至]……依断之义而尽智……[乃至]……依止灭之义而无生智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志欲是依根本之义而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作意是依等起之义……[乃至]……触是依总摄之义……[乃至]……受是依等趣之义……[乃至]……定是依现前之义……[乃至]……念是依增上之义……[乃至]……慧是依此上义……[乃至]……解脱是依坚固之义……[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应为遍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遍知”,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

“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苦为事,以谛为事……乃至……安住于谛。

法轮者依何义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转此之法,故为法轮。

“此是苦集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断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集为事,以谛为事……乃至……以灭为事,以谛为事……乃至……以道为事,以谛为事,以谛为所缘……乃至……安住于谛。

法轮者,是依何之义而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诸比丘!“此身之身观”,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乃至……已令修习”,我于未曾闻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观”,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令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此身之身观”……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身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以受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以心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以法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安住于念住。“法轮”者,是依何义而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此勤三摩地……乃至……此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欲为事,以神足为事,以神足为所缘……乃至……安住于神足。法轮者,依何义是法轮?转法与轮,故是法轮。……乃至……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转此法与轮,故是为法轮。

“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勤为事,以神足为事……乃至……以心为事,以神足为事……乃至……以观为事,以神足为所缘……乃至……安住于神足。法轮者,依何义为法轮?转法与轮,故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而依尽际之义是法,转此法故是法轮。

俱存品第八 出世间论

何等之法是出世间?

乃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四圣道、四沙门果及涅槃。此等之法是出世间。

出世间者,依何义是出世间?

度世间故是出世间,由世间渡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渡故是出世间,由渡出世间故是出世间,超世间故是出世间,超越世间故是出世间,已超越世间故是出世间,于世间是过大故是出世间,度世间边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已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已出离故出世间,不住于世间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住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染故是出世间,依世间而不被染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杂染故是出世间,依世间不被杂染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随染故是出世间,依世间不被随染故是出世间,于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与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由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离脱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离脱故是出世间,于世间离系故是出世间,与世间离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离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离系故是出世间。世间为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清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清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出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出故是出世间,由世间退转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退转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退转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着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执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转故是出世间,断世间故是出世间,已断世间故是出世间,止灭世间故是出世间,已止灭世间故是出世间,世间之过去故是出世间,世间之不到故是出世间,世间之非境故是出世间,世间之不共故是出世间,吐世间故是出世间,不吞世间故是出世间,断世间故是出世间,不取世间故是出世间,远离世间故是出世间,不近依世间故是出世间,离薰世间故是出世间,不遍薰世间故是出世间,胜超世间而住故是出世间。

俱存品第九 力论

舍卫国因缘

诸比丘!如是有五力。以何为五?乃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有如是五力。

复次,有六十八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择力、修习力、无呵责力、摄力、忍力、施设力、审虑力、自在力、摄持力、寂止力、正观力、十有学力、十无学力、十漏尽力、十神通力、十如来力。

如何是信力?于不信不动故是信力,依持俱生之法义是信力,依永断烦恼义是信力,依通达初净之义是信力,依心之摄持义是信力,依心之清净义是信力,依殊胜证得之义是信力,依上通达之义是信力,依[四]谛现观之义是信力,依令住于灭之义是信力。如是是信力。

如何是精进力?于掉举不动故是精进力,依持俱生之法义是精进力,依永断烦恼义是精进力,依通达初净之义是精进力,依心之摄持之义是精进力,依心之清净义是精进力,依殊胜证得义是精进力,依上通达之义是精进力,依[四]谛现观之义是精进力,依令住于灭之义是精进力。如是是精进力。

如何是念力?于放逸不动故是念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念力……乃至……依令住于灭之义是念力。如是是念力。

如何是定力?于掉举不动故是定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念力……乃至……依令住于灭之义是定力。如是是定力。

如何是慧力?于无明不动故是慧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慧力……乃至……依令住于灭之义是慧力。如是是慧力。

如何是惭力?依出离而惭欲欲故是惭力,依无瞋而惭瞋故是惭力,依光明想而惭惛眠故是惭力,依无散乱而惭掉举故是惭力,依法决定而惭疑故是惭力,依智而惭无明故是惭力,依胜喜而惭不欣喜故是惭力,依初静虑惭[五]盖故是惭力……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惭一切烦恼故是惭力。如是是惭力。

如何是愧力?依出离而愧欲欲故是愧力,依无瞋而愧瞋故是愧力,依光明想而愧惛眠故是愧力,依无散乱而愧掉举故是愧力,依法决定而愧疑故是愧力,依智而愧无明故是愧力,依胜喜而愧不欣喜故是愧力,依静虑而愧[五]盖故是愧力……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愧一切烦恼故是愧力。如是是愧力。

如何是择力?依出离而简择欲欲故是择力,依无瞋而简择瞋故是择力,依光明想而简择惛眠故是择力,依无散乱而简择掉举故是择力,依法决定而简择疑故是择力,依智而简择无明故是择力,依胜喜而简择不欣喜故是择力,依初静虑而简择[五]盖故是择力……乃至……依阿罗汉道而简择一切烦恼故是择力。如是是择力。

如何是修习力?断欲欲修习出离故是修习力,断瞋修习无瞋故是修习力,断惛眠修习光明想故是修习力,断掉举修习无散乱故是修习力,断疑修习法决定故是修习力,断无明修习智故是修习力,断不欣喜修习胜喜故是修习力,断[五]盖修习初静虑故是修习力……乃至……断一切烦恼修习阿罗汉道故是修习力。如是是修习力。

如何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欲欲于出离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瞋于无瞋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惛眠于光明想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掉举于无散乱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疑于法决定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无明于智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不欣喜于胜喜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五]盖于初静虑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乃至……若已断一切烦恼于阿罗汉道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如是是无呵责力。

如何是摄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以摄心故是摄力,依无瞋之力以断瞋而摄心故是摄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以断一切烦恼而摄心故是摄力。如是是摄力。

如何是忍力?若已断欲欲出离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瞋无瞋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惛眠光明想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掉举无散乱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疑法决定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不欣喜胜喜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五]盖初静虑是忍故是忍力。……乃至……若已断一切烦恼阿罗汉道是忍故是忍力。如是是忍力。

如何是施设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依无瞋之力断瞋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施设心故是施设力。如是是施设力。

如何是审虑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依无瞋之力断瞋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如是是审虑力。

如何是自在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制心故是自在力,依无瞋之力断瞋制心故是自在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制心故是自在力……乃至……依阿罗汉道断一切烦恼制心故是自在力。如是是自在力。

如何是摄持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依无瞋之力断瞋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摄持心故是摄持力。如是是摄持力。

如何是寂止力?依出离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瞋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乃至……依入息之力观定弃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出息之力观定弃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

寂止力者,是依何义是寂止力?

依初静虑于[五]盖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二静虑于寻伺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三静虑于喜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四静虑于乐苦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虚空无边处定于色想、瞋想、种种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识无边处定于虚空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无所有处定于识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于无所有处定不动故是寂止力,于掉举与掉举俱行之诸烦恼与诸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寂止力。如是是寂止力。

如何是正观力?无常观是正观力,苦观是正观力……乃至……定弃观是正观力。色之无常观是正观力,色之苦观是正观力……乃至……色之定弃观是正观力。受之……乃至……想之[……]行之[……]识之[……]眼之……乃至……老死之无常观是正观力,老死之苦观是正观力……乃至……老死之定弃观是正观力。

正观力者,是依何义而为正观力。

依无常观于常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苦观于乐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无我观于我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厌恶观于欢喜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离贪观于贪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灭尽观于集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定弃观于执取不动故是正观力,于无明与无明俱行之诸烦恼与诸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正观力。如是是正观力。

如何是十有学力、十无学力?

学正见是有学力,于此学已是无学力,学正思惟是有学力,于此学已是无学力,正语……乃至……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智……乃至……学正解脱是有学力,于此已学是无学力。如是为十有学力、十无学力。

如何是十漏尽力?

于此处漏尽比丘由无常而为如实正知善见一切诸行。漏尽比丘之由无常而如实正知善见一切诸行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如实正知善见诸欲如火炕。漏尽比丘之如实正知善见诸欲如火炕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之心随顺于离、趣向于离、临入于离、住于离、欣求出离,由一切漏住之诸法而离。漏尽比丘之心随顺于离、趣向于离、临入于离、住于离、欣求出离,由一切漏住之诸法而离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四念住。漏尽比丘令修习善修习四念住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四正勤……乃至……修习善修习四神足[……]修习善修习五根[……]修习善修习五力[……]修习善修习七觉支……乃至……修习善修习八圣道支,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八圣道支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如是是十漏尽力。

一〇

如何是十神通力?

依神通之义摄持神通、神变神通、意所成神通、智遍满神通、定遍满神通、圣神通、业异熟生神通、有福神通、明所成神通,[及]随处之正加行缘神通之义是神通。如是是十神通力。

一一

如何是十如来力?

于此处如来如实了知处依处,以非处依非处。如来如实了知以处依处,以非处依非处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由此之力如来实认胜群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业、受、处、因、异熟。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业、受、处、因、异熟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因此之力如来实认胜群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遍行趣。如来如实了知遍行趣者,此为如来之如来力,因此之力如来实认胜群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如来如实了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有情之种种胜解。如来如实了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者,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如来如实了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之杂染、清净、出离。如来如实了知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之杂染、清净、出离者,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随念非一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具状貌、处所而随念非一之宿住。如来随念非一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死生。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诸漏尽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如来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诸漏尽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因此之力如来实认胜群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如是是十如来力。

一二

依何义为信力?依何义为精进力?依何义为念力?依何义为定力?依何义为慧力?依何义为惭力?依何义为愧力?依何义为择力?[……]依何义为如来力?

于不信依不动之义是信力。于懈怠依不动之义是精进力。于放逸依不动之义是念力。于掉举依不动之义是定力。于无明依不动之义是慧力。惭恶不善法故是惭力。愧恶不善法故是愧力,依智而简择烦恼故是择力。于此处所生诸法为一味故是修习力。于此处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依此而摄心故是摄力。此彼之忍故是忍力。依此而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依此心而令审虑故是审虑力。依此制心故是自在力。依此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依此心一境故是寂止力。于此处随观生诸法故是正观力。于此而学习故是有学力。于此已学故是无学力。依此而断诸漏故是漏尽力。于此有神通故是神通力。依无可量之义是如来力。

俱存品第十 空论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祗树林给孤独园。尔时,具寿庆喜诣世尊之前,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时,庆喜白世尊曰:“世尊!有言‘世间是空,世间是空’。世尊!如何言‘世间是空’耶?”

庆喜!我、我所是空故,言“世间是空”。庆喜!我、我所是空者何耶?庆喜!于眼我、我所亦是空,于色我、我所亦是空,于眼识我、我所亦是空,于眼触我、我所亦是空,眼触所缘而生所受之乐、苦、不苦不乐,我、我所亦是空。耳……[乃至]……声……[乃至]……鼻……[乃至]……香……[乃至]……舌……[乃至]……味……[乃至]……身……[乃至]……所触……[乃至]……于诸法,我、我所亦空,于意我、我所亦空,于意识我、我所亦是空。于意触我、我所亦空,意触所缘而生所受之乐、苦、不苦不乐,我、我所亦是空。庆喜!我、我所是空,故言“世间是空。”

空空、行空、坏空、最上空、相空、消除空、定空、断空、止灭空、出离空、内空、外空、俱空、同分空、异分空、寻求空、摄受空、获得空、通达空、一性空、异性空、忍空、摄持空、深解空及正知者之流转永尽一切空性中之胜义空。

如何是空空?

于眼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空,于耳……[乃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空。如是是为空空。

如何是行空?

于行有三,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于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是空,于非福行福行、不动行是空,于不动行福行、非福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身行、语行、心行。于身行语行、心行是空,于语行身行、心行是空,于心行身行、语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于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是空,于未来行过去行、现在行是空,于现在行过去行、未来行是空。此是三行。如是是行空。

如何是坏空?

于所生之色自性是空,已灭之色是已坏而空。于所生之受自性是空,已灭之受是已坏而空,所生之想[……]所生之行[……]所生之识[……]所生之眼……[乃至]……于所生之有自性是空,已灭之有是已坏而空。此是坏空。

如何最上空?

此句是最上,此句是最胜,此句是殊胜,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定弃,渴爱之灭尽、离欲、灭、涅槃。此是最上空。

如何是相空?

于相有二,是愚相与贤相。于愚相贤相是空,于贤相愚相是空。于相有三,生相、灭相、住异相。于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色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受之[……]想之[……]行之[……]识之[……]眼之[……]乃至……于老死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此是相空。

如何是消除空?

依出离而欲欲被消除是空,依无瞋而瞋被消除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被消除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被消除是空,依法决定而疑被消除是空,依智而无明被消除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被消除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被消除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被消除是空。此是消除空。

如何是定空?

依出离而欲欲是定空,依无瞋而瞋是定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是定空,依无散乱而掉举空定,依法决定而疑是空定,依智而无明定空,依胜喜而不欣喜是定空,依初静虑而[五]盖是定空,……乃至……依退转观而合现贪是定空。此是定空。

一〇

如何是断空?

依出离而欲欲令断是空,依无瞋而瞋令断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令断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令断是空,依法决定而疑令断是空,依智而无明令断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令断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令断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令断是空。此是断空。

一一

如何是止灭空?

依出离而欲欲止灭是空,依无瞋而瞋止灭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止灭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止灭是空,依法决定而疑止灭是空,依智而无明止灭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止灭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止灭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止灭是空。此是止灭空。

一二

如何出离空?

依出离而欲欲出离是空,依无瞋而瞋出离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出离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出离是空,依法决定而疑出离是空,依智而无明出离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出离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出离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出离是空。此是出离空。

一三

如何是内空?

于内之眼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空,于内之耳……乃至……内之鼻[……]内之舌[……]内之身[……]内之意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空。此是内空。

一四

如何是外空?

于外之色……乃至……于外之法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空。此是外空。

一五

如何是俱空?

于内之眼、外之色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俱空。于内之耳、外之声……乃至……内之鼻、外之香、[……]内之舌、外之味[……]内之身、外之所触[……]内之意、外之法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俱空。此是俱空。

一六

如何是同分空?

六内处是同分空,六外处是同分空,六识身是同分空,六触身是同分空,六受身是同分空,六想身是同分空,六心身是同分空。此是同分空。

一七

如何是异分空?

于六内处而六外处是异分空,于六外处而六识身是异分空,于六识身而六触身是异分空。于六触身而六受身是异分空,于六受身而六想身是异分空,于六想身而六心身是异分空。此是异分空。

一八

如何是寻求空?

于寻求出离而欲欲是空,于寻求无瞋而瞋是空,于寻求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寻求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寻求法决定而疑是空,于寻求智而无明是空,于寻求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寻求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寻求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寻求空。

一九

如何是摄受空?

于摄受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摄受无瞋而瞋是空,于摄受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摄受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摄受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摄受智而无明是空。于摄受胜解而不欣喜是空,于摄受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摄受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摄受空。

二〇

如何是获得空?

于获得出离而欲欲是空,于获得无瞋而瞋是空,于获得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获得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获得法决定而疑是空,于获得智而无明是空,于获得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获得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获得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获得空。

二一

如何是通达空?

于通达出离而欲欲是空,于通达无瞋而瞋是空,于通达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通达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通达法决定而疑是空,于通达智而无明是空,于通达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通达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通达阿罗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通达空。

二二

如何是一性空、异性空?

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若思出离一性者,欲欲是空。瞋是异性,无瞋是一性,若思无瞋一性者,瞋是空。惛眠异性,光明想一性,如思光明想一性则惛眠空。掉举异性[……乃至……]疑是异性[……乃至……]无明是异性[……乃至……]不欣喜是异性[……乃至……][五]盖是异性,初静虑是一性,若思初静虑一性者,[五]盖是空……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若思阿罗汉道一性者,一切烦恼是空。此是一性空、异性空。

二三

如何是忍空?

于出离忍而欲欲是空,于无瞋忍而瞋是空,于光明想忍而惛眠是空,于无散乱忍而掉举是空,于法决定忍而疑是空,于智忍而无明是空,于胜喜忍而不欣喜是空,于初静虑忍而[五]盖是空……乃至……于阿罗汉道忍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忍空。

二四

如何是摄持空?

于摄持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摄持无瞋而瞋是空,于摄持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摄持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摄持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摄持智而无明是空,于摄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摄持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摄持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如是是摄持空。

二五

如何是深解空?

于深解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深解无瞋而瞋是空,于深解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深解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深解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深解智而无明是空,于深解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深解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深解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如是是深解空。

二六

正知者之流转永尽一切空中之胜义空者为如何耶?

于此处正知者依出离而永尽欲欲之流转,依无瞋永尽瞋之流转,依光明想而永尽惛眠之流转,依无散乱而永尽掉举之流转,依法决定而永尽疑之流转,依智而永尽无明之流转,依胜喜而永尽不欣喜之流转,依初静虑而永尽[五]盖之流转……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永尽一切烦恼之流转。

又正知者于无余涅槃般涅槃而永尽此之眼流转于他眼不生流转,永尽此之耳流转……乃至……鼻流转[……]舌流转[……]身流转[……]意流转,于他不生意流转。如是乃正知者之流转永尽是一切空中之胜义空。

此品之嗢柁南:

俱存[论]与[四]谛[论]

慈[论]离欲[论]之五

无碍解[论]法轮[论]

出世间[论]与力[论]

空论最后而为十

此妙之第二部,是建立无等最妙之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