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3章 从自我状态的功能来分析

关灯直达底部

在本章和下一章,我们会分别从结构和功能两个角度,深入了解何谓自我状态模式。

从结构来看这个模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在每一个自我状态中有什么内容;从功能来看这个模式,则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是如何运用自我状态。

以正式的说法就是:自我状态的结构模式探讨的是自我状态的内容,而功能模式则探讨其过程。

结构=有什么=内容

功能=如何运用=过程

对初学TA的人来说,功能模式可能比较容易了解(如图3-1),所以本章先谈这个部分(注一)。

儿童自我:顺从型和自由型

想象自己在儿童自我状态,所行、所想和所感受的,都像童年时一样。

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都顺从父母或其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我学到即使不喜欢邻居,也要对他们有礼貌,这样我才会好过些;抹鼻涕时,即使用袖子比较方便,我还是学着用手帕;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知道爸爸不喜欢我太吵,所以他在场的时候,我会比较安静;而妈妈喜欢看我笑,不喜欢我哭和生气的样子,所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我伤心得很想哭,或是生气得想对她大叫,通常还是以笑容来面对她。

现在我长大了,仍然常常重复这些小时候所决定的行为,以符合父母的期望,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就是在儿童自我状态中的顺从型儿童自我(或译适应型儿童自我,Adapted Child)里。

小时候,我有时也会反抗父母加在我身上的这些规矩和期望。当爸爸转过身去,我会对隔壁的小女生扮鬼脸;四下无人的时候,我也偶尔用袖子抹鼻涕,只因为懒得用手帕;甚至有时我对于老是要在妈妈面前摆出笑脸感到很烦,就整天闹脾气给她看。

当我这么做时,就像是把父母的规矩丢到一边,不但没有顺从他们的期望,反而尽可能违背。

长大以后,我也可能以这种方式反抗,但自己却没有注意到这些行为是一种反抗。老板分派给我麻烦的工作时,我一直“没有时间”来完成它,事实上,我不可能没有时间,我和每个人同样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在告诉老板无法完成工作的时候,我可能隐约地觉得很爽,想着“看你能把我怎么办”,就像四岁时我怎么也不肯吃完饭,妈妈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当我对加在自己身上的规矩,以这种方式反抗的时候,虽然表现方式完全不同,但我仍然在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里。

有些早期的作者把这种反抗的表现看成另一种儿童自我状态,称为叛逆型儿童自我(Rebellious Child),现在还可能在有些书中看到这种分类。本书则依照较通用的看法,把反抗视为顺从型儿童自我里的行为,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罢了。

有时,小时候的行为和父母的压力完全无关,这时我既没有顺从父母的期望,也没有反抗他们,只是单纯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比如我养的小老鼠死去的时候,我伤心而落泪;当妹妹推我一把,我生气地把她推回去;因为有趣,我花好几个小时看故事书、拼图,并不是要讨父母欢心,而是自己喜欢这么做。

长大以后,有时我的行为也像这种完全不受别人影响的状态,这时就是在自由型儿童自我(Free Child)里,也有人用自然型儿童自我(Natural Child)来称呼。

从功能来看,儿童自我状态可以分成顺从型儿童自我和自由型儿童自我两部分,所以在图3-1中,我们把儿童自我状态划分为两个部分。

正面和负面的顺从型儿童自我

就一个成人来说,我们都有许多时间处在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里。要在这个世界讨生活并被接受,就得遵守成千上万的规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未经思考就会遵守这些规矩,比如过马路以前,会像爸爸和老师在自己第一次上学时再三吩咐的一样,左右看看有没有车子;参加晚宴麻烦别人递某样菜给我时,会自动说“请”,因为我从小就学会如果不这么说的话,别人会认为我很没礼貌而不肯递给我。

从顺从型儿童自我出发的行为就像这样,藉着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可以在彼此都觉得舒服的情形下,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还能省下很多精力。想想看,如果你每天吃饭都要想一遍餐桌礼仪才能与别人应对的话,该有多累啊!

这些从顺从型儿童自我所发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方式,就称为正面的顺从型儿童自我,有些作者称之为好的顺从型儿童自我。

相反的,如果我们所重复的行为不再适用于成人状况,就称之为负面的(或说不好的)顺从型儿童自我。小时候我可能学到要引起父母注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闹脾气,现在我长大了,可能有时还希望藉着闹脾气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忽略了就一个成人而言,只要单纯地直接提出要求就好了。

也可能小时候因为自我夸耀而被妈妈斥责,或是在课堂上背书时被同学嘲笑,于是我对自己做出一个决定: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是很不安全的。长大以后,被要求在众人面前讲话时,我会困窘得脸红、舌头打结,心里想着“我讲得不好”,但是就此时此地的状况来说,现实并没有什么危险,而我也有能力好好地讲。

每一个人在某些时候都会表现出这种负面的顺从型儿童自我的行为方式。读到后面,你会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TA帮助人改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新的、有效的、适合成人的选择,来取代这些旧的、不合适的方式。

正面和负面的自由型儿童自我

从自由型儿童自我所发出的行为,也可以区分为正面(好的)和负面(不好的)两种。如果说我在自由型儿童自我里,意思就是我的行为是从幼时与父母的规定限制无关的情况所发出的行为,有时这些行为很有用,可以提升个人生活品质,就被归类为正面的。比如说,小时候我决定要配合父母,绝不表现出生气的样子,成人以后,自己不知不觉仍遵循这个方式,可是压抑生气的结果,可能是陷入忧郁或是全身紧绷,经过治疗以后,我决定在生气的时候把情绪表现出来,藉着用力打椅垫,我把多年埋藏起来的自由型儿童的能量释放出来,之后我觉得舒服多了,身体也放松了。

许多人在长大以后,也是这样把许多儿童自我中的感受(如伤心、害怕、对身体接触的渴望)埋藏起来,当我们在安全的环境里把这些情绪表现出来时,就是一种正面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的行为。

有时自由型儿童自我的行为是负面的,如果我在正式的晚宴中大声打嗝,虽然满足了儿童自我的需要,但破坏社交礼仪的结果必然造成自己也不愉快,还不如忍住。还有更极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比如在拥挤的路上高速骑摩托车,这种负面的自由型儿童的行为,可能危及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回想过去二十四小时的生活。记录自己有哪些情形是处在正面的顺从型儿童自我里,那时有些什么行为呢?能不能想起幼年时相对应的情形?以同样的方式记下身处负面的顺从型儿童自我、正面的自由型儿童自我、负面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的情形。

花一分钟很快记下你认为可以用来描述处在正面顺从型儿童自我的人的字眼(如果你参加团体,可以用脑力激荡的方式来进行)。以同样的方式写下描述负面的顺从型儿童自我、正面的自由型儿童自我、负面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的字眼。

父母自我:控制型和照顾型

当我还是个小孩,父母有时会告诉我该做什么,控制我,要我听话,或是批评我,如“上床睡觉!”“不要在马路上跑来跑去!”“把鼻涕擦干净!”“你好聪明。你这个笨蛋。你好棒。你这个调皮鬼。你好乖;你不乖……”当我拷贝父母的这类行为时,我就是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Controlling Parent)里(也有人称之为批评型父母自我)。

有时候父母照顾我、关心我,例如,妈妈温柔地抱着我,爸爸在睡前念床边故事给我听,当我跌倒受伤的时候,他们会安慰我,把伤口包起来。当我表现出父母照顾我时的行为,我便处于照顾型父母自我(Nurturing Parent)里。

图3-1可以看到父母自我状态被分为两部分不同的功能,就像儿童自我状态一样。

正面和负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与照顾型父母自我

有些TA作者把这两种功能也区分出正面和负面的部分(有人用“好的”和“不好的”来区分)。当我们的父母自我对别人发出的指示是真的想保护别人,或是希望别人能得到益处时,就是正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比如医生命令病人“不要抽烟!这对你的健康不好。”这道命令就像是他父母在小时候命令他:“马路上车子多,不要跑出去!太危险了。”

负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是指其行为隐含对别人的轻视。比如老板对秘书大吼:“你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也许是在重复六岁时缺乏耐性的老师对他说同样话时的语调和姿势。

正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会从真诚尊重的立场来帮助别人,而负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所提供的帮助则有高高在上、漠视别人的意思。比如同事可能需要帮助的时候,说:“这件工作需不需要协助?如果有需要就告诉我。”这是从正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发出的行为。如果说:“我来帮你忙。”然后把工作从对方手上接下来完成它,就是从负面的照顾型父母所发出的行为。所谓“令人窒息的母亲”(smother-mother)就是负面的照顾型父母的典型例子。

﹡回想自己今天对别人表现出控制型父母自我的情形,哪些是出自正面的控制型父母?哪些是出自负面的控制型父母?记不记得自己是拷贝谁的行为呢?以同样的方式回想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的情形。

花一分钟写下所有你能想到,用来形容一个人处在正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时的字眼(如果在团体里,就脑力激荡一分钟)。以同样的方式写下形容负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正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负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的字眼。

成人自我

成人自我(Adult)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区分,我们把一个人针对此时此地的所有状况,利用所有的资源而做的反应,都称为成人自我的行为。

现在,把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功能集合起来,就是图3-1所显示的图形。

如果我想知道你正在使用哪一个自我状态的功能,必须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所以这些功能上的分类也可以称为“对行为的描述”。

自我图

自我状态中的不同功能对我们的人格有什么重要?杰克•杜谢(Jack Dusay)设计了自我图来呈现其重要性。(注二)

画自我图的做法如下:首先画出一条横柱,把它分成五等份,分别写上自我状态的五个主要功能,以其前缀为缩写,如控制型父母自我(Controlling Parent)可以简写为CP,其余类推为NP、A、FC、AC,照顺序写上,如图3-2。

然后在每一个自我状态上面画垂直柱,其高度表示所占时间的多寡。首先画出自己判断占最多者,再画出最少者,以直觉来判断两者所占的时间差多少,由此画出两者的相对高度差距。

比如,我认为自己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间最多,在照顾型父母的时间最少,就画出图3-3。

然后将另外三个自我状态,照所花时间多寡的顺序来排列高低。我的自我图就像图3-4。

每个垂直柱的实际高度并不重要,主要是看彼此相对的高度差距。

杜谢并没有提出把垂直柱根据正面和负面的多寡来画,但你也可以这么画。把负面的比例以阴影表示,空白的部分则表示正面的比例。比如,我认为自己在顺从型儿童自我时,大多是遵守社会规范,在自由型儿童自我时的行为,也大多产生舒服有用的结果:虽然我很少处在照顾型父母自我里,但当我在其中时,也绝少以负面的方式让人觉得窒息;我经常表现控制型父母自我,但大多是正面地指导别人。我的自我图看起来就会像图3-5。

﹡画出你自己的自我图,如果是在团体中,可以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凭直觉很快地做。有些人觉得一个自我图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形,有些人则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自我图,比如在工作场合和在家里的自我图可能就不一样,你有没有这种情形呢?试着向某个熟悉你的人解释自我图的意义和画法,请他画出你的自我图,比较他画的和你自己画的,说不定可从中学得一些东西。

恒定假说

杜谢假设有一个恒定的原则:“如果某一个自我状态的强度增加,其他自我状态就会呈现代偿性地减少,就好像无论心理能量如何流动,其总量不会改变一样。”

杜谢认为要改变自我图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提高想要增加的项目,这样做的时候,能量自然会从希望减少的项目流出去。

比如我想增加自己的照顾型父母,减少控制型父母,我就开始练习表现更多的照顾型父母的行为,如每天为某个人按摩背部,或是在工作上以开放式的指导代替命令。我不用刻意减少控制型父母的行为,根据恒定假说,当我把更多能量放到照顾型父母自我时,控制型父母的行为自然就会减少。

﹡你想不想改变自己的自我图呢?先决定你想提高哪一项,至少列出五种有助于增加该自我状态的行为,在未来一周实行。然后重画你的自我图,最好能请不知道你要改变哪一项的人来画(先不要告诉他你想要改变什么项目),再两相对照来看,你的情形是否符合恒定假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