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4章 从自我状态的第二层次结构来分析

关灯直达底部

上一章我们根据行为(过程)把自我状态依功能来划分。本章我们要从自我状态的内容来看其第二层次结构。

从一出生,我就对这个世界产生自己的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都存在记忆里。

我们真的把生活中的所有经验都记忆在大脑里吗?我们真有这么大的潜力把所有经验都记起来吗?没有人能确定,也没有人知道这些记忆是否完整。只知道每个人都保有过去的记忆,有些记忆可以轻易地回想起来,有些比较困难,有些甚至只在做梦或幻想时才会出现。

每个人都有无数关于想法、感受和行为的经验存在记忆里,第二层次结构模式就是为了把这些记忆,以我们所熟悉的自我状态当架构来做有用的分类。

你可以把第二层次结构模式当成一种档案管理系统,想象一个生意人坐在办公桌前,每天要处理许多种文书作业——别的公司寄来的信、要发出去的信、帐单、工作人员的纪录等等,忙了一天,要下班前,他并不是把所有资料随便塞成一堆,而是分类存放在档案管理系统里。

他这么做的理由很明显,藉着档案管理系统,可以井井有条地把所有资料存放好,便于日后需要。假如会计师需要财务资料的话,只要从档案中注明“帐单”的地方去找,就可以把所有需要的资料拿出来了。

同样的道理,沟通分析师藉着第二层次结构模式,可以把人对于想法、感受和行为的记忆予以分类,然后藉着结构的分析,就可以了解他的人格了。(注一)

第二层次结构模式就如图4-1,可是,它是怎么分类的呢?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会从父母接收到许多讯息,每接收一个讯息,就会产生自己的看法,以及一些相关的想象和感受,还会做出要对讯息有什么反应的决定。另外,父母也会告诉我们这个讯息之所以重要的理由,也可能在讯息的背后,以他们的情绪传达其他隐微的讯息。

在第二层次结构中,把我们从父母或其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所接受到的讯息,都归类为P3,这些讯息之所以重要的理由则被归类为A3,所有秘密或隐微的暗示则被归类为C3。

自己对讯息的看法被归类为A2。

我们遵从或不遵从这些讯息时,会想象自己会不会因此而有什么后果,这些想象被归类为P1,对自己的想象会有所感受,这种感受被归类为C1,而我们要怎么做的早期决定则归类为A1。

以下会详细探讨这个模式里的各种档案有什么意义。

父母自我的第二层次结构

你已经知道,父母自我状态指的是一个人从父母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拷贝来的整套想法、感受和行为,所以在结构模式中,父母自我的内容就是对父母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的记忆。

以专业用语来说,父母自我就是真实父母的内射(introject)。所谓内射的意思就像囫囵吞枣一样,不经过咀嚼和消化,整个吞下去,通常儿童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学父母的。

小孩和父母的相处,有很多时间是听到父母的要求,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所以父母自我的内容很大部分都是这些命令和看法。例如“不可以用手碰火”、“不可以偷东西”、“这个世界很棒(或是很糟、很美丽、很可怕)”,这些话会经由父母讲话时的姿势、音调和所表达的情绪,进入我们的记忆里。

在第二层次结构模式中,则进一步根据这些讯息的来源,把父母自我再做细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爸爸和妈妈,有时祖父母可能很重要,老师也常常占有一席之地。对每个人来说,父母自我的内容所包括的人物都不一样。

这些内射进来的人原先都有自己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就形成了图4-1所画的父母自我,这就是它的第二层次结构。

请注意整个父母自我的缩写在传统上都是用P2表示,但在其内所包含的各种内射进来的P、A、C,不同的TA作者可能会用不同的缩写方式,本书则缩写成P3、A3、C3。

父母自我中的父母自我(P3)

我父亲从他的父母那儿内射了一整套信念和要求,他会把其中一部分传给我,存在我的父母自我里,我母亲的部分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自我里的父母自我可说是储存代代相传的讯息的地方。比如说,苏格兰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吃麦片粥可以使你强壮,所以每天早餐都要把它吃完。”你可以想象在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身披兽皮,每天早上在洞穴里的锅子搅拌麦片粥时,也对小孩说同样的话。

父母自我中的成人自我(A 3)

所谓父母自我中的成人自我,就是所有从父母听来、拷贝进来的关于现实的叙述。这些叙述就客观事实来说大多是真的,有些则可能反映父母对这个世界的错误了解或幻想,还有一部分叙述在以前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已经不符合现况,比如“你不能在月亮上行走”在过去是正确的,现在则不然。

父母自我中的儿童自我(C3)

妈妈、爸爸、老师都有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当我把他们内射进我的父母自我状态时。也同时会接收到他们的儿童自我状态。回想小时对他们的记忆,我可能碰触到他们儿童自我中的感受、想法或行为,我也可能发现小时候自己有和他们一样的感受或反应。

当我妈妈还小的时候,认为自己可以藉着摆脸色从别人那儿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后,在我小时候,当她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的时候,就常常以同样的方式来摆脸色,现在我的父母自我也带着同样的想法,认为可以藉着摆脸色使别人照我的意思去做。

成人自我的第二层次结构

成人自我的内容,包括了所有我以此时此地的反应来处理事情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意思就是,“成人自我”这个档案包括身为成人的我,要去了解事实、解决问题时,可用的所有方法。

成人自我不只用来了解外在世界的事实,也用来评估自己的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是否符合现实。比如,在我的父母自我中有“过马路以前要先左右看一看”的要求,身为成人,我评估这个讯息以后,认为它符合现实的需要,这个看法就被存档到成人自我里。

当我在成人自我里,别人和我自己可能常常觉得“我正在思考”,但是请记得,第2章谈到成人自我的内容,不只包括思考,也包括了此时此地的情绪反应。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怎么拿感受来解决问题呢?想象有一只从马戏团逃出来的老虎,经过你家,正要从窗户跳进来,大多数人立即的反应都是害怕,这种情绪有助于你加速逃跑。

再想象你在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里,旁边的人一直用手肘推你,你有从门口掉出去的危险,你立即的反应是生气地以手肘推回去,才能站稳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再或者,此时此地我感到伤心,也是我解决另一类问题的方法,比如,失去了某个对我很重要的人或某件很重要的东西。

在第二层次结构模式中,并没有把成人自我做进一步的区分,只需简单画一个圆圈来代表就好了,缩写为A2。

儿童自我的第二层次结构

我们把一个人在童年时拥有的经验都归类为儿童自我状态的内容。

对这些成千上万的记忆,有好几种分类的方法,有一种方法是根据当时的年龄来分类。沟通分析师中,如很有名的范妮塔(Fanita English)就是用这种分类法。(注二)

TA更常见的分类法是像图4-1的分类,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父母、成人和儿童三种自我状态了。

每一个小孩都有基本的需要和欲求(儿童自我),他会幻想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满足这些需要(父母自我),他还有一些直觉式解决问题的技巧(成人自我)。

所以在儿童自我这个大圆圈里再画三个小圆圈,分别代表儿童自我中的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

儿童自我中这三个小圆圈一般以缩写P1、A1、C1来代表,整个儿童自我则以缩写C2来代表。

儿童自我中的父母自我(P1)

每一个小孩从小就知道生活中有许多规矩要遵守,这些规矩是爸爸和妈妈订的。

和成人不同的是,小孩还没有能力核对这些规矩是否合理,他只知道自己必须遵守,可是又常常不想遵守,所以他必须有自己的方法,也许是吓自己,也许是吸引自己,好服从这些规定。例如:

“如果我睡前不祷告的话,魔鬼就会从地狱里跑出来抓我。”

“如果我不把晚餐吃完的话,妈妈就会离开我,再也不回来了。”

“如果我表现得很好,每个人都会很喜欢我。”

小孩用这些魔术式的想法来解释父母给他们的讯息,由于这些想法都是小孩对爸爸妈妈的话所做的想象性解释,所以是小孩的父母自我的内容。长大成人以后,我可能从儿童自我里取得这些魔术般的讯息,于是形成儿童自我里的父母自我。

这些对爸爸妈妈的想象,常常比真正的爸爸妈妈更具威胁性,即使父母很爱孩子,尽一切所能照顾孩子,小孩还是可能接受到很具破坏性的讯息。例如:

“滚开,别烦我!”

“永远不准觉得快乐!”

“你太笨了!”

由于这么严苛的性质,P1在TA草创时期,常被人冠上一些不雅的名称,如巫婆父母、怪物、猪猡。

可是小孩夸大的幻想不一定是负面的,也可能有正面的幻想,所以也有人称P1为仙女妈妈、好仙子或圣诞老公公。因此我们喜欢用“魔术父母”这个中性的名称来形容P1。

伯恩把P1称为“电极”,因为儿童自我对这种幻想性奖赏和惩罚的反应方式,可说是近乎电极接触般立刻发生作用。

儿童自我中的成人自我,或称为“小教授”(A1)

A1包括了所有小孩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会随着小孩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报告已能详细指出不同年龄会有哪些变化,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儿童自我中的成人自我的话,可以读这些报告。(注三)

就一个小孩子而言,一定很有兴趣去解释周围所发生的事,可是小孩没有成人对逻辑的理解,他根据的大多是自己的直觉,这是一种当下的印象。以这样的方式,小孩学习新事物的速度也比大人快很多,A1的这种能力因此赢得“小教授”的名称。

长大成人以后,我们还是能运用儿童自我中的成人自我的直觉和创造力。

儿童自我中的儿童自我(C1)

六岁的珍趴在地上,专心阅读从学校带回来的书,猫走进来时,珍伸手想抚摸它,可是猫今天心情不好,伸出爪子把珍抓伤跑开了,血从抓痕流出。

接下来珍好像忘了自己是个六岁的孩子,躺在地上打滚,她的尖叫声把在隔壁房间的妈妈引来了,直到妈妈帮她把伤口包起来,珍就像个小宝宝似的。她虽然已经六岁,但当时她回到一岁的儿童自我状态里。

珍长大以后,被抓伤的景象会存在记忆里,如果她回想起来,就会了解当她趴在地上看书时,是在六岁的儿童自我里的成人自我,被猫抓伤时则进入C1(儿童自我里更早年的儿童自我)。

极年幼的小孩与世界接触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他身体的感觉,这些感官经验的记忆会存在儿童自我里的儿童自我,所以有些人把C1称为“身体的儿童自我”。

你有没有玩过成套的俄罗斯娃娃?当你把最外面娃娃的顶端转开来,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小一点的娃娃,把第三个娃娃的顶端转开来,又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再小一点的娃娃,一个接着一个……

儿童自我的第二层次结构就像这样,在六岁小孩的儿童自我里还有一个更幼小的儿童自我,比方说是三岁,在三岁儿童自我里又有一个更早期的儿童自我,一直延续下去。我们用图形表示时,不需要这么详细,但如果你是个治疗师的话,要谨记这个景象,这在探索案主不同年龄的儿童自我时很重要,案主可能会在治疗中显现出来。

把C2和前面介绍的成人自我与父母自我放在一起,就是图4-1完整的第二层次结构了。

区分结构和功能的不同

要想有效地运用自我状态的模式,必须清楚地了解结构和功能的差别。把这两者搞混,是长期以来发展TA理论时,常常造成问题的所在。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的不同很容易,只要明白一个你已经知道的简单事实:功能模式是把所观察到的行为加以分类,而结构模式是把存起来的记忆和所使用的方法加以分类。

只要记住这一点,就能准确地区分功能和结构的不同了。

本书作者之一(凡恩•琼斯)在一九七六年TA期刊上有一篇文章详细解释这两者的差别(注四)。他写道:

“伯恩在使用结构和功能模式的图表时,非常注意两者的差别。我相信他这么做一定有其道理。现在有许多作者试图把这两者画上等号,这就像是想把“轮胎”和“转动”画上等号一样。这两个模式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既存的事实,以“结构”来分析自我状态时,是去看人格中所包含的各个成分;以“功能”的(或说是“描述”的)观点来看人格时,则是指某一特定时间里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样子。我们可以用冷暖气机来类比,从结构来看时,是看它由哪些零件所组成的,如有压缩机、通气的管路、定温器等等;如果从具有什么功能来描述它时,就会谈到暖气的功用、冷房的强度、把空气从一个地方输到另一个地方、会耗电等等,这是在描述某一段时间里整个机器的作用。”

每当你搞不清楚结构和功能有什么差别时,请你回想轮胎和冷暖气机这两个例子。

上一章也提到另一个方式来描述它们的不同:

结构=有什么=内容

功能=如何运作=过程

正确区分这两者到底有什么重要呢?

每当我们谈到人和人的互动时,必须用功能模式来探讨;如果要看一个人的内在出了什么问题时,则要用结构模式来探讨。

以专业用语来说的话,就是人际(interpersonal)观点的探讨要用功能模式,而内心世界(intrapsychic)的探讨就要用结构模式了。

在本书中,第三篇的“沟通”几乎全部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讨论,而第四篇的“人生剧本”则几乎全部是从结构的观点来讨论。

当我注视着你、听你说话,想要判断你在哪一个自我状态时,我必须以功能模式里的分类来看。比如你头偏向一侧,皱着眉,把指尖含在嘴里时,我根据这些观察到的行为判断你在顺从型儿童自我的功能里。

我不能根据行为的观察来判断你在“小教授”里或是在“父母自我里的父母自我”里,这些名称不是用来描述行为的,而是指存在大脑里的记忆,除非你自己把这些记忆的内容说出来,否则我无法探讨你自我状态的第二层次结构。

如果我想了解你的“小教授”或是“父母自我中的父母自我”的内容(亦即:有什么内容,而不是如何运作),我必须进一步探讨,基本上我会问你许多问题,也可能需要先了解不同的人格和儿童发展过程的知识。

下一章会介绍伯恩用的四种诊断自我状态的方法,并讨论哪些方法是看结构,哪些方法是看功能。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两个不同的东西也可能是互相关联的,对结构和功能来说,正是如此。很明显的,我在某个时候的行为方式,有时是根据内在的记忆和方法。

假定我现在的行为属于负面的顺从型儿童自我,像全身缩成一团、牙齿紧紧咬着、脸部胀红、汗珠从额头滴下来,你要如何判断我内在是和自我状态中的哪部分结构有关呢?

你也许会推想我正经历到某种身体的感觉,那就是属于身体的儿童自我,没错,是有可能。可是我也可能是经历到三岁时所想象的怪物父母或巫婆父母而感到害怕,这是属于P1的。也可能我在重现爸爸小时候受到惊吓时的样子,果真如此,就属于我的父母自我里,爸爸的儿童自我的部分(C3)。也可能我是个演技精湛的演员,或是正和别人玩看动作猜谜的游戏,这样的话,我内在就可能是成人自我(A2)和小教授(A1)了。

我再重复一遍,当你注视我,听我说话时,可以观察到功能,却无法看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