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无碍解道 » 无碍解道全文在线阅读

大品第一 智论

关灯直达底部

第一章

第一诵品

“听闻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云:“应证知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应遍知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应断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应修习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应现证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等之诸法乃顺退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等之诸法乃顺住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等诸法乃顺胜进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等之诸法乃顺决择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一切诸行乃无常”是听闻,以其了知慧是闻所成智。云:“一切诸行乃是苦”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一切诸行乃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是苦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苦集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苦灭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云:“‘应证知此等之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证知一法,[是言]一切有情依食而住。应证知二法,[是言]二界。应证知三法,[是言]三界。应证知四法,[是言]四圣谛。应证知五法,[是言]五解脱处。应证知六法,[是言]六无上。应证知七法,[是言]七无过失事。应证知八法,[是言]八胜处。应证知九法,[是言]九次第住。应证知十法,[是言]十灭事。

诸比丘!应证知一切。诸比丘!“应证知一切”者如何?诸比丘!应证知眼,应证知诸色,应证知眼识,应证知眼触,即应证知缘眼触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应证知耳,应证知诸声,[……乃至……]应证知鼻,应证知诸香,[……乃至……]应证知舌,应证知诸味,[……乃至……]应证知身,应证知诸所触,[……乃至……]应证知意,应证知诸法,应证知意识,应证知意触,即应证知缘意触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应证知色,应证知受,应证知想,应证知诸行,应证知识。应证知眼,应证知耳,应证知鼻,应证知舌,应证知身,应证知意。应证知诸色,应证知诸声,应证知香,应证知诸味,应证知诸所触,应证知诸法。应证知眼识,应证知耳识,应证知鼻识,应证知舌识,应证知身识,应证知意识。应证知眼触,应证知耳触,应证知鼻触,应证知舌触,应证知身触,应证知意触。应证知眼触所生之受,应证知耳触所生之受,应证知鼻触所生之受,应证知舌触所生之受,应证知身触所生之受,应证知意触所生之受。应证知色想,应证知声想,应证知香想,应证知味想,应证知所触之想,应证知法想。应证知色之思,应证知声之思,应证知香之思,应证知味之思,应证知所触之思,应证知法之思。应证知色之渴爱,应证知声之渴爱,应证知香之渴爱,应证知味之渴爱,应证知所触之渴爱,应证知法之渴爱。应证知色之寻,应证知声之寻,应证知香之寻,应证知味之寻,应证知所触之寻,应证知法之寻。应证知色之伺,应证知声之伺,应证知香之伺,应证知味之伺,应证知所触之伺,应证知法之伺。

应证知地界,应证知水界,应证知火界,应证知风界,应证知空界,应证知识界。应证知地遍,应证知水遍,应证知火遍,应证知风遍,应证知青遍,应证知黄遍,应证知赤遍,应证知白遍,应证知空遍,应证知识遍。

应证知发,应证知毛,应证知爪,应证知齿,应证知皮,应证知肉,应证知筋,应证知骨,应证知骨髓,应证知肾,应证知心,应证知脾,应证知肋膜,应证知肝,应证知肺,应证知肠,应证知肛,应证知腹,应证知屎,应证知胆,应证知痰,应证知脓,应证知血,应证知汗,应证知脂,应证知泪,应证知膏,应证知唾,应证知洟,应证知黄水,应证知尿,应证知脑。

应证知眼处,应证知色处,应证知耳处,应证知声处,应证知鼻处,应证知香处,应证知舌处,应证知味处,应证知身处,应证知所触处,应证知意处,应证知法处。应证知眼界,应证知色界,应证知眼识界。应证知耳界,应证知声界,应证知耳识界。应证知鼻界,应证知香界,应证知鼻识界。应证知舌界,应证知味界,应证知舌识界。应证知身界,应证知所触界,应证知身识界。应证知意界,应证知法界,应证知意识界。应证知眼根,应证知耳根,应证知鼻根,应证知舌根,应证知身根,应证知意根,应证知命根,应证知女根,应证知男根,应证知乐根,应证知苦根,应证知喜根,应证知忧根,应证知舍根,应证知信根,应证知精进根,应证知念根,应证知定根,应证知慧根,应证知未知当知根,应证知已知根,应证知具知根。

应证知欲界,应证知色界,应证知无色界。应证知欲有,应证知色有,应证知无色有。应证知想有,应证知无想有,应证知非想非非想有。应证知一蕴有,应证知四蕴有,应证知五蕴有。应证知初静虑,应证知第二静虑,应证知第三静虑,应证知第四静虑。

应证知慈心解脱,应证知悲心解脱,应证知喜心解脱,应证知舍心解脱。应证知虚空无边处定,应证知识无边处定,应证知无所有处定,应证知非想非非想处定。应证知无明,应证知行,应证知识,应证知名色,应证知六处,应证知触,应证知受,应证知渴爱,应证知取,应证知有,应证知生,应证知老死。

一〇

应证知苦,应证知苦集,应证知苦灭,应证知顺苦灭道。应证知色,应证知色集,应证知色灭,应证知顺色灭道。应证知受……乃至……应证知想……乃至……应证知行……乃至……应证知识。应证知眼……乃至……应证知老死,应证知老死集,应证知老死灭,应证知顺老死灭道。

一一

应证知遍知苦义,应证知断苦集义,应证知现证苦灭义,应证知修习顺苦灭道义。应证知遍知色义,应证知断色集义,应证知现证色灭义,应证知修习顺色灭道义。应证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遍知老死义,应证知断老死集义,应证知现证老死灭义,应证知修习顺老死灭道义。

一二

应证知通达苦之遍智义,应证知通达苦集之断义,应证知通达苦灭之现证义,应证知通达修习顺苦灭道义。应证知通达色之遍智义,应证知通达色集之断义,应证知通达色灭之现证义,应证知通达顺色灭道修习之义。应证知受之……乃至……想之……乃至……行之……乃至识之……乃至……眼之……乃至……通达老死之遍智义,应证知通达老死集之断义,应证知通达老死灭之现证义,应证知通达顺老死灭道之修习义。

一三

应证知苦,应证知苦集,应证知苦灭,应证知苦集灭,应证知苦之欲贪灭,应证知苦之尝味,应证知苦之过患(痛苦),应证知苦之出离。应证知色,应证知色集,应证知色灭,应证知色集灭,应证知色之欲、贪灭,应证知色之尝味,应证知色之过患,应证知色之出离。应证知受……乃至……应证知想……乃至……应证知行……乃至……应证知识……乃至……应证知眼……乃至……应证知老死,应证知老死集,应证知老死灭,应证知老死集灭,应证知老死之欲、贪灭,应证知老死之尝味,应证知老死之过患,应证知老死之出离。

一四

应证知苦,应证知苦集,应证知苦灭,应证知顺苦灭道,应证知苦之尝味,应证知苦之过患,应证知苦之出离。应证知色,应证知色集,应证知色灭,应证知顺色灭道,应证知色之尝味,应证知色之过患,应证知色之出离。应证知受……乃至……应证知想……乃至……应证知行……乃至……应证知识……乃至……应证知眼……乃至……应证知老死,应证知老死集,应证知老死灭,应证知顺老死灭道,应证知老死之尝味,应证知老死之过患,应证知老死之出离。

一五

应证知无常观,应证知苦观,应证知无我观,应证知涅槃观,应证知离贪观,应证知灭观,应证知定弃观。应证知色之无常观,应证知色之苦观,应证知色之无我观,应证知色之涅槃观,应证知色之离贪观,应证知色之灭观,应证知色之定弃观。受之……乃至……想之……乃至……行之……乃至……识之……乃至……眼之……乃至……应证知老死之无常观,应证知老死之苦观,应证知老死之无我观,应证知老死之涅槃观。应证知老死之离贪观,应证知老死之灭观,应证知老死之定弃观。

一六

应证知生,应证知转,应证知因相,应证知存续,应证知结生,应证知趣,应证知生成,应证知生起,应证知诞生,应证知老,应证知病,应证知死,应证知愁,应证知悲,应证知恼。应证知不生,应证知不转,应证知不因相,应证知不存续,应证知不结生,应证知不趣,应证知不生成,应证知不生起,应证知不诞生,应证知不老,应证知不病,应证知不死,应证知不愁,应证知不悲,应证知不恼。

一七

应证知生,应证知不生,应证知转,应证知不转,应证知因相,应证知不因相,应证知存续,应证知不存续,应证知结生,应证知不结生,应证知趣,应证知不趣,应证知生成,应证知不生成,应证知生起,应证知不生起,应证知诞生,应证知不诞生,应证知老,应证知不老,应证知病,应证知不病,应证知死,应证知不死,应证知愁,应证知不愁,应证知悲,应证知不悲,应证知恼,应证知不恼。

一八

应证知生是苦,应证知转是苦,应证知因相是苦,应证知存续是苦,应证知结生是苦,应证知趣是苦,应证知生成是苦,应证知生起是苦,应证知诞生是苦,应证知老是苦,应证知病是苦,应证知死是苦,应证知愁是苦,应证知悲是苦,应证知恼是苦。

一九

应证知不生是乐,应证知不转是乐,应证知不因相是乐,应证知不存续是乐,应证知不趣是乐,应证知不生成生乐,应证知不生起是乐,应证知不诞生是乐,应证知不老是乐,应证知不病是乐,应证知不老是乐,应证知不愁是乐,应证知不悲是乐,应证知不恼是乐。

二〇

应证知生是苦,不生是乐。应证知转是苦,不转是乐。应证知因相是苦,不因相是乐。应证知存续是苦,不存续是乐。应证知结生是苦,不结生是乐。应证知趣是苦,不趣是乐。应证知生成是苦,不生成是乐。应证知生起是苦,不生起是乐。应证知诞生是苦,不诞生是乐。应证知老是苦,不老是乐。应证知病是苦,不病是乐。应证知愁是苦,不愁是乐。应证知悲是苦,不悲是乐。应证知恼是苦,不恼是乐。

二一

应证知生是怖畏,应证知转是怖畏,应证知因相是怖畏,应证知存续是怖畏,应证知结生是怖畏,应证知趣是怖畏,应证知生成是怖畏,应证知生起是怖畏,应证知诞生是怖畏,应证知老是怖畏,应证知病是怖畏,应证知死是怖畏,应证知愁是怖畏,应证知悲是怖畏,应证知恼是怖畏。

二二

应证知不生是安稳,应证知不转是安稳,应证知不因相是安稳,应证知不存续是安稳,应证知不结生是安稳,应证知不趣是安稳,应证知不生是安稳,应证知不生起是安稳,应证知不诞生是安稳,应证知不老是安稳,应证知不病是安稳,应证知不死是安稳,应证知不愁是安稳,应证知不悲是安稳,应证知不恼是安稳。

二三

应证知生是怖畏,不生是安稳。应证知转是怖畏,不转是安稳。应证知因相是怖畏,不因相是安稳。应证知存续是怖畏,不存续是安稳。应证知结生是怖畏,不结生是安稳。应证知趣是怖畏,不趣是安稳。应证知生成是怖畏,不生成是安稳。应证知生起是怖畏,不生起是安稳。应证知诞生是怖畏,不诞生是安稳。应证知老是怖畏,不老是安稳。应证知病是怖畏,不病是安稳。应证知死是怖畏,不死是安稳。应证知愁是怖畏,不愁是安稳。应证知悲是怖畏,不悲是安稳。应证知恼是怖畏,不恼是安稳。

二四

应证知生是爱染,应证知转是爱染,应证知因相是爱染,应证知存续是爱染,应证知结生是爱染,应证知趣是爱染,应证知生是爱染,应证知生起是爱染,应证知诞生是爱染,应证知老是爱染,应证知病是爱染,应证知死是爱染,应证知愁是爱染,应证知悲是爱染,应证知恼是爱染。

二五

应证知不生乃非爱染,应证知不转乃非爱染,应证知不因相乃非爱染,应证知不存续乃非爱染,应证知不结生乃非爱染,应证知不趣乃非爱染,应证知不生乃非爱染,应证知不生起乃非爱染,应证知不诞生乃非爱染,应证知不老乃非爱染,应证知不病乃非爱染,应证知不死乃非爱染,应证知不愁乃非爱染,应证知不悲乃非爱染,应证知不恼乃非爱染。

二六

应证知生是爱染,不生乃非爱染。应证知转是爱染,不转乃非爱染。应证知因相是爱染,不因相乃非爱染。应证知存续是爱染,不存续乃非爱染。应证知结生是爱染,不结生乃非爱染。应证知趣是爱染,不趣乃非爱染。应证知生是爱染,不生成乃非爱染。应证知生起是爱染,不生起乃非爱染。应证知诞生是爱染,不诞生乃非爱染。应证知老是爱染,不老乃非爱染。应证知病是爱染,不病乃非爱染。应证知死是爱染,不死乃非爱染。应证知愁是爱染,不愁乃非爱染。应证知悲是爱染,不悲乃非爱染。应证知恼是爱染,不恼乃非爱染。

二七

应证知生是诸行,应证知转是诸行,应证知因相是诸行,应证知存续是诸行,应证知结生是诸行,应证知趣是诸行,应证知生成是诸行,应证知生起是诸行,应证知诞生是诸行,应证知老是诸行,应证知病是诸行,应证知死是诸行,应证知愁是诸行,应证知悲是诸行,应证知恼是诸行。

二八

应证知不生是涅槃,应证知不转是涅槃,应证知不因相是涅槃,应证知不存续是涅槃,应证知不结生是涅槃,应证知不趣是涅槃,应证知不生成是涅槃,应证知不生起是涅槃,应证知不诞生是涅槃,应证知不老是涅槃,应证知不病是涅槃,应证知不死是涅槃,应证知不愁是涅槃,应证知不悲是涅槃,应证知不恼是涅槃。

二九

应证知生是诸行,不生是涅槃。应证知转是诸行,不转是涅槃。应证知因相是诸行,不因相是涅槃。应证知存续是诸行,不存续是涅槃。应证知结生是诸行,不结生是涅槃。应证知趣是诸行,不趣是涅槃。应证知生成是诸行,不生成是涅槃。应证知生起是诸行,不生起是涅槃。应证知诞生是诸行,不诞生是涅槃。应证知老是诸行,不老是涅槃。应证知病是诸行,不病是涅槃。应证知死是诸行,不死是涅槃。应证知愁是诸行,不愁是涅槃。应证知悲是诸行,不悲是涅槃。应证知恼是诸行,不恼是涅槃。

第二诵品

三〇

应证知摄受之义,应证知伴属之义,应证知圆满之义,应证知一境之义,应证知无散乱之义,应证知精勤之义,应证知无散逸之义,应证知无浊之义,应证知不动之义,应证知依一性近住力之心住义,应证知所缘之义,应证知行境之义,应证知断之义,应证知永舍之义,应证知出离之义,应证知退转之义,应证知寂静之义,应证知妙善之义,应证知解脱之义,应证知无漏之义,应证知度之义,应证知无因相之义,应证知无愿之义,应证知空性之义,应证知一味之义,应证知不超越之义,应证知俱存之义,应证知出离之义,应证知因之义,应证知见之义,应证知增上之义。

三一

应证知寂止无散乱之义,应证知正观之随观义,应证知止观一味之义,应证知俱存不超越之义,应证知学之受持义,应证知所缘行境之义,应证知下劣心精勤之义,应证知制御掉举心之义,应证知俱清净观察之义,应证知殊胜证得之义,应证知上通达之义,应证知谛之现观义,应证知令住于灭义。

三二

应证知信根之胜解义,应证知精进根之精勤义,应证知念根之近住义,应证知定根无散乱之义,应证知慧根之见义。

三三

应证知于信力不信之不动义,应证知于精进力之懈怠不动义,应证知于念力之放逸不动义,应证知于定力之掉举不动义,应证知于慧力之无明不动义。

三四

应证知觉支之近住义,应证知择法觉支之思择义,应证知精进觉支之精勤义,应证知喜觉支之遍满义,应证知轻安觉支之寂静义,应证知定觉支之无散乱义,应证知舍觉支之简择义。

三五

应证知正见之见义,应证知正思惟之现前解义,应证知正语之摄受义,应证知正业之等起义,应证知正命之清净义,应证知正精进之精勤义,应证知正念之近住义,应证知正定之无散乱义。

三六

应证知[五]根之增上义,应证知[五]力之不动义,应证知[七]觉支之出离义,应证知[八圣]道之因义,应证知[四]念住之近住义,应证知[四]正勤之勤义,应证知[四]神足之神通义,应证知[四圣]谛之如义,应证知[四]加行之止灭义,应证知[四]果之现证义,应证知寻之现前解义,应证知伺之伺案义,应证知喜之遍满义,应证知乐之湿润义,应证知心之一境义,应证知倾心之义,应证知识之义,应证知了知之义,应证知想之义,应证知一趣之义。

三七

应证知通智之所知义,应证知遍智之度义,应证知断之永舍义,应证知修习之一味义,应证知现证之触接义,应证知[五]蕴之蕴义,应证知[十八]界之界义,应证知[十二]处之处义,应证知有为[法]之有为义,应证知无为[法]之无为义。

三八

应证知心之义,应证知心之无间义,应证知心之出离义,应证知心之退转义,应证知心之因义,应证知心之缘义,应证知心之事义,应证知心之地义,应证知心之所缘义,应证知心之行境义,应证知心之所行义,应证知心之趣义,应证知心之引发义,应证知心之出义,应证知心之离义。

三九

应证知一性之倾心义,应证知一性之识义,应证知一性之了知义,应证知一性之想义,应证知一性之一趣义,应证知一性之合义,应证知一性之跃进义,应证知一性之明寂义,应证知一性之停止义,应证知一性之解脱义,应证知见此一性寂静义,应证知一性之乘所作义,应证知一性之实所作义,应证知一性之随成义,应证知一性之遍熟义,应证知一性之善造作义,应证知一性之摄受义,应证知一性之伴属义,应证知一性之圆满义,应证知一性之总摄义,应证知一性之摄持义,应证知一性之习义,应证知一性之修习义,应证知一性之多作义,应证知一性之善成就义,应证知一性之善解脱义。应证知一性之悟义,应证知一性之随悟义,应证知一性之别别悟义,应证知一性之等悟义。应证知一性之觉义,应证知一性之随觉义,应证知一性之别别觉义,应证知一性之等觉义,应证知一性之随觉义,应证知一性之随觉分义,应证知一性之别别觉分义,应证知一性之等觉分义。应证知一性之明义,应证知一性之开明义,应证知一性之随明义,应证知一性之别别明义,应证知一性之等明义。

四〇

应证知开演之义,应证知遍照之义,应证知烦恼之烦热义,应证知不垢之义,应证知离垢之义,应证知无垢之义。应证知等之义,应证知会之义,应证知离之义,应证知离所行之义,应证知离贪之义,应证知离贪所行之义。应证知灭之义,应证知灭所行之义。应证知最舍之义,应证知最舍所行之义。应证知解脱之义,应证知解脱所行之义。

四一

应证知志欲之义,应证知志欲之根本义,应证知志欲之足义,应证知志欲之勤义,应证知志欲之神通义,应证知志欲之胜解义,应证知志欲之精勤义,应证知志欲之近住义,应证知志欲之无散乱义,应证知志欲之见义。

四二

应证知精进之义,应证知精进之根本义,应证知精进之足义,应证知精进之勤义,应证知精进之神通义,应证知精进之胜解义,应证知精进之精勤义,应证知精进之近住义,应证知精进之无散乱义,应证知精进之见义。

四三

应证知心之义,应证知心之根本义,应证知心之足义,应证知心之勤义,应证知心之神通义,应证知心之胜解义,应证知心之精勤义,应证知心之近住义,应证知心之无散乱义,应证知心之见义。

四四

应证知思惟之义,应证知思惟之根本义,应证知思惟之足义,应证知思惟之勤义,应证知思惟之神通义,应证知思惟之胜解义,应证知思惟之精勤义,应证知思惟之近住义,应证知思惟之无散乱义,应证知思惟之见义。

四五

应证知苦之义,应证知苦之害义,应证知苦之烦热义,应证知苦之变坏义。应证知集之义,应证知集之存续义,应证知集之因缘义,应证知集之合义,应证知集之障碍义。应证知灭之义,应证知灭之出离义,应证知灭之离别义,应证知灭之无为义,应证知灭之不死义。应证知道之义,应证知道之出离义,应证知道之因义,应证知道之见义,应证知道之增上义。

四六

应证知如之义,应证知无我之义,应证知谛之义,应证知通达之义,应证知证知之义,应证知遍知之义,应证知法之义,应证知界之义,应证知所知之义,应证知现证之义,应证知触接之义,应证知现观之义。

四七

应证知出离,应证知无瞋,应证知光明想,应证知无散乱,应证知法决定,应证知智,应证知胜喜,应证知初静虑,应证知第二静虑,应证知第三静虑,应证知第四静虑,应证知虚空无边处定,应证知识无边处定,应证知无所有处定,应证知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八

应证知无常观,应证知苦观,应证知无我观,应证知厌恶观,应证知离贪观,应证知灭观,应证知定弃观,应证知尽观,应证知衰观,应证知变坏观,应证知无因相观,应证知无愿观,应证知空性观,应证知增上慧法正观,应证知如实智见,应证知过患观,应证知简择观,应证知退转观。

四九

应证知预流道,应证知预流果得,应证知一来道,应证知一来果得,应证知不还道,应证知不还果得,应证知阿罗汉道,应证知阿罗汉果得。

五〇

依胜解之义应证知信根,依精勤之义应证知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应证知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定根,依见之义应证知慧根。依于不信不动之义应证知信力,依于懈怠不动之义应证知精进力,依于放逸不动之义应证知念力,依于掉举不动之义应证知定力,依于无明不动之义应证知慧力。

五一

依近住之义应证知念觉支,依思择之义应证知择法觉支,依精勤之义应证知精进觉支,依遍满之义应证知喜觉支,依寂静之义应证知轻安觉支,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定觉支,依简择之义应证知舍觉支。

五二

依见之义应证知正见,依现前解之义应证知正思惟,依摄受之义应证知正语,依等起之义应证知正业,依清净之义应证知正命,依精勤之义应证知正精进,依近住之义应证知正念,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正定。

五三

依增上之义应证知[五]根,依不动之义应证知[五]力,依出离之义应证知[七]觉支,依因之义应证知[八圣]道,依近住之义应证知[四]念住,依勤之义应证知[四]正勤,依神通之义应证知[四]神足,依如之义应知四圣谛,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寂止,依随观之义应证知正观,依一味之义应证知止观,依不超越之义应证知俱存。

五四

依律仪之义应证知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应证知心清净,依见之义应知见清净,依解脱之义应证知解脱,依通达之义应证知明,依永舍之义应证知解脱,依断之义应证知尽智,依止灭之义应证知无生智,依根本之义应证知志欲,依等起之义应证知作意,依总摄之义应证知触,依等趣之义应证知受,依现前之义应证知定,依增上之义应证知念,依此上之义应证知慧,依坚固之意应证知解脱,依尽际之义应证知入不死涅槃。

五五

凡所证知诸法悉已得知。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应证知此等诸法’是云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第三诵品

五六

云:“‘应遍知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遍知一法,[是言]触是有漏之所取。应遍知二法,[是言]名、色。应遍知三法,[是言]三受。应遍知四法,[是言]四食。应遍知五法,[是言]五取蕴。应遍知六法,[是言]六内处。应遍知七法,[是言]七识住。应遍知八法,[是言]八世法。应遍知九法,[是言]九有情居。应遍知十法,[是言]十处。

五七

诸比丘!应遍知一切。诸比丘!“应遍知一切”者如何?诸比丘!应遍知眼,应遍知诸色,应遍知眼识,应遍知眼触,即应遍知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应遍知耳,应遍知诸声,……乃至……应遍知鼻,应遍知诸香……乃至……应遍知舌,应遍知诸味……乃至……应遍知身,应遍知诸所触……乃至……应遍知意,应遍知诸法,应遍知意识,应遍知意触,即应遍知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五八

应遍知色,应遍知受,应遍知想,应遍知诸行,应遍知识,应遍知眼……乃至……老死……乃至……依尽际之义应遍知不死而入涅槃。凡为诸法之获得故而精进者,已获得其诸法。如是其诸法令遍知且令度。

五九

为获得出离故而精进者,已获得其出离。如是此法令遍知且令度。为获得无瞋故而精进者,已获得其无瞋。如是此法令遍知且令度。

为获得光明想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散乱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法决定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智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胜喜故……[乃至]……且令度。

六〇

为获得初静虑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第二静虑故……[乃至]……且令度。为获得第三静虑故……[乃至]……为获得第四静虑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虚空无边处定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识无边处定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所有处定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乃至]……且令度。

六一

为获得无常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苦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我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涅槃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离贪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灭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定弃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尽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衰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变坏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因相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无愿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空性观故……[乃至]……且令度。

六二

为获得增上慧法之正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如实知见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过患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简择观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退转观故……[乃至]……且令度。

六三

为获得预流道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一来道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不还道故……[乃至]……且令度。

为获得阿罗汉道故而精进者,已获得阿罗汉道。如是而遍知此法且令度。

凡为诸法之获得故而精进者,已获得其诸法,如是其诸法令遍知且令度。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其了知义是慧。故曰“‘应遍知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六四

云:“‘应断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断一法,[是言]我慢。应断二法,[是言]无明与有爱。应断三法,[是言]三爱。应断四法,[是言]四暴流。应断五法,[是言]五盖。应断六法,[是言]六爱身。应断七法,[是言]七随眠。应断八法,[是言]八邪性。应断九法,[是言]九爱根。应断十法,[是言]十邪性。

六五

断有二,[是言]断断与止断。断断者,是修习顺出世间灭尽者之[断],止断者,是获果刹那之[断]。

断有三,[是言]断诸欲是离即出离,离诸色即无色,有、有为、缘已生之灭是离也。获得出离者是断诸欲且永舍。获得无色者是断诸色且永舍。获得灭者是断诸行且永舍。

断有四,[是言]通达遍智通达而断苦谛,通达断通达而断集谛,通达现证通达而断灭谛,通达修习通达而断道谛。

断有五,[是言]消除断,决定断、断断、止断及出离断。消除断者乃修习初静虑者[云断五盖]。决定断者乃修习顺决择分之定[云断]成见。断断者乃修习顺出世间灭尽道者之断。止断者乃获果刹那之[断]。出离断者乃灭[即]涅槃。

六六

诸比丘!应断一切。诸比丘!“应断一切”者如何?诸比丘!应断眼,应断诸色,应断眼识,应断眼触,即应断以眼触为缘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应断耳,应断诸声[……乃至……]应断鼻,应断诸香[……乃至……]应断舌,应断诸味[……乃至……]应断身,应断诸所触[……乃至……]应断意,应断诸法,应断意识,应断意触,即应断以意触为缘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断见色,断见受,断见想,断见诸行,断见识。断见眼……乃至……老死……乃至……依尽际之义见断而入不死涅槃。

凡所断之诸法悉被永舍。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其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应断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第四诵品

六七

云:“‘应修习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修习一法,[是言]喜悦俱行之身念。应修习二法,[是言]寂止与正观。应修习三法,[是言]三三摩地。应修习四法,[是言]四念住。应修习五法,[是言]五支正定。应修习六法,[是言]六随念处。应修习七法,[是言]七觉支。应修习八法,[是言]八支圣道。应修习九法,[是言]九精进致净支。应修习十法,[是言]十遍处。

六八

修习有二,[是言]世间修习与出世间修习。

修习有三,[是言]色缠善法之修习、无色缠善法之修习及非所摄善法之修习。色缠善法之修习有劣、有中、有胜。无色缠善法之修习有劣、有中、有胜。非所摄善法之修习则是[常]胜。

修习有四,[是言]通达遍智通达而修习苦谛,通达断通达而修习集谛,通达现证通达而修习灭谛,通达修习通达而修习道谛。此是四修习。

六九

次又修习有四,[是言]寻求修习,获得修习,一味修习及习修习。

何为寻求修习?[是言]“凡修定者于其时所生诸法是一味”,此是寻求修习。

何为获得修习?[是言]“凡已修定者于其时所生诸法相互不超越”,此是获得修习。

七〇

何是一味修习?[是言]“依胜解之义修习信根者,依信根之力故,其他之四根是一味”,依四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依精勤之义修习精进根者,依精进根之力故其[他]四根是一味”,依四根一味之力而修习。云:“依近住之义修习念根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散乱之义修习定根者……[乃至]……是一味”……[乃至]……是修习。云:“依见之义修习慧根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于不信依不动义修习信力者,依信力之力故,其[他]四力是一味”,依四力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于懈怠依不动之义修习精进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于放逸依不动之义修习念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于掉举依不动之义修习定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于无明依不动之义修习慧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依近住之义修习念觉支者,依念觉支之力故,其[他]之六觉支是一味”,依六觉支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依思择之义修习择法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依精进之义修习精进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遍满之义修习喜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依寂静之义修习轻安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散乱之义修习定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依简择之义修习舍觉支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

云:“依见之义修习正见者,依正见之力故,其[他之]七道支是一味”,依[七]觉支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依现前解之义修习正思惟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摄受之义修习正语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等起之义修习正业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清净之义修习正命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精勤之义修习正精进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近住之义修习正念者……[乃至]……是一味”,……[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散乱之义修习正定者,依正定力故,其[他之]七道支是一味”,依[七]觉支一味之义而修习。此是一味修习。

七一

如何是习修习?此处比丘于早晨时亦习,于日中时亦习,于黄昏时亦习,于早餐亦习,于初夜亦习,于中夜亦习,于后夜亦习,夜分亦习,昼分亦习,昼夜亦习,于黑[半月]亦习,于白[半月]亦习,雨期亦习,冬季亦习,夏期亦习,年初期亦习,年中期亦习,年后期亦习。此为习修习。

以上为四修习。

七二

次又有四修习,依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之一味义而修习,依由其所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七三

如何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

云:“依出离之力断欲欲者所生诸法是相互不超越”,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云:“依无瞋之力断瞋者所生之诸法相互不超越”,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云:“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散乱之力断掉举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法决定之力断疑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智之力断无明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胜喜之力断不欣喜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初静虑之力断五盖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第二静虑之力断寻伺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第三静虑之力断喜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第四静虑之力断乐、苦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虚空无边处定之力断色想、有对想、种种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识无边处定之力断虚空无边处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所有处定之力断识无边处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力断无所有处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常观之力断常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苦观之力断乐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我观之力断我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厌恶观之力断欢喜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离贪观之力断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灭观之力断集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定弃观之力断执取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尽观之力断厚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衰观之力断存续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变坏观之力断坚固想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因相观之力断因相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无愿观之力断愿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空性观之力断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增上慧法正观之力断坚执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如实智见之力断迷妄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过患观之力断执着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简择观之力断无简择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退转观之力断合现贪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预流道之力断见同位之烦恼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一来道之力断粗之诸烦恼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不还道之力断细之诸烦恼者……[乃至]……不超越”……[乃至]……而修习。云:“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者,所生诸法相互不超越”,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

以上依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

七四

如何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

云:“依出离之力断欲欲者而五根是一味”,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云:“依无瞋之力断瞋者而五根是一味”,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乃至……云:“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者而五根是一味”,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

以上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

七五

如何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

云:“依出离之力断欲欲者,促进精进”,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云:“依无瞋之力断瞋促进精进”,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乃至]……云:“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者促进精进”,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

以上依其处所存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

七六

如何依习之义而修习?

云:“断欲欲者习出离”,依习之义而修习。“断瞋者习无瞋”,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断一切烦恼者习阿罗汉道”,依习之义而修习。

以上依习之义而修习。

以上为四修习。

见色而修习,见受而修习,见想而修习,见诸行而修习,见识而修习。见眼而修习……乃至……老死……乃至……依见尽际之义于不死入涅槃而修习。

凡修习诸法悉皆一味,此依所知之义智,依了知之义慧。故曰:“‘应修习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第五诵品

七七

云:“‘应现证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应现证一法,[是言]不动之心解脱。应现证二法,[是言]明与解脱。应现证三法,[是言]三明。应现证四法,[是言]四沙门果。应现证五法,[是言]五法蕴。应现证六法,[是言]六神通。应现证七法,[是言]七漏尽力。应现证八法,[是言]八解脱。应现证九法,[是言]九次第灭。应现证十法,[是言]十无学法。

七八

诸比丘!应现证一切。诸比丘!“应现证一切”者如何?

诸比丘!应现证眼,应现证诸色,应现证眼识,应现证眼触,即应现证以眼触为缘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应现证耳,应现证声……乃至……应现证鼻,应现证诸香[……乃至……]应现证舌,应现证诸味[……乃至……]应现证身,应现证诸所触[……乃至……]应现证意,应现证诸法,应现证意识,应现证意触,即应现证以意触为缘所生受之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现证见色,现证见受,现证见想,现证见诸行,现证见识。现证见眼……乃至……老死……乃至……依尽际之义现证见入于不死涅槃。

凡所现证诸法悉皆到达,此依所知义是智,依了知义是慧,故曰:“‘应现证此等诸法’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云:“‘此等诸法是顺退分,此等诸法是顺住分,此等诸法是顺胜进分,此等诸法是顺决择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对获得初静虑者作意欲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彼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无寻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为现行而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第二静虑者作意寻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彼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舍、乐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第三静虑者作意喜乐之苦行想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不苦、不乐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第四静虑者作意舍、乐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虚空无边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虚空无边处者作意色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识无边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识无边处者作意虚空无边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无所有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对获得无所有处者作意识无边处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退分之法,随顺此法为念住,[此]是顺住分之法,作意非想非非想之俱行想为现行,[此]是顺胜进分之法,作意厌恶之俱行想现行为伴随离贪,[此]是顺决择分之法。

此依所知义是智,依了知义是慧。故曰“‘此等诸法是顺退分,此等诸法是顺住分,此等诸法是顺胜进分,此等诸法是顺决择分’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七九

云:“‘一切诸行是无常,一切诸行是苦,一切诸行是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云:“色依灭尽之义是无常,依灭尽之义是苦,依不坚固之义是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受、想、诸行、识、眼……乃至老死依灭尽之义是无常,依灭尽之义是苦,依不坚固之义是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一切诸行是无常,一切诸行是苦,一切诸行是无我’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八〇

“‘此是苦之圣谛,此是苦集之圣谛,此是苦灭之圣谛,此是顺苦灭道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者如何?

此中如何是苦之圣谛?[是言]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而不得是苦、略说五取蕴是苦。

此中如何为生?各各之有情于各各有情聚而生、出生、生成、生起、[五]蕴兴起而获得十二处,此名为生。

此中如何为老?各各之有情于各各有情聚而老、老耄、齿落、白头、皮缓皱、盛壮向衰、诸根毁熟,此名为老。

此中如何为死?各各之有情,于各各有情聚而隐没、下生、散灭、消灭、死丧、命尽、五蕴离散、破弃身体、命根闭塞,此名为死。

八一

此中如何为愁?若蒙亲属损灭,若蒙财富损灭,若蒙病损灭,若蒙戒损灭,若蒙见损灭,若具随一损灭,蒙随一苦法者之愁、忧愁、愁愁、内愁、内遍愁、心之苦恼、忧、愁痛,此名为愁。

此中如何为悲?若蒙亲属损灭,若蒙财富损灭,若蒙病损灭,若蒙戒损灭,若蒙见损灭,若具随一损灭,蒙随一苦法者之痛哭、悲痛、痛叹、悲叹、痛痛、悲悲、叫泣、号泣、恸哭、大哭、叫哭,此名为悲。

此中如何为苦?身不喜悦是身之苦,身触所生不喜悦之所受是苦,身触所生不喜悦之受是苦,此名为苦。

此中如何为忧?心不喜悦是心苦,心触所生不喜悦之所受是苦,心触所生不喜悦之受是苦,此名为忧。

此中如何为恼?若蒙亲属损灭,若蒙财富损灭,若蒙病损灭,若蒙戒损灭,若蒙见损灭,若具随一损灭,蒙随一苦法者之苦恼、懊恼、忧恼、愁恼、痛恼、大恼,此名为恼。

八二

此中如何为怨憎会苦?此处凡对其人采取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色、声、香、味、所触,若欲其人之不利得、不利益、不适悦、不安稳者等与之会合、俱会、遭遇、相合,此名为怨憎会苦。

此中如何为爱别离苦?此处凡对其人采取可爱、可亲、适意色、声、香、味、所触,若欲其人利得、利益、适悦、安稳,或母或父或兄弟、或姊妹、或厚友、或亲友、或亲属、或亲戚等与之不会合、不俱会、不遭遇、不相合,此名为爱别离苦。

此中何谓求而不得苦?于有生法之有情欲望如是生:“嗟!我等不希生法,嗟!希不受生”,然对此欲望不适。于有老法之有情……乃至……于有病法之有情……乃至……于有死法之有情[……乃至……]有愁、悲、苦、忧恼法之有情,生如是欲望:“嗟!我等希无有愁、悲、苦、忧恼法,嗟!希不受愁、悲、苦、忧恼”,然对此欲望不适。此名为求而不得苦。

如何为略说五取蕴是苦?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此等名为略说五取蕴是苦。以上名为苦之圣谛。

八三

此中如何为苦集之圣谛?此处渴爱生后有,喜贪俱行而随处欢喜,即欲爱、有爱、无有爱。复次,此渴爱于何处生于何处住且住?于世间为喜、悦者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复次如何于世间是喜悦?眼于世间是喜悦,此处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是喜悦,此处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诸色于世间是喜悦,此处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诸声于世间是喜悦……乃至……诸法于世间是喜悦[……乃至……]眼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乃至……]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色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乃至……]色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乃至……]色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乃至……]色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乃至……]色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是喜、悦,此处此渴爱生且生住且住。

以上名为苦集之圣谛。

八四

此中如何为苦灭之圣谛?此渴爱悉皆离灭、舍离、定弃、解脱、无执。复次此渴爱于何处被断且被断,被灭且被灭?于世间为喜、悦者,此渴爱被断且被断,被灭且被灭。复次如何于世间是喜、悦?眼于世间是喜、悦,于此处此渴爱被断且被断,被灭且被灭……乃至……法伺于世间是喜悦,于此处此渴爱被断且被断,被灭且被灭。

以上名为苦灭之圣谛。

八五

此中如何为顺苦灭道之圣谛?此即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知苦、知苦集、知苦灭、知顺苦灭道,此名为正见。

此中如何为正思惟?思惟出离、思惟无慎、思惟无害,此名为正思惟。

此中如何为正语?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此名为正语。

此中如何为正业?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此名为正业。

此中如何为正命?此处圣声闻断邪命依正命为命,此名为正命。

此中如何为正精进?此处比丘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故生志欲策励、发勤、策心、持心。为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故……乃至……为令生未生之善法生故……乃至……为令住已生之善法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为之圆满故生志欲策励、发勤、策心、持心。此名为正精进。

此中如何为正念?此处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具念于世间应识贪、忧,于诸受[……乃至……]于心[……乃至……]于诸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于世间应识贪、忧。此名为正念。

此中如何为正定?此处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成寻伺之寂静故内成净,心定为一趣,无寻无伺由三摩地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由离喜故住于舍念,为正知正受身乐,如是“舍而具念乐住”具足圣者宣说之第三静虑而住。由断乐并断苦故,且前已断喜、忧故,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此名为正定。

以上名是顺苦灭道之圣谛。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此是苦之圣谛,此是苦集之圣谛,此是苦灭之圣谛,此是顺苦灭道之圣谛’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

以上“听闻之慧是闻所成智”。

第二章

“听闻后律仪之慧是戒所成智”者如何?

戒有五,[是言]有边清净戒、无边清净戒、圆满清净戒、不惛昧清净戒、止灭清净戒。

此中如何为有边清净戒?未近圆而有有边学处者,此为有边清净戒。

如何为无边清净戒?已近圆而有无边学处者,此为无边清净戒。

如何为圆满清净戒?善异生而相应善法,于有学之边际成圆满,无顾虑身、命,永舍命者,此为圆满清净戒。

如何为不惛昧清净戒?七有学,此为不惛昧清净戒。

如何为止灭清净戒?如来漏尽之声闻、独觉、及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此为止灭清净戒。

于戒有有边,于戒有无边。

此中如何为有边戒?戒以利养为边,戒以称誉为边,戒以亲属为边,戒以身分为边,戒以命为边。

如何利养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利养之因、利养之缘、利养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乃利养为边之戒。

如何称誉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称誉之因、称誉之缘、称誉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乃称誉为边之戒。

如何亲属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亲属之因、亲属之缘、亲属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乃亲属为边之戒。

如何身分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命之因、命之缘、命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身分为边之戒。

如何命为边之戒?此处或者依命之因、命之缘、命之因由,犯所受之学处,如是乃命为边之戒。

如是诸戒为破缺、穿坏、错杂、间断,不具自在,非不失,惛昧而不资于定者,非无追悔,非胜喜事,非喜事,非轻安,非乐事,非定事,非如实智见事,非资于一向厌恶、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槃,如是为有边戒。

如何为无边戒?于戒不以利养为边,于戒不以称誉为边,于戒不以亲属为边,于戒不以身分为边,于戒不以命为边。

如何不以利养为边戒?此处或者依利养之因、利养之缘,利养之因由,不令生心为欲犯所受之学处,况欲为犯?如是乃不以利养为边戒。

如何不以称誉为边戒?此处或者依称誉之因……[乃至]……乃不以称誉为边戒。

如何不以亲属为边戒?此处或者依亲属之因……[乃至]……乃不以亲属为边戒。

如何不以身分为边戒?此处或者依身分之因……[乃至]……乃不以身分为边戒。

如何不以命为边戒?此处或者依命之因、命之缘、命之因由,不令生心为欲犯所受之学处,况欲为犯?如是乃不以命为边戒。

如是诸戒乃无缺、不穿、不杂、不间断、具自在、不失、不惛昧而资定,无追悔事,以胜喜为事,以喜为事,以轻安为事,以乐为事,以定为事,以如实智见为事,而资于一向厌恶、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槃。如是为无边戒。

如何为戒?戒有几何?戒依何等起?戒摄几何之法?

如何为戒?思是戒,心所是戒,律仪是戒,不犯是戒。

戒有几何?戒有三,是善戒,不善戒、无记戒。

戒依何等起?依善心等起是善戒,依不善心等起是不善戒,依无记心等起是无记戒。

戒摄几何之法?戒摄律仪,戒摄不犯,戒摄于如是者所生之思。依断生命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不与取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欲邪行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虚诳语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离间语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粗恶语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杂秽语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贪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瞋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邪见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戒,依出离欲欲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无瞋瞋之律仪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依光明想惛沈,睡眠之……[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掉举之……[乃至]……依法决定疑之……[乃至]……依智无明之……[乃至]……依胜喜不欣喜之……[乃至]……依初静虑五盖之……[乃至]……依第二静虑寻伺之……[乃至]……依第三静虑喜之……[乃至]……依第四静虑乐苦之……[乃至]……依虚空无边处定色想、有对想、种种想之……[乃至]……依识无边处定虚空无边处想之……[乃至]……依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想之……[乃至]……依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想之……[乃至]……依无常观常想之……[乃至]……依苦观乐想之……[乃至]……依无我观我想之……[乃至]……依厌恶观欢喜之……[乃至]……依离贪观贪之……[乃至]……依灭观集之……[乃至]……依定弃观执取之……[乃至]……依尽观厚想之……[乃至]……依衰观存续之……[乃至]……依变坏观坚固想之……[乃至]……依无因相观因相之……[乃至]……依无愿观愿之……[乃至]……依空性观现贪之……[乃至]……依增上慧法正观坚执现贪之……[乃至]……依如实智见迷妄现贪之……[乃至]……依过患观执着现贪之……[乃至]……依简择观无简择之……[乃至]……依退转观合现贪之……[乃至]……依预流道见一处诸烦恼之……[乃至]……依一来道粗之诸烦恼……[乃至]……依不还道细之诸烦恼之……[乃至]……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律仪之义是戒,依不犯之义是戒。

戒有五。断生命之断是戒,离是戒,思考是戒,律仪是戒,不犯是戒,如是诸戒资心无追悔,资胜喜,资喜,资轻安,资喜悦,资习,资修习,资多作,资庄严,资资具,资伴属,资圆满,资一同厌恶、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槃。如是诸戒之律仪清净是增上戒,依律仪清净住心无散乱,无散乱清净是增上心,正见律仪清净,正见无散乱清净见清净是增上慧。此处律仪之义,此即是增上戒学,此处无散乱之义,此即是增上心学,此处见之义,此即为增上慧学。如是且学收了三学,正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摄受心而学,依信信解而学,策励而学,令近住念而学,定心而学,依慧了知而学,通知应通知而学,遍知应遍知而学,断应断而学,现证应现证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

戒有五。断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粗恶语、离间语、离秽语、贪、瞋、邪见之,依出离欲欲之,依无瞋瞋之,依光明想惛忱与睡眠之,依无散乱掉举之,依法决定疑之,依智无明之,依胜喜不欣喜之,依初静虑[五]盖之,依第二静虑寻伺之,依第三静虑喜之,依第四静虑乐苦之,依虚空无边处定色想,有对想想、种种想之,依识无边处定虚空无边处想之,依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想之,依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定之,依无常观常想之,依苦观乐想之,依无我观我想之,依厌恶观欢喜之,依离贪观贪之,依灭观集之,依定弃观执取之,依尽观厚想之,依衰观存续之,依变坏观坚固想之,依无因相观因相之,依无愿观愿之,依空性观现贪之,依增上慧法正观坚执现贪之,依如实智见迷妄现贪之,依过患观执着现贪之,依简择观无简择之,依退转观合现贪之,依预流道见一处诸烦恼之,依一来道粗诸烦恼之,依不还道细诸烦恼之,依阿罗汉道一切烦恼之断是戒,离是戒,思是戒,律仪是戒,不犯是戒。如是诸戒资心无追悔,资胜喜,资喜,资轻安,资喜悦,资习,资修习,资多作,资庄严,资资具,资伴属,资圆满,资一向厌恶、离贪、灭、寂静、通智、正觉、涅槃。如是诸戒之律仪清净是增上戒,依律仪清净住心无散乱,无散乱清净是增上心,正见律仪清净,正见无散乱清净是增上慧。此处律仪之义,此即是增上戒学。如是且学收了三学,正知而学,见而学,观察而学,摄受心而学,依信信解心而学,策励而学,令近住念而学,定心而学,慧依慧而学,通知应通知而学,遍知应遍知而学,断应断而学,现证应现证而学,修习应修习而学。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听闻后律仪之慧是戒所成智。”

第三章

“律仪后定之慧是修定所成智”者如何?

定有一,是心之一境性。定有二,是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定有三,是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定有四,是顺退分定,顺住分定,顺胜进分定,顺决择分定。定有五,是喜遍满性,乐遍满性,心遍满性,光明遍满性,观察因相。定有六,是依念佛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法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僧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戒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舍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天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定有七,是定善能,定之等至善能,定之住善能,定之起善能,定之身安善能,定之行境善能,定之引发善能。定有八,依地遍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水遍力……乃至……依火遍力[……乃至……]依风遍力[……乃至……]依青遍力[……乃至……]依黄遍力[……乃至……]依赤遍力[……乃至……]依白遍力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定有九,有劣于色缠之定,有中,有胜,有劣于无色缠之定,有中,有胜,[并]有空性定,无因相定及无愿定。定有十,依膨胀想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青瘀想之力[……乃至……]依溃烂想之力[……乃至……]依斩斫离散想之力[……乃至……]依食啖想之力[……乃至……]依弃掷想之力[……乃至……]依杀戮弃掷想之力[……乃至……]依血涂想之力[……乃至……]依虫啖想之力[……乃至……]依骸骨想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以上有五十五定。

复次,定有二十五定之义,依摄受之义是定,依伴属之义是定,圆满之义……[乃至]……一境之义……[乃至]……无散乱之义……[乃至]……无散逸之义……[乃至]……无浊之义……[乃至]……不动之义……乃至……依解脱之义是定,依一性近住之力依心之住是定,依寻觅等是定,依不寻觅不等是定,依寻觅等是定,依不寻觅不等是定,依取等是定,依不取不等是定,依取等事是定,依不取不等是定,依入等是定,依不入不等是定,依入等事是定,依不入不等事是定,依静虑等是定,依烧尽不等是定,依静虑等事是定,依烧尽不等事是定,依等(三摩)而为利益(纥多)之乐是定(三摩地)。以上定有二十五定之义。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律仪后定之慧是修定所成智。

第四章

“缘摄受之慧是法所依智”者如何?

无明是诸行生之所依、转之所依、因相之所依、存续之所依、合之所依、障碍之所依、集之所依、因之所依、缘之所依。依此等九相云:“无明是缘,诸行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于过去世、未来世,无明亦是诸行生之所依、转之所依、因相之所依、存续之所依、合之所依、障碍之所依、集之所依、因之所依、缘之所依。依此等九相云:“无明是缘,诸行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诸行是识之……乃至……识是名色之[……乃至……]名色是六处之[……乃至……]六处是触之[……乃至……]触是受之[……乃至……]受是渴爱之[……乃至……]渴爱是取之[……乃至……]取是有之[……乃至……]有是生之[……乃至……]生是老死生之所依、转之所依、因相之所依、存续之所依、合之所依、障碍之所依、集之所依、因之所依、缘之所依。依此等有九相云:“生是缘,老死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于过去世、未来世生亦是老死生之所依、转之所依、因相之所依、存续之所依、合之所依、障碍之所依、集之所依、因之所依、缘之所依。依此等之九相云:“生是缘,老死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

云:“无明是因,诸行是因所生,俱此二法是因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于过去世,未来世,无明亦是因,诸行是因所生,俱此二法是因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诸行是因,识是因所生,[俱此二法是因所生]”……乃至……“识是因,名色是因所生[……”……乃至……]“名色是因,六处是因所生[……”……乃至……]“六处是因,触是因所生[……”……乃至……]“触是因,受是因所生[……”……乃至……]“受是因,渴爱是因所生[……”……乃至……]“渴爱是因,取是因所生[……”……乃至……]“取是因,有是因所生[……”……乃至……]“有是因,生是因所生[……”……乃至……]“生是因,老死是因所生,俱此二法是因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

云:“无明是由缘,诸行是缘起生,俱此二法是缘起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于过去世、未来世,无明亦是由缘,诸行是缘起生,俱此二法是缘起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诸行是由缘,识是缘起生[俱此二法是缘起生]……乃至……识是由缘,名色是缘起生[……”……乃至……]“名色是由缘,六处是缘起生[……”……乃至……]“六处是由缘,触是缘起生[……”……乃至……]“触是由缘,受是缘起生[……”……乃至……]“受是由缘,渴爱是缘起生[……”……乃至……]“渴爱是由缘,取是缘起生[……”……乃至……]“取是由缘,有是缘起生[……”……乃至……]“有是由缘,生是缘起生[……”……乃至……]“生是由缘,老死是缘起生,俱此二法是缘起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于过去世、未来世亦俱是由缘,老死是缘起生,俱此二法为缘起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

云:“无明是缘,诸行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是法所依智。云:“于过去世、未来世,无明亦是缘,诸行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法所依智。云:“诸行是缘,识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乃至……“识是缘,名色是缘所生[……”……乃至……]“名色是缘,六处是缘所生[……”……乃至……]“六处是缘,触是缘所生[……”……乃至……]“触是缘,受是缘所生[……”……乃至……]“受是缘,渴爱是缘所生[……”……乃至……]“渴爱是缘,取是缘所生[……”……乃至……]“取是缘,有是缘所生[……”……乃至……]“有是缘,生是缘所生[……”……乃至……]“生是缘,老死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所摄受之慧[即]法所依智。云:“于过去世、未来世生亦是缘,老死是缘所生,俱此二法是缘所生。”缘摄受之慧[即]法所依智。

于前之业有愚痴是无明,存续是诸行,欲望是渴爱,到达是取,思是有。此五是法[存]于前之业有,于此世依结生是缘。于此世结生是识,生成是名色,明朗是处,所触是触,所受是受。此五法[存]于此世之生有,而前所作之业为缘。于此世依成熟[六]处之愚痴是无明,存续是诸行,欲望是渴爱,到达是取,思是有。此五法是[存]于此世之业有,于后世依结生是缘。于后世结生是识,生成是名色,明朗是处,所触是触,所受是受。此五法[存]于后世之生有,于此世所作之业是缘。如是知、见、认、知、通达是四重、三世、二十相、三相续缘起法。

此依所知之义为智,依了知之义为慧,故曰:“缘摄受之慧是法所依智。”

第五章

“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之慧是会得智”者如何?

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色,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妙、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依无常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苦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无我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受……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想……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诸行……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识,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妙、或远、或近一切之识,由无常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苦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无我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眼……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何等之老死,依无常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苦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依无我而决定,[此]是一之会得。

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之色乃依灭尽之义是无常,依怖畏之义是苦,依不坚固之义是无我”之慧,乃是会得智。[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想……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诸行……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识……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眼……乃至……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之老死乃依灭尽之义是无常,依怖畏之义是苦,依不坚固之义是无我”之慧,乃是会得智。

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之色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之慧,乃是会得智。[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想……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诸行……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之]识……乃至……[过去、未来、现在]眼……乃至……决定摄“过去、未来、现在之老死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之慧,乃是会得智。

摄而决定“缘生而有老死,无生时乃无老死”之慧,是会得智。摄而决定“于过去世、未来世亦是缘生而有老死,无生时乃无老死”之慧,是会得智。“缘有而有生,[无有时乃无生]”……乃至……“缘取而有有[无取时乃无有]”……乃至……“缘渴爱而有取[无渴爱时乃无取]”……乃至……“缘受而有渴爱[无受时乃无渴爱]”……乃至……“缘触而有受,[无触时乃无受]”……乃至……“缘六处而有触,[无六处时乃无触]”……乃至……“缘名色而有六处[无名色时乃无六处]”……乃至……“缘识而有名色[无识时乃无名色]”……乃至……“缘诸行而有识,[无诸行时乃无识]”……乃至……摄而决定“缘无明而有诸行,无无明时乃无诸行”之慧,是会得智。摄而决定“过去世、未来世亦缘无明而有诸行,无无明时乃无诸行”之慧,是会得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摄而决定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之慧,是会得智。”

第六章

“观现在诸法之变坏慧是观生灭智”者如何?

现在之色已生,[云:]其成相是生、坏相是灭乃是观智。[现在之]受已生[……乃至……现在之]想已生[……乃至……现在之]诸行已生[……乃至……现在之]识已生……[乃至……现在之]眼已生……乃至……现在之有已生,[云:]其成相是生、坏相是灭乃是观智。

见五蕴之生者是见几何相?见灭者是见几何相?见生灭者是见几何相?[言]见五蕴之生者是见二十五相,见灭者亦见二十五相,见生灭者是见五十相。

见色蕴生者是见几何相?见灭者是见几何相?见生灭者是见几何相?见受蕴之……乃至……见想蕴之……乃至……见行蕴之……乃至……见识蕴之生者是见几何相?见灭者是见几何相?见生灭者是见几何相?

见色蕴之生者是见五相,见灭者是见五相,见生灭者是见十相。见受蕴之……乃至……见想蕴之……乃至……见行蕴之……乃至……见识蕴之生者是见五相,见灭者是见五相,见生灭者是见十相。

见色蕴之生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集而有色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之生。“依渴爱之集而有色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之生。“依业之集而有色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之生。“依食之集而有色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之生。又见成相而见色蕴生。见色蕴之生者而见此五相。

见灭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灭而有色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色蕴之灭。“依渴爱之灭而有色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色蕴之灭。“依业之灭而有色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色蕴灭。“依食之灭而有色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色蕴灭。又,见坏相乃见色蕴灭。见色蕴灭者乃见此五相。

见生灭者是见以上之十相。

见受蕴之生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集而有受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受蕴生。“依渴爱之集而有色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受蕴生。“依业之集而有受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受蕴生。“依触之集而有色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色蕴生。又见成相而见受蕴生。见受蕴生者乃见此五相。

见灭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受蕴灭。“依渴爱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受蕴灭。“依业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受蕴灭。“依触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受蕴灭。又见坏相乃见受蕴灭。见受蕴灭者乃见此五相。

见生灭者是见以上之十相。

见想蕴……乃至……行蕴……乃至……识蕴之生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集而有识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识蕴生。“依渴爱之集而有识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识蕴生。“依业之集而有识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识蕴生。“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缘集之义而见识蕴生。又见成相乃见识蕴生,见识蕴生者乃见此五相。见蕴生者乃见此之相。

见灭者是见如何之五相?

“依无明之灭而有识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识蕴灭。“依渴爱之灭而有识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识蕴灭。“依业之灭而有识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识蕴灭。“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依缘灭之义而见识蕴灭。又见坏相乃见识蕴灭。见识蕴灭者乃见此之五相。

见生灭者是见以上之十相。

见五蕴生者是见此等之二十五相,见灭者是见此等之二十五相,见生灭者是见此等之五十相。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现在诸法之变坏慧,是观生灭智。”

色蕴是食之集,受、想、行三蕴是触之集,识蕴是名色之集。

第七章

“思择所缘而观破坏之慧,是正观智”者如何?

所缘色而心生已坏,思择此所缘而观其心之破坏。

“观”者,如何为观?依无常而观不依常,依苦而观不依乐,依无我而观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依无常而观以断常想,依苦而观以断乐想,依无我而观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欲以断贪欲,令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

所缘受而……乃至……所缘想而……乃至……所缘行而……乃至……所缘识而[……乃至……][所缘眼而]……乃至……所缘老死而心生已坏,思择此所缘而观其心之破坏。

“观”者,如何为观?依无常而观不依常,依苦而观不依乐,依无我而观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依无常而观以断常想,依苦而观以断乐想,依无我而观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贪而断贪欲,令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

依了知,事有次第,[诸法]有退转

倾心之力与思择,[生]正观

依所缘之类[智]决定同一[过、未]之二

胜解灭为是坏相正观

思择所缘以观破坏

依于空性之近住乃增上慧之正观

能三随观及四正观

若善三近住于见无动摇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思择所缘而观破坏之慧,是正观智。”

第八章

“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者如何?

云:“生是怖畏”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云:“转是怖畏”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因相是怖畏”……乃至……“存续是怖畏”……乃至……“结生是怖畏”[……乃至……]“趣是怖畏”[……乃至……]“生成是怖畏”[……乃至……]“生起是怖畏”……[……乃至……]“诞生是怖畏”[……乃至……]“老是怖畏”[……乃至……]“病是怖畏”[……乃至……]“死是怖畏”[……乃至……]“愁是怖畏”[……乃至……]“悲是怖畏”[……乃至……]云:“恼是怖畏”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

云:“不生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云:“不转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乃至……云:“不恼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云:“生是怖畏,不生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云:“转是怖畏,不转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乃至……“恼是怖畏,不恼是安稳”,乃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苦”,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智,云:“转是苦”,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乃至……云:“恼是苦”,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乃过患之智。

云:“不生是乐”,乃寂灭处之智,云:“不转是乐”乃寂灭处之智,[……乃至……]云:“不恼是乐”,乃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苦,不生是乐”,乃寂灭处之智,云:“转是苦,不转是乐”,是寂灭处之智……乃至……云:“恼是苦,不恼是乐”,是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爱染”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云:“转是爱染”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乃至……云:“恼为爱染”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

云:“不生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云:“不转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乃至……]云:“不恼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爱染,不生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云:“转是爱染,不转乃非爱染”,是寂灭之智[……乃至……]云:“恼是爱染,不恼乃非爱染”,是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诸行”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云:“转是诸行”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乃至……云:“恼为诸行”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

云:“不生是涅槃”,是寂处灭之智,云:“不转是涅槃”,是寂灭处之智,[……乃至……]云:“不恼是涅槃”,是寂灭处之智。

云:“生是诸行,不生是涅槃”,是寂灭处之智,云:“转是诸行,不转是涅槃”,是寂灭处之智……乃至……“恼是诸行,不恼是涅槃”,是寂灭处之智。

见生、转、因相、存续、结生是苦

此乃过患之智

见不生、不转、不因相、不存续、不结生是乐

此是寂灭处之智

此过患之智是于五处生

于五处了知寂灭处之十智

若善[此]二智者

于种种见无动摇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怖畏近住之慧,是过患之智。”

第九章

“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者如何?

简择欲生之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简择欲转之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简择欲因相之……乃至……存续、结生、趣生、生成、生起、诞生、老病、死、愁、悲、恼之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生是苦”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转是苦”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乃至……“恼是苦”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生是怖畏”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转是昔”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乃至……“恼是怖畏”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生是爱染”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转是爱染”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乃至……“恼是怖畏”简择欲得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生是诸行”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转是诸行”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乃至……“恼是诸行”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云:“生是诸行,舍此诸行”,是诸行之舍,云:“诸行、舍、俱是诸行,舍此诸行”,是诸行之舍。

云:“转是诸行……乃至……恼是诸行,舍此诸行”,是诸行之舍,云:“诸行、舍、俱是诸行,舍此诸行”,是诸行之舍。

依几何之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

[言]依八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

于异生依几何之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于有学依几何之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于离贪者依几何之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言]于异生依二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于有学依三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于离贪者依三相有心引发于诸行之舍。

于异生依如何二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

异生或欢喜或正观诸行之舍,于异生如是依二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

于有学依如何三相有心之引发诸行之舍?

有学或欢喜或正观或简择而诸行舍获果,于有学依如是三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

于离贪者依如何三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

离贪者或正观或简择而诸行舍获果,或已舍或于空性住、或于无因相住、或依无愿住而住,于离贪者依如是三相有心之引发于诸行之舍。

如何于异生与有学诸行舍之心引发而为同一?

异生欢喜诸行之舍故,其心被污染,阻害修习,障碍通达,于后世有结生之缘,有学亦欢喜诸行之舍故,其心被污染,阻害修习,障碍上通达,于后世有结生之缘,如是于异生与有学诸行舍之心引发为同一,依欢喜之义故。

如何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为同一?

异生依正观无常、苦、无我而诸行之舍,有学依正观无常、苦、无我而诸行之舍,离贪者依正观无常、苦、无我而诸行之舍,如是于异生、有学及无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为同一,依观之义故。

如何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为相异?

于异生诸行之舍是善,于有学诸行之舍是善,于离贪者诸行之舍是无记,如是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善与无记之义故。

一〇

复次如何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为相异?

于异生诸行之舍,有时善明,有时善不明,于有学诸行之舍,有时善明,有时善不明,于离贪者诸行之舍,毕竟为善明,如是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明义与不明义故。

一一

[复次]如何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

异生正观无厌足而诸行之舍,有学亦正观无厌足而诸行之舍,离贪者正观满足诸行之舍,如是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满足之义与无厌足之义故。

一二

[复次]如何在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

异生断三结为获得预流道故,正观诸行之舍,有学已断三结,更为获得上故,正观诸行之舍,离贪者已断一切烦恼,为现法乐住故而正观,如是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已断之义与未断之义故。

一三

[复次]如何是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

异生或欢喜或正观诸行之舍,有学或欢喜或正观或简择而获[诸行之]舍果,离贪者或正观或获诸行之舍果,或已舍或依于空性住、或无因相住、或无愿住而住,如是于异生、有学及离贪者诸行舍之心引发是相异,依得住之义故。

一四

几何诸行之舍是依寂止而生?几何诸行之舍是依正观而生?

[言]是依寂止而生八诸行之舍,依正观生十诸行之舍。

如何依寂止生八诸行之舍?

为获得初静虑故,简择[五]盖,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第二静虑故,简择寻伺,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第三静虑故,简择喜,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第四静虑故,简择乐苦,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虚空无边处定故,简择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识无边处定故,简择虚空无边处想,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无所有处定故,简择识无边处想,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定故,简择无所有处想,停止慧是舍诸行智。如是依寂止而生八诸行之舍。

一五

如何依正观而生十诸行之舍?

为欲获得预流道故,简择生、转、因相、存续、结生、趣、生成、生起、诞生、老、病、死、愁、悲、恼,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逮得预流果故,简择生、转、因相、存续、结生、趣、生成、生起、诞生、老、病、死、愁、悲、恼,停止慧是舍诸行智,为获得一来道故……乃至……为逮得一来果故……乃至……为获得不还道故……乃至……为逮得不还果故……乃至……为获阿罗汉道故……乃至……为逮得阿罗汉果故……乃至……为逮得空性住故……乃至……为逮得无因相住故,简择生、转……乃至……恼,停止慧是舍诸行智,如是依正观而生十诸行之舍。

一六

几何诸行之舍是善、几何是不善、几何是无记?十五诸行之舍是善,三诸行之舍是无记,非诸行之舍而是不善者也。

慧令简择停止心之行境八

异生二行境有学[依]三

离贪者有三而令心转

依空之缘八依智行境十

十八诸行舍是三解脱之缘

于慧如是知有十八相

能舍诸行者

种种见无动摇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简择欲解脱,停止慧是舍诸行智”。

第十章

“外之出离退转之慧是种姓地之智”者如何?

云:“降伏生”是种姓地,云:“降伏转”是种姓地,云:“降伏因相”是种姓地,云:“降伏存续”是种姓地,云:“降伏结生”是种姓地,云:“降伏趣”是种姓地,云:“降伏生成”是种姓地,云:“降伏生起”是种姓地,云:“降伏诞生”是种姓地,云:“降伏老”种姓地,云:“降伏病”是种姓地,云:“降伏死”种姓地,云:“降伏愁”是种姓地,云:“降伏外之诸行因相”是种姓地。云:“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跃进灭尽、涅槃”是种姓地。云:“降伏已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降伏转已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云:“降伏因相已跃进无因相”是种姓地……乃至……云:“降伏外之诸行因相已跃进灭尽、涅槃”是种姓地。

云:“由生出离”是种姓地,云:“由转出离”是种姓地,云:“因相……[乃至]……存续……[乃至]……结生……[乃至]……趣……[乃至]……生成……[乃至]……生起……[乃至]……诞生……[乃至]……老……[乃至]……病……[乃至]……死……[乃至]……愁……[乃至]……悲……[乃至]……恼……[乃至]……由外之诸行因相出离”是种姓地。云:“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跃进灭尽、涅槃”是种姓地。云:“由生出离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由转出离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由外之诸行因相跃进出离而灭尽、涅槃”是种姓地。云:“由生退转”是种姓地,云:“由转退转”是种姓地……乃至……云:“由外之诸行因相退转”是种姓地。云:“跃进于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跃进于灭尽、涅槃”是种姓地。云:“于生已退转跃进不生”是种姓地,云:“由转已退转跃进不转”是种姓地……乃至……云:“于外之诸行因相已退转跃进灭尽、涅槃”是种姓地。

几何之种姓地法依寂止而生?几何之众圣法依正观而生?

[言]八种姓地法依寂止而生,十种姓地法依正观而生。

如何八种姓地法依寂止而生?

云:“为获得初静虑故降伏[五]盖”是种姓地,云:“为获得第二静虑故降伏寻伺”是种姓地,云:“为获得第三静虑故降伏喜”是种姓地,云:“为获得第四静虑故降伏乐苦”是种姓地,云:“为获得虚空无边处定故降伏色想、有对想、种种想”是种姓地,云:“为获得识无边处定故降伏虚空无边处想”是种姓地,云:“为获得无所有处定故降伏识无边处想”是种姓地,云:“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降伏无所有处想”是种姓地。如是八种姓地法依寂止而生。

如何十种姓地法依正观而生?

云:“为获得预流道故降伏生、转、因相、存续、结生、趣、生成、生起、诞生、老、病、死、愁、悲、恼、外之诸行因相”是种姓地,云:“为逮得预流果故降伏生、转、因相、存续、结生”是种姓地,云:“为获得一来道故……”……乃至……为逮得一来果故[……乃至……]为获得不还道故[……乃至……]为逮得不还果故[……乃至……]为获得阿罗汉道故生、转……乃至……为逮得阿罗汉果故[……乃至……]为逮得空性住故[……乃至……]云:“为逮得无因相故降伏生、转、因相、存续、结生”是种姓地。如是十种姓地法依正观而生。

几何之种姓地法是善,几何是不善,几何是无记?十五种姓地法是善,三种姓地法是无记,而种姓地法乃非不善。

爱染非爱染愿无愿

系离系出离未出离

依定之缘为八智之行境十

十八种姓地法是三解脱之缘

于慧知此十八相

善退转出离者于种种见无动摇

此依所知义是智,依了知义是慧,故曰:“外之出离退转之慧是种姓地智。”

第十一章

“俱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者如何?

于预流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出离邪见,于其随转出离诸蕴、诸烦恼,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出离邪思惟,于其随转出离诸蕴、诸烦恼,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依摄受之义正语出离邪语……[乃至]……“……是道智。”

依等起之义正业出离邪业……[乃至]……“……是道智。”

依清净之义正命出离邪命……[乃至]……“……是道智。”

依精勤之义正精进出离邪精进……[乃至]……“……是道智。”

依近住之义正念出离邪念……[乃至]……“……是道智。”

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邪定,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于一来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粗之欲贪结、瞋结、粗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于不还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于阿罗汉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依已知令知未知故名为智

如善智之解脱于种种见无动摇

如定而正观正观而定

正观及寂止存而等分、俱存

见诸行是苦涅槃是乐

俱出离慧是达不死

知解脱行晓异性一性

二智能于种种见中无动摇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俱之出离、退转之慧是道智。”

第十二章

“加行止灭之慧是果智”者如何?

于预流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出离邪见,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见生,此是道果。

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出离邪思惟,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思惟生,此是道果。

依摄受之义正语出离邪语……[乃至]……此是道果。

依等起之义正业出离邪业……[乃至]……此是道果。

依清净之义正命出离邪命……[乃至]……此是道果。

依精勤之义正精进出离邪精进……[乃至]……此是道果。

依近住之义正念出离邪念……[乃至]……此是道果。

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邪定,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定生,此是道果。

于一来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粗之欲贪结、瞋结、粗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定生,此是道果。

于不还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于其随转出离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定生,此是道果。

于阿罗汉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出离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其随转出离一切之诸烦恼、诸蕴,及出离外之一切因相,此处加行已令止灭故正定生,此是道果。

依此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加行止灭之慧是果智。”

第十三章

“观所断之慧是解脱智”者如何?

依预流道正断有身见、疑、戒禁取、见随眠、疑随眠之我心随烦恼,如是五随烦恼及其诸缠之心解脱、善解脱。

此依解脱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所断之慧是解脱智。”

依一来道正断粗之欲贪结、瞋结、粗贪随眠、瞋随眠之我心[四]随烦恼,如是四随烦恼及其诸缠之心解脱、善解脱。

此依解脱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所断之慧是解脱智。”

依不还道正断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之我心[四]随烦恼,如是四随烦恼及其诸缠之心解脱、善解脱。

此依解脱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所断之慧是解脱智。”

依阿罗汉道正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之我心[八]随烦恼,如是八随烦恼及其缠之心解脱、善解脱。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观所断事之慧是解脱智。”

第十四章

“其时修得诸法正观之慧是观察智”者如何?

于预流道之刹那,依见之义,于其时修得正见,依现前解之义,于其时修得正思惟,依摄受之义,于其时修得正语,依等起之义,于其时得正业,依清净之义,于其时修得正命,依精勤之义,于其时修得正精进,依近住之义,于其时修得正念,依无散乱之义,于其时修得正定。依近住之义,于其时修得念觉支,依思择之义,于其时修得择法觉支,依精勤之义,于其时修得精进觉支,依遍满之义,于其时修得喜觉支,依寂静之义,于其时修得轻安觉支,依无散乱之义,于其时修得定觉支,依简择之义,于其时修得舍觉支。于不信依不动之义,于其时修得信力,于懈怠依不动之义,于其时修得精进力,于放逸依不动之义,于其时修得定力,于掉举依不动之义,于其时修得定力,于无明依不动之义,于其时修得慧力。依胜解之义,于其时修得信根,依精勤之义,于其时修得精进根,依近住之义,于其时修得念根,依无散乱之义,于其时修得定根,依见之义,于其时修得慧根。依增上之义,于其时修得[五]根,依不动之义,于其时修得[五]力,依出离之义,于其时修得[七]觉支,依因之义,于其时修得[八圣]道,依近住之义,于其时修得[四]念住,依勤之义,于其时修得[四]正勤,依神通之义,于其时修得[四]神足,依如之义,于其时修得[四圣]谛,依无散乱之义,于其时修得寂止,依观之义,于其时修得正观,依一味之义,于其时修得止观,依不超越之义,于其时修得俱存。依律仪之义,于其时修得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于其时修得心清净,依见之义,于其时修得见清净,依解脱之义,于其时修得解脱,依通达之义,于其时修得明,依永舍之义,于其时修得解脱,依断之义,于其时修得尽智,依根本之义,于其时修得志欲,依等起之义,于其时修得作意,依总摄之义,于其时修得触,依等趣之义,于其时修得受,依现前之义,于其时修得定,依增上之义,于其时修得念,依其上之义,于其时修得慧,依坚固之义,于其时修得解脱,依尽际之义,于其时修得入不死涅槃,出离已而观察。于其时修得如是诸法。

于预流果之刹那,依见之义,于其时修得正见,依现前解之义,于其时修得正思惟……乃至……依止灭之义,于其时修得无生智,依根本之义,于其时修得志欲,依等起之义,于其时修得作意,依总摄之义,于其时修得触,依等趣之义,于其时修得受,依现前之义,于其时修得定,依增上之义,于其时修得念,依其上之义,于其时修得慧,依坚固之义,于其时修得解脱,依尽际之义,于其时修得入不死涅槃,出离已而观察。于其时修得如是诸法。

于一来道之刹那……乃至……于一来果之刹那……乃至……于不还道之刹那……乃至于不还果之刹那……乃至……于阿罗汉道之刹那,依见之义,于其时修得正见……乃至……依断之义,于其时修得尽智。依根本之义,于其时修得志欲,依等起之义,于其时修得作意,依总摄之义,于其时修得触,依等趣之义,于其时修得受,依现前之义,于其时修得定,依增上之义,于其时修得念,依其上之义,于其时修得慧,依坚固之义,于其时修得解脱,依尽际之义,于其时修得入不死涅槃,出离已而观察。于其时修得如是诸法。

于阿罗汉果之刹那,依见之义,于其时修得正见……乃至……依止灭之义,于其时修得无生智,依根本之义,于其时修得志欲,依等之起之义,于其时修得作意,依总摄之义,于其时修得触,依等起之义,于其得受,依现前之义,于其时修得定,依增上之义,于其时修得念,依其上之义,于其时修得慧,依坚固之义,于其时修得解脱,依尽际之义,于其时修得入不死涅槃,出离已而观察。于其时修得如是诸法。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其时修得诸法正观慧是观察智。”

第十五章

“内决定之慧乃事之种种相智”者如何?

如何而决定内之诸法?

[是言]决定内眼,决定内耳,决定内鼻,决定内舌,决定内身,决定内意。

如何而决定内眼?

决定“眼是无明所生”,决定“眼是渴爱所生”,决定“眼是业所生”,决定“眼是食所生”,决定“眼是四大种所造”,决定“眼是已生”,决定“眼是已修得”,决定“眼非前有,是今生,于后无有”,决定“眼是不坚固、无常、变坏法”,决定“眼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决定眼是依无常不依常,决定是依苦不依乐,决定是依无我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决定依无常而断常想,决定依苦而断乐想,决定依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欲,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而决定内眼。

如何而决定内耳?

决定“耳是无明所生”……乃至……如是而为决定内耳。

如何决定内鼻?

决定“鼻是无明所生”……乃至……如是而决定内鼻。

如何而决定[内]舌……乃至……身……乃至……内意?

决定“意是无明所生”……乃至……如是决定内意。

如是而决定内之诸法。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内决定之慧是事种种相之智。”

第十六章

“外决定之慧是行境种种相之智”者如何?

如何而决定外之诸法?

[是言]决定外色,决定外声,决定外香,决定外味,决定外所触,决定外之诸法。

如何决定外色?

决定“色是无明所生”,决定“色是渴爱所生”,决定“色是业所生”,决定“色是食所生”,决定“色是四大种所造”,决定“色是已生”,决定“色是已修得”,决定“色是前无有、今生、于后无有”,决定“色有边”,决定“色是不坚固、无常、变坏法”,决定“色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决定色是依无常而不依常,决定是依苦而不依乐,决定是依无我而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决定依无常而断常想,决定依苦而断乐想,决定依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欲,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而决定外色。

如何而决定外声?

决定“声是无明所生”……乃至……如是而决定外声。

如何而决定[外]香……乃至……味……乃至……所触……乃至外法?

决定“法是无明所生”,决定“法是渴爱所生”,决定“法是业所生”,决定“法是食所生”,决定“法是四大种所造”,决定“法是已生”,决定“法是已修得”,决定“法是前无有、今生、后无有”,决定是有边法,决定“法为不坚固、无常、变坏法”,决定“法是无常、有为、缘起生、尽法、衰法、离法、灭法”,决定法依无常而不依常,决定依苦而不依乐,决定依无我而不依我,厌恶而不欢喜,离贪而不贪着,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决定依无常而断常想,决定依苦而断乐想,决定依无我而断我想,厌恶而断欢喜,离贪而断贪欲,令灭而断集,定弃而断执取。如是而决定外之法。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外决定之慧是行境种种相之智。”

第十七章

“所行决定之慧是所行种种相之智”者如何?

云所行者是三所行,[是言]识行、无智行及智行。

何者是识行?

为见于色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于色见之义是眼识之识行,于色已见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于色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闻于声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于声闻之义是耳识之识行,于声已闻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于声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嗅于香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于香嗅之义是鼻识之识行,于香已嗅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于香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味于味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于味味之义是舌识之识行,于味已味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于味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触于所触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于所识触之义是身识之识行,于所触已触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于所触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为识于法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于法识之义是意识之识行,于法已识为性,现前解是异熟意界之识行,于法现前已解为性,异熟意识界是识行。

识行者依何义是为识行?

无贪行故是识行,无瞋行故是识行,无瞋行故是识行,无痴行故是识行,无慢行故是识行,无见行故是识行,无掉举行故是识行,无疑行故是识行,无随眠行故是识行,离贪行故是识行,离瞋行故是识行,离痴行故是识行,离慢行故是识行,离见行故是识行,离掉举行故是识行,离疑行故是识行,离随眠行故是识行,离善业行故是识行,离不善业行故是识行,离善业行故是识行,离不善业行故是识行,离有呵责业行故是识行,离无呵责业行故是识行,离黑业行故是识行,离白业行故是识行,离与乐果业行故是识行,离与苦果业行故是识行,离受乐异熟业行故是识行,离受苦异熟业行故是识行,于已识行故是识行,于识云如是有所行故是识行,云:心依无烦恼之义而本性情净故是识行。以上是识行。

何者是无智行?

于可意之色,为贪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贪之势速是无智行,于非可意之色,为瞋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瞋之势速是无智行,于此两者无观待于事,为痴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痴之势速是无智行,为系缚慢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慢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惛昧见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见之势速是智行,为散乱掉举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掉举之势速是无智行,为不到究竟之疑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疑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有力随眠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随眠之势速是无智行,于可意之声……乃至……于可意之香……乃至……于可意之味……乃至……于可意之所触……乃至……于可意之法,为贪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贪之势速是无智行,于非可意之法,瞋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瞋之势速是无智行,于此两者之无观待,于事为痴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痴之势速是无智行,为缚之慢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慢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惛昧见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见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散乱掉举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悼举之势速是无智行,为不到究竟疑之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疑之势速是无智行,为有力之随眠势速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随眠之势速是无智行。

无智行者依何义是无智行?

有贪而行故是无智行,有瞋而行故是无智行,有痴而行故是无智行,有慢而行故是无智行,有见而行故是无智行,有悼举而行故是无智行,有疑而行故是无智行,有随眠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贪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瞋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痴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慢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见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掉举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疑而行故是无智行,具足随眠而行故是无智行,离善法而行故是无智行,离不善法而行故是无智行,离有呵责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无呵责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黑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白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与乐果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与苦果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与乐果异熟业而行故是无智行,离受苦异熟业而行故是无智行,于无知而行故是无智行,于无智云而有如是所行故是无智行。以上是无智行。

何者是智行?

为无常观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无常观是智行,为苦观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苦观是智行,为无我观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无我观是智行,为厌恶观故……乃至……为离贪观故[……乃至……]为灭观故[……乃至……]为定弃观故[……乃至……]为尽观故[……乃至……]为衰观故[……乃至……]为变坏观故[……乃至……]为无因相观故[……乃至……]为无愿观故[……乃至……]为空性观故[……乃至……]为增上慧法观故[……乃至……]为如实智见故[……乃至……]为过患观故[……乃至……]为简择观故倾心行之无记是识行,简择观是智行,退转观是智行,预流道是智行,预流果得是智行,一来道是智行,一来果得是智行,不还道是智行,不还果得是智行,阿罗汉道是智行,阿罗汉果得是智行。

智行者依何义是智行?

无贪而行故是智行,无瞋而行故是智行,无痴而行故是智行,无掉举而行故是智行,无疑而行故是智行,无慢而行故是智行,无见而行故是智行,无悼举而行故是智行,无疑而行故是智行,无随眠而行故是智行,离贪而行故是智行,离瞋而行故是智行,离痴而行故是智行,离慢而行故是智行,离见而行故是智行,离悼举而行故是智行,离疑而行故是智行,离随眠而行故是智行,离善业而行故是智行,离不善业而行故是智行,离有呵责业而行故是智行,离无呵责业而行故是智行,离黑业而行故是智行,离白业而行故是智行,离与乐果业而行故是智行,离与苦果业而行故是智行。离受乐异熟业而行故是智行,离受苦异熟业而行故是智行,于已知行故是智行,于智云有如是所行故是智行。以上是智行。

云:“识行、无智行及智行之相异。”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所行决定之慧是所行之种种相智。”

第十八章

“四法决定之慧是地之种种相智”者如何?

于地有四,是欲缠地、色缠地、无色缠地、非所摄地。

何者是欲缠地?

下限无间地狱上至他化自在天止,于此中间此之缠,此所摄之蕴、界、处、色、受、想、行、识,此为欲缠地。

何者是色缠地?

下限梵世上至色究竟天止,于此中间此之缠,此所摄之至于[彼处]或生者或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此为色缠地。

何者是无色缠地?

下限到虚空无边处天,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止,于此中间此之缠,此之所摄至于[彼处]或生者或现法乐住者之心、心所法,此是无色缠地。

何者是非所摄地?

非所摄之道、道果、无为之界,此为非所摄地。以上是四地。

复次有四地,为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缠定、四无碍解、四行、四所缘、四圣种、四摄事、四轮、四法句。以上是四地。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四法决定之慧是种种相智。”

第十九章

“九法之决定慧是法之种种相智”者如何?

如何而决定诸法?乃依善而决定、依不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欲缠之法;乃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色缠之法;乃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无色缠之法;乃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非所摄之法。

如何是依善而决定、依不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欲缠之法?

依善而决定十善业道,依不善而决定十不善业道,依无记而决定色、异熟、所作。如是乃依善而决定、依不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欲缠之法。

如何是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色缠之法?

依善而决定住于此处者之四静虑,依无记而决定生于其处之四静虑。如是而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色缠之法。

如何是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无色缠之法?

依善而决定住于此处者之四无色缠定,依无记而决定生于其处之四无色缠定。如是而依善决定、依无记而决定无色缠之法。

如何而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非所摄之法?

依善而决定四圣道,依无记而决定四沙门果、涅槃。如是依善而决定、依无记而决定非所摄之法。如以上而决定法。

以胜喜为根本有九法,依无常而作意者是胜喜生,胜喜者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如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知见,若如实知见则厌恶,若厌恶则离贪,若离贪则解脱。依苦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依无我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无常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苦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依苦而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老死依无我而作意者胜喜生,胜喜生者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身若轻安则受乐,若乐则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知见,若如实知见则厌恶,若厌恶则离贪,若离贪则解脱。此是胜喜为根本之九法。

以如理作意为根本有九法,依无常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胜喜者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则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依苦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胜喜者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则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依无我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无常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苦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色依无我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依无常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老死依苦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依无我而如理作意者胜喜生,胜喜者喜生,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则受乐,若乐则得心定,若得心定则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此是如理作意为根本之九法。

于种种相有九,缘界之种种相,触之种种相生,缘触之种种相,受之种种相生,缘受之种种相,想之种种相生,缘想之种种相,思惟之种种相生,缘思惟之种种相,志欲之种种相生,缘志欲之种种相,热烦之种种相生,缘热烦之种种相,寻求之种种相生,缘寻求之种种相,获得之种种相生。此是九种之种种相。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九法决定之慧是法之种种相智。”

第二十章

“通智之慧是所知义之智,遍智之慧是度义之智,断之慧是永舍义之智,修习之慧是一味义之智,现证之慧是触接义之智”者如何?

凡所通知之诸法悉为知,凡所遍知之诸法悉为度,凡所断之诸法悉为永舍,凡所修习之诸法悉为一味,凡所现证之诸法悉为触接。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通智之慧是所知义之智,遍智之慧是度义之智,断之慧是永舍义之智,修习之慧是一味义之智,现证之义是触接义之智。”

第二十一章

“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者如何?

信根是法,精进根是法,念根是法,定根是法,慧根是法,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皆是别法。知此等种种法之智,即通达此等种种法之智,故曰:“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

胜解之义是义,精勤之义是义,近住之义是义,无散乱之义是义,见之义是义,胜解之义、精勤之义、近住之义、无散乱之义、见之义[等]皆是别义。知此等种种义之智即是通达此等种种义之智,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

为显示五法而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而有文、词、言、法词、义词、之别。知此等种种词之智即通达此等种种词之智,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于五法有诸智,于五义有诸智,于十词有诸智,法之诸智、义之诸智、辞之诸智是别。知此等种种智之智,即通达此等种种智之智,故曰:“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

信力是法,精进力是法,念力是法,定力是法,慧力是法,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皆是别法。知此等种种法之智,即通达此等种种法之智,故曰:“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

于不信不动之义是义,于懈怠不动之义是义,于放逸不动之义是义,于无明不动之义是义,于不信不动之义、于懈怠不动之义、于放逸不动之义、于掉举不动之义等皆是别义。知此等之种种义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义智,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

为显示五法而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而有文、词、言……[乃至]……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于五法有诸智,于五义有诸智,于十词有诸智……[乃至]……故曰:“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

念觉支是法,择法觉支是法,精进觉支是法,喜觉支是法,轻安觉支是法,定觉支是法,舍觉支是法,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皆是别法。知此等之种种法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法智,故曰:“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

一〇

近住之义是义,思择之义是义,精勤之义是义,遍满之义是义,寂静之义是义,无散乱之义是义,简择之义是义,近住之义、思择之义、精勤之义、遍满之义、寂静之义、无散乱之义、简择之义等皆是别义。知此等之种种义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义智。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

一一

为显示七法而有文、词、言,为显示七义而有文、词、言……[乃至]……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一二

于七法有诸智,于七义有诸智,于十四词有诸智……[乃至]……故曰:“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

一三

正见是法,正思惟是法,正语是法,正业是法,正命是法,正精进是法,正念是法,正定是法,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皆是别法,知此等之种种法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法智。故曰:“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

一四

见之义是义,现前解之义是义,摄受之义是义,等起之义是义,清净之义是义,精勤之义是义,近住之义是义,无散乱之义是义,见之义、现前解之义、摄受之义、等起之义、清净之义、精勤之义、近住之义、无散乱之义等皆是别义。知此等之诸义智,即通达此等之诸义智。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

一五

为显示八法而有文、词、言,为显示八义而有文、词、言,法词、义词者是别。知此等之种种词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词智,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一六

于八法有诸智,于八义有诸智,于十六词有诸智,法之诸智、义之诸智、词之诸智是别。知此等之种种智智,即通达此等之种种智智,故曰:“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义之种种相慧是义无碍解智,法之种种相慧是法无碍解智,词之种种相慧是词无碍解智,辩之种种相慧是辩无碍解智。”

第二十二章

“住之种种相慧是住义之智,等至之种种相慧是等至义之智,住等至之种种相慧是住等至义之智”者如何?

依怖畏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而胜解,一一触接而见衰坏是无因相住,依怖畏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愿住,依怖畏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空性住。

依怖畏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胜解而舍转,思虑灭、涅槃是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等至,依怖畏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而舍转,思虑灭、涅槃是无愿,等至是无愿等至,依怖畏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而舍转,思虑灭、涅槃是空性,等至是空性等至。

依怖畏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槃是无因相,等至是无因住等至,依怖畏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槃是无愿,等至是无愿住等至,依怖畏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槃空性,等至是空性住等至。

依怖畏色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因相住,依怖畏色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愿住,依怖畏色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空性住。

依怖畏色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胜解而舍转,以思虑灭、涅槃是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等至,依怖畏色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而舍转,无愿以思虑灭、涅槃是等至是无愿等至,依怖畏色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而舍转,以思虑空性灭、涅槃空性等至是等至。

依怖畏色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槃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住等至,依怖畏色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灭、涅槃无愿,等至是无愿住等至,依怖畏色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是灭、涅槃空性,等至是空性住等至。

受因相……乃至……想因相[……乃至……]行因相[……乃至……]识因相[……乃至……]老死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因相住,依怖畏老死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无愿住,依怖畏老死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是空性住。

依怖畏老死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胜解而舍转,思虑是灭、涅槃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等至,依怖畏老死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而舍转,思虑是灭、涅槃无愿,等至是无愿等至,依怖畏老死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而舍转,思虑是灭、涅槃空性,等至是空性等至。

依怖畏老死因相而正见,于无因相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是灭、涅槃无因相,等至是无因相住等至,依怖畏老死愿而正见,于无愿胜解,一一触接见衷坏而舍转,思虑是灭、涅槃无愿,等至是无愿住等至,依怖畏老死现贪而正见,于空性胜解,一一触接见衰坏而舍转,思虑是灭、涅槃空性,等至是空性住等至。

无因相住、无愿住与空性住是别,无因相等至、无愿等至与空性等至是别,无因相住等至、无愿住等至与空性住等至是别。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住之种种相慧是住义之智,等至之种种相慧是等至义之智,住等至之种种相慧是住等至义之智。”

第二十三章

“以无散乱清净为体而断漏之慧是无间三摩地之智”者如何?

依出离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之三摩地,依此三摩地之力智生,依此之智诸漏尽,此之最初是寂止后是智,依此之智诸漏尽,故曰:“以无散乱清净为体而断漏之慧是无间三摩地之智。”

诸漏者以何为此之诸漏?

为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此诸漏尽于何处?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一来道粗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于此处如是漏尽。

依无瞋之力[……乃至……]依光明想之力[……乃至……]依无散乱之力[……乃至……]依法决定之力[……乃至……]依智之力[……乃至……]依胜喜之力[……乃至……]依初静虑之力[……乃至……]依第二静虑之力[……乃至……]依第三静虑之力[……乃至……]依第四静虑之力[……乃至……]依虚空无边处定之力[……乃至……]依识无边处定之力[……乃至……]依无所有处定之力[……乃至……]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力[……乃至……]依地遍之力[……乃至……]依水遍之力[……乃至……]依火遍之力[……乃至……]依风遍之力[……乃至……]依青遍之力[……乃至……]依黄遍之力[……乃至……]依赤遍之力[……乃至……]依白遍之力[……乃至……]依空遍之力[……乃至……]依识遍之力[……乃至……]依念佛之力[……乃至……]依念法之力[……乃至……]依念僧之力[……乃至……]依念戒之力[……乃至……]依念舍之力[……乃至……]依念天之力[……乃至……]依入出息念之力[……乃至……]依念死之力[……乃至……]依念身之力[……乃至……]依寂静念之力[……乃至……]依膨胀想之力[……乃至……]依青瘀想之力[……乃至……]依渍烂想之力[……乃至……]依斩斫离散想之力[……乃至……]依食啖想之力[……乃至……]依弃掷想之力[……乃至……]依杀戮弃掷想之力[……乃至……]依血涂想之力[……乃至……]依虫啖想之力[……乃至……]依骸骨想之力[……乃至……]依长入息之力[……乃至……]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短入息之力[……乃至……]依短出息之力[……乃至……]依觉遍身入息之力[……乃至……]依觉遍身出息之力[……乃至……]依止身行入息之力[……乃至……]依止身行出息之力[……乃至……]依觉喜入息之力[……乃至……]依觉喜出息之力[……乃至……]依觉乐入息之力[……乃至……]依觉乐出息之力[……乃至……]依觉心行入息之力[……乃至……]依觉心行出息之力[……乃至……]依止心行入息之力[……乃至……]依止心行出息之力[……乃至……]依觉心入息之力[……乃至……]依觉心出息之力[……乃至……]依令心喜入息之力[……乃至……]依令心喜出息之力[……乃至……]依观令心得定……乃至……观令心解脱之无常、观离贪、观灭、观定弃者之入息之力[……乃至……]依观定弃者之出息之力则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之三摩地,依此三摩地之力智生,依此之智诸漏尽,此之最初是寂止,后是智,依此之智诸漏之尽,故曰:“以无散乱清净为体而断漏之慧是无间三摩地之智。”

诸漏者何以为此之诸漏?

为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此诸漏如何而尽?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于此之处如是诸漏尽。

依一来道粗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之处如是诸漏尽。

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之处如是诸漏尽。

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于此之处如是漏尽。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以无散乱清净为体而断漏之慧是无间三摩地之智。”

第二十四章

“见增上与寂静得住妙胜解之慧是无诤住之智”者如何?

见增上者,无常观是见增上,苦观是见增上,无我观是见增上。于色之无常观是见增上,于色之苦观是见增上,于色之无我观是见增上,于受之……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之无常观是见增上,于老死之苦观是见增上,于老死之无我观是见增上。

寂静得住者,空性住是寂静得住,无愿住是寂静得住。

妙胜解者,于空性胜解是妙胜解,于无因相胜解是妙胜解,于无愿胜解是妙胜解。

无诤住者,初静虑是无诤住,第二静虑是无诤住,第三静虑是无诤住,第四静虑是无诤住,虚空无边处定是无诤住……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诤住。

无诤住者,依何义而是无诤住?

依初静虑除[五]盖故是无诤住,依第二静虑除寻伺故是无诤住,依第三静虑除喜故是无诤住,依第四静虑除乐苦故是无诤住,依虚空无边处定除色想、有对想、种种想故是无诤住,依识无边处定除虚空无边处想故是无诤住,依无所有处定除识无边处想故是无诤住,依非想非想处定除无所有处定故是无诤住,如是乃是无诤住。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见增上与寂静得住之妙胜解慧是无诤住之智。”

第二十五章

“具二力止三行依十六智行与九三摩地行得自在之慧是漏尽定之智”者如何?

二力是寂止力与正观力。

何者是寂止力?

依出离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瞋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散乱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乃至……依观定弃者出息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

寂止力者,依何义是为寂止力?

依初静虑于[五]盖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二静虑于寻伺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三静虑于喜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四静虑于乐苦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虚空无边处定于色想、无对想、种种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识无边处定于虚空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无所有处定于识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于无所有处定不动故是寂止力,于掉举与掉举随伴之烦恼、蕴不动、不震、不漏故是寂止力。如是乃为寂止力。

何者是正观力?

无常观是正观力,苦观是正观力,无我观是正观力,厌恶观是正观力,离贪观是正观力,灭观是正观力,定弃观是正观力,于色无常观是正观力……乃至……于色定弃观是正观力,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无常观是正观力……乃至……于老死定弃力是正观力。

正观力依何义是正观力?

依无常观于常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苦观于乐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无我观于我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厌恶观于欢喜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离贫观于贪欲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灭观于集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定弃观于执取不动故是正观力,无明与无明随伴之烦恼与于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正观力,如是乃为正观力。

“止三行”者,何者是止三行?

成就第二静虑者,止寻伺之语行,成就第四静虑者,止出入息之身行,成就想所受灭者,止想受之心行。如是云三行之止。

十六智行者,何者是十六智行?

无常观是智行,苦观是智行,无我观是智行,厌恶观是智行,离贪观是智行,灭观是智行,定弃观是智行,退转观是智行,预流道是智行,得预流果是智行,一来道是智行,得一来果是智行,不还道是智行,得不还果是智行,阿罗汉道是智行,得阿罗汉果是智行。如是是十六智行。

九三摩地行者,如何是九三摩地行?

初静虑是三摩地行,第二静虑是三摩地行,第三静虑是三摩地行,第四静虑是三摩地行,虚空无边处定[是三摩地行],识无边处定[是三摩地行],无所有处定[是三摩地行],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三摩地行。为获得初静虑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乃至……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如是是九三摩地行。

自在者,是五自在:倾心自在、等至自在、摄持自在、出离自在与观察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倾心初静虑,而倾心无有迟钝”是倾心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等至初静虑,而等至无有迟钝”是等至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摄持初静虑,而摄持无有迟钝”是摄持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出离初静虑,而出离无有迟钝”是出离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观察初静虑而观察无有迟钝”是观察自在,云:“……第二静虑……乃至……如意、应意、随意倾心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倾心无有迟钝”是倾心自在,云:“如意、应意、随意等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摄持……乃至……出离……乃至……观察而观察无有迟钝”是观察自在。如是是五自在。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具二力止三行依十六智行与九三摩地行得自在之慧是灭尽定之智。”

第二十六章

“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槃智”者如何?

此处正知者依出离永尽欲欲之流转,依无瞋永尽瞋之流转,依光明想永尽惛眠之流转,依无散乱永尽掉举之流转,依法决定[永尽]疑之[流转],依智[永尽]无明之[流转],依胜喜[永尽]不喜之[流转],依初静虑永尽[五]盖之流转……乃至……依阿罗汉道永尽一切烦恼之流转,复次正知者于无余依涅槃界永尽此眼之流转,其他不生眼之流转,此耳之流转……乃至……鼻之流转[……乃至……]舌之流转[……乃至……]身之流转[……乃至……]永尽意之流转而其他意之流转不生。如是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槃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正知者永尽流转之慧是般涅槃之智。”

第二十七章

“一切诸法之正断、灭、不近住性之慧是齐首义之智”者如何?

一切诸法者,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缠法、色缠法、无色缠法、非所摄法。

正断者,是依出离正断欲欲,依无瞋正断瞋,依光明想正断惛眠,依无散乱正断掉举,依法决定正断疑,依智正断无明,依胜喜正断不欣喜,依初静虑正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正断一切烦恼。

灭者,是依出离灭欲欲,依无瞋灭瞋,依光明想灭惛眠,依无散乱灭掉举,依法决定灭疑,依智灭无明,依胜喜灭不欣喜,依初静虑灭[五]盖……乃至……依阿罗汉道灭一切烦恼。

不近住者,是获得出离者不近住欲欲,获得无瞋者不近住瞋,获得光明想者不近住惛眠,获得无散乱者不近住掉举,获得法决定者不近住疑,获得智者不近住无明,获得胜喜者不近住不欣喜,获得初静虑者不近住[五]盖[……乃至……]获得阿罗汉道者不近住一切烦恼。

三摩者,乃已断欲欲故出离是三摩,已断瞋故无瞋是三摩,已断惛眠故光明想是三摩,已断掉举故无散乱是三摩,已断疑故法决定是三摩,已断无明故智是三摩,已断不欣喜故胜喜是三摩,已断[五]盖故初静虑是三摩……乃至……已断一切烦恼故阿罗汉道是三摩。

首者,是十三首,障碍之首是渴爱,系缚之首是无明,胜解之首是信,精勤之首是精进,近住之首是念,无散乱之首是定,见之首是慧,流转之首是命根,行境之首是解脱,诸行之首是灭。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一切诸法之正断、灭、不近住性之慧是齐首义之智。”

第二十八章

“永尽别性、异性、一性、威力之慧是渐损义之智”者如何?

别性者,乃贪是别性,瞋是别性,痴是别性,忿是别性……乃至……恨是[别性],覆是[别性],恼是[别性],嫉是[别性],悭是[别性],谄是[别性],诳是[别性],傲是[别性],怒是[别性],慢是[别性],过慢是[别性],憍是别性,放逸是别性,一切烦恼是[别性],一切恶行是[别性],一切现行是[别性],一切顺有业是别性

异性、一性者,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瞋是异性,无瞋是一性,惛眠是异性,光明想是一性,掉举是异性,无散乱是一性,疑是异性,法决定是一性,无明是异性,智是一性,不欣喜是异性,胜喜是一性,[五]盖是异性,初静虑是一性……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

威力者,有五威力:乃行威力、德威力、慧威力、福威力、法威力。依行威力已令服故,永尽破戒威力,依德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德威力,依慧威力已令服故,永尽恶慧威力,依福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福威力,依法威力已令服故永尽非法威力。

渐损者,欲欲是无渐损,出离是渐损,掉举是无渐损,无散乱是渐损,疑是无渐损,法决定是渐损,无明是无渐损,智是渐损,不欣喜是无渐损,胜喜是渐损,[五]盖是无渐损,初静虑是渐损……乃至……一切烦恼是无渐损,阿罗汉道是渐损……乃至……一切烦恼是无渐损,阿罗汉道是渐损。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永尽别性、异性、一性,是渐损义之智。”

第二十九章

“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者如何?

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己生之恶不善法令断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未生之善法令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为未生之欲欲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未生之出离令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出离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乃至……为未生之一切烦恼令不生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一切烦恼令断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为已生之阿罗汉道令住、不妄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故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依此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不怠、持心精勤义之慧是发勤之智。”

第三十章

“说明种种法之慧是显示义之智”者如何?

种种法者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缠法、色缠法、无色缠法、非所摄法。

说明者,是色依无常而说明,色依苦而说明,色依无我而说明,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是依无常而说明,老死是依苦而说明,老死是依无我而说明。

义之显示者,断欲欲以显示出离之义,断瞋显示无瞋之义,断惛眠显示光明之义,断掉举显示无散乱之义,断疑显示法决定之义,断无明显示智之义,断不欣喜显示胜喜之义,断[五]盖显示初静虑之义……乃至……断一切烦恼显示阿罗汉道之义。

依此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说明种种法之慧是显示义之智。”

第三十一章

“通达一切诸法之摄一、异性、一性之慧是见清净之智”者如何?

一切诸法者,是五蕴……乃至……非所摄法。

摄一者,是依十二行相摄一切诸法为一,[言]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证知之义、遍知之义、法之义、界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如是依十二行相摄一切诸法为一。

异性、一性者,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

通达者,通达苦谛是遍智通达,通达集谛是断通达,通达灭谛是现证诵达,通达道谛是修习通达。

见清净者,乃于预流道之刹那见清净,于预流果之刹那见已清净,于一来道之刹那见清净,于一来果之刹那见已清净,于不还道之刹那见已清净,于不还果之刹那见已清净,于阿罗汉道之刹那见己清净,于阿罗汉果之刹那见已清净。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通达诸法之摄一、异性、一性之慧是见清净之智。”

第三十二章

“已解之慧是忍智”者如何?

色是依无常而解,色是依苦而解,色是依无我而解,凡已解[之法]是悉此忍,故己解之慧是忍之智。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眼……乃至……老死是依无常而解,老死是依苦而解,老死是依无我而解,凡已解[之法]是悉此忍,故已解之慧是忍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已解之慧是忍之智。”

第三十三章

“触之慧是深解之智”者如何?

色是依无常而触,色是依苦而触,色是依无我而触,凡触[法]是悉此深解,故触之慧是深解之智。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识[……乃至……]眼……乃至……老死是依无常而触,老死是依苦而触,老死是依无我而触,凡触法是悉此深解,故触之慧是深解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触之慧是深解之智。”

第三十四章

“总摄之慧是分住之智”者如何?

以邪见为缘亦有所受,以邪见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见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见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邪思惟为缘亦有所受,以邪思惟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思惟为缘亦有所受……乃至……以邪解脱为缘亦有所受,以邪解脱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解脱为缘亦有所受,以正解脱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欲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寻为缘亦有所受,以寻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想为缘亦有所受,以想寂静为缘亦有所受。以欲非寂静、寻非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非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寂静、想非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以欲寂静、寻寂静、想寂静以其为缘亦有所受。为令得未得故有精勤,其处逮得时,以其为缘亦有所受。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总摄之慧是分住之智。”

第三十五章

“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出离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欲欲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无瞋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瞋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光明想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惛眠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无散乱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掉举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法决定增上之慧是依想而疑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智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无明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胜喜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不欣喜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云:“初静虑增上性之慧是依想而[五]盖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乃至……]云:“阿罗汉道增上性之慧是依想一切烦恼退转”,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增上性之慧是想退转之智。”

第三十六章

“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思出离之一性者是心由欲欲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云:“瞋是异性,无瞋是一性,思无瞋之一性者是心由瞋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云:“惛眠是异性,光明想是一性,思光明想之一性者是心由惛眠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乃至……云:“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思阿罗汉道之一性者是心由一切烦恼退转”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异性之慧是思退转之智。”

第三十七章

“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断欲欲者依出离之力摄持心”,云:“断惛眠者是依光明想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云:“断瞋者依无瞋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乃至……云:“断一切烦恼者依阿罗汉道之力摄持心”,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摄持之慧是心退转之智。”

第三十八章

“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眼或于我,或于我所,或于常、或于坚固、或于恒、或于不易法是空,如实知见者由眼之现贪智退转”,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云:“耳……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或于我、或于我所、或于常、或于坚固、或于恒、或于不易法是空,如实知见者由意之现贪智退转”,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空性之慧是智退转之智。”

第三十九章

“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依出离最舍欲欲”,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无瞋最舍瞋”,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光明想最舍惛眠”,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无散乱最舍掉举”,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云:“依法决定最舍疑”,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乃至……云:“依阿罗汉道最舍一切烦恼”,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最舍之慧是解脱退转之智。”

第四十章

“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者如何?

云:“遍知退转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断而退转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现证退转灭之出离之义、离别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云:“修习退转道之出离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

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谛退转[之中],解了而退转是想退转,思而退转是思退转,识而退转是心退转,作智而退转是智退转,最舍而退转是解脱退转,于如义之退转是谛退转。

想退转之处是思退转,思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想退转、思退转之处是心退转,心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之处是智退转,智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之处是解脱退转,解脱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之处是谛退转。谛退转之处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如义之慧是谛退转之智。”

第四十一章

“决定身、心为一依摄持乐想、轻想之力神通义之慧是神通类之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三摩地修习勤行神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成就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于此四神足遍习调伏其心令柔软堪任,于四神足遍习调伏其心已,作柔软堪任已而摄于身心,摄于心身,以身之力转变心,以心之力转变身,以身之力摄持心,以心之力摄持身,以身之力转变心已,以心之力转变身已,以身之力摄持心已,以心之力摄持身已,于身乐想、轻想入已而住。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神通类之智,如斯领受多端神变,一身而成为多身,多身而复成为一身,或现或隐,过山崖墙壁无有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中,行于水上而无坏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行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及威达于梵世。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决定身心为一依摄持乐想、轻想之力神通义之慧是神通类之智。”

第四十二章

“依寻思遍满之力深解异性、一性声相之慧是耳界清净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欲三摩地……乃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于此四神足遍习调伏心令柔软堪忍,于此四神足遍习调伏心已,作柔软堪任已,亦作意远处声之声相,亦作意近处声之声相,亦作意粗声之声相,亦作意细声之声相,亦作意滑软、非滑软声之声相,亦于东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西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东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西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东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西南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下方作意声之声相,亦于上方作意声之声相,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耳界清净智,如是以超人清净天耳界闻远近天、人之声。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寻思遍满之力深解异性、一性声相之慧是耳界清净智。”

第四十三章

“依三心之遍满,依[五]根明净之力深解异性、一性识行之慧是心差别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欲三摩地……乃至……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观三摩地修习神足,彼于此四神足遍习调伏心令柔软堪任,遍习调伏心已,作柔软堪任已,如是了知,[即]“此色是喜根等起,此色是忧根等起,此色是舍根等起”。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心差别智,于是以心审而了知他众生、他人之心,[即]了知有贪心“为有贪心”,了知离贪心“为离心”,有瞋心……乃至……离瞋心[……乃至……]有痴心[……乃至……]离痴心[……乃至……]收了心[……乃至……]散乱心[……乃至……]广大心[……乃至……]非广大心[……乃至……]有上心[……乃至……]无上心[……乃至……]得定心[……乃至……]未得定心[……乃至……]解脱心[……乃至……]了知未解脱心“为未解脱心”。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三心之遍满,依[五]根明净之力深解异性、一性识行之慧是心差别智。”

第四十四章

“依缘所转之诸法遍满异性、一性业之力,深解慧是宿住随念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修习神足]欲三摩地勤行……乃至……柔软堪任作已,如是了知,[即]“此有则彼有,依此生则彼生,即缘无明而有诸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渴爱,缘渴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悲、愁、苦、忧、恼,如是悉皆有此苦蕴之集”。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宿住随念智,于是多多随念宿住,即[随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此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由此处没,往生于彼处,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由彼处没来生于此间”,如是随念多多之宿住,其状貌、方处。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缘所转之诸法遍满异性、一性业力,深解慧是宿住随念智。”

第四十五章

“依光曜之力见异性、一性之色相义之慧是天眼智”者如何?

于此处比丘[成就勤行修习神足]欲三摩地勤行……乃至……柔软堪任作已,作意光明想摄持日想,[即]“如日夜亦尔,如夜日亦尔”,以辩了无覆之心,修习光明心,如是而以已修、悉清、悉净之心,以心引发、导入有情死生智,如是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生于善趣、生于恶趣,了知从业之有情,即:“嗟!此诸有情身具足恶行,语具足恶行,意具足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受邪见业,身坏死后往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又此诸有情身具足善行,语具足善行,意具足善行,无诽谤圣者有正见受正见业,身坏死后往生善趣、天世”。如是而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生于善趣、生于恶趣,了知从业有情。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依光曜之力见异性、一性之色相义慧是天眼智。”

第四十六章

“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者如何?

如何是三根?为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未知当知根达几何之处,已知根达几何之处,具知根达几何之处?

未知当知根达于一处,[言是]预流道。已知根达于六处,[言是]预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具知根达于一处,[言是]阿罗汉果。

于预流道之刹那,未知当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作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于预流道之刹那所生诸法,除心等起之色,悉是善,悉是无漏,悉是出离性,悉是顺灭,悉是出世间,悉是涅槃之所缘。于预流道之刹那,未知当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于预流果之刹那,已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于预流果之刹那所生诸法悉是无记,除心等起之色,悉是无漏,悉是出世间,悉是涅槃之所缘。于预流果之刹那,已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于一来道之刹那……乃至……于一来果之刹那……乃至……于不还道之刹那……乃至……于不还果之刹那……乃至……于阿罗汉道之刹那,己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乃至……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于阿罗汉道之刹那所生诸法,除心等起之色,悉是善,悉是无漏,悉是出离性,悉是顺灭,悉是出世间,悉是涅槃之所缘。于阿罗汉道之刹那,已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于阿罗汉果之刹那,具知根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以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有,以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以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以慧根为见眷属而有,以意根为识眷属而有,以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以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于阿罗汉果之刹那所生诸法悉是无记,除心等起之色,悉是无漏,悉是出世间,悉是涅槃之所缘。于阿罗汉果之刹那,具知根有如是八根,[此等]是俱生眷属、是相互眷属、是依止眷属、是相应眷属、是俱行、是俱生、是相合、是相应。此[根]有如是行相与眷属。

如是而有八八六十四[行相与眷属]。

漏者,此漏为何?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此诸漏于何处尽?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一来道粗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处如是诸漏尽。

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于此处如是漏尽。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

第四十七章

“遍智义之慧是苦智,断义之慧是集智,现证义之慧是灭智,修习义之慧是道智”者如何?

于苦有害之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遍智之义,于集有存续之义、因缘之义、结之义、障碍之义、断之义,于灭有出离之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现证之义,于道有出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修习之义。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遍智义之慧是苦智,断义之慧是集智,现证义之慧是灭智,修习义之慧是道智。”

第四十八章

“有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者如何?

具道者之智即是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

此中以何为苦智?以苦为所缘而生慧、了知、择、思择、择法、观、察、各察、聪明、善巧、察智、观想、思、近解、广慧、怜眦、导智、正观、正智、插杵、慧、慧根、慧力、慧剑、慧殿、慧明、慧光、慧灯、慧宝、无痴、择法、正见,此名为苦智。

以苦集为所缘……乃至……以苦灭为所缘……乃至……以顺苦灭道为所缘而生慧、了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此名为顺苦灭道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有苦智、苦集智、苦灭智、顺苦灭道智。”

第四十九章

“有义无碍解智、法无碍解智、词无碍解智、辩无碍解智”者如何?

诸义之智是义无碍解,诸法之智是法无碍解,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义种种相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种种相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种种相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种种相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决定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决定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决定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决定之慧是辩无碍解智。观义之慧是义无碍解智,观法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观词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观辩之慧是辩无碍解智。察义之慧是义无碍解智,察法之慧是法无碍解智,察词之慧是词无碍解智,察辩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分别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分别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分别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分别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开显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开显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开显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开显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示现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示现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示现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示现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遍照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遍照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遍照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遍照之慧是辩无碍解智。义说明之慧是义无碍解智,法说明之慧是法无碍解智,词说明之慧是词无碍解智,辩说明之慧是辩无碍解智。

此依所知之义是智,依了知之义是慧,故曰:“有义无碍解智、法无碍解智、词无碍解智、辩无碍解智。”

第五十章

如何有如来之根上下智?

如来于此处见有情之少尘、太尘、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善受教、不受教等,或者知他世之罪祸,或者不知他世之罪祸。

“少尘、太尘”者,信人是少尘,不信人是太尘,发勤人是少尘,懈怠人是太尘,念住人是少尘,失念人是太尘,得定人是少尘,不得定人是太尘,具慧人是少尘,恶慧人是太尘。

“利根、钝根”者,信人是利根,不信人是钝根,发勤人是利根,懈怠人是钝根,念住人是利根,失念人是钝根,得定人是利根,不得定人是钝根,具慧人是利根,恶慧人是钝根。

“善行相、恶行相”者,信人是善行相,不信人是恶行相,发勤人是善行相,懈怠人是恶行相,念住人是善行相,失念人是恶行相,得定人是善行相,不得定人是恶行相,具慧人是善行相,恶慧人是恶行相。

“善受教、不受教”者,信人是善受教,不信人是不受教,发勤人是善受教,懈怠人是不受教,念住人是善受教,失念人是不受教,得定人是善受教,不得定人是不受教,具慧人是善受教,恶慧人是不受教。

“或者知他世之罪祸,或者不知他世之罪祸”者,信人知他世之罪祸,不信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发勤人知他世之罪祸,懈怠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念住人知他世之罪祸,失念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得定人知他世之罪祸,不得定人不知他世之罪祸,具慧人知他世之罪祸,恶慧人不知他世之罪祸。

“世”者,是蕴世、界世、处世、败有世、败生世、成有世、成生世。有一世,[言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有二世,[言是]名与色。有三世,[言是]三受。有四世,[言是]四食。有五世,[言是]五取蕴。有六世,[言是]六内处。有七世,[言是]七识住。有八世,[言是]八世法。有九世,[言是]九有情居。有十世,[言是]十处。有十二世,[言是]十二处。有十八世,[言是]十八界。

“罪”者,一切烦恼是罪,一切恶行是罪,一切现行是罪,一切顺有业是罪。

如是于此世此罪对激烈怖畏想之近,犹如持于拔剑之杀害者。如是具五十行相以知、见、辞、通达五根。此是如来之根上下智。

第五十一章

何为如来之有情意乐意趣智?

于此处如来知有情之意乐,知意趣,知所行,知胜解,了知众生之能、不能。

何为有情之意乐?

若“世是常”,若“世是无常”,若“世是有边”,若“世是无边”,若“命即是此身”,若“命与此身异”,若“如来死后有”,若“如来死后无有”,若“如来死后有,亦无有”,若“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有”。如是有情或著有见,或着无有见,若复,离此二边者,依依缘性,于缘已生之诸法,获得随顺忍,[以]如实智,知习欲者,“此人是尊重欲、意乐欲、胜解欲”,而知是习欲者,“此人是尊重出离、意乐出离、胜解出离”,而知是习出离者,“此人是尊重瞋、意乐瞋、胜解瞋”,而知是习瞋者,“此人是尊重无瞋、意乐无瞋、胜解无瞋”,而知是习无瞋者,“此人是尊重惛眠、意乐惛眠、胜解惛眠”,而知是习惛眠者,“此人是尊重光明想、意乐光明想、胜解光明想”,而知是习光明想者。此是有情之意乐。

复次,何为有情之意趣?

有情之意趣[随眠]为七,[言是]欲贪意趣(欲贪随眠)、瞋意趣(瞋随眠)、慢意趣(慢随眠)、见意趣(见随眠)、疑意趣(疑随眠)、有贪意趣(有贪随眠)、无明意趣(无明随眠)。于世间于喜、悦者有情之随眠欲贪随眠,于世间于不喜、不悦者有情之随眠瞋随眠,应知如是于二法无明随伴,慢、见、疑与彼为一处。此是有情之意趣(随眠)。

复次,何为有情之所行?

是福现行、非福现行、不动现行,小地或大地。此是有情之所行。

复次,何为有情之胜解?

于有情有少胜解者,于有情有胜胜解者。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于过去世亦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于未来世亦少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少胜解之有情,胜胜解之有情是依附、亲近、敬奉胜胜解之有情。此是有情之胜解。

如何有情是不能?

有业障、有烦恼障、有异熟障之有情是不信、无乐欲、恶慧而不能入善法正性决定是不能,如是之有情是不能。

如何有情是能?

无有业障、无有烦恼障、无有异熟障之有情是有信、有乐欲、具慧而能入善法正性决定是能,如是之有情是能。

此是如来之有情意乐、意趣智。

第五十二章

如何是如来之对偶示导智?

于此处如来为对偶示导,[此]与不共声闻。由上身转火聚,由下身转水流,由下身转火聚,由上身转水流。由前身转火聚,由后身转水流,由后身转火聚,由前身转水流。由右眼转火聚,由左眼转水流,由左眼转火聚,由右眼转水流。由右耳孔转火聚,由左耳孔转水流,由左耳孔转火聚,由右耳孔转水流。由右鼻孔转火聚,由左鼻孔转水流,由左鼻孔转火聚,由右鼻孔转水流。由右肩转火聚,由左肩转水流,由左肩转火聚,由右肩转水流。由右手转火聚,由左手转水流,由左手转火聚,由右手转水流。由右胁转火聚,由左胁转水流,由左胁转火聚,由右胁转水流。由右足转火聚,由左足转水流,由左足转火聚,由右足转水流。由各指转火聚,由各指间转水流,由各指间转火聚,由各指转水流。由一一之毛转火聚,由一一之毛转水流,由毛孔转火聚,由毛孔转水流。是青、黄、赤、白、绯、净之六色。

世尊经行[亦为]化人,或伫立或坐或卧,世尊伫立[亦为]化人,或经行或坐或卧,世尊坐[亦为化人],或经行或伫立或卧,世尊卧[亦为]化人,或经行或伫立或坐,化人经行[亦为]世尊,或伫立或坐或卧,化人伫立[亦为]世尊,或经行或坐或卧,化人坐[亦为]世尊,或经行或伫立或卧,化人卧[亦为]世尊,或经行或伫立或卧,化人卧[亦为]世尊,或经行或伫立或坐。

此是如来之对偶示导智。

第五十三章

如何是如来之成大悲智?

诸佛世尊观以诸多之行相、于观诸有情而生大悲,观“世间住是炽然”而诸佛世尊于诸有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繁剧”而诸佛世尊于诸有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堕”[……乃至……]观“世间住是堕恶路”[……乃至……]观“世间住能至不坚固”[……乃至……]观“世间住为无护、无主”[……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所属,应为放弃一切”……乃至……观“世间住是缺乏、无满足而耽染之奴仆”……[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护”……[乃至]……观“世间住是无安处”……[乃至]……观“世间住是无归依处”……[乃至]……观“世间住是无归依者”……[乃至]……观“世间住为骚优而非寂静”……[乃至]……观“世间住是有箭而是大箭之刺处,措我他无之拔箭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明之闇所覆,能使入烦恼之笼,措我无他之示光明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无明之闇所覆普缠纷纠而于肿物所掩,如们叉草与波罗波草无能超越恶生、恶趣、堕处、轮回”……[乃至]……观“世间住是染无明毒过依于烦恼而秽恶”……[乃至]……观“世间住是贪、瞋、痴所缠,措我无他之解缠者”……[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多多之耽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耽染之网所掩”……[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流所流”……[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随行耽染之随眠”……[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烦热所烧”……[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耽染之极热所极烧”……[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多多之见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见之极热所极烧”……[乃至]……观“世间住是生随行”……[乃至]……观“世间住是老俱行”……[乃至]……观“世间住是依病所威服”……[乃至]……观“世间住是蒙死”……[乃至]……观“世间住是堕于苦”……[乃至]……观“世间住是耽染所缚”……[乃至]……观“世间住是老之墙壁所闭”……[乃至]……观“世间住是死魔之索网所闭”……[乃至]……观“世间住是大缚所缚,[即]是贪缚、瞋缚、痴缚、慢缚、见缚、烦恼缚、恶行缚,措我无他之解缚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极狭隘处,措我无他之示余裕处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大障碍之障碍所,措我无他之断障碍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险处,拱我无举出他险处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旷野,措我无他之越旷野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轮回,措我无他之使由轮回解脱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流转于大难处,措我无他之举出难处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堕大沼泽,措我无他之举出沼泽者”……[乃至]……观“世间住是极坏……[乃至]……世间住是依贪火、瞋火、痴火、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成炽然,措我无他之消灭此者”……[乃至]……观“世间住是行分散、令分断、常无护而受刑罚”……[乃至]……观“世间住是罪缚所缚、近于杀戮场,措我无他之解缚者”……[乃至]……观“世间住是孤独而最可哀,措我无他之救度者”……[乃至]……观“世间住是苦所压服、于长夜懊恼”……[乃至]……观“世间住是常受结缚而常渴”……[乃至]……观“世间住是闇而无眼”……[乃至]……观“世间住是缺导者无遍导师”……[乃至]……观“世间住是迷于邪路脱正路,措我无导他之导于此圣路者”……[乃至]……观“世间住是迷于大暴流,措我无他之使由此暴流出者”……[乃至]……观“世间住二成见所缠”……[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三恶业而迷”……[乃至]……观“世间住是结于四轭是四轭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四系所缚”……[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四取所取”……[乃至]……观“世间住是入于五趣”……[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五妙欲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五盖所掩”……[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六诤根而诤争”……[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六爱身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六成见所缠”……[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七随眠所污”……[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七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七慢为憍”……[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世法而转”……[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邪性决定”……[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八人过而为过”……[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九嫌事而嫌”……[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九种慢为憍”……[乃至]……观“世间住是依九爱根法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十染事所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十嫌事而嫌”……[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不善业道”……[乃至]……观“世间住是依十结所结”……[乃至]……观“世间住是十邪性决定”……[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事邪见”……[乃至]……观“世间住是具十事边执见”……[乃至]……观“世间住是依百八耽染之百戏论而戏论”,诸佛世尊于诸有情生大悲,观“世间住是六十二成见所缠”,诸佛世尊于诸有情生大悲。观“我已度,世间是未度,我已解脱,世间是未解脱,我已调伏,世间是未调犬,我己寂静,世间不寂静,我已安息,世间是未安息,我已般涅槃,世间是未般涅槃,我已度故能度,已解脱故能令解脱,已调伏故能令调伏,寂静故能令寂静,己安息故能令安息,已般涅槃故能令入涅槃”诸佛世尊于诸有情生大悲。

此是如来之成大悲智。

第五十四章

以何是如来之一切智智?

悉知一切之有为、无为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过去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未来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现在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眼与诸色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知耳与诸声……乃至……鼻与诸香……乃至……舌与诸味……乃至……身与诸所触[……乃至……]意与诸法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知无常之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色无常之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受之……乃至……知想之……乃至……知诸行之……乃至……知识之……乃至……知眼之……乃至……知老死之无常义、苦之义、无我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知通智之通智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遍智之遍智义……乃至……知断之断义……乃至知修习之修习义……乃至……知现证之现证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五]蕴之蕴义……乃至……知[十八]界之界义……乃至知[十二]处之处义……乃至知有为之有为义……乃至知无为义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知善法……乃至知不善法……乃至知无记法……乃至知欲缠法……乃至知色缠法……乃至知无色缠法……乃至知非所摄法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苦之苦义……乃至知集之集义……乃至知灭之灭义……乃至知道之道义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知义无碍解义之无碍解义……乃至知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知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知辩无碍解之无碍解义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知根上下智……乃至知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知对偶示导……乃至知成大悲智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乃至以意知天魔、梵世、人天、沙门、婆罗门、诸生之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寻、所行之一切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彼之未见者不存

 未知者无不可知

 证知一切之所了

 如来云是普眼者

普眼者依何义而为普眼?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乃至苦之苦义之一切已知而无有未知之苦义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苦之苦义之一切已见、一切已知、一切已证、一切慧已触而无有慧未触之苦义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乃至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之一切已见、一切已知、一切已证、一切慧已触而无有慧未触之辩无碍解之义故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乃至根上下智……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导智……乃至成大悲智之一切已知……一切已见……是无障智。天、魔、梵世、人天、沙门、婆罗门、诸生之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寻、所行之一切意已知、一切已见……是一切智智,于其处无有障碍故是无障智。

 彼之未见者不存

 未知者无不可知

 证知一切之所了

 如来云是普眼者

大品第二 见论

如何为见?于见处有几何?于见缠有几何?于见有几何?

于见现贪有几何?何为见处永断?

如何为见?以现贪取见为见。

于见处有几何?于见处有八。

于见缠有几何?于见缠有十八。

于见有几何?于见有十六。

于见现贪有几何?于见现贪有三百。

何为见处永断?预流道为见处永断。

如何现贪取见为见?

以色云“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

以受……乃至……以想……乃至……以诸行……乃至……以识云“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以眼……[乃至]……以耳……乃至……以鼻……乃至……以舌……乃至……以身……乃至……以意……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乃至]……以声……乃至……以香……乃至……以味……乃至……以所触……乃至……以法……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眼识……[乃至]……以耳识……乃至……以鼻识……乃至……以舌识……乃至……以身识……乃至……以意识……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眼触所生之受……[乃至]……以耳触所生之受……乃至……以鼻触所生之受……乃至……以舌触所生之受……乃至……以身触所之受……乃至……以意触所生之受……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想……[乃至]……以声想……乃至……以香想……乃至……以味想……乃至……以所触想……乃至……以法想……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思……[乃至]……以声思……乃至……[以香思……乃至……以味思……乃至……以所触思……乃至……]以法思……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爱……[乃至]……以声爱……乃至……[以香爱……乃至……以味爱……乃至……以所触爱……乃至……]以法爱……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寻……[乃至]……以声寻……乃至……[以香寻……乃至……以味寻……乃至……以所触寻……乃至……]以法寻……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色伺……[乃至]……以声伺……乃至……[以香伺……乃至……以味伺……乃至……以所触伺……乃至……]以法伺……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地界……[乃至]……以水界……乃至……以火界……乃至……以风界……乃至……以空界……乃至……以识界……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地遍……[乃至]……以水遍……乃至……以火遍……乃至……以风遍……乃至……以青遍……乃至……以黄遍……乃至……以赤遍……乃至……以白遍……乃至……以空遍……乃至……以识遍……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发……[乃至]……以毛……[乃至]……爪……乃至……齿……乃至……皮……乃至……肉……乃至……筋……乃至……骨……乃至……骨髓……乃至……肾……乃至……心……乃至……脾……乃至……肋膜……乃至……肝……乃至……肺……乃至……肠……乃至……肛……乃至……腹……乃至……屎……乃至……胆……乃至……啖……乃至……脓……乃至……血……乃至……汗……乃至……脂……乃至……泪……乃至……膏……乃至……唾……乃至……洟……乃至……黄水……乃至……尿……乃至……以脑子皮……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眼处……[乃至]……以色处……乃至……以耳处……乃至……以声处……乃至……以鼻处……乃至……以香处……乃至……以舌处……乃至……以味处……乃至……以身处……乃至……以所触处……乃至……以意处……乃至……以法处……乃至……以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以耳界、声界、耳识界……乃至……以鼻界、香界、鼻识界……乃至……以香界、味界、舌识界……乃至……以身界、所触界、身识界……乃至……以意界、法界、意识界……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眼根……[乃至]……耳根[……乃至……]鼻根[……乃至……]舌根[……乃至……]身根[……乃至……]意根[……乃至……]命根[……乃至……]女根[……乃至……]男根[……乃至……]乐根[……乃至……]苦根[……乃至……]喜根[……乃至……]忧根[……乃至……]舍根[……乃至……]信根[……乃至……]精进根[……乃至……]念根[……乃至……]定根[……乃至……]以慧根……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以欲界[……乃至……]色界[……乃至……]无色界[……乃至……]欲有[……乃至……]色有[……乃至……]无色有[……乃至……]想有[……乃至……]无想有[……乃至……]非想非非想有[……乃至……]一蕴有[……乃至……]四蕴有[……乃至……]五蕴有[……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慈心解脱[……乃至……]悲心解脱[……乃至……]喜心解脱[……乃至……]舍心解脱[……乃至……]虚空无边处定[……乃至……]识无边处定[……乃至……]无所有处定[……乃至……]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现贪取见是见。

一〇

以无明[……乃至……]行[……乃至……]识[……乃至……]名色[……乃至……]六处[……乃至……]触[……乃至……]受[……乃至……]渴爱[……乃至……]取[……乃至……]有[……乃至……]生[……乃至……]以老死云“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予之我”,现贪取见是见。

如是现贪取见是见。

一一

何为八见处?

蕴是见处,无明是见处,触是见处,想是见处,寻是见处,非理作意是见处,恶友是见处,从他音声是见处。

蕴是因,蕴是缘,以诸见之等起故,蕴是见处。以无明是因……乃至……以触是因……乃至……以想是因……乃至……以寻是因……乃至……以非理作意是因……乃至……以恶友是因……乃至……以从他音声是因,从他音声是缘,以诸见等起故,从他音声是见处。如是有八见处。

一二

何为十八见缠

见者,此是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见箭、见害、见障碍、见缚、见险、见随眠、见热、见烦热、见系、见取、见现贪、见取见。如是有十八见缠。

一三

何为十六见?

是味见、随我见、邪见、有身见、有身事常见、有身事断见、边执见、随前边见、随后边见、顺结见、我慢缚见,我所慢缚见、我论所应见、世论所应见、有见、无有见,如是有十六见。

一四

于味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于随我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于邪见……[乃至]……于有身见……[乃至]……于有身事常见……乃至……于有身事断见……乃至……于边执见……乃至……于随前边见……乃至……于随后边见……乃至……于顺结见……乃至……于我慢缚见……乃至……于我所慢缚见……乃至……于我论所应见……乃至……于世论所应见……乃至……于有见……乃至……于无有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一五

于味见现贪有三十五行相,于随我见现贪有二十行相,于邪见现贪有十行相,于有身见现贪有二十行相,于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十五行相,于有身见现贪有五行相,于边执见现贪有五十行相,于随前边见现贪有十八行相,于随后边见现贪有四十四行相,于顺结见现贪有十八行相,于我慢缚见现贪有十八行相,于我所慢缚见现贪有十八行相,于我论所应见现贪有二十行相,于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八行相,于有见现贪有一行相,于无有见现贪有一行相。

一六

于味见现贪有如何之三十五行相?

云:“缘色而生乐、喜,此之色而有此之味”,乃现贪取见是见。见非味,味非见,见与味为各别。见而为味,此名为味见。味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具此见坏之人是坏见,不可依附坏见之人,不可亲近、不可敬奉。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为恶故。见之贪非是见,见非是贪,见与贪为各别。见而为贪,此名为见贪。具此见与贪之人为见贪所染。布施与见贪所染之人无大果、无大功德。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为恶故。

味见是邪见,于邪见人有二趣,地狱或傍生。随邪见人之见是成受身业……乃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于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是恶故。譬如将拈筏种子、或拘舍怛祇种子、或苦葫芦种子置于润地时,其执受之地味、其执受之水味悉皆资于此苦性、辛性不实性。此依何之因?其种子是恶故。如是随具邪见男人之见成受身业……乃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于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是恶故。味见是邪见,邪见是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结、见箭、见害、见障碍……乃至……见取见。

一七

云:“缘受……乃至……缘想……乃至……缘诸行……乃至……缘识……乃至……眼……[乃至]……耳……[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乃至]……色……[乃至]……声……[乃至]……香……[乃至]……味……[乃至]……所触……[乃至]……法……[乃至]……眼识……[乃至]……耳识……[乃至]……鼻识……[乃至]……舌识……[乃至]……身识……[乃至]……意识……[乃至]……眼触……[乃至]……耳触……[乃至]……鼻触……[乃至]……舌触……[乃至]……身触……[乃至]意触……[乃至]……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乃至]……缘意触所生之受而乐、喜生,此之意触所生之受而有此之味”,乃现贪取见是见。见非是味,味非是见,见与味各别。见而为味,此名为味见。味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具此见坏之人是坏见,不可依附坏见人,不可亲近、不可敬奉。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见贪非是见,见非是贪,见与贪各别,见而为贪,此名为见贪。具此见与贪,是见贪所染之人。布施与见贪所染之人无大果、无大功德。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

味见是邪见,于邪见人有二趣,地狱或傍生[趣]。随邪见人之见成受身业……乃至……语业,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愿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于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譬如拈筏种子,或拘舍怛祇种子,或苦葫芦种子置润地时,其执受地之味,其执受水之味是皆资于此苦性、辛性、不实性。此依何之因?其种子为恶之故。如是随邪见人之见成受身业……乃至……语言,随见成受意业、思、希求、欲及诸行等一切诸法是资于非可爱、非可亲、非适意、不利益、苦。此依何之因?其人之见恶故。味见是邪见,邪见是成见、见稠林、见旷野、见诤、见恼、见诘、见箭、见害、见障碍……乃至……见取见。缠心之合有如是十八行相。

一八

结而亦有为见,结而亦有不为见。

如何结而亦为见?

有身见与戒禁取见。此等结而亦为见。

如何结而亦不为见?

欲贪结、瞋结、慢结、疑结、有贪结、嫉结、悭结、随眠结、无明结。此等是结而亦非见。

于味见在现贪有如是三十五行相。

一九

于随我见,现贪如何有二十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乃未见圣者,不明解圣法,不调顺于圣法,不见善士,不明解善士之法,不调顺于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或我有色,或色于我,或于色[观见]我。由我观见受……乃至……想……乃至……诸行……乃至……或依我而观见识,或我有识,或识于我,或于识[观见]我。

二〇

如何是由我观见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地遍是此我,我是此地遍”观见地遍与我为不二。譬如油灯之燃时“焰是此色,色是此焰”观见焰与色为不二,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地遍是此我,我是此地遍”观见地遍与我为不二。现贪取见是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为各别。见而亦为事,此为初色事随我见。随我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随我见是邪见,于邪见人有二趣……乃至……此等是结而亦非见。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水遍[……乃至……]火遍[……乃至……]风遍……[乃至……]青编……[乃至……]黄遍[……乃至……]赤遍[……乃至……]白遍,“白遍是此我,我是此白遍”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色。

二一

如何而观见我是有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而观见受、想、行、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色而有色”,观见我有色。譬如有树具影,有人如是应谓:“此是树,此是影,树与影各别,而此树具此影而有影”,则观见树有影。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而观见受、想、行、识,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色而有色”,则观见我有色。现贪取见是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此为第二色事随我见。随我见是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色。

二二

如何而于我观见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于此之我有此之色”,而于我观见色。譬如有华而具香,有人如是应谓:“此是华,此是香,华与香各别,而于此华有此香”,而于华观见香。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乃至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于此之我有此之色”,而于我观见色。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第三色事随我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于我观见色。

二三

如何而于色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色[中]有此予之我”,而于色观见我。譬如有宝珠安置于箧中,有人如是谓:“此是宝珠,此是箧,宝珠与箧而各别,而此宝珠在此箧中”,而于箧中观见宝珠。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而观见受……乃至……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此予之我有此色”,而于色观见我。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第四色事随我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于色观见我。

二四

如何而由我观见受?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受[……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乃至……]鼻触所生之受是我[……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此是我,我是此意触所生之受”,观见意触所生之受与我为不二。譬如观见油灯之……乃至……为不二。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意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此是我,我是此意触所生之受”,观见意触所生之受与我为不二。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是初受事随我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受。

二五

如何观见我而有受?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行、识、色,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受而有受”,而观见我有受。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而有受。

二六

如何于我观见受?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乃至……由我观见色,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于此我有此受”,而于我观见受。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于我观见受。

二七

如何于受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想……乃至……由我观见色,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于此予之我有此之受”而于受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于受观见我。

二八

如何由我观见想?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我观见意触所生之想,观见意触所生之受……乃至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想。

二九

如何观见我有想?

于此处有者,由我为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之想而有想”,而观见我为有想。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有想我。

三〇

如何于我观见想?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于此我有此之色”,而于我观见色。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我于观见想。

三一

如何于想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行……乃至……由我观见受,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有此想”,而于想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于想观见我。

三二

如何由我观见行?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触所生之思……乃至……意触所生之思,观见“意触所生之思……乃至……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行。

三三

如何观见我有行?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想,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等之行而有行”,而观见我有行。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行。

三四

如何于我观见行?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想,于彼生如是念:“此为予是之我,此之我有此等之行”,而于我观见行。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于我观见行。

三五

如何于行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识……乃至……由我观见相,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于此等之行有此予之我”,而于我观见行。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于行观见我。

三六

如何由我观见识?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眼识……乃至……由我观见意识,意识……乃至……观见为不二。譬如油灯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识。

三七

如何观见我有识?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之识而有识”,而观见我有识。譬如有树……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识。

三八

如何于我观见识?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而于此我有此之识”,而于我观见识。譬如有华……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于我观见识。

三九

如何于识观见我?

于此处有者,由我为观见色……乃至……由我观见行,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有此之识”,而于识观见我。譬如有宝珠……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于识观见我。

于随我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四〇

于邪见现贪有如何之十行相?

云:“无布施”之事如是说邪见现贪取见而是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此为初邪事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是结而非见。“无供施”……乃至……“无烧施”[……乃至……]“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无异熟”[……乃至……]“无此世”[……乃至……]“无他世”[……乃至……]“无母”[……乃至……]“无父”[……乃至……]“无化生有情”[……乃至……]云“于世间无正行、正入之沙门、婆罗门之自证知、此世与他世、现证之宣说者”如是说邪见现贪取见而为见……乃至……此为第十邪事邪见。邪见是见坏……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邪见现贪有如是十行相。

四一

于有身见现贪有如何二十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不明解圣法,不调顺于圣法,不见善士,不明解善士之法,不调顺于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若[观见]我有色,或色于我,或我于色。由我观见受……[乃至]……观见想……[乃至]……诸行……[乃至]……由我观见识,或观见我有识,或识于我,或我于识。

如何由我观见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乃至……由我观见白遍,“白遍是此我,我是此白遍”,观见白遍与我为不二。譬如油灯燃时……乃至……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白遍[……乃至……]现贪取见是见……乃至……此为初色事有身见。有身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色……乃至……[观见我]。

于有身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四二

于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如何十五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于善士之法,[观见]我有色,或色于我,或我于色。[观见]我有受[……乃至……]我有想[……乃至……]我有行[……乃至……]我有识,或识于我,或于识[观见]我。

如何观见我有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受、想、行、识,于彼生如是念:“此是予之我,此予之我是复,具此之色而有色”,而观见我有色。譬如有树而具影……乃至……如是于此处有者是受……乃至……此为初有身事常见。常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观见我有色……乃至……

于有身事常见现贪有如是十五行相。

四三

于有身事断见现贪如何有五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于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由我观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

如何由我观见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乃至……由我观见白遍,白遍是此我……乃至……观见为不二。譬如油灯之燃时……乃至……此为初有身事断见。断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由我观见色……乃至……[观见我]。

于有身事断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四

于边执见现贪如何有五十行相。

云“世是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云“世是无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云“世是有边”于边执见[……乃至……]

云“世是无边”于边执见[……乃至……]

云“命是此身”于边执见[……乃至……]

云“命与身异”于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后有”于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后无有”之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于边执见[……乃至……]

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几何之行相?

“世是常”于边执见在现贪有五行相[……乃至……]“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五行相。

四五

云“世是常”于执边见现贪有如何之五行相?

云“色于世是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见,执彼之边执为边执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云此“世是常”,为边执见之第一。边执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受于世是常”……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世是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之边……乃至……云此“世是常”为执边执见之第五。边执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六

云“世是无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于世是无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见执彼之边为边执见。见非是事,事非是见,见与事各别。见而为事此云“世是无常”,是为边执见之第一。边执见为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受于世而无常”……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世而无常”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之边……乃至……云此“世是无常”为边执见之第五。边执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无常”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七

云“世是有边”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于此处有者,由青遍满少虚空。于彼生如是念:“此世是有边而周圆”,如此有边想“遍满之处此事而是世,为遍满者此我而是世”之现贪取见是见,依此之见执彼之边是边执见。见非是事……乃至……云此“世是有边”,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此处有者,由黄遍满少虚空[……乃至……]由赤遍满[……乃至……]由白遍满[……乃至……]由光遍满。于彼生如是念……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有边”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八

云“世是无边”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于此处有者,由青遍满广虚空。于彼生如是念:“此世是无边而无限”,如此有无边想“遍满者……乃至……”云此“世是无边”,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此处有者,由黄遍满广虚空……乃至……由光遍满。于彼生如是念……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世是无边”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四九

云“命是此身”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是命而是身,命是此身”之现贪取见是见,云此“命是此身”,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是命而是身,命是此身”……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命是此身”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〇

云“命与身是异”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是身而非命,命非是身,命与身是异”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命与身是异”,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是身而非命,命非是身……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命与身是异”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一

云“如来死后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云“色于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而后有、住、生、成”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如来死后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只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五二

云“如来死后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色于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后断灭,如来死后无有”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如来死后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唯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后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三

云“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何五行相?

“色于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后有、亦无有”之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唯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五四

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云“色于此处唯有死法,如来身坏后无有亦非无有”;现贪取见是见……乃至……云此“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唯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为边执见之第一……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于此处唯有死法……乃至……”此等是结而见。

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行相。

于边执见现贪有如是五十行相。

五五

于随前边见在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是四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无边论、四瓢箪鲇论、二无因生论。

于随前边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六

于随后边见现贪有如何四十四行相?

是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灭论、五现法涅槃论。

于随后边见现贪有如是四十四行相。

五七

于顺结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见是此成见、见稠林……乃至……见现贪、见取见。

于顺结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八

于我慢续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云“眼是我”之现贪取见是我慢缚见。见非是事……乃至……此为初我慢缚见。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云“耳是我”……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乃至……]色[……乃至……]法[……乃至……]眼识[……乃至……]意识是我”之现贪取见是我慢缚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我慢缚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五九

于我所慢缚见现贪有如何十八行相?

云“眼是我所”之现贪取见我所慢缚见。见非是事……乃至……此为初我所慢缚见。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为初我所慢缚见。慢缚见是邪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云“耳是我所”……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乃至……]意[……乃至……]色[……乃至……]法[……乃至……]眼识[……乃至……]“意识是我所”之现贪取见是我所慢缚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我所慢缚见现贪有如是十八行相。

六〇

于我论所应见现贪有如何二十行相?

于此处未听闻之异生,未见圣者……乃至……不调顺于善士之法,由我观见色,或我有色,或色于我,或我于色……[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由我观见识,或我有识,或识于我,或我于识……乃至……[观见]我。

如何而由我观见色?

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地遍……乃至……由我观见白遍,白遍此是我……乃至……譬如油灯之燃时……乃至……如是于此处有者,由我观见白遍……乃至……此是初色事我论所应见……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如是而由我观见色……乃至……[观见我]。

于我论所应见现贪有如是二十行相。

六一

于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如何八行相?

云“我与世是常”之现贪取见为世论所应见。见非是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云“我与世是无常”……乃至……“我与世是常亦无常”……乃至……“我与世是无常亦非无常”……乃至……“我与世是有边”……乃至……“我与世是无边”……乃至……“我与世是有边亦无边”……乃至……“我与世非有边亦非无边”之现贪取见是世论所应见。见非是事……乃至……此等是结而非见。

于世论所应见现贪有如是八行相。

六二

执着现贪是有见,失踪现贪是无有见。于味见三十五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有见、几何是无有见?于随我见二十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有见、几何是无有见?……乃至……于世论所应见八行相之现贪中几何是有见、几何是无有见?

于味见三十五相之现贪,或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随我见二十行相之现贪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于邪见十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于有身见二十行相之现贪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于有身事常见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于有身事断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世是常”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云“世是无常”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为无有见。云“世是有边”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云“世是无边”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云“命是此身”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命与身是异”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云“如来死后有”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云“如来死后无有”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云“如来死后有亦无有”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云“如来死后无有亦非无有”于边执见五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随前边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随后边见四十四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顺结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于我慢缚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悉是无有见。于我所慢缚见十八行相之现贪悉是有见。于我论所应见二十行相之现贪中十五是有见,五是无有见。于世论所应见八行相之现贪或亦有有见,或亦有无有见。

诸见悉是味见,诸见悉是随我见,诸见悉是邪见,诸见悉是有身见,诸见悉是边执见,诸见悉是顺结见,我论所应见是有见、无有见。论此两[见]依止者无有灭智,此世间是颠倒想。

六三

诸比丘!天、人是二见所缠,或者执着,或者失踪,而具眼者见。

复次诸比丘!如何而某者是执着?诸比丘!天、人于喜有、欢喜有、喜悦有者,若虽说有灭法,心不跃进,不明寂,不定住,不胜解。诸比丘!如是某者是执着。

复次诸比丘!如何某者是失踪?有者是复,有羞耻、惭愧、恐惧而无有欢喜,“此之我实于身坏后断灭、死后无有,故此是真实,唯一、妙善、如实”。诸比丘!如是是某者之失踪。

复次诸比丘!如何是具眼者见?诸比丘!于此处比丘如实见有,如实见有已向有之厌恶、离贪、灭尽对向。诸比丘!如是是具眼者见。

 如实为已见 有与有超越

 依有爱悉尽 如实为胜解

 比丘遍知有 有无有离爱

 因离有之故 不再受后有

六四

于坏见人有三,于具见人有三。

如何是三坏见人?

是外道师、外道师声闻、邪见者。此等是三坏见人。

如何为三具见人?

是如来、如来之声闻、正见者。此等是三具见人。

 有忿与有恨 覆蔽诸邪恶

 应知为坏见 诡诈是贱人

 无忿与无恨 清净无覆蔽

 具见且怜俐 应知为圣者

六五

坏见有三,具见有三。

如何是三坏见?

云“此是我所”是坏见,云“此是我”是坏见,云“此是予之我”是坏见。如是有三坏见。

如何是三具见?

云“此非我所”是具见,云“此非我”是为具见,云“此非予之我”是为具见。如是有三具见。

六六

“此是我所”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我”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予之我”为如何见?为几何之见?其见执如何为边?

“此是我所”为随前边见,见有十八,此是执前边见。

“此是我”为随后边见,见有四十四,此是执后边见。

云“此是予之我”之中,有二十事之随我见,有二十事之有身见,为有身见之始而有六十二之成见,此等是执前边、后边之见。

六八

诸比丘!凡于我究竟者,悉是此具见,此具见者之中,五是于此世究竟,五是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如何是五于此世究竟?极七返有、家家、一种、一来及现法阿罗汉。如是五于此世究竟。

如何是五于舍离此世已而究竟?是中般涅槃、除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到色究竟。如是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六九

诸比丘!凡于我证净者,此悉是预流,此预流之中,五于此世究竟,五于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如何是五于此世究竟?是极七返有、家家、一种、一来及现法阿罗汉。如是五于此世究竟。

如何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是中般涅槃、除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到色究竟。如是是五舍离此世已而究竟。如是五于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诸比丘!凡于我证净者此悉是预流,此预流之中五于此世究竟,五于舍离此世已而究竟。

大品第三 入出息论

第一诵品

有修习十六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二百之定智生,[即]八阻害智、八利益智、十八随烦恼智、十三清净智、三十二作念智、二十四定力智、七十二正观力智、八厌恶智、八厌恶随顺智、八厌恶止灭智、二十一解脱乐智。

如何是八阻害智及八利益智?

欲欲是三摩地之阻害,出离是三摩地之利益。瞋是三摩地之阻害,无瞋是三摩地之利益。惛眠是三摩地之阻害,光明想是三摩地之利益。悼举是三摩地之阻害,无散乱是三摩地之利益。疑是三摩地之阻害,法决定是三摩地之利益。无明是三摩地之阻害,智是三摩地之利益。不欣喜是三摩地之阻害,胜喜是三摩地之利益。一切不善法是三摩地之阻害,一切之善法是三摩地之利益。

如是依十六行相掉举心而柔软心与俱之心定住于一性,由诸盖为清净。

此一性者如何?

出离是一性,无瞋是一性,光明想是一性,无散乱是一性,法决定是一性,智是一性,胜喜是一性,一切善法是一性。

此诸盖者如何?

欲欲是盖,瞋是盖,惛眠是盖,掉举是盖,疑是盖,无明是盖,不欣喜是盖,一切不善法是盖。

盖依何义而为盖?依障碍出之义而为盖。

此出者如何?

出离是圣者之出,而依此出离圣者而出离,欲欲是出之盖,依此欲欲被覆者,不了知出离是圣者之出,故欲欲是出之盖。无瞋是圣者之出,而依此无瞋圣者而出离,瞋是出之盖,依此瞋被覆者,不了知无瞋是圣者之出,故瞋是出之盖。光明想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惛眠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无散乱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掉举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法决定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疑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智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无明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胜喜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不欣喜是出之盖……乃至……是出之盖。一切善法是圣者……乃至……圣者出离,一切不善法是出之盖……乃至……出之盖。而复,清净心修习十六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如是有诸盖与一刹那俱会。

如何十八随烦恼生?

念随行于入息之初、中、后时,心于内散乱者是三摩地之阻害。念随行于出息之初、中、后时,心于外散乱者是三摩地之阻害。入息之希求、欲求、爱行是三摩地之阻害。出息之希求、欣求、爱行是三摩地之阻害。依入息被威服者获得出息时,有惛迷者是三摩地之阻害。依出息被威服者获得入息时,有惛迷者是三摩地之阻害。

 随行入息与出息 内外散乱之疑惑

 依入息被威服者 获得出息时惛迷

 依出息被威服者 获得入息时惛迷

 六随烦恼有如是 入出息念三摩地

 依此等之散乱者 其心不能得解脱

 不能了知解脱意 [阻害三摩]是依他

对因相倾心者之于入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于入息倾心者之于因相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于因相倾心者之于出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对出息倾心者之于因相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于入息倾心者之于出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于出息倾心者之于入息心动摇是三摩地之阻害。

 向因相倾心者于入息意散乱,

 向入息倾心者于因相心动摇,

 向因相倾心者于出息意散乱,

 向出息倾心者于因相心动摇,

 向入息倾心者于出息意散乱,

 向出息倾心者于入息心动摇,

 六随烦恼有如是入出息念三摩地,

 依此等之散乱者其心不能得解脱,

 不能了知解脱意依他[阻害三摩地]。

随行过去蒙心之散乱是三摩地之阻害。希求未来心被镇伏是三摩地之阻害。蒙退缩心之懈怠是三摩地之阻害。蒙太高心之掉举是三摩地之阻害。蒙上向心之贪是三摩地之阻害。蒙下向心之瞋是三摩地之阻害。

 心随行过去,希求未来者,是退缩心,

 太高、上向、向下之心,是不得定,

 有如是六随烦恼于入出息念三摩地,

 此等思惟被染污者是不了知增上心。

念随行入息之初、中、后时,于内依散乱心,而身、心俱激愤、动摇、震动。念随行出息之初、中、后时,于外依散乱心,而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入息之希求、欣求、爱行,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出息之希求、欣求、爱行,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入息被威服者获得出息时依惛迷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出息被威服者获得入息时依惛迷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于因相者之入息依心动摇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于入息者之因相依心动摇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于因相者之出息依心动摇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于出息者之因相,依心动摇身、心俱……乃至……震动。倾心于入息者之出息依心动摇身、心……乃至……震动。倾心于出息者之入息依心动摇身、心……乃至……震动。依蒙过去随行心之散乱身、心俱……乃至……震动。依希求未来心之被镇伏身、心俱……乃至……震动。依蒙退缩心之懈怠身、心俱……乃至……震动。依蒙太高心之掉举身、心俱……乃至……震动。依蒙上向心之贪身、心俱……乃至……震动。依蒙下向心之瞋身、心俱……乃至……震动。

 入出息不圆满不修习者,

 身亦动摇心亦动摇,

 身亦震动心亦震动,

 入出息圆满善修习者,

 身亦不动心亦不动,

 身亦不震心亦不震。

次复、清净心修习十六事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彼之诸盖与一刹那有俱会,依此生如是十八随烦恼。

如何为十三清净智。

于随行过去,心蒙散乱,远离此于一处令得定,如是而心不散乱。希求未来,心被镇伏,远离于其处令胜解,如是而心不散乱。退缩心是蒙懈怠,以此策断懈怠,如是而心不散乱。太高之心是蒙掉举,折伏此而断掉举,如是而心不散乱。上向之心是蒙贪,正知此而断贪,如是而心不散乱。下向之心是蒙瞋,正知此而断瞋,如是而心不散乱。如是依六处,心为悉清、悉净、一性者。

一〇

此之一性者如何?

是布施最舍近住一性,寂止因相近住一性,坏相近住一性,灭尽近住一性。于弃舍胜解者有布施最舍近住一性,于增上心所系者有寂止因相近住一性,于正观者有坏相近住一性,于圣人有灭尽近住一性。如是依四处为一性者,心依道之清净为明净,舍增长,见依智令庆喜。

一一

于初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后?

于初静虑道之清净是初,舍之增长是中、庆喜是后。

一二

于初静虑道之清净是初,于[此]初有几何之相?

于初有三相,由于其处所存之阻害,心清净者,依已清净,心入中之寂止相,依已所入于其处心跃进。[即]由阻害为清净心,依已清净心入寂止相,依已入于其处是跃进心。于初清静道之清静是初,[此]初有如是三相。故曰,初静虑是初善而亦相具足。

一三

于初静虑舍之增长是中,于[此]中有几何之相?

于中有三相,观察清净心,观察入于寂止[心],观察一性近住之[心]。[即]观察清净心[相]、观察入于寂止[心]之[相]、观察一性近住[心]之[相]。于初静虑舍之增长是中,于[此]中有如是三相。故曰初静虑是中善而亦为相具足。

一四

于初静虑庆喜是后,于[此]后有几何之相?

于后有四相,依于其处所生诸法之不超越义而有庆喜,依诸根之一味义而有庆喜,依彼精进促进之义而有庆喜,依习之义而有庆喜。于初静虑庆喜是后,于[此]后有如是四相。故曰,初静虑是后善而亦为相具足。

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寻具足而是伺具足、喜具足、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信具足、精进具足、念具足、定具足、慧具足。

一五

于第二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后?

于第二静虑道之清净是初,舍之增长是中,庆喜是后……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喜具足、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于第三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后?……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于第四静虑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后?……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舍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一六

于虚空无边处定[……乃至……]于识无边处定[……乃至……]于无所有处定[……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处定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后?……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舍具足、心摄持具足……乃至……慧具足。

一七

于无常观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后?……乃至……如是而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是寻具足……乃至……慧具足。

于苦观……乃至……于无我观[……乃至……]于厌恶观[……乃至……]于离贪观[……乃至……]于灭观[……乃至……]于定弃观[……乃至……]于尽观[……乃至……]于衰观[……乃至……]于变坏观[……乃至……]于无因相观[……乃至……]于无愿观[……乃至……]于空观[……乃至……]于增上慧法正观[……乃至……]于如实智见[……乃至……]于过患观[……乃至……]于简择观[……乃至……]于退转观[……乃至……]于预流道[……乃至……]于一来道[……乃至……]于不还道[……乃至……]于阿罗汉道是如何是初、如何是中、如何是后?

于阿罗汉道之清净是初,舍之增长是中,庆喜是后。

一八

于阿罗汉道道之清净是初,于[此]初有几何之相?

于初有三相,由其处存阻害而心清净,依已清净,心入中之寂止相,依已入于其处是跃进心。[即]由阻害清净心,心已依清净入中之寂止相,依已入于其处是跃进心。于阿罗汉道道之清净是初,于[此]初有如是三相。故曰阿罗汉道是初善亦是相具足。

一九

于阿罗汉道舍之增长是中,于[此]中有几何之相?

于中有三相,观察清净心,观察入寂止[心],观察一性近住之[心]。[即]观察清净心[相]、观察入寂止[心][相],观察一性近住之[心][相]。于阿罗满道舍之增长是中,于[此]中有如是之三相。故曰阿罗汉道是中善,亦是相具足。

二〇

于阿罗汉道庆喜是后,于[此]后有几何之相。

于后有四相,依于其处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有庆喜,依诸根一味之义而有庆喜,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而有庆喜,依习之义而有庆喜。于阿罗汉道庆喜是后,于[此]后有如是四相。故曰阿罗汉道是后善亦是相具足。

如是三转之心是三善、十相具足、寻具足、伺具足、善具足、乐具足、心摄持具足、信具足、精进具足、念具足、定具足、慧具足。

二一

因相、入息、出息乃非于一心之所缘,

不知[此之]三法者不得修习,

因相、入息、出息乃非于一心之所缘,

知[此之]三法者得修习。

二二

“此之三法非一心之所缘,非不知此三法,而心不散乱,了知精勤,成立加行,证得殊胜”者如何?

譬如有树,被横于平地,有人以锯欲斫之,依树为锯齿所触故于人念近住,不作意锯齿之来去,[而且]非不知锯齿之来去,了知精勤,成立加行,证得殊胜。由合生之因相,如树被横于平地,入出息如锯齿,比丘或于鼻头或于颜面令近住念而坐不作意入出息之来去,而亦非不知入出息之来去,了知精勤,成立加行,证得殊胜,依如树被锯齿之触故,人念近住,而不为作意锯齿之来去,[而亦]非不知锯齿之来去,了知精勤,成立加行,证得殊胜。

二三

如何是精勤?

于有发勤者,身、心俱堪任,此之是精勤。

如何是加行?

于有发勤者,断随烦恼,令寻思寂灭,此是加行。

如何是殊胜?

于有发勤者,断结离随眠,此是殊胜。

如是此之三法,非一心之所缘,非不知此之三法,而心不散乱,了知精勤,了知加行,证得殊胜。

二四

出息念如佛说,

 精进圆满善修习,

 次第摄持遍熟者,

 离云如月照此世。

入息者是入息,非是出息,出息者是出息,非是入息。

依入息力近住是念,依出息力近住是念,行入息者是[念]近住,行出息者是[念]近住。

圆满者,依摄受之义而圆满,依伴属之义而圆满,依圆满之义而圆满。

善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于其处生诸法不超越之义是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是修习,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是修习,依习之义是修习。此人以此四修习之义,乘作、实作、随成遍熟,令善造作。

二五

乘作,于欲求处则得自在、得力、得无畏,于人此之诸法是倾心所系、欲求所系、作意所系、四句所系,故云是乘作。

实作者,心善摄持于实事,令念善安立,念善安立于实事,心善摄持,故云是实作。

随成者,心所引发,念随转,念之所随转,心引发,故云随成。

遍熟者,依摄受之义是遍熟,依伴属之义是遍熟,依圆满之义是遍熟,以念摄受者,征服恶、不善法,故云遍熟。

善造作者,善造作有四,依于其处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是善造作,依诸根一味之义是善造作,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是善造作,依其敌家善永断诸烦恼是善造作。

苏三么者,有三么,有苏三么。如何是三么?于其处生无呵责、善觉分,此是三么。如何是苏三么?各各法之所缘、灭、涅槃此是苏三么。如是而知、见、解、现证、触接、了知已,发勤而不怠,念近住而不忘,身轻安而无忿,心得定而一境,故云善造作。

二六

次第遍熟者,依长入息之力于前前遍熟,于后后随遍熟,依长出息之力于前前遍熟,于后后随遍熟,依短入息之力于前前遍熟,于后后随遍熟,依短出息之力,于前前遍熟,于后后随遍熟……乃至……有定弃观者依入息之力于前前遍熟,于后后随遍熟,有定弃观者依出息之力于前前遍熟,于后后随遍熟。[此等]十六事之入出息念,悉相互遍熟,且随遍熟,故云次第遍熟。

二七

如者,如义有十,自调伏之义是如义,自寂止之义是如义,自导般涅槃之义是如义,通智之义是如义,遍智之义是如义,断之义是如义,修习之义是如义,现证之义是如义,[圣]谛现观之义是如义,令住于灭之义是如义。

二八

佛者,是世尊,自然于未曾闻之法,自现等觉圣谛,于彼得一切智性,于诸力自在。

佛者,依何义而为佛?乃圣谛之觉者故是佛,为生类之令悟者故是佛,依一切智性故是佛,依一切已见性故是佛,依他不能导性故是佛,依已脱性故是佛,依漏尽之类故是佛,依无依之类故是佛,一向离贪故是佛,一向离瞋故是佛,一向离痴故是佛,一向无烦恼故是佛,行一行道故是佛,使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唯一者故是佛,觉不损而获得觉故是佛。

云佛之此名,非母之所造,非父之所造,非兄弟之所造,非姊妹之所造,非厚友之所造,非亲戚之所造,非沙门、婆罗门之所造,非诸天之所造,于此解脱之边,诸佛世尊于菩提树下,获得一切智智而俱生真实之语言,即云是佛。

二九

“说法”,是自调伏之义,如义乃“如佛之所说”,自寂灭之义,如义乃“佛之所说”,自导涅槃之义,如义乃“如佛之所说”……乃至……令住于灭之义,如义乃“如佛之所说”。

“遍熟者”,云或居家,或出家。

“世”者,是蕴世、界世、处世、败有世、败生世、成有世、成生世、有一世,一切有情乃依食而住……乃至……有十八世,是十八界。

三〇

“照”者,自调伏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自寂止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自导般涅槃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乃至……令住于灭之义现等觉如义光辉照此世。

三一

“如月之离云”者,烦恼犹如云,圣智犹如月,比丘犹如月天子,月以离云、离雾、离烟、尘,脱罗睺之执障光辉遍照,比丘亦脱一切烦恼光辉遍照,故云“离云如月”。

以上是十三清净智。

第二诵品

三二

如何是三十二作念智?

于此处比丘或往阿兰若,或往树下,或往空屋结跏趺坐,端正持身,普前令近住念。如斯或念入息,或念出息,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当学“觉我、遍身入息”,当学“觉我、遍身出息”,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当学“我、觉喜……乃至……我、觉乐[……乃至……]觉心行[……乃至……]止心行[……乃至……]觉心……乃至……令心欢喜[……乃至……]令心得定[……乃至……]令心解脱[……乃至……]观无常[……乃至……]观离贪[……乃至……]观灭尽[……乃至……]我、入息观定弃”,当学“我、出息观定弃”。

三三

“此处”者,是于此见、此忍、此喜、此摄持、此法、此律、此法律、此教、此梵行、此师教,故云“此处”。

“比丘”者,或善异生,或有学之比丘,或法不动之阿罗汉。

“阿兰若”者,出于门限之外处皆是阿兰若。

“树下”者,为比丘设座,或床、或小床、或褥、或筵、或皮片、或草敷具、或叶敷具、或藁敷具之处,比丘或径行、或立、或坐、或卧。

“空”者,是居家或出家之不充满。

“屋”者,是舍、半屋、房、楼房、洞。

“结跏趺坐”者,是足盘跏趺而坐之事。

“端正持身”,正身善持立。

“令普前近住念”,“普”是摄持之义,“前”是出离之义,“念”是近住之义,故云“令普前近住念”。

三四

“念入息,或念出息”者,作念三十二行相。[即]依长入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则念近住,此念、此智而作念。依长出息之力心一境性……乃至……作念。依短入息之力心一境性……乃至……作念[……乃至……]观定弃依入息之力[……乃至……]观定弃依出息之力心一境性……乃至……作念。

三五

“长入息而了知‘我、长入息’,长出息而了知‘我、长出息’”者如何?

于长时之类入息以长入息,于长时之类出息以长出息,于长时之类入出息以长入出息,于长时之类入出息以长入出息者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于长时之类入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息,依志欲之力于长时之类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出息,依志欲之力于长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出息,依志欲之力于长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出息者胜喜生。依胜喜之力于长时之类入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息,依胜喜之力于长时之类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出息,依胜喜之力于长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之长入出息者,由长入出息心退转而舍住。如是依有九行相之长入出息身是近住,念是随观智,身之近住乃非念,念近住而自念,此念依此智随观此身,故曰“于身随观身[即]是念处之修习”。

三六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身?由无常随观而不由常,由苦随观而不由乐,由无我随观而不由我,由厌恶而不欢喜,由离贪而不贪,令灭而不令集,定弃而不执取,由无常随观以断常想,由苦随观以断乐想,由无我随观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贪以断贪,使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如是而为随观此身。

“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于其处生诸法不超越之义是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是修习,依彼所生精进促进之义是修习,依习之义是修习。

三七

依长入出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无散乱者、是悟受之生、悟近住、悟灭,悟想之生、悟近住、悟灭,悟寻之生、悟近住、悟灭。

三八

如何而悟受之生,悟近住,悟灭?

如何而悟受之生?

“由无明之集而有受之集”,依缘之集之义而悟受之生,“由渴爱之集而有受之集”[……乃至……]“由业之集而有受之集”[……乃至……]“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依缘集之义而悟受之生,见成相而悟受之集。如是而悟受之生。

如何而悟受之近住?

由无常作意而悟灭尽近住,由苦作意而悟怖畏近住,由无我作意而悟空性近住。如是而悟受之近住。

如何而悟受之灭?

“依无明之灭而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悟受灭,“依渴爱之灭有受灭”[……乃至……]“依业之灭有受之灭”[……乃至……]“依触之灭有受之灭”,依缘灭之义悟受灭,见坏相悟受灭。如是而悟受之灭。

如是而悟受之生、悟近住、悟灭。

三九

如何而悟想之生、悟近住、悟灭?

如何而悟想之生?

“由无明之集而有想之集”,依缘集之义悟想生,“由渴爱之集而……乃至……见成相悟想之生”。如是而悟想之生。

如何而悟想之近住?

由无常而作意……乃至……悟空性近住。如是而悟想之近住。

如何而悟想之灭?

“依无明之灭而有想之灭”……乃至……见坏相悟想之灭。如是而悟想之灭。

如是而悟想之生、悟近住、悟灭。

四〇

如何而悟寻之生、悟近住、悟灭?

如何而悟寻之生?

“由无明之集而有寻之集”,依缘集之义而悟寻之生,“由渴爱之集而……乃至……”见成相而悟寻之生。

如何悟寻之近住?

由无常而作意……乃至……悟空性近住。如是为悟寻之近住。

如何而悟寻之灭?

“依无明之灭而有寻之灭”……乃至……见坏相而悟寻之灭。如是而悟寻之灭。

如是而悟寻之生、悟近住、悟灭。

四一

依长入出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通达力了知摄[五]根行境……乃至……通达能力了知摄诸法行境。

摄五根者,如何而摄五根?

依胜解之义摄信根,依精勤之义摄精进根,依近住之义摄念根,依无散乱之义摄定根,依见之义摄慧根。此人于此所缘摄此五根,故云“摄五根”。

了知行境,此人之所缘是此人之行境,此人之所缘了知是此人之行境,此之人以慧了知。

等者,所缘之近住是等,心之无散乱是等,心之摄持是等,心之清净是等。

义者,无呵责之义、无烦恼之义、清净之义,是胜义。

通达者,通达所缘之近住,通达心无散乱之义,通达心摄持之义,通达心清净之义,故云“通达能力”。

四二

摄[五]力,如何而摄五力?

依于不信之不动义摄信力,依于懈怠之不动义摄精进力,依于放逸之不动义摄念力,依于掉举之不动义摄定力,依于无明之不动义摄慧力。此人于此所缘摄此之[五]力,故云“摄此[五]力”。

了知行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三

摄[七]觉支,如何而为摄[七]觉支?

依近住之义摄念觉支,依思择之义摄择法觉支,依精勤之义摄精进觉支,依遍满之义摄喜觉支,依寂止之义摄轻安觉支,依无散乱之义摄定觉支,依简择之义摄舍觉支。此人于此所缘摄此之[七]觉支,故云“摄[七]觉支”。

了知行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四

摄[八圣]道,如何而为摄[八圣]道?

依见之义摄正见,依现前解之义摄正思惟,依摄受之义摄正语,依等起之义摄正业,依清净之义摄正命,依精勤之义摄正精进,依近住之义摄正念,依无散乱之义摄正定。此人于此缘摄八圣道,故云摄[八圣]道。

了知行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五

摄诸法,如何而摄诸法?

依增上之义摄[五]根,依不动之义摄[五]力,依出离之义摄[七]觉支,依因之义摄[八圣]道,依近住之义摄[四]念处,依勤之义摄[四]正勤,依神通之义摄[四]神足,依如之义摄[四圣]谛,依无散乱之义摄寂止,依观之义摄正观,依一味之义摄止观,依不超越之义摄俱存,依律仪之义摄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摄心清净,依见之义摄见清净,依解脱之义摄解脱,依通达之义摄明,依永舍之义摄解脱,依断之义摄尽智,依止灭之义摄无生智,依根本之义摄志欲,依等起之义摄作意,依总摄之义摄触,依等趣之义摄受,依现前之义摄定,依增上之义摄念,依其上之义摄慧,依坚固之义摄解脱,依尽际之义摄入不死涅槃。此人于此所缘摄此之诸法,故曰“摄诸法”。了知行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六

“‘我、短入息’了知短入息‘我、短出息’了知短出息”者如何?

于短时之类入息以短入息,于短时之类出息以短出息,于短时之类入出息以短入出息,于短时之类入出息以短入出息者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于短时之类入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息,依志欲之力于短时之类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出息,依志欲之力于短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出息,依志欲之力于短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出息者胜喜生。依胜喜之力于短时之类入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息,依胜喜之力于短时之类出息微细短出息,依胜喜之力于短时之类入出息以较前者更微细短入出息者,由短入出息心退转而舍住。如是依有九行相短入出息身是近住,念是随观智,身之近住非念,念近住而亦[自]念,此念依此智随观此之身,故曰“于身随观身[即]成为念处之修习”。

四七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身?……乃至……如是而随观此身。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依短入出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悟受之生……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四八

“当学‘我、入息觉遍身’,当学‘我、出息觉遍身’”者如何?

身者,身有二,是名身与色身。

如何是名身?是名受、想、思、触、作意、名、名身、及[其他]心行者,此是名身。

如何是色身?是名四大、四大所造色、入息、出息、因相、合、及其他身行者,此是色身。

四九

如何而了悟此身?

依长入息之力了知心一境性、无散乱者是念近住,依此念、此智了悟此身。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短入息之力……乃至……依短出息之力了知心一境性、无散乱者是念近住,依此念、此智了悟此身。倾心者了悟此身,知者了悟此身,见者了悟此身,观察者了悟此身,摄持心者了悟此身,以信胜解者了悟此身,精勤精进者了悟此身,使近住念者了悟此身,令得定心者了悟此身,以慧了知者了悟此身,证知所证知者了悟此身,遍知所遍知者了悟此身,断所断者了悟此身,修习所修者了悟此身,现证所证者了悟此身。如是而了悟此身。依入出息若觉遍身者身是近住,念是随观智,身之近住非念,念为近住而[自]念,依此念、此智随观此身,故曰“于身随观身[即]是念处之修习”。

五〇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身?……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身。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于入出息觉遍身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是心清净,依见之义是见清净。于此处律仪之义此是增上戒学,于此处无散乱之义此是增上心学,于此处见之义此是增上慧学。倾心学此三学,知而学……乃至……学现证所证。

依入出息之力觉遍身,了知心一境性、无散乱者是悟受之生……[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一

“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者如何?

如何是身行?

长入息是身行,此法是身系、身行,学令止灭、令寂静此身行。长出息是身[行]……乃至……学令寂静。短入息[……乃至……]短出息[……乃至……]入息觉遍身[……乃至……]出息觉遍身是身[行]……乃至……学令寂静。

如是依身行于身有来屈、往屈、等屈、极屈、动转、震动、震、动,而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如是依身行于身无有来屈、往屈、等屈、极屈、动转、震动、震、动,而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

实如是而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如是而无得风之显现,无入出息之显现,无入出息念之显现,无入出息念定之显现,无有聪明而入此定及出定。[又]实如是而当学“我入息止身行”,当学“我出息止身行”,如是而有得风之显现,有入出息之显现,有入出息念之显现,有入出息念定之显现,有聪明而入此定及出[定]。

以何为譬喻?譬如撞钟初转粗声,善持、善作意、善考量粗声之因相,粗声已灭后,亦转细声,善持、善作意、善考量细声之因相,细声已灭后,亦依所缘细声之因相心转。如是于初亦转粗入出息,善持、善作意、善考量粗入出息之因相,粗入出息已灭后,亦转细入出息,善持、善作意、善考量细入出息之因相,细声已灭后,亦依所缘细入出息之因相而心不散乱。如是有得风之显现……乃至……有入出息念定之显现,聪明而有入此定及出[定]。入出息止身心时,身是近住,念是随观智……乃至……故曰,“于身随观身[即]念处之修习”。

五二

“随观”者,如何随观此之身?……乃至……如是而随观此身。“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于止身行之入出息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依无散乱之义是心清净,依见之义是见清净。于此处律义之义此是增上戒学,于此处无散乱之义此是增上心学,于此处见之义此是增上慧学。倾心学此三学……乃至……现证学所证。

依入出息止身行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是悟受之生……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于随观智有八,于近住随念有八,于身随观身四经事。

第三诵品

五三

当学“我入息觉喜”、当学“我出息觉喜”者如何?

如何是喜?

依长入息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喜喜生……乃至……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短入息之力[……乃至……]依短出息之力[……乃至……]依入息力觉遍身[……乃至……]依出息力觉遍身[……乃至……]依入息力止身行[……乃至……]依出息力止身行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喜喜生,即于心有喜喜、喜悦、极喜、悦、极悦、欢喜、最喜、如意,此为喜。

五四

如何而了悟此之喜?

依长入息之力了知心一境性、无散乱者是念近住,依此念、此智了悟此之喜。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止身行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是念近住,依此念、此智了悟此之喜。倾心者了悟此之喜,知者[……乃至……]见者[……乃至……]观察者[……乃至……]摄持心者[……乃至……]以信胜解者[……乃至……]精勤精进者[……乃至……]使近住念者[……乃至……]使得定心者[……乃至……]以慧了知者[……乃至……]证知所证知者[……乃至……]遍知所遍知者[……乃至……]断所断者[……乃至……]修习所修者[……乃至……]现证所证者了悟此之喜。如是而为了悟此之喜。依入出息觉喜之力受是近住,念是随观智,受之近住非念,念是近住而[自]念,依此念、此智随观此之受,故曰“于受随观受[即]是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之受?……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受。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于入出息觉喜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依入出息觉喜之力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五

当学“我入息觉乐”、当学“我出息觉乐”者如何?

“乐”者,乐有二,是身乐与心乐。

如何是身乐?身悦、身乐、身触所生之悦、乐之所受、身触所生之悦、乐之受,此是身乐。

如何是心乐?心悦、心乐、心触所生之悦、乐之所受、心触所生之悦、乐之受,此是心乐。

如何而了悟此之乐?依长入息之力……乃至……现证所证者了悟此之乐。如是而了悟此之乐。依入出息之力觉乐之受……乃至……依此之智随观此之受,故曰“于受随观受[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之受?……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受。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在入出息觉乐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六

“当学‘我入息觉心行’、当学‘我出息觉心行’”者如何?

如何是心行?

依长入息之力想、受是心[行],此法是心系、心行,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觉乐想、受是心[行],此法是心系、心行。如是是心行。

如何了悟此心行?

依长入息之力……乃至……现证所证者了悟此心行。如是而了悟此心行。依入出息之力觉心行之受……乃至……依此之智随观此之受,故曰“于受随观受[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之受……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受。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于入出息觉心行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七

“当学‘我入息止心行’、当学‘我出息止心行’”者如何?

如何是心行?

依长入息之力想、受是心行,此法是心系、心行,学令止灭此心行令寂静。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觉心行之想、受是心[行],此法是心系、心行,学令止灭此心行令寂静。

依入出息之力止心行,受是……乃至……依此智随观此之受,故曰“于受随观受[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之受?……乃至……如是而随观此之受。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于入出息止心行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于随观智有八,于近住随念有八,于于受随观受有四经事。

五八

“当学‘我入息觉心’、当学‘我出息觉心’”者如何?

如何是此心?

依长入息之力是识心、心、意、意所、实心、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意念、识界。依长出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止心行是识心、心、意、意所、实心、白心、意、意处、意根、识、识蕴、意念、识界。此是心。

如何而了悟此心?依长入息之力……乃至……现证所证者了悟此心。如是而了悟此心。依入出息之力觉心之识心……乃至……故曰“于心随观心[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如何而随观此心?……乃至……如是而随观此心。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是修习。

于入出息觉心依律仪之义是戒清净……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五九

“当学‘我入息使心欢喜’、当学‘我出息令心欢喜’”者如何?

如何心之欢喜?依长入息之力……乃至……依出息之力觉心了知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者心之欢喜生,即于心有心之喜悦、极喜、悦、极悦、欢喜、最喜、如意,此是心之欢喜。

依入出息之力令心欢喜之识心……乃至……故曰“于心随观心[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乃至……如是而随观心。

“修习”者,……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〇

“当学‘我入息令心得定’、当学‘我出息令心得定’”者如何?

如何是定?依长入息之力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依长出息之力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乃至……]依入息之力令心得定……乃至……依出息之力令心得定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即心之住、止住、安住、不乱、无散乱、意不乱、寂止、定根、定力、正定,此是定。

依入出息之力令心得定之识心……乃至……故曰“于心随观心[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乃至……如是而随观此心。

“修习”者,……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一

“当学‘我入息令心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解脱’”者如何?

当学“我入息令心由贪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由贪解脱”,当学“我入息令心由瞋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由瞋解脱”,当学“我入息令心由痴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由痴解脱”。当学……乃至……令心由慢解脱[……乃至……]令心由见解脱[……乃至……]令心由疑解脱[……乃至……]令心由惛眠解脱[……乃至……]令心由掉举解脱[……乃至……]使心由无惭解脱[……乃至……]当学“我入息令心由无愧解脱”,当学“我出息令心由无愧解脱”。

依入出息之力令心解脱之识心……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随观智有八,近住随念有八,于心随观心有四经事。

六二

“当学‘我入息观无常’、当学‘我出息观无常’”者如何?

“无常”者,如何是无常?五蕴是无常。此依何之义是无常?依生灭之义是无常。

见五蕴之生者以见几何之相?见灭者以见几何之相,见生灭者以见几何之相?

见五蕴之生者以见二十五相,见五蕴之灭者以见二十五相,见五蕴之生灭者以见如是之五十相。

当学“我入息于色观无常”、当学“我出息于色观无常”、当学[……乃至……]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我入息于老死观无常”……乃至“……出息于老死观无常”。

依入出息之力观无常之法……乃至……故曰“于法随观法[即]念处之修习”。

“随观”者,……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三

“当学‘我入息观离贪’、当学‘我出息观离贪’”者如何?

于色见过患于色之离贪,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于色观离贪”,当学“我出息于色观离贪”。于受……乃至……于老死见过患,于老死之离贪,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于老死观离贪”。

依入出息观离贪之法……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四

“当学‘我入息观灭尽’、当学‘我出息观灭尽’”者如何?

于色见过患于色之灭尽,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于色观灭尽”、当学“我出息于色观灭尽”。于受……乃至……于老死见过患于老死之灭尽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乃至……应出息于老死观灭尽”。

六五

依几何之行相于无明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无明灭?

依五行相于无明有过患,依八行相无明灭。

依如何五行相于无明有过患?依无常之义于无明有过患,依苦之义于无明有过患,依无我之义于无明有过患,依烦热之义于无明有过患,依变坏之义于无明有过患,如是依五行相于无明有过患。

依如何八行相无明灭?依因缘灭而无明灭,依集灭而无明灭,依生灭而无明灭,依有灭而无明灭,依因灭而无明灭,依缘灭而无明灭,依智生而无明灭,依灭尽近住而无明灭。如是依八行相而无明灭。

如是依五行相见无明之过患,如是依八行相于无明之灭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于无明观灭尽”。

六六

依几何之行相于行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行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识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识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名色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名色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六处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六处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触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触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受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受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渴爱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渴爱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取有过患?……乃至……依几何之行相取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有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有灭……乃至……依几何之行相于生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生灭?……乃至……行相于老死有过患?依几何之行相老死灭?

依五行相于老死有过患,依八行相而老死灭。

依如何五行相于老死有过患?依无常之义于老死有过患,依苦之义……乃至……依变坏义于老死有过患。如是依五行相于老死有过患。

依如何八行相而老死灭?依因缘灭而老死灭,依集灭……乃至……依灭尽近住而老死灭。如是依八行相而老死灭。

如是依五行相见老死之过患,如是依八行相于老死之灭,生志欲胜解信而善摄持其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于老死观灭尽”。

依观灭尽入出息力,法……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六七

“当学‘我入息观定弃’、当学‘我出息观定弃’”者如何?

“定弃”者,定弃有二,是永舍定弃与跃进定弃。云“永舍色”是永舍定弃,云“于色灭涅槃心跃进”是跃进定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观定弃”。云“永舍受……乃至……老死”是永舍定弃,云“于老死灭涅槃心跃进”是跃进定弃,当学“我入息……乃至……出息于老死观定弃”。

依入出息之力观定弃,法……乃至……故云“通达能力”。

于随观智有八,于近住随念有八,于法随观法有四经事。

以上是三十二作念智。

六八

如何是二十四定力智?

依长入息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乃至……依出息之力令心解脱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

如是是二十四定力智。

如何是七十二正观力智?

由无常而长入息依随观义而有正观,由苦而长入息依随观义而有正观,由无我而长入息依随观义而有正观。由无常而长出息……乃至……由无我而长出息依随观义而有正观……乃至……令心解脱由无我而入息……乃至……出息依随观之义而有正观。

如是是七十二正观力智。

如何是八厌恶智?

云“观无常如实知见入息”是厌恶智,云“观无常如实知见出息”是厌恶智……乃至……云“观定弃如实知见入息”是厌恶智,云“观定弃如实知见出息”是厌恶智。

如是是八厌恶智。

如何是八厌恶随顺智?

于入息观无常怖畏近住之慧是厌恶随顺智,于出息观无常怖畏近住之慧是厌恶随顺智……乃至……于入息观定弃怖畏近住之慧是厌恶随顺智,于出息观定弃怖畏近住之慧是厌恶随顺智。

如是是八厌恶随顺智。

如何是八厌恶止灭智?

观无常而简择停止入息之慧是厌恶止灭智,观无常而简择停止出息之慧是厌恶止灭智……乃至……观定弃而简择停止入息之慧是厌恶止灭智,观定弃而简择停止出息之慧是厌恶止灭智。

如是是八厌恶止灭智。

如何是二十一解脱乐智?

依预流道断断有身见故生解脱乐智,断断疑故生解脱乐智,断断戒禁取见……乃至……断断见随眠、疑随眠故生解脱乐智。依一来道断断粗之欲贪结……乃至……断断瞋结、粗之欲贪随眠、瞋随眠故生解脱乐智。依不还道断断细之欲贪结……乃至……断断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故生解脱乐智。依阿罗汉道断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故生解脱乐智。

如是是二十一解脱乐智。

修习有十六事入出息念三摩地时,如是二百之定智生。

大品第四 根论

第一诵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世尊!”彼等比丘应答世尊。

世尊如是说曰:

诸比丘!有如是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诸比丘!有如是五根。

此之五根依几何之行相为清净?此五根依十五行相为清净。

远离不信人,依附亲近、敬奉有信人,于观察殊妙之经者,如是依三行相信根清净。远离懈怠人,依附、亲近,敬奉发勤人,于观察[四]正勤者,如是依三行相是精进根清净。远离念忘失人,依附、亲近、敬奉念近住人,于观察[四]念处者,如是依三行相是念根清净。远离未得定人,依附、亲近、敬奉已得定人,于观察静虑解脱者,如是依三行相是定根清净。远离劣慧人,依附、亲近、敬奉具慧人,于观察深智行者,如是依三行相是慧根清净。

如是而远离彼之五人,依附、亲近、敬奉此之五人,于观察五经蕴者,如是依三行相是五根清净。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几何之行相五根之修习?

依十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十行相五根之修习。

断不信者修习信根,修习信根者断不信。断懈怠者修习精进根,修习精进根者断懈怠。断放逸者修习念根,修习念根者断放逸。断悼举者修习定根,修习定根者断掉举。断无明者修习慧根,修习慧根者断无明。

依如是十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如是十行相五根之修习。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依十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已断、善断不信之故,信根具修习、善修习已,已修习善修习信根之故不信善断、断已。已断、善断懈怠之故精进根……乃至……具善断已。已断、善断放逸之故念根……乃至……善断已。已断善断掉举之故定根……乃至……善断已。已断、善断无明故慧根……乃至……具善断已。

依如是十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

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几何之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依四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四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于预流道之刹那五根[具]修习,于预流果之刹那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于一来道之刹那……乃至……于不还道之刹那……乃至……于阿罗汉道之刹那五根具修习,于阿罗汉果之刹那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如是于道清净有四,于果清净有四,于断清净有四,于止灭清净有四。依如是四行相五根[具]修习,依如是四行相五根[具]修习善修习已,令止、灭、令善止、灭已。

于几何之人根之修习?几何之人修习根已?

于八人根之修习。三人修习根已。

于如何八人根之修习?是七有学与善异生。于如是八人根之修习。

如何三人修习根已?依听闻如来之漏尽声闻修习根已,依自然性之义独觉修习根已,依无量之义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修习根已。如是三人修习根已。

如是于此之八人根之修习。此三人修习根已。

舍卫国因缘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而如实不了知此五根之集、灭、尝味、过患、出离者,则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中不受尊敬之沙门,于婆罗门中不受尊敬之婆罗门,彼等又复沙门性或婆罗门性于现法非自证知、现证非具足住之具寿。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而如实了知此五根之集、灭、尝味、过患、出离,则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中则受尊敬之沙门,于婆罗门中则受尊敬之婆罗门,彼等又复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住、是具寿之沙门性与婆罗门性。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集?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灭?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尝味?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过患,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依几何之行相有五根之出离?依几何之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依百八十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依如何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如何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

为胜解之故倾心之集是信根之集,依胜解之力志欲之集是信根之集,依胜解之力作意之集是信根之集,依信根之力一性近住是信根之集。

为精勤之故倾心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勤之力志欲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勤之力作意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精进之力一性近住是精进根之集。

为近住之故倾心之集是念根之集,依近住之力志欲之集是念根之集,依近住之力作意之集是念根之集,依念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念根之集。

为无散乱故倾心之集是定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志欲之集是定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作意之集是定根之集,依定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定根之集。

为见故倾心之集是慧根之集,依见力志欲之集是慧根之集,依见力作意之集是慧根之集,依慧根之力一性近住是慧根之集。

为胜解故倾心之集是信根之集,为精勤故倾心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为近住故倾心之集是念根之集,为无散乱故倾心之集是定根之集,为见故倾心之集是慧根之集。

依胜解之力志欲之集是信根之集,依精勤之力志欲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近住之力志欲之集是念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志欲之集是定根之集,依见之力志欲之集是慧根之集。

依胜解之力作意之集是信根之集,依精勤之力作意之集是精进根之集,依近住之力作意之集是念根之集,依无散乱之力作意之集是定根之集,依见之力作意之集是慧根之集。

依信根之力一性近住是信根之集,依精进根之力一性近住是精进根之集,依念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念根之集,依定根之力一性近住是定根之集,依慧根之力一性近住是慧根之集。

依如是四十行相有五根之集,依如是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集。

一〇

依如何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依如何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为胜解故倾心之灭是信根之灭,依胜解之力志欲灭是信根之灭,依胜解力作意之灭是信根之灭,依信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信根之灭。

为精勤故倾心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勤力志欲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勤力作意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精进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精进根之灭。

为近住故倾心之灭是念根之灭,依近住力志欲之灭是念根之灭,依近住力作意之灭是念根之灭,依念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念根之灭。

为无散乱故倾心之灭是定根之灭,依无散乱力志欲之灭是定根之灭,依无散乱力作意之灭是定根之灭,依定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定根之灭。

为见故倾心之灭是慧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依见力作意之灭是慧根之灭,依慧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慧根之灭。

为胜解故倾心之灭是信根之灭,为精勤故倾心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为近住故倾心之灭是念根之灭,为无散乱故倾心之灭是定根之灭,为见故倾心之灭是慧根之灭。

依胜解力志欲之灭是信根之灭,依精勤力志欲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近住力志欲之灭是念根之灭,依无散乱力志欲之灭是定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

依胜解力作意之灭是信根之灭,依精勤力作意之灭是精进根之灭,依近住力作意之灭是念根之灭,依无散乱力作意之灭是定根之灭,依见力志欲之灭是慧根之灭。

依信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信根之灭,依精进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精进根之灭,依念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念根之灭,依定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定根之灭,依慧根之力一性不近住是慧根之灭。

如是依四十行相有五根之灭,如是依四十行相了知五根之灭。

一一

如何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如何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

不信之不近住是信根之尝味,不信热烦之不近住是信根之尝味,胜解行之无畏是信根之尝味,为寂静之得住是信根之尝味,以信根为缘所生之乐喜,此是信根之尝味。

懈怠之不近住是精进根之尝味,懈怠热烦之不近住是精进根之尝味,精勤行之无畏是精进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念根之尝味,以念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信根之尝味。

放逸之不近住是念根之尝味,放逸热烦之不近住是念根之尝味,近住行之无畏是念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念根之尝味,以念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念根之尝味。

掉举之不近住是定根之尝味,掉举热烦之不近住是定根之尝味,无散乱行之无畏是定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定根之尝味,以定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定根之尝味。

无明之不近住是慧根之尝昧,无明热烦之不近住是慧根之尝味,见行之无畏是慧根之尝味,寂静之得住是慧根之尝味,以慧根为缘所生乐、喜,此是慧根之尝味。

如是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尝味,如是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尝味。

一二

如何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如何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不信之近住是信根之过患,不信热烦之近住是信根之过患,依无常之义有信根之过患,依苦之义有信根之过患,依无我之义有信根之过患。

懈怠之近住是精进根之过患,懈怠热烦之近住是精进根之过患,依无常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依苦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依无我之义有精进根之过患。

放逸之近住是念根之过患,放逸热烦之近住是念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念根之过患。

掉举之近住是定根之过患,掉举热烦之近住是定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定根之过患。

无明之近住是慧根之过患,无明热烦之近住是慧根之过患,无常之义……乃至……苦之义……乃至……依无我之义有慧根之过患。

如是依二十五行相有五根之过患,如是依二十五行相了知五根之过患。

一三

如何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如何依百八十行相了知五根之出离?

依胜解之义故信根由不信出离已,由不信热烦出离已,随转此诸烦恼与由诸蕴出离已,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已,更依获得殊胜信根由前之信根出离已。依精勤之义故精进根由懈怠出离已,由懈怠烦热出离已……乃至……由前之精进根出离已。依近住之义故念根由懈怠出离已,由懈怠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念根出离已。依无散乱之义故定根由掉举出离已,由掉举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定根出离已。依见之义故慧根由无明出离已,由无明热烦出离已……乃至……由前之慧根出离已。

于初静虑之力五根由前分之五根出离已。于第二静虑之力五根由初静虑之五根出离已。于第三静虑之力五根由第二静虑之五根出离已。于第四静虑之力五根由第三静虑之五根出离已。于虚空无边处定之力五根由第四静虑之五根出离已。于识无边处定之力五根由虚空无边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于无所有处定之力五根由识无边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力五根由无所有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依无常观之力五根由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五根出离已。依苦观之力五根由无常观之五根出离已。依无我观之力五根由苦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厌恶观之力五根由无我观出离已。依离贪观之力五根由厌恶观之五根出离已。依灭观之力五根由离贪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定弃观之力五根由灭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尽观之力五根由定弃观之五根出离已。于衰观之力五根由尽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变坏观之力五根由衰观之五根出离已。依无因相观之力五根由变坏观之五根出离已。依无愿观之力五根由无因相观之五根出离已。依空性观之力五根由无愿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增上慧法正观之力五根由空性观之五根出离已。依如实智见之力五根由增上慧法正观之五根出离已。于过患观之力五根由如实智见之五根出离已。于简择观之力五根由过患观之五根出离已。依退转观之力五根由简择观之五根出离已。依预流道之力五根由退转观之五根出离已。依预流果得之力五根由预流道之五根出离已。于一来道之力五根由预流果得之五根出离已。依一来果得之力五根由一来道之五根出离已。于不还道之力五根由一来果得之五根出离已。于不还果得之力五根由不还道之五根出离已。于阿罗汉道之力五根由不还果得之五根出离已。于阿罗汉果得之力五根由阿罗汉道之五根出离已。

于出离五根由欲欲出离已。于无瞋五根由瞋出离已。于光明想五根由惛眠出离已。于无散乱五根由掉出离已。于法决定五根由疑出离已。于智五根由无明出离己。于胜喜五根由不欣喜出离已。于初静虑五根由五盖出离已。于第二静虑五根由寻伺出离已。于第三静虑五根由喜出离已。于第四静虑五根由乐、苦出离已。于虚空无边处定五根由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出离已。于识无边处定五根由虚空无边处想出离已。于无所有处定五根由识无边处想出离已。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五根由无所有处想出离已。于无常观五根由常想出离已。于苦观五根由乐想出离已。于无我观五根由我想出离已。于厌恶观五根由欢喜出离已。于离贪观五根由贪出离已。于灭观五根由集出离已。于定弃观五根由热取出离已。于尽观五根由厚想出离已。于衰观五根由存续出离已。于变坏观五根由坚固想出离已。于无因相观五根由因相出离已。于无愿观五根由愿出离已。于空性观五根由现贪出离已。于增上慧法正观五根由坚执现贪出离已。于如实智见五根由迷妄现贪出离已。于过患观五根由执着现贪出离已。于简择观五根由无简择出离己。于退转观五根由合现贪出离已。于预流道五根由见同位之烦恼出离已。于一来道五根由粗之烦恼出离已。于不还道五根由细之烦恼出离已。于阿罗汉道五根由一切烦恼出离已。于有一切之漏尽者五根随处出离、善出离、令止灭、善令止灭。

如是依百八十行相有五根之出离,如是依百八十行相了知根之出离。

第二诵品

舍卫国因缘

一四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复次诸比丘!信根于何处得见?于四预流分,于此之处得见信根。

复次诸比丘!精进根于何处得见?于四正勤,于此之处得见精进根。

复次诸比丘!念根于何处得见?于四念处,于此之处得见念根。

复次诸比丘!定根于何处得见?于四静虑,于此之处得见定根。

复次诸比丘!慧根于何处得见?于四圣谛,于此之处得见慧根。

一五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正勤依精进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二十行相得见。

一六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善士依倚于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于正法听闻之预流分[……乃至……]于如理作意之预流分[……乃至……]于法随法行之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一七

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为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故于正勤,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故于正勤……乃至……为令生未生之善法故于正勤……乃至……令不忘失住已生之善法令倍修习、广修习使圆满故于正勤,依精进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乃至……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

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四行相得见。

一八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身随观身,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于受随观受,于念处……乃至……于心随观心,于念处[……乃至……]于法随观法,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一九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初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于第二静虑……乃至……于第三静虑[……乃至……]于第四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〇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苦圣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于苦集圣谛……乃至……于苦灭圣谛[……乃至……]于顺苦灭道圣谛[……乃至……]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一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几何之行相得见?于四正勤……乃至……于四念处……乃至……于四静虑……乃至……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几何之行相得见?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二十行相得见。于四正勤……乃至……于四念处[……乃至……]于四静虑[……乃至……]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二十四行相得见。

二二

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善士依倚于预流分,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之所行,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之所行……[乃至]……于四预流分,依信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三

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为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故于正勤,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之所行,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之所行……[乃至]……于四正勤,依精进根之力,五根之所行如是依二十行相得见。

二四

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身随观身,于念处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之所行,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之所行……[乃至]……于四念处,依念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五

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初静虑,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之所行,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之所行……[乃至]……于四静虑,依定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六

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何二十行相得见?

于苦圣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之所行,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之所行……[乃至]……于四圣谛,依慧根之力,五根之所行依如是二十行相得见。

二七

通达随觉行作、住,随行、随住而伴侣有智以同梵行者于诸深处思惟者,必是具寿,或已得或将得也。

“所行”者,有八所行,是威仪路行、处行、念行、定行、智行、道行、逮得行、出世间行。

“威仪路行”者,是于四威仪路[所行]。

“处行”者,是于六之内外处[所行]。

“念行”者,是于四念处[所行]。

“定行”者,是于静虑[所行]。

“智行”者,是于四圣谛[所行]。

“道行”者,是于四圣道[所行]。

“逮得行”者,是于四沙门果[所行]。

“出世间行”者,是于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一分之独觉、一分之声闻[所行]。

于愿具足者有威仪路行,于守诸根之门者有处行,于住不放逸者有念行,于增上心所系者有定行,于觉具足者有智行,于正入者有道行,于证得果者有逮得行,于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一分之独觉与一分之声闻有出世间行。

如是是八所行。

复次有八所行。以信胜解而行,以精进精勤而行,以念令近住而行,以定无散乱而行,以慧了知而行,以识识知而行,“如是已入者,证得殊胜”云以殊胜而行,“如是已入者,善法来至”云以行处而行。

如是有八所行。于正见有见行,于正思惟有现前解行,于正语有摄受行,于正业有等起行,于正命有清净行,于正精进有精勤行,于正念有近住行,于正定有无散乱行。

如是是八所行。

二八

“住”者,是以信胜解而住,以精进精勤而住,以念令近住而住,以定作无散乱而住,以慧了知而住。

“随觉”者,是随觉信根胜解之义,随觉精进根精勤之义,随觉念根近住之义,随觉定根无散乱之义,随觉慧根见之义。

“通达”者,是通达信根胜解之义,通达精进根精勤之义,通达念根近住之义,通达定根无散乱之义,通达慧根见之义。

“随行”者,是以如是信而行,以如是精进而行,以如是念而行,以如是定而行,以如是慧而行。

“随住”者,以如是信而住,以如是精进而住,以如是念而住,以如是定而住,以如是慧而住。

“有智”者,是有智、明智、伶俐、聪明、觉具足。

“伴侣同梵行者”,是同业、同教、同学。

“深处”者,名为深处是[四]静虑、[八]解脱、诸三摩地、[八]等至、[四]道、[四]果、通智、[四]无碍解。

“思惟”者,是信胜解。

“必”者,是此一向语,无碍语,无惑语,无可二语,无别语,必然语,确实语,决定语,此云为“必”。

“具寿”者,此是爱语,敬重语,具畏敬、具敬之增语。此云为具寿。

“已得”者,是已证得。

“将得”者,将证得。

圆满因缘

二九

诸比丘!如是有五根,如何为五?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诸比丘!如是有五根。此五根依几何之行相得见?此五根依六行相得见。依如何之义得见?是依增上之义、初净之义、甚大之义、住持之义、永尽之义、令安住之义。

三〇

如何是依增上之义得见[五]根?

依断不信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依断懈怠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乃至……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断放逸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断掉举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断无明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断欲欲依出离之力,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依信根之力,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依见之义得见慧根。断欲欲依出离之力,依精勤增上之义得见精进根,依精进根之力,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乃至……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依断欲欲出离之力,依近住增上之义得见念根,依念根之力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乃至……依精勤之义得见精进根。依断欲欲出离之力,依无散乱增上之义得见定根,依定根之力,依见之义得见慧根……乃至……依近住之义得见念根。依断欲欲出离之力,依见增上之义得见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断瞋,依无瞋之力……乃至……以断惛眠,依光明想之力……乃至……以断一切烦恼,依阿罗汉道之力,依胜解增上之义得见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得见定根。

如是依增上之义得见[五]根。

三一

如何依初净之义得见[五]根?

依胜解之义,依信根防护不信之义,戒清净是信根之初净,依精勤之义,依精进根防护懈怠之义,戒清净是精进根之初净,依近住之义,念根依防护放逸之义,戒清净是念根之初净,依无散乱之义,定根依防护掉举之义,戒清净是定根之初净,依见之义,慧根依防护无明之义,戒清净是慧根之初净。

于出离五根依防护欲欲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于无瞋五根,依防护瞋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于光明想,五根依防护惛眠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乃至……]于阿罗汉道,五根依防护一切烦恼之义,戒清净是五根之初净。

如是依初净之义得见五根。

三二

如何依甚大之义得见五根?

为修习信根志欲生,为断不信志欲生,为断不信热烦志欲生,为断见同位之诸烦恼志欲生,为断粗之诸烦恼志欲生,为断细之诸烦恼志欲生,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志欲之力胜喜生,依胜喜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胜喜之力喜生,依喜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喜之力轻安生,依轻安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轻安之力乐生,依乐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乐之力光曜生,依光曜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依光曜之力永倨生,依永倨之力,依信之力是信根甚大。依永倨之力心得定,依定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如是善策定心,依策心之力,依信心之力而信根甚大。如是善舍策心,依舍之力,依信心之力而信根甚大。依舍之力由种种烦恼心解脱,依解脱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解脱故诸法一味,依一味之义,依修习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修习故,更于殊胜之退转,依退转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退转故由此最舍,依最舍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已最舍故由此灭,依灭之力,依信之力而信根甚大。

依灭之力有二之最舍,是永舍最舍、跃进最舍。云“永舍诸烦恼、诸蕴”为永舍最舍。云“于灭尽涅槃界心跃进”是跃进最舍。依灭之力有如是二之最舍。

三三

为修习精进根志欲生,为断懈怠志欲生,为断懈怠热烦志欲生,为断见同位之诸烦恼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乃至……为修习念根志欲生,为断放逸志欲生,为断放逸热烦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乃至……为修习定根志欲生,为断掉举志欲生,为断掉举热烦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乃至……为修习慧根志欲生,为断无明志欲生……乃至……为断无明热烦志欲生……乃至……为断一切烦恼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志欲之力胜喜生,依胜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胜喜之力喜生,依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喜之力轻安生,依轻安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轻安之力乐生,依乐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乐之力光曜生,依光曜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光曜之力永倨生,依永倨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永倨心得定,依定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如是善策定心,依策心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如是善舍策心,依舍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依舍之力,由种种烦恼心解脱,依解脱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解脱故诸法一味,依一味之义,依修习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修习故更于殊胜之物退转,依退转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退转故由此最舍,依最舍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已最舍故由此而灭,依灭之力,依慧之力而慧根甚大。

依灭之力有二之最舍,是永舍最舍与跃进最舍。云“永舍诸烦恼与诸蕴”是永舍最舍。云“于灭尽涅槃界心跃进”是跃进最舍。依灭之力有如是二之最舍。

如是而依甚大之义得见五根。

第三诵品

三四

如何而为依住持之义[五]根得见?

为信根之修习志欲生,依志欲之力,依信之力住持信根,依志欲之力胜解生,依胜解之力,依信之力住持信根……乃至……

如是而依住持之义得见[五]根。

三五

如何而依永尽之义[五]根得见?

依胜解之义信根永尽不信、永尽不信热烦。依精勤之义精进根永尽懈怠、永尽懈怠热烦。依近住之义念根永尽放逸、永尽放逸热烦。依无散乱之义定根永尽掉举、永尽掉举热烦。依见之义慧根永尽无明、永尽无明热烦。

于出离五根永尽欲欲,于无瞋五根永尽瞋……乃至……于阿罗汉道五根永尽一切烦恼。

如是而依永尽之义得见[五]根。

三六

如何而依令安住之义[五]根得见?

有信者令安住于胜解之信根,有信者之信根为安住于胜解。具精进者令安住于精勤之精进根,具精进者之精进根为安住于精勤。具念者令安住于近住之念根,具念者之念根为安住于近住。得定者令安住于无散乱之定根,得定者之定根为安住于无散乱。具慧者令安住于见之慧根,具慧者之慧根为安住于见。

观行者令安住于出离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出离。观行者令安住于无瞋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无瞋。观行者令安住于光明想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光明想。观行者令安住于无散乱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无散乱……乃至……观行者令安住于阿罗汉道之五根,观行者之五根为安住于阿罗汉道。

如是而依令安住之义得见五根。

三七

异生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有学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离贪者修习定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异生修习定依七行相是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定依八行相是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定依十行相是近住善能。

三八

异生修习定依如何之七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依令倾心所缘近住善能,寂止因相近住善能,精勤因相近住善能,无散乱近住善能,光曜近住善能,庆喜近住善能,舍近住善能。异生修习定依如是七行相是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定依如何八行相是近住善能耶?

令依倾心所缘近住善能……乃至……舍近住善能,一性近住善能。有学修习定依如是之八行相是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定依如何之十行相近住善能耶?

令依倾心所缘近住善能……乃至……一性近住善能。智近住善能,解脱近住善能。离贪者修习定依如是十行相是近住善能。

三九

异生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是不近住善能耶?

有学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是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是不近住善能耶?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几何之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几何之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异生修习正观,依九行相近住善能,依九行相不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正观,依十行相近住善能,依十行相不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四〇

异生修习正观,依如何九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如何九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苦近住善能,乐不近住善能。无我近住善能,我不近住善能。尽近住善能,厚不近住善能。衰近住善能,存续不近住善能。变坏近住善能,坚固不近住善能。无因相近住善能,因相不近住善能。无愿近住善能,愿不近住善能。空性近住善能,现贪不近住善能。异生修习正观,[依如是九行相介]住善能,依如是九行相不近住善能。

有学修习正观如何依十行相近住善能耶?依如何十行相不近住善能耶。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乃至……空性近住善能,现贪不近住善能。智近住善能,无智不近住善能。有学修习正观,依如是十行相近住善能,依如是十行相不近住善能。

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如何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如何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无常近住善能,常不近住善能……乃至……智近住善能,无智不近住善能。离近住善能,合不近住善能。灭近住善能,行不近住善能。离贪者修习正观,依如是十二行相近住善能,依如是十二行相不近住善能。

令依倾心,依所缘近住善能之力摄五根,了知行境,通达能力……乃至……摄诸法,了知行境,通达能力。

四一

“摄[五]根”者,如何而摄[五]根?

依胜解之义摄信根……乃至……依寂止因相近住善能之力,依精勤因相近住善能之力,依无散乱近住善能之力,依光曜近住善能之力,依庆喜近住善能之力,依舍近住善能之力,依一性近住善能之力,依智近住善能之力,依解脱近住善能之力,依无常近住善能之力,依常不近住善能之力,依苦近住善能之力,依乐不近住善能之力……乃至……依灭近住善能之力,依行不近住善能之力,摄[五]根,了知行境,通达能力。

四二

具六十四行相三根得自在之慧是漏尽智。如何是三根?是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未知当知根达几何之处,已知根达几何之处,具知根达几何之处?

未知当知根达于一处,[言]是预流道。已知根达于六处,[言]是预流果、一来道、一来果、不还道、不还果、阿罗汉道。具知根达于一处,[言]是阿罗汉果。

四三

于预流道之刹那未知当知根是以信根为胜解眷属而有,精进根为精勤眷属而有,念根为近住眷属而有,定根为无散乱眷属而有,慧根为见眷属而有,意根为识眷属而有,喜根为欢喜眷属而有,命根为流转寂灭增上眷属而有……[乃至]……有如是八八六十四。

四四

“漏”者,以何为此漏?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此之诸漏尽于何处?

依预流道见漏悉尽,顺恶生之欲漏尽,顺恶生之有漏尽,顺恶生之无明漏尽。于此之处如是诸漏尽。依一来道粗之欲漏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之处如是之诸漏尽。依不还道欲漏悉尽,与此同位之有漏尽,与此同位之无明漏尽。于此之处如是诸漏尽。依阿罗汉道有漏悉尽,无明漏悉尽。于此之处如是诸漏尽。

未见之物不存在

未知物无不可知

如证知一切所了

云如来是普眼者

“普眼”,是依何之义为普眼?于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乃至……无障智是佛智。如是十四佛智。此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声闻,六智不共声闻。

四五

凡已知苦之苦义,无有未知苦义故是普眼。普眼此是慧眼。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依精勤之义而有精进根,依近住之义而有念根,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定根。

凡已见、解、现证苦之苦义,以慧触接,无有尚未以慧触接苦义故是普眼,普眼此是慧根,依慧根之力,依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定根。

凡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乃至……]义无碍解之无碍解义……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乃至……]根上下智[……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导智[……乃至……]是大悲智……乃至……以意已知、见解、现证天世、魔世、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生类之所见、所闻、所思、所识、所得、所求、所伺,以慧触接,无有尚未以慧触接之处故是普眼,普眼此是慧,依慧之力,依胜解之义而有信根……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有定根。信且精勤,精勤且信,信且令近住,近住且信,信且得定,得定且信,信且了知,了知且信,精勤且令近住,近住且令精勤,精勤且得定,得定且精勤,精勤且了知,了知且精勤,精勤且信,信且精勤,近住且令得定,得定且令近住……乃至……近住且令精勤,精勤且令近住,得定且了知,了知且得定……乃至……得定且令近住,近住且令得定,了知且令信,信且令了知……乃至……了知且得定,得定且了知。已信故精勤已,已使精勤故信已,已信故令近住已,已使近住故信已,已信故得定已,已令得定故信已,已信故了知已,已令了知故信已。已精勤故令近住已,已令近住故精勤已……乃至……已精勤故信已,已信故精勤已,已近住故得定已,已令得定故近住已……乃至……已令近住故精勤已,已令精勤故近住已,已得定故了知已,已了知故得定已……乃至……已令得定故近住已,已令近住故得定已,已了知故信已,已信故了知已……乃至……已了知故得定已,已得定故了知已。

佛眼是此佛智,佛智是此佛眼。如来以此眼观见有情之少尘、太尘、利根、钝根、善行相、恶行相、善受教、不受教而或者知怖畏他世之罪过或者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

四六

“少尘、太尘”者,有信人是少尘,不信人是太尘。发勤人是少尘,懈怠人是太尘。念近住人是少尘,念忘失人是太尘。得定人是少尘,不得定人是太尘。具慧人是少尘,劣慧人是太尘。

“利根、钝根”者,有信人是利根,不信人是钝根……乃至……具慧人是利根,劣慧人是钝根。

“善行相、恶行相”者,有信人是善行相,不信人是恶行相……乃至……具慧人是善行相,劣慧人是恶行相。

“善受教、不受教”者,有信人是善受教,不信人是不受教……乃至……具慧人是善受教,劣慧人是不受教。

“或者知怖畏他世之罪过,或者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者,有信人知怖畏他世之罪过,不信人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乃至……具慧人知怖畏他世之罪过,劣慧人不知怖畏他世之罪过。

“世”者,是蕴世、界世、处世、败有世、败生世、成有世、成生世。于世有一,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于世有二,是名与色。于世有三,是三受。于世有四,是四食。于世有五,是五取蕴。于世有六,是六内处。于世有七,是七识住。于世有八,是八世法。于世有九,是九有情住。于世有十,是十处。于世有十二,是十二处。于世有十八,是十八界。

“罪过”者,是一切烦恼罪过,一切恶行罪过,一切现行罪过,一切顺有业罪过。如是而于此世于此罪过近对成猛烈怖畏想,犹如对于拔剑杀戮者。

以上依五十行相知、见、了知、通达此之五根。

大品第五 解脱论

第一诵品

圆满因缘

诸比丘!于解脱有三。如何为三?是空性解脱、无因相解脱、无愿解脱。诸比丘!如是为三解脱。

复次有六十八解脱

是空性解脱、无因相解脱、无愿解脱、内出离解脱、外出离解脱、俱出离四解脱、内出离随顺四解脱、外出离随顺四解脱、俱出离随顺四解脱、内出离止灭四解脱、外出离止灭四解脱、俱出离止灭四解脱、有色观诸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净胜解解脱、虚空无边处定解脱、识无边处定解脱、无所有处定解脱、非想非非想处定解脱、想受灭定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顺时解脱、不顺时解脱、动解脱、不动解脱、世间解脱、出世间解脱、有漏解脱、无漏解脱、爱染解脱、非爱染解脱、超非爱染非爱染解脱、愿解脱、无愿解脱、愿止灭解脱、有系解脱、离系解脱、一性解脱、异性解脱、想解脱、智解脱、得清凉解脱、静虑解脱、不取即心解脱。

如何是空性解脱?于此处有比丘若往兰若,若往树下,若往空屋,思择“此我我所亦是空”者,于其处无作现贪是空性解脱。如是是空性解脱。

如何是无因相解脱?于此处有比丘若往阿兰若……乃至……于其处无作因相是无因相解脱。如是是无因相解脱。

如何是无愿解脱?在此处有比丘若往阿兰若……乃至……于其处无作愿是无愿解脱。如是是无愿解脱。

如何是内出离解脱?是四静虑。如是是内出离解脱。

如何是外出离解脱?是四无色定。如是是外出离解脱。

如何是俱出离解脱?是四圣道。如是是俱出离解脱。

如何是内出离四解脱?初静虑是由[五]盖出离,第二静虑是由寻伺出离,第三静虑是由喜出离,第四静虑是由乐苦出离。如是是内出离四静虑。

如何是外出离四解脱?虚空无边处定是由色想、有对想、种种想出离,识无边处定是由虚空无边处想出离,无所有处定是由识无边处想出离,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由无所有处想出离。如是是外出离四解脱。

如何是俱出离四解脱?预流道是由有身见、疑、戒禁取之见随眠、疑随眠出离,由其随转之诸烦恼与诸蕴出离,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一来道是由粗之欲贪结、瞋结、粗之欲贪随眠、瞋随眠出离,由其随转之诸烦恼与诸蕴出离,由外之因相出离。不还道是由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瞋随眠出离,由其随转之诸烦恼与诸蕴出离,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阿罗汉道是由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出离,由其随转之诸烦恼与诸蕴出离,由外之一切因相出离。如是是俱出离四解脱。

如何是内出离随顺四解脱?为获得初静虑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为获得第三静虑故……乃至……为获得第三静虑故……乃至……为获得第四静虑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如是是内出离随顺四解脱。

如何是外出离随顺四解脱?为获得虚空无边处定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为获得识无边处定故……乃至……为获得无所有处定故……乃至……为获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故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如是是外出离随顺四解脱。

如何是俱出离随顺四解脱?为获得预流道故有无常观、苦观、无我观。为获得一来道故……乃至……为获得不还道故……[乃至]……为获得阿罗汉道故有无常观、苦观、无我观。如是是俱出离随顺四解脱。

如何是内出离止灭四解脱?初静虑之获得或有异熟,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之获得或有异熟。如是是内出离止灭四解脱。

如何是外出离止灭四解脱?虚空无边处定之获得或有异熟,识无边处定……乃至……无所有处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获得或有异熟。如是是外出离止灭四解脱。

如何是俱出离止灭四解脱?于预流道有预流果,于一来道有一来果,于不还道有不还果,于阿罗汉道有阿罗汉果。如是是俱出离止灭四解脱。

如何是有色观诸色解脱?于此处某者于内自作意青相获得青想,如是令善决定、善考量、善持此之因相。使善决定、善考量、善持此之因相已,于外之青相近习心获得青想。如是令善决定、善考量、善持此之因相。令善决定、善考量、善持此因相已,习修习多习。于此人生如是念:“内、外俱成此色”,如是是有色想。

于此处某者于内自作意黄相……乃至……赤相……乃至……作意白相获得白想,如是善持此之因相……乃至……多习。于此人生如是念:“内、外俱成此色”如是是有色想。

如是是有色观诸色解脱。

如何是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于此处某者内自不作意青相,不获得青想,于外之青相心近习获得青想。如是善考量、善持此之因相……乃至……多习。于此之人生如是念:“内无无色而外成此色”,如是为有色想。于此处某者于内自不作意黄相……乃至……赤相……乃至……不作意白相,不获得白想,于外之白相心近习获得白想。如是善持此之因相……乃至……多习。于此人生如是念:“内无色而外成此色”,如是成有色想。

如是是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

如何是净胜解解脱?

于此处有比丘以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之诸方]亦然。如是上、下、傍遍一切处以广大、无量、无怨、无有损害之慈俱行之心悉皆遍满世间而住,以慈已习故于有情无厌。以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乃至……以悲已习故于有情无厌。以悲俱行之心遍满一方……乃至……以悲已习故于有情无厌。以喜俱行之心遍满一方……乃至……以喜已习故于有情无厌。以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乃至……以舍已习故于有情无厌。

如是是净胜解解脱。

如何是虚空无边处定解脱?

于此处有比丘于一切之色想出过之故,于有对想之灭没故,于不作意种种想故,入于无边虚空具足虚空无边处而住。此是虚空无边处定解脱。

如何是识无边处定解脱?

于此处有比丘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于无边识具足识无边处而住。此是识无边处定解脱。

如何是无所有处定解脱?

于此处有比丘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于无少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此是无所有处定解脱。

如何是非想非非想处定解脱?

于此处有比丘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是非想非非想处定解脱。

如何是想受灭定解脱?

于此处有比丘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此是想受灭定解脱。

一〇

如何是时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时解脱。

如何是不时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槃。此是不时解脱。

如何是顺时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顺时解脱。

如何是不顺时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槃。此是不顺时解脱。

如何是动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动解脱。

如何是不动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槃。此是不动解脱。

如何是世间解脱?是四静虑四无色等至。此是世间解脱。

如何是出世间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槃。此是出世间解脱。

如何是有漏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有漏解脱。

如何是无漏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槃。此是无漏解脱。

一一

如何是爱染解脱?是色所系解脱。此是爱染解脱。

如何是非爱染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涅槃。此是超非爱染非爱染解脱。

如何是愿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愿解脱。

如何是无愿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槃。此是无愿解脱。

如何是愿止灭解脱?或初静虑之获得或有异熟……乃至……或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获得或有异熟。此是愿止灭解脱。

如何是有系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有系解脱。

如何是离系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槃。此是离系解脱。

如何是一性解脱?是四圣道与四沙门果与涅槃。此是一性解脱。

如何是异性解脱?是四静虑与四无色等至。此是异性解脱。

一二

如何是想解脱?

一想之解脱是十想之解脱,十想之解脱应是一想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耶?

无常观智由常想解脱故是想解脱。苦观智由乐想解脱故是想解脱。无我观智由我想解脱故是想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想解脱故是想解脱。离贪观智由贪想解脱故是想解脱。灭尽观智由集想解脱故是想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想解脱故是想解脱。无因相观智由因相想解脱故是想解脱。无愿观智由愿想解脱故是想解脱。空性观智由现贪想解脱故是想解脱。

如是一想之解脱是十想之解脱,十想之解脱应是一想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于色之无常观智由常想解脱故是想解脱……乃至……于色之空性观由现贪想解脱故是想解脱……乃至……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之无常观智……乃至……于老死之空性观智由现贪想解脱故是想解脱。

如是一想之解脱是十想之解脱,十想之解脱应是一想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如是是想解脱。

一三

如何是智解脱?

一智之解脱是十智之解脱,十智之解脱应是一智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

无常观如实智由常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苦观如实智由乐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无我观如实智由我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厌恶观如实智由欢喜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离贪观如实智由贪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灭尽观如实智由集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定弃观如实智由执取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无因相观如实智由因相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空性观如实智由现贪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

如是一智之解脱是十智之解脱,十智之解脱应是一智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于色无常观如实智由常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乃至……于色空性观如实智由现贪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乃至……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无常观……乃至……于老死空性观如实智由现贪迷妄、无智解脱故是智解脱。

如是一智之解脱是十智之解脱,十之智解脱应是一智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如是是智解脱。

一四

如何是得清凉解脱耶?

一得清凉之解脱是十得清凉之解脱,十得清凉之解脱应是一得清凉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

无常观无上得清凉智由常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苦观无上得清凉智由乐烦恼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无我观无上得清凉智由我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厌恶观无上得清凉智由欢喜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离贪观无上得清凉智由贪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灭尽观无上得清凉智由集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定弃观无上得清凉智由执取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无因相观无上得清凉智由因相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无愿观无上得清凉智由愿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空性观无上得清凉智由现贪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

如是一得清凉之解脱,是十得清凉之解脱,十得清凉之解脱应是一得清凉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于色无常观无上得清凉智由常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乃至……于受……乃至……于老死无常观……乃至……于老死空性观无上得清凉智由常烦热、热苦、忧恼解脱故是得清凉解脱。

如是一得清凉之解脱是十得清凉之解脱,十得清凉之解脱应是一得清凉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如是是得清凉解脱。

一五

如何是静虑解脱?

出离炽然故是静虑。以烧尽欲欲故是静虑。依炽然解脱故是静虑解脱。依烧尽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者是诸法,是烧尽散灭诸烦恼。知炽然所与烧尽故是静虑解脱。

无瞋炽然故是静虑。烧尽瞋故是静虑。依炽然而解脱故是静虑。依烧尽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者是诸法,是烧尽散灭诸烦恼。知炽然与所烧尽是静虑解脱。

光明想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惛眠故是静虑。无散乱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悼举故是静虑。法决定炽然故是静虑。烧尽疑故是静虑。智炽然故是静虑。烧尽无明故是静虑。胜喜炽然故是静虑。烧尽不欣善故是静虑。初静虑炽然故是静虑。烧尽[五]盖故是静虑……乃至……阿罗汉道炽然故是静虑。烧尽一切烦恼故是静虑。依炽然解脱故是静虑解脱。依烧尽解脱故是静虑解脱。炽然者是诸法,是烧尽散灭诸烦恼。知炽然者与所烧尽故是静虑解脱。

如是是静虑解脱。

一六

如何是不取即心解脱?

一不取即心之解脱是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即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

无常观智由常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苦观智由乐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无我观智由我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离贪观智由贪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灭尽观智由集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无因相观智由因相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无愿观智由愿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空性观智由现贪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

如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是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应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于色无常观智由常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乃至……于受……乃至……于老死无常观智……乃至……于空性观智由现贪之取解脱故不取即心解脱。

如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是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十不取即心之解脱应是一不取即心之解脱。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一七

无常观智由几何之取解脱?苦观智由几何之取解脱?无我观智由几何之取解脱?厌恶观智……乃至……离贪观智……乃至……灭尽观智[……乃至……]定弃观智[……乃至……]无因相观智[……乃至……]无愿观智[……乃至……]空性观智由几何之取解脱?

无常观智是由三取解脱。苦观智是由一取解脱。无我观智是由三取解脱。厌恶观智是由一取解脱。离贪观智是由一取解脱。灭尽观智是由四取解脱。定弃观智是由四取解脱。无因相观智是由三取解脱。无愿观智是由一取解脱。空性观智是由三取解脱。

一八

无常观智如何是由三取解脱?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无常观智如是由三取解脱。

苦观智如何由一取解脱?是欲取。苦观智由此之一取解脱。

无我观智如何由三取解脱?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无我观智由如是之三取解脱。

厌恶观智如何由一取解脱?是欲取。厌恶观智如是由一取解脱。

离贪观智如何由一取解脱?是欲取。离贪观智如是由一取解脱。

灭尽观智如何由四取解脱?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灭尽观智如是由四取解脱。

定弃观智如何由四取解脱?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定弃观智如是由四取解脱。

无因相观智如何由三取解脱?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无因相观智如是由三取解脱。

无愿观智如何由一取解脱?是欲取。无愿观智由此之一取解脱。

空性观智如何由三取解脱?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空性观智如是由三取解脱。

无常观智、无我观智、无因相观智、空性观智之四智由三取解脱。[即]是见取、戒禁取、我论取。

苦观智、厌恶观智、离贪观智、无愿观智之四智由一取解脱。[即]是欲取。

灭尽观智、定弃观智之二智由四取解脱,[即]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论取。

如是是不取即心解脱。

第二诵品

一九

复次此三解脱门是资世间之出离。由限界周围观见一切诸行而于无因相界心跃进,于一切诸行为赞励意而于无愿界心跃进,由他观见一切诸法而于空性界心跃进。此之三解脱门是资世间之出离。

二〇

由无常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由苦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由无我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

由无常作意由灭尽而近住诸行。由苦作意由怖畏而近住诸行。由无我作意由空而近住诸行。

如由无常作意者,于心以何为多?如由苦作意者,于心以何为多?如由无我作意者,于心以何为多?

由无常作意者,于心多为胜解。由苦作意者,于心多为轻安,由无我作意者,于心为多明。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获得何种之根?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获得何种之根?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获得何种之根?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获得信根。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获得定根。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获得慧根。

二一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何根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何根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何根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信根增上。于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成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于邪行者根无修习。

由苦作意如多轻安,是定根增上。于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于邪行者根无修习。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慧根增上。于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于邪行者根无修习。

二二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何根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是何根之增上?于通达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何根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是何根之增上?于通达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何根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是何根之增上?于通达几何之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信根增上。于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通达时,是慧根增上。于通达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定根增上。于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通达时,是慧根增上。于通达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慧根增上。于修习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通达时,是慧根增上。于通达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通达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二三

由无常作意者,何根是甚大?依何根之甚大而信解?

由苦作意者,何根是甚大?依何根之甚大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何根是甚大?依何根之甚大而见至?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

由苦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

二四

信而令胜解是信解。依已触而现证是身证。依已见而至是见至。信而胜解是信解也。于前触智触,于后现证灭尽、涅槃是身证。了知令触接、现证、识、见、知“诸行是苦,灭尽是乐”为见至。此之信解人、身证人、见至人之三种人信解而身证,且应见至,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足可”者,如何而然?

如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由苦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由无我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如是而此三种人依信根之力而信解。由苦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身证。由无我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身证。由无常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身证。

如是而此三种人依定根之力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由无常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由苦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

如是而此三种人依慧根之力而见至。此之信解人、身证人、见至人之三种人信解而身证,且应为见至,依事之力依差别故。

有此信解人、身证人、见至人之三种人,信解人、身证人与见至人应为各异。

“足可”者,如何而然?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信解。由苦作意定根甚大,依定根甚大而身证。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见至。

此信解人、身证人、见至人之三种人,信解而身证,且应为见至,依事之力依差别故。而信解人、身证人亦应为各异。

二五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获得预流道。故名为随信行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信根之力有四根之修习。凡依信根之力获得预流道者,悉皆是此随信行者。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现证预流果。故名为信解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信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信根之力而获得预流果者,悉皆是此随信行者。

由无常作意者,信根甚大,依信根之甚大而获得一来道……乃至……现证一来果[……乃至……]获得不还道[……乃至……]现证不还果[……乃至……]获得阿罗汉道[……乃至……]现证阿罗汉果。故名为信解者。四根是同类……乃至……相应缘。依信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信根之力而现证阿罗汉性者,悉皆是此信解者。

二六

由苦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获得预流道。故名为身证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信根之力有四根之修习。凡依定根之力获得预流道者,悉皆是此身证者。

由苦作意者,定根甚大,依定根之甚大而现证预流果……乃至……获得一来道[……乃至……]现证一来果[……乃至……]获得不还道[……乃至……]现证不还果[……乃至……]获得阿罗汉道[……乃至……]现证阿罗汉果。故名为身证者。四根是同类……乃至……相应缘。依定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定根之力现证阿罗汉性者,悉皆是此身证者。

二七

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获得预流道。故名为随法行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慧根之力有四根之修习。凡依慧根之力而获得预流道者,悉皆是此随法行者。

由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现证预流果。故名为见至者。四根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依慧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慧根之力而现证预流果者,悉皆是此见至者。

依无我作意者,慧根甚大,依慧根之甚大而获得一来道……乃至……现证一来果[……乃至……]获得不还道[……乃至……]现证不还果[……乃至……]获阿罗汉道[……乃至……]现证阿罗汉果。故名为见至者。四根是同类……乃至……相应缘。依慧根之力已修习、善修习四根。凡依慧根之力而现证阿罗汉性者,悉皆是此见至者。

二八

凡已修习出离或现修习,或将修习者,已证得,或现证得,或将证得者,已得,或现得,或将得者,已获得,或现获得,或将获得者,已通达,或现通达,或将通达者,已现证,或现现证,或将现证者,已触接,或现触接,或将触接者,已得自在,或现得,或将得者,已得究竟,或现得,或将得者,已得无畏,或现得,或将得者,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二九

凡已修习无瞋……乃至……光明想[……乃至……]无散乱[……乃至……]法决定[……乃至……]智[……乃至……]胜喜[……乃至……]初静虑[……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虚空无边处定(……乃至……)识无边处定[……乃至……]无所有处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无常观[……乃至……]苦观[……乃至……]无我观[……乃至……]厌恶观[……乃至……]离贪观[……乃至……]灭尽观[……乃至……]定弃观[……乃至……]尽观[……乃至……]衰观[……乃至……]变坏观[……乃至……]无因相观[……乃至……]无愿观[……乃至……]增上慧法正观[……乃至……]如实智见[……乃至……]过患观[……乃至……]简择观[……乃至……]退转观[……乃至……]预流道[……乃至……]一来道[……乃至……]不还道[……乃至……]阿罗汉道[……乃至……]四念处[……乃至……]四正勤[……乃至……]四神足[……乃至……]五根[……乃至……]五力[……乃至……]七觉支[……乃至……]八支圣道[……乃至……]已修习八解脱,或现修习,或将修习者,已证得,或现证得,或将证得者,已得,或现得,或将得者,已获得,或现获得,或将获得者,已通达,或现通达,或将通达者,已现证,或现现证,或将现证者,已触接,或现触接,或将触接者,已得自在,或现得,或将得者,已得究竟,或现得,或将得者,已得无畏,或现得,或将得者,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三〇

凡已得四无碍解,或现得,或将得者……乃至……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凡已通达三明,或现通达,或将通达者……乃至……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凡已学三学,或现学,或将学者,已现证,或现现证,或将现证者……乃至……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凡遍知苦,断集,现证灭,修习道者,悉皆依此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三一

依几何之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几何之行相通达[圣]谛?

依四行相[圣]谛通达。依四行相通达[圣]谛。

遍智通达苦谛而通达。断通达集谛而通达。现证通达灭谛而通达。修习通达道谛而通达。

如是依四行相有[圣]谛之通达。如是依四行相通达[圣]谛者,依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依几何之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几何之行相通达[圣]谛?

依九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九行相通达圣谛。

遍智通达苦谛而通达。断通达集谛而通达。现证通达灭谛而通达。修习通达道谛而通达。即有一切诸法之通智、通达,有一切诸行之遍智、通达,有一切不善之断通达,有四道之修习通达,有灭尽之现证通达。

如是依九行相有[圣]谛通达。如是依九行相通达[圣]谛,依信根之力而信解、依定根之力而身证,依慧根之力而见至。

第三诵品

三二

由无常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由苦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由无我作意如何而近住诸行?

由无常作意由灭尽近住诸行。由苦作意而由怖畏近住诸行。由无我作意而由空性近住诸行。

由无常作意者,于心以何多为?由苦作意者,于心以何多为?由无我作意者,于心以何多为?

由无常作意者,于心以胜解而多为。由苦作意者,于心以轻安而多为。由无我作意者,于心以明而多为。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获得何种之解脱?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获得何种之解脱?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获得何种之解脱?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获得无因相解脱。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获得无愿解脱。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获得空性解脱。

三三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何种之解脱增上?于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何种之解脱增上?于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何种之解脱增上?于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谁为修习?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无因相解脱增上。于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于邪行者无解脱之修习。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无愿解脱增上。于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于邪行者无解脱之修习。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空性解脱增上。于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正行者修习,于邪行者无解脱之修习。

三四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何种解脱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何种解脱之增上。于通达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为通达?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何种解脱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何种解脱之增上?于通达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何种解脱之增上?于修习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何种解脱之增上?于通达几何之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何之义而修习?依何之义而通达?

由无常作意而多胜解者,是无因相解脱增上。于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乃无因相解脱增上。于通达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通达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由苦作意而多轻安者,是无愿解脱增上。于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乃无愿解脱增上。于通达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通达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由无我作意而多明者,是空性解脱增上。于修习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于通达时乃空性解脱增上。于通达二解脱是同类、[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而为一味。依一味之义而修习。依见之义而通达。如是通达而修习,修习而通达。

三五

由无常作意者,是何种之解脱甚大?依何种之解脱甚大而信解?

由苦作意者,乃何种之解脱甚大?依何种之解脱甚大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乃何种之解脱甚大?依何种之解脱甚大而见至?

由无常作意者,乃无因相解脱甚大。依无因相解脱之甚大而信解。

由苦作意者,乃无愿解脱甚大。依无愿解脱甚大而身证。

由无我作意者,乃空性解脱甚大。依空性解脱之甚大而见至。

三六

信而胜解是信解。依已触而现证是身证。依已见而至是见至。信而胜解是信解。于前触智触,于后现证灭尽、涅槃是身证。了知令触接现证、识、见、知“诸行是苦,灭尽是乐”乃为见至。

凡已修习出离,或现修习,或将修习者……乃至……悉皆此依无因相解脱之力而信解、依无愿解脱之力而身证、依空性解脱之力而见至。

凡已修习无瞋……乃至……光明想[……乃至……]无散乱……乃至……凡遍知苦,断集,现证灭,修习道者,悉皆依无因相解脱之力而信解、依无愿解脱之力而身证、依空性解脱之力而见至。

三七

依几何之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几何之行相而通达[圣]谛?

依四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四行相而通达[圣]谛。

遍智通达苦谛而通达。通达集谛而通达。现证通达灭谛而通达。修习通达道谛而通达。

如是依四行相有[圣]谛之通达。如是依四行相而通达[圣]谛,依无因相解脱之力而信解,依无愿解脱之力而身证,依空性解脱之力而见至。

依几何之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几何之行相而通达圣谛。

依九行相有[圣]谛之通达。依九行相而通达圣谛。

遍智通达苦谛而通达。断通达集谛而通达。……乃至……有灭尽现证之通达。

如是依九行相有[圣]谛之通达。如是依九行相而通达[圣]谛者,依无因相解脱之力而信解,依无愿解脱之力而身证,依空性解脱之力而见至。

三八

由无常作意而如实知见如何之法?如何而为正见?如何随行此而由无常善见一切诸行?于何处断疑惑?

由苦作意而如实知见如何之法?如何而正见?如何随行此而由苦善见一切诸行。于何处断疑惑?

由无我作意而如实知见如何之法?如何而正见?如何随行此而由无我善见一切诸行?于何处断疑惑?

由无常作意而如实知见因相。于此之故名为正见。如是随行此而由无常善见一切诸行。于此处断疑惑。

由苦作意而如实知见流转。于此之故名为正见。如是随行此而由苦善见一切诸行。于此处断疑惑。

由无我作意而如实知见因相与流转。于此之故名为正见。如是随行此而由无我善见一切诸行。于此处断疑惑。

如实智、正见与断惑之[三]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如实智、正见与断惑之[三]法同义而唯文异。

三九

由无常作意而何者近住于怖畏?由苦作意而何者近住于怖畏?由无我作意而何者近住于怖畏?

由无常作意而因相近住于怖畏。由苦作意而流转近住于怖畏。由无我作意而因相、流转近住于怖畏。

怖畏近住之慧、过患之智与厌恶之[三]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怖畏近住之慧、过患之智与厌恶之[三]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无我观、空性观之[二]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无我观、空性观之[二]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四〇

由无常作意如何简择而智生?由苦作意如何简择而智生。由无我作意如何简择而智生?

由无常作意简择因相而智生。由苦作意简择流转而智生。由无我作意简择因相、流转而智生。

欲解脱、简择观与行舍之[三]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欲解脱、简择观、行舍之[三]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由无常作意由何处心出离,于何处心跃进?

由苦作意由何处心出离,于何处心跃进?

由无我作意由何处心出离,于何处心跃进?

由无常作意由因相心出离,于无因相心跃进。

由苦作意由流转心出离,于不转心跃进。

由无我作意由因相、流转心出离,于无因相、不转之灭尽涅槃界心跃进。

外出离退转之慧、种姓地法之[二]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外出离退转之慧、种姓地法之[二]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由无常作意依何解脱而解脱?由苦作意依何解脱而解脱?由无我作意依何解脱而解脱。

由无常作意依无因相解脱而解脱。由苦作意依无愿解脱而解脱。由无我作意依空性解脱而解脱。

俱出离退转之慧、道智之[二]法是异义而异文?或同义而唯文异?俱出离退转之慧、道智之[二]法是同义而唯文异。

四一

依几何之行相而三解脱有于异刹那,依几何之行相而三解脱有于同刹那?

依四行相而三解脱有于异刹那。依七行相而三解脱有于同刹那。

如何依四行相而三解脱有于异刹那?依增上之义、摄持之义、引发之义、出离之义。

如何而依增上之义而三解脱有于异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无因相解脱增上。由苦作意者,乃无愿解脱增上。如由无我作意者,乃空性解脱增上。

如是而依增上之义三解脱有于异刹那。

如何而依摄持之义三解脱有于异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依无因相解脱之力摄持心。由苦作意者,乃依无愿解脱之力摄持心。由无我作意者,乃依空性解脱之力摄持心。

如是而依摄持之义三解脱有于异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依无因相解脱之力引发心。由苦作意者,乃依无愿解脱之力引发心。由我作意者,乃依空性解脱之力引发心。

如是而依引发之义三解脱有于异刹那。

如何而依出离之义三解脱有于异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依无因相解脱之力出离到达灭尽、涅槃。由苦作意者,乃依无愿解脱之力出离到达灭尽、涅槃。由无我作意者,乃依空性解脱之力出离到达灭尽、涅槃。

如是而依出离之义三解脱有于异刹那。

如是依四行相三解脱有于异刹那。

四二

依如何七行相三解脱有于同刹那?依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

如何而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三解脱有于同刹那?

由无常作意者,乃由因相解脱故无因相解脱。若解脱即无愿故是无愿解脱。若无愿即空故是空性解脱。若空即因相乃是无因相故是无因相解脱。

如是而依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三解脱有于同刹那。

由苦作意者,乃由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若无愿即空故是空性解脱。若空即因相是无因相故是无因相解脱。因相如成无因相,即无愿故是无愿解脱。

如是而依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三解脱有于同刹那。

由无我作意者,乃由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空者即因相成无因相故是无因相解脱。因相若成无因相,即无愿故是无愿解脱。如无愿即空故是空性解脱。

如是而依总摄之义、证得之义、获得之义、通达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三解脱有于同刹那。

如是依七行相三解脱有于同刹那。

四三

有解脱,有门,有解脱门,有达解脱,有顺解脱,有解脱退转,有解脱修习,有解脱止灭。

如何解脱?是空性解脱,无因相解脱,无愿解脱。

如何是空性解脱?

无常观智由常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苦观智由乐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无我观智由我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离贪观智由贪欲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灭尽观智由集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无因相观智由因相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观智,无愿观智由愿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空性观智由一切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观智。

于色无常观智由常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乃至……于色空性观智由一切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无常观智由常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乃至……于老死空性观智由一切现贪解脱故是空性解脱。

如是是空性解脱。

四四

如何是无因相解脱?

无常观智由常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苦观智由乐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无我观智由我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离贪观智由贪欲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灭尽观智由集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无因相观智由一切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无愿观智由愿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空性观智由现贪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

于色无常观智由常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乃至……于色无因相观智由一切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于色无愿观智由愿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于色空性观智由现贪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无常观智由常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乃至……于老死无因相观智由一切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于老死无愿观智由愿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于老死空性观智由现贪因相解脱故是无因相解脱。

如是是无因相解脱。

四五

如何是无愿解脱?

无常观智由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苦观智由乐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无我观智由我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厌恶观智由欢喜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离贪观智由贪欲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灭尽观智由集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定弃观智由执取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无因相观智由因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无愿观智由一切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空性观智由现贪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

于色无常观智由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乃至……于色无因相观智由因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于色无愿观智由一切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于色空性观智由现贪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诸行[……乃至……]于识[……乃至……]于眼……乃至……于老死无常观智由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乃至……于老死无因相观智由因相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于老死无愿观智由一切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于老死空性观智由现贪愿解脱故是无愿解脱。

如是是无愿解脱。

如以上是解脱。

四六

如何是门?凡于此处生而无呵责,是善觉分之诸法,此是门。

如何是解脱门?如是诸法所缘之灭尽、涅槃。此是解脱门。

如何是违解脱?三不善根是违解脱。三恶行是违解脱。而一切之不善法是违解脱。此是违解脱。

如何是顺解脱?三善根是顺解脱。三善行是顺解脱。而一切之善法是顺解脱。此为顺解脱。

四七

如何是解脱退转?是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谛退转。

想而退转是想退转。思而退转是思退转。了知而退转是心退转。作智而退转是智退转。最舍退转是解脱退转。依如义而退转是谛退转。

凡有想退转者即有思退转,有思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有想退转、思退转者即有心退转,如有心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思退转。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者即有智退转,有智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者即有解脱退转,有解脱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者,即有谛退转。如有谛退转者即有想退转、思退转、心退转、智退转、解脱退转。

如是是解脱退转。

四八

如何是解脱修习?初静虑之习、修习、多作,第二静虑之习、修习、多作,第三静虑之习、修习、多作,第四静虑之习、修习、多作,虚空无边处定之习、修习、多作,识无边处定之习……乃至……无所有处定之习……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习、修习、多作,预流道之习、修习、多作,一来道之习……乃至……不还道之习……乃至……阿罗汉道之习、修习、多作。此是解脱修习。

如何是解脱止灭?初静虑之获得或异熟,第二静虑之获得或异熟,第三静虑之获得或异熟,第四静虑之获得或异熟,虚空无边处定之……乃至……识无边处定之……乃至……无所有处定之……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之获得或异熟,预流道之预流果,一来道之一来果,不还道之不还果,阿罗汉道之阿罗汉果。此是解脱止灭。

大品第六 趣论

得趣与智相应时,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相应时,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于色缠之诸天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于无色缠之诸天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

得趣与智相应时,以八因为缘而有生。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相应时,以八因为缘而有生。色缠之诸天以八因为缘而有生。无色缠之诸天以八因为缘而生。

得趣与智相应时,几何之八因为缘而有生?于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三善因于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善根为缘而有行。于欣求之刹那有二不善因于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不善根为缘而有行。于结生之刹那有三无记因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于结生之刹那五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四大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三命行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于结生之刹那四无色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五根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三因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于结生之刹那如是二十八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得趣而与智相应时,以此之八因为缘而有生。

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相应时,如何有八因为缘而生?于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三善因于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善根为缘而有行。于欣求之刹那有二不善因于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不善根为缘而有行。于结生之刹那有三无记因于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于结生之刹那五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四大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三命行是为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为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于结生之刹那四无色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五根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三因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于结生之刹那如是二十八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相应时,以此八因为缘而有生。

于色缠之诸天以如何八因为缘而有生?

于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三善因……乃至……于色缠之诸天以此八因为缘而有生。

于无色缠之诸天以如何八因为缘而有生?于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三善因于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善根为缘而有行。于欣求之刹那有二不善因于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不善根为缘而有行。于结生之刹那有三无记因于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于结生之刹那四无色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五根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三因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于结生之刹那如是二十八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于无色缠之诸天以此八因为缘而有生。

得趣与智不相应时,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不相应时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于色缠之诸天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于无色缠之诸天以几何之因为缘而有生?

得趣与智不相应时,以六因为缘而有生。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不相应时,以六因为缘而有生。于色缠之诸天以六因为缘而有生。于无色缠之诸天以六因为缘而有生。

得趣与智不相应时,何六因为缘而有生?于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二善因于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善根为缘而有行。于欣求之刹那有二不善因于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不善根为缘而有行。于结生之刹那有二无记因于此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

于结生之刹那五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四大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三命行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如是十四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于结生之刹那四无色蕴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四根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二因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名色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于结生之刹那如是十二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相应缘。

于结生之刹那如是二十六法是俱生缘、互缘、依缘、不相应缘。

得趣与智不相应时,此之六因为缘而有生。

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不相应时,如何以六因为缘而有生?于善业之势速刹那有二善因于此之刹那生是思之俱生缘。故谓以善根为缘而有行……乃至……大刹帝利、大婆罗门、大长者、欲缠之诸天与智不相应时,谓以此六因为缘而有生。

大品第七 业论

先有业已有业异熟,先有业未有业异熟,先有业于现有业异熟,先有业于现无有业异熟,先有业于后应有业异熟,先有业于后应无业异熟。现有业于现有业异熟,现有业于现无业异熟,现有业于后应有业异熟,现有业于后应无业异熟。后有业应有业异熟,后有业应无业异熟。

先有善业已有善业异熟,先有善业而未有善业异熟,先有善业而现有善业有异熟,先有善业而现有无善业异熟,先有善业而后应有善业异熟,先有善业而后应无善业异熟。现有善业而现有善业异熟,现有善业而现无善业异熟,现有善业而后应有善业异熟,现有善业而后应无善业异熟。而后应有善业应有善业异熟,而后应有善业应无善业异熟。

先有不善业已有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未有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现有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现无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后应有不善业异熟,先有不善业而后应无不善业异熟,现有不善业而现有不善业异熟,现有不善业而现无有不善业异熟事,现有不善业而后应有不善业异熟,现有不善业而后不应有不善业异熟。于后有不善业应有不善业异熟,于后应有不善业有不应有不善业异熟。

先有呵责业……乃至……先无有呵责业……乃至……先有黑业……乃至……先有白业……乃至……先有与乐果业……乃至……先有与苦果业……乃至……先有受乐异熟业……乃至……先有受苦异熟业,已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未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现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现无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后应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先有受苦异熟业而后应无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现有受苦异熟业而现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现有受苦异熟业而现无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现有受苦异熟业而后应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现有受苦异熟业而后不应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后有受苦异熟业而应有受苦异熟业之异熟,后有受苦异熟业而应无受苦异熟业之异熟。

大品第八 颠倒论

圆满因缘

诸比丘!有四种之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如何为四?

诸比丘!有于无常为常而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有于苦为乐而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于无我为有我而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于不净为净而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如是有四种之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有如是四种之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如何为四?

诸比丘!有于无常为无常是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诸比丘!于苦为苦是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诸比丘!于无我为无我是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诸比丘!于不净为不净是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

诸比丘!如是是四之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

 于无常为常想 于苦而为乐想

 于无我为有我 于不净为净想

 有情堕于邪见 心慌乱想妄失

 魔轭所转不安稳 轮回往返受老死

 诸佛出世发光明 灭苦之法开演时

 逮得己心闻具慧 无常无常苦是苦

 无我为无我 不净为不净

 受持诸正见 超越一切苦

如是四颠倒于具见人已断、永断。一分已断而一分未断。于无常为常而为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是已断。于苦乐想生、心生亦见颠倒已断。于无我为有我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已断。于不净为净而想生、心生,亦是见颠倒已断。

于二事六颠倒已断。于二事二颠倒已断,四颠倒为未断。于四事八颠倒已断,四颠倒未断也。

大品第九 道论

道者,依何之义而为道?

于预流道之刹那,正见依见之义,断邪见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是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是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于灭之道而亦是因。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断邪思惟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于灭之道而亦是因。依摄受之义正语断邪语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于灭之道而亦是因。依等起之义正业断邪业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于灭之道而亦是因。依清净之义正命断邪命是道而亦是因……乃至……依精勤之义正精进断邪精进是道而亦是因……乃至……依近住之义正念断邪念是道而亦是因……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断邪定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于灭之道而亦是因。

于一来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断粗之欲贪结、瞋结、粗之欲贪随眠、贪随眠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断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是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是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于灭之道而亦是因。

于不还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断细之欲贪结、瞋结、细之欲贪随眠、贪随眠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净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于灭之道而亦是因。

于阿罗汉道之刹那,依见之义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断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是道而亦是因,持俱生之诸法是道而亦是因,永尽诸烦恼是道而亦是因,通达初净之道而亦是因,摄持心是道而亦是因,清净心是道而亦是因,殊胜证得之道而亦是因,上通达之道而亦是因,[圣]谛现观之道而亦是因,令住于灭之道而亦是因。

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摄受之道是正语,等起之道是正业,清净之道是正命,精勤之道是正精进,近住之道是正念,无散乱之道是正定,近住之道是念觉支,思择之道是择法觉支,精勤之道是精进觉支,遍满之道是喜觉支,寂静之道是轻安觉支,无散乱之道是定觉支,简择之道是舍觉支,于不信不动之道是信力,于懈怠不动之道是精进力,于放逸不动之道是念力,于悼举不动之道是定力,于无明不动之道是慧力。胜解之道是信根,精勤之道是精进根,近住之道是念根,无散乱之道是定根,见之道是慧根。依增上之义[五]根是道,依不动之义[五]力是道,依出之义[七]觉支是道。依因之义是道,依近之义[四]念处是道,依勤之义[四]正勤是道,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道,依如之义[四圣]谛是道,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道,依随观之义正观是道,依一味之义止观是道,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道,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道,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道,依见之义见清净是道,依解脱之义完全解脱是道,依通达之义明是道,依永舍之义解脱是道,依断之义尽智是道。志欲依根本之义是道,作意依等起之义是道,触依总摄之义是道,受依等趣之义是道,定依现前之义是道,念依增上之义是道,慧依其上之义是道,解脱依坚固之义是道,入不死涅槃依尽际之义是道。

大品第十 醍醐味论

诸比丘!师在现前有此醍醐味之梵行。师在现前有三种之醍醐,是宣说醍醐、受者醍醐、梵行醍醐。

如何是宣说醍醐?

是四圣谛之演说、宣说、宣布、说明、辩了、分别、显发,四念处之……乃至……四正勤之[……乃至……]四神足之[……乃至……]五根之[……乃至……]五力之[……乃至……]七觉支之[……乃至……]八支圣道之演说、宣说、宣布、说明、辩了、分别、显发,此是宣说醍醐。

如何是受者醍醐?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并其他之受者,此是受者醍醐。

如何是梵行醍醐?

此即是八支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梵行醍醐。

信根是胜解醍醐,不信是滓浊,吐去不信之滓浊,吞入信根之胜解醍醐是醍醐味。精进根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浊,吐去懈怠之滓浊,吞入精进根之精勤醍醐是醍醐味。念根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浊,吐去放逸之滓浊,吞入念根之近住醍醐是醍醐味。定根是无散乱醍醐,悼举是滓浊,吐去悼举之滓浊,吞入定根之无散乱醍醐是醍醐味。慧根是见醍醐,无明是滓浊,吐去无明之滓浊,吞入慧根之见醍醐是醍醐味。

信力于不信是不动醍醐,不信是滓浊,吐去不信之滓浊,吞入信力之于不信不动醍醐是醍醐味。精进力于懈怠是不动醍醐,懈怠是滓浊,吐去懈怠之滓浊,吞入精进力于懈怠之不动醍醐是醍醐味。念力于放逸是不动醍醐,放逸是滓浊,吐去放逸之滓浊,吞入念力于放逸不动醍醐是醍醐味。定力于悼举是不动醍醐,悼举是滓浊,吐去悼举之滓浊,吞入定力于悼举不动醍醐是醍醐味。慧力于无明是不动醍醐,无明是滓浊,吐去无明之滓浊,吞入慧力于无明不动醍醐是醍醐味。

念觉支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浊,吐去放逸之滓浊,吞入念觉支近住醍醐是醍醐味。择法觉支是思择醍醐,无明是滓浊,吐去无明之滓浊,吞入择法觉支之思择醍醐是醍醐味。精进觉支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浊,吐去懈怠之滓浊,吞入精进觉支之精勤醍醐是醍醐味。喜觉支是遍满醍醐,热烦是滓浊,吐去热烦之滓浊,吞入喜觉支之遍满醍醐是醍醐味。轻安觉支是寂静醍醐,粗重是滓浊,吐去粗重之滓浊,吞入轻安觉支寂静醍醐是醍醐味。定觉支是无散乱醍醐,悼举是滓浊,吐去悼举之滓浊,吞入定觉支无散乱醍醐是醍醐味。舍觉支是简择醍醐,无简择是滓浊,吐去无简择之滓浊,吞入舍觉支简择醍醐是醍醐味。

正见是见醍醐,邪见是滓浊,吐去邪见之滓浊,吞入正见之见醍醐是醍醐味。正思惟是现前解醍醐,邪思惟是滓浊,吐去邪思惟之滓浊,吞入正思惟之现前解醍醐是醍醐味。正语是摄受醍醐,邪语是滓浊,吐去邪语之滓浊,吞入正语之摄受醍醐是醍醐味。正业是等起醍醐,邪业是滓浊,吐去邪业之滓浊,吞入正业等起醍醐是醍醐味。正命是清净醍醐,邪命是滓浊,吐去邪命之滓浊,吞入正命之清净醍醐是醍醐味。正精进是精勤醍醐,邪精进是滓浊,吐去邪精进之滓浊,吞入正精进之精勤醍醐是醍醐味。正念是近住醍醐,邪念是滓浊,吐去邪念之滓浊,吞入正念之近住醍醐是醍醐味。正定是无散乱醍醐,邪定是滓浊,吐去邪定之滓浊,吞入正定之无散乱醍醐是醍醐味。

有醍醐、有味、有滓浊。

信根是胜解醍醐,不信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精进根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念根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定根是无散乱醍醐,掉举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慧根是见醍醐,无明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

信力于不信是不动醍醐,不信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精进力于懈怠是不动醍醐,懈怠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念力于放逸是不动醍醐,放逸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定力于掉举是不动醍醐,悼举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慧力于无明是不动醍醐,无明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

念觉支是近住醍醐,放逸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择法觉支是思择醍醐,无明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精进觉支是精勤醍醐,懈怠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喜觉支是遍满醍醐,热烦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轻安觉支是寂静醍醐,粗重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定觉支是无散乱醍醐,掉举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舍觉支是简择醍醐,无简择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

正见是见醍醐,邪见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思惟是现前解醍醐,邪思惟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语是摄醍醐,邪语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业是等起醍醐,邪业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命是清净醍醐,邪命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精进是精勤醍醐,邪精进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念是近住醍醐,邪念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正定是无散乱醍醐,邪定是滓浊,此之义味、法味、解脱味是味。

正见是见醍醐,正思惟是现前解醍醐,正语是摄受醍醐,正业是等起醍醐,正命是清净醍醐,正精进是精勤醍醐,正念是近住醍醐,正定是无散乱醍醐,念觉支是近住醍醐,择法觉支是思择醍醐,精进觉支是精勤醍醐,喜觉支是遍满醍醐,轻安觉支是寂静醍醐,定觉支是无散乱醍醐,舍觉支是简择醍醐,信力于不信是不动醍醐,精进力于懈怠是不动醍醐,念力于放逸是不动醍醐,定力于掉举是不动醍醐,慧力于无明是不动醍醐,信根是胜解醍醐,精进根是精勤醍醐,念根是近住醍醐,定根是无散乱醍醐,慧根是见醍醐。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醍醐,依不动之义[五]力是醍醐,依出之义[七]觉支是醍醐,依因之义[八支圣]道是醍醐,依近住之义[四]念处是醍醐,依勤之义[四]正勤是醍醐,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醍醐。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醍醐,依随观之义正观是醍醐,依一味之义止观是醍醐,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醍醐,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醍醐,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醍醐,依见之义见清净是醍醐,依解脱之义完全解脱是醍醐,依通达之义明是醍醐。依永舍之义解脱是醍醐,依断之义尽智是醍醐,依止灭之义无生智是醍醐,志欲依根本之义是醍醐,作意依等起之义是醍醐,触依总摄之义是醍醐,受依等趣之义是醍醐,定依现前之义是醍醐,念依增上之义是醍醐,慧依其上之义是醍醐,解脱依坚固之义是醍醐,入于不死涅槃依尽际之义是醍醐。

此品嗢柁南曰:

智[论]见[论]入[出]息[论],

根[论]解脱[论]为五,

趣[论]业[论]颠倒[论],

道[论]醍醐[味论]十

此之妙部是无等、第一、最妙之妙品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