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微经典:没表情 » 中国微经典:没表情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微经典:没表情》3

关灯直达底部

植树节

还是到去年去过的地方植树。去年植下的树,被人拔掉了,今年需要补种。也好,刨过的地方土松。大家打着呼哨,说说笑笑,往去年去过的地方奔去。

路上,大家看见一些少年,背着画夹,走在春天里。大家想,他们肯定是去作画的,在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春天,画出春意盎然的绿色。这些孩子!大家在心里感叹着。

不久,大家就到了去年植树的地方。运送工具的卡车也到了,满载着镐头、铁锨、水桶以及草帽、手套和矿泉水。当然,树苗也运过来了。可是,大家并未动手卸车,直到领导们坐着小车出现,才有人凑了过去。

“领导,怎么没有毛巾呢?出了汗,总得擦擦汗呀。”

“领导,有香皂吗?干完活儿,总得洗洗手呀。”

“领导,仅有矿泉水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保温茶桶呢。”

“领导,中午在哪儿吃饭呢?饭店定好了吗?”

……

领导刚一下车,大家就将一个个问题甩了出去。有了问题,不找领导找谁呢?领导就是服务嘛。又不是在街上,有了困难可以找警察。领导笑眯眯地望着大家。

领导秘书说:“先干活儿吧。活儿没干,就提条件,算怎么回事?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你们提出的问题,领导早就想到了。放心,我会安排好的!要记住,电视台的记者一会儿就来,可别给我掉链子!”

大家嘻嘻笑着。都知道记者肯定要来,不然的话,不会弄出这么大动静。终于,电视台的记者来了。打狼似的,来了一大群。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有两个人还掂着铁锨,说是要和大家同劳动。大家都咧嘴笑了,知道记者们最会耍花腔。一条新闻,署好几个人的名字,哪怕是条简讯,也这么不要脸地干。这年头,真是什么烂事都有。

劳动工具已经卸下了车,大家七手八脚,很快就拿完了工具。没拿到工具的,被领导安排去做未尽事宜了。比如,买毛巾、买香皂、订饭店什么的,只要你来了,就得有事干。领导考虑得很周到,没事干,也会为你找事干。

大家都有了事干,忙忙碌碌的,穿穿梭梭的,显得热闹非凡。当然,电视台的人,也没闲着,他们跑前跑后,调试着镜头,忙得不亦乐乎。

劳动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大家谈笑风生,将平日的烦恼一扫而空。有人感叹地说:“劳动多好啊,真快活啊!”又说:“真羡慕农民啊,天天都能舒展筋骨!”有人插话说:“是啊,干点儿体力活儿,绝对能睡个好觉!绝对不失眠!”

也有人反驳说:“真让你当农民,真让你出大力、流大汗,你就不这么说了!”

有人忍不住嘴痒,问领导:“您说,是吧?”

领导笑而不答,似乎啥都没有听见。

大家看看领导,领导正在慢腾腾地植树呢。植树这活儿,不知是该快还是该慢,心眼活的人,就学着领导的样子,很认真地、很细致地植好手里的树,植完了,还用脚踩一踩土坑。须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总不能明年还来这个地方植树吧?

终于,熬到了中午。终于,植好了最后一棵树。

领导望望大家说:“同志们辛苦了!尤其是电视台的同志,你们用巧手,绘制了人间最新最美的图画!当然,今天参加植树的每个同志,贡献都是大的。几十年后,我们成了老人,可这一带,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将来,人们过来参观了,会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想起我们这些植树造林的人!”

大家热烈地鼓掌。电视台的记者把生动的场面拍了下来,笑着说,美不美,看结尾。

在去饭店的路上,大家兴高采烈地唱起了歌,深沉而豪迈。

可是,唱着唱着,歌声就停止了。

大家看见了来时的那些少年。少年们正捧着画夹,潜心作画呢。有人凑过去,看见少年们画的都是生机盎然的树木。

城市新闻

市长时不时有出格的举动,让人摸不着头脑。早上,市长打电话给司机,说不用开车接他了,他坐公共汽车上班。司机忙得早饭都没吃,直接找到办公室主任,做了紧急报告。

办公室主任也有些发懵,掀开了手机盖,向有关部门发出了短信息。

市长已经从家里出来了,步行到公共汽车站牌下等车。有人认出了市长,但又不便于打招呼。谁知道市长为什么要坐公共汽车?别是遇到了什么倒霉的事吧?就算是他微服私访,还不是想作秀嘛?市长要作秀,就更不要搭理他,让他尴尬,让他难受。

公共汽车开过来了,市长上了车。市长像普通乘客一样,投了一枚硬币。没人给市长让座,市长抓住栏杆,随着车身摇摆起来。

第一站到了,有人下车,有人上车。交通局局长上了车。交通局局长快步移到市长面前,夸张地说:“市长,早晨好!”市长微微一怔:“早晨好!”

交通局局长站稳了身子,对一个中年人说:“同志,请您把座位让给市长,好吗?”

中年人看了看市长,刚要起身,市长连忙按住他说:“不用,不用,我站着挺好。”

第二站到了,有人下车,有人上车。公安局局长上了车。公安局局长快步移到了市长面前,夸张地说:“市长,早晨好!”市长微微一怔:“早晨好!”

公安局局长站稳了身子,对一个青年人说:“小伙子,把座位让出来好吗?让给市长。”

市长连忙说他:“不用,不用,我站着挺好。”

第三站到了,有人下车,有人上车,城建局局长上了车。城建局局长快步移到市长面前……

第四站到了,有人下车,有人上车,宣传部部长上了车……

第五站到了,有人下车,有人上车……

……

第十站到了,到了市政府门前。

市长下了车。交通局局长、公安局局长、城建局局长、宣传部部长、人事局局长、民政局局长……全都下了车。九个局、部、委的头头身后,都跟着一两个随从。市长一看就乐了。市长掰着手指,一个个清点人数。“好家伙,刚才那一车,老百姓都下去了,把咱们装了一车!”

局、部、委的头头们都堆出了笑容,都说是乘公共汽车上班,碰巧与市长同乘一辆车子,心里真高兴。

市长说:“真是这样,同志们就太可爱了!”

办公室主任已经在市政府门前恭候多时了,是小车司机把他接过来的。办公室主任交给市长一个文件夹,告诉市长,今天的工作安排,都在夹子里。

市长说:“谢谢你的安排。不过,今天,我想自己安排安排,在市区里转转!”

办公室主任做出低眉顺眼的样子,说车子老早就准备好了,去哪儿随时出发。

市长说:“今天,就不用小车了,坐公共汽车,挺好!”市长说着,跳上了才开过来的一辆公共汽车。

各局、部、委的头头,也随在市长的身后,跳上了公共汽车。办公室主任也跳上来了。办公室主任一跳上车,就对司机发话:“开车!”

市长看着司机,咧嘴乐了,竟是给他开小车的专职司机。司机红着脸说:“市长,我已经到公交公司工作了!今天,是我开出的首班车,欢迎市长乘坐!”

市长哈哈笑道:“好啊,办事效率真快呀!”

每到一站,市长就撵下去一个,一站撵下去一个。到第十站,连办公室主任和司机一块撵下去了。市长自己开着车,开到了公交公司。

然后,市长搭乘了不同线路的公共汽车,像普通市民逛街一样,转悠了一天。

第二天,城市早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采写的独家新闻:《市长乘坐公交车,得民心之举》。报纸送到市长办公桌上,市长抓起笔来,在报头批了两个字:“放屁!”

主任拿着报纸,到各局、部、委传达去了。

领导随意

王大肚习惯了当领导,习惯了有酒喝。每次,王大肚去吃席,都有人争着给他敬酒。那些敬酒的人,总要谦恭地说:“领导随意,领导随意!”

“领导随意”,多么令人惬意的甜言蜜语啊。每逢听到这句话,王大肚都要心花怒放。想想看,过去的皇帝,也不过如此吧!

王大肚找到了皇帝的感觉,就要时不时地耍一耍酒疯,骂骂这个,臭臭那个。比如,那些哈巴狗,虽说很听话,可也让他瞧不起。当哈巴狗给他敬酒时,他就要臭骂两句,让对方学狗叫,学猫叫,否则,他就不表示“领导随意”。又比如,身边那些顺毛驴,虽说都是能干活的好驴,可也常常惹他生气。因为驴子总是要耍二百五的,即便嘴上貌似戴个口罩,但丝毫不影响叫唤。驴子一叫唤,王大肚就心烦。因此,当驴子们给他敬酒的时候,他必然要对驴子给以重罚,把驴子们灌懵。倘若,哪头驴子不按照他的要求喝酒,他就让这头驴子滚到一边“蹲着尿去”,羞辱驴子是个娘儿们。驴子是不甘心当娘儿们的,往往要端着酒杯高呼:“领导随意,我全干完!”

王大肚对敬酒者心中有数,哪些是哈巴狗,哪些是顺毛驴,哪些是笑面狐,哪些是老鸹嘴,哪些是翘尾猴,他都分了类,定了位。无论哪路货过来敬酒,他都能保持在“领导随意”的高度上,谈笑风生。

那些给王大肚敬酒的人,都是一些有荣誉感的人。须知,一般人是没有机会给王大肚敬酒的。因此,很多人都在想法子接近王大肚。能给王大肚敬酒,让“领导随意”,难道不是自己的福气吗?

是的,王大肚的上面,也有领导,他也经常安排酒席,让上面的“领导随意”。其实,这也是他的本职工作。他从放羊娃成长为一个放屁砸坑的人物,不就是因为他一直都在让“领导随意”吗?没有他让“领导随意”,焉有下属们让他“领导随意”?

这次,王大肚决定让市里的一位领导过来“领导随意”。他特意找来几个退职的老干部作陪。这几个老头子退下去后,没多大油水了,能有一次喝酒的机会,也都高兴得不得了。席间,王大肚端着酒杯,恭恭敬敬地给他们敬酒。“领导随意,我全干完!”王大肚说罢,一扬脖,把一杯酒喝了个底朝天。

没想到,有个老干部不乐意了。只听他话里有话地说:“这么好的酒,你让我们随意,你全干完,什么意思嘛?”

市里来的那个领导,当即笑得喷茶。老干部们也都笑得东倒西歪,指着王大肚说:“你小子,和老子们争酒喝,有多少好酒不够你喝?”

王大肚的脸,当场就绿了。

这顿酒席吃得十分潦草,王大肚怎么也找不到那份“领导随意”的美妙感了。

数钱的感觉

要过节了,又该发东西了。这回,发什么呢?办事大厅里的小厮们,都在议论。

“千万别发什么锅碗瓢盆。那些东西,谁家没有啊!”一个小厮说。

“也别发购物卡。过年时,我给老丈人两张卡,老丈人说,那不是钱!”又一个小厮说。

“最好是发现金。不过,发现金,怎么走账呢?”第三个小厮说。

“你不用操心,领导有的是办法!”第四个小厮说。

……

小厮们叽叽喳喳,翘首以盼。有个工作单位真好啊,逢年过节发东西,真好!比那些扫马路的、蹬三轮的强!他们有什么?咱们有工资发着,有福利发着,一年到头,总过节,真是美死了。

很快,就有人过来通报,这次过节,领导要发现金,每人五百块!财务科正在造表!钱马上就要到手了!

果然,第二天上午,就有人喊:“到财务科领钱喽!”

大家就兴冲冲地去了财务科,鱼贯而入。

没想到,领导正在财务科坐着。领导笑眯眯地看着一个个进来的小厮,亲切慈祥地望着大家数钱。“怎么样,数钱的感觉很好吧?”领导笑着问。

领到钱的小厮,向领导奉献出生动的笑脸。是啊,数钱的感觉就是好!这回,可以过一个肥节喽!

小厮们都这么认为。数钱的感觉就是爽!若是天天都过节,天天都发钱,那就好了!

领过钱,小厮们笑逐颜开。

这件事,却似乎没完。谁都想不到,领导会来查看办事大厅。领导穿过办事大厅的小格子,同大家亲切地握手。领导一边握手一边问:“怎么样,数钱的感觉很好吧?”

“好!”小厮们异口同声。

领导满面笑容地说:“本来,我想给大家发东西。说实在的,就是应该发东西。因为,大家看到东西,才能想起来领导的关怀。就像过去给工人发茶缸,上面印着字,啥时候都是个念想。可是,发什么东西好呢?这可让我作了难!众口难调啊,一人难称百人意!是不是?再说了,发东西,也许会好心办坏事,长的短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大号的小号的……意见一大堆!弄不好,还会有人嘴臭,告到上面去!那就不发东西吧,发购物卡!想买什么,自己就去买!可是,又一想,还是会有人说三道四!何况,购物卡是消费卡,一消费,什么都没有了。想来想去,我决定给大家发现金!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当然,财务有财务的制度,现金是不能乱发的。真是愁死我了!好在,什么事都是可以变通的,怎么变的,你们就不要问了,也不要管了!关键是,我要让大家找到数钱的感觉。这是什么?就是利用过节,提高单位的凝聚力!你们可以发挥想象力——领导为什么要给大家发钱?就是为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忘我地投入每一天的工作!”

有人带头给领导鼓起了掌。大厅里的小厮们,全都从自己的小格子里站了起来,向日葵般地绽开了笑脸。

领导微笑着离开了办事大厅。

下午,有人放出话来,领导的儿子要结婚了,领导要请大家喝喜酒了。

小厮们一时愣住了。

要不要封个红包,去喝喜酒?当然要去了,领导家办喜事儿,怎么能不露面呢!可是,才发到手的钱,还没捂热呢,就要出手吗?郁闷,真是郁闷,真是喜忧参半!

给领导多少钱呢?领导给咱发五百块,咱给他二百块行不行?二百块也拿得出手了,自己还剩三百块呢。真不行的话,就给他五百块。不是刚发了五百块嘛。捡的麦穗磨的面,丢了就丢了吧。

有人就开始找红纸封红包。有人索性去街上买了专门包钱的双喜红包。

不久,小厮们就排着队,轮流敲领导的房门了。

领导的房间里,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每个人都心照不宣。领导不是给了五百块钱吗?还是给领导五百块钱吧。

只是,往外掏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种被割肉的感觉。

让领导记住名字

领导总是记不住下面人的名字。领导走在大街上,总是有群众和他打招呼。领导也不知道打招呼的人是谁,只是笼统地“啊啊啊”地回应着,脸上挂着普遍性的微笑,如同电台播发的通稿。

记不住下面人的名字,能怪领导吗?是你和领导打招呼的,领导又没让你打招呼!再说了,领导即使记住下面人的名字,又有什么用处呢?

打过招呼的,领导也不会在意他,一般情况下,随时就给省略掉了。比如,有个很面熟的人,是个络腮胡子,虽然他经常和领导打招呼,领导就是记不住他的名字。有一次,领导下去检查工作,和络腮胡子握了握手,也问了他叫什么名字。可过了几天,走在大街上,领导再看见络腮胡子,就是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了。络腮胡子只好又一次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名字。然而,几天后,领导又遇见了络腮胡子,又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领导只好把大脸扭到一边去,装作不认识络腮胡子。络腮胡子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笑容,想和领导打招呼,可热脸碰上个冷屁股,只好窝着火,闪到一边去。

说实话,领导已经到了爱忘事的年纪,能否记住下面人的名字,已经是无所谓的了。谁让下面的人那么多呢?都是蝼蚁之人,领导能记得过来吗?倘若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吃到肚子里,那还不把领导累死了?

当然了,能不能记住下面人的名字,那还要看领导是否受到了美好的刺激。主要是感官刺激。视觉系统受到刺激后,反馈给大脑,大脑再通知心脏,发生一连串的心理整合作用,领导就能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了。说白了,就是对一个人有美好的印象时,很容易就把这个人的名字记住了。比如,领导新近发现了一个女同志,只听人家说了一遍她的名字,领导就把她的名字默诵出来了。记得清清爽爽的,好比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个新发现的女同志,名字叫王静。

王静真是好啊,好得不得了。袅袅婷婷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围一条鲜红的纱巾,骑着电动车,一手提着裙角,裙角扯在车把上,那叫一个“飘”!

这样的女同志,让领导心神荡漾,让领导获得好心情,领导不记下她的名字,是没有道理的。

可是,突然有一天,领导很吃惊地把王静和络腮胡子联系到了一起。因为,领导看见了他和她并肩走路,说说笑笑,亲密无间。他们俩的身边,还跟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领导看见这一幕,眼珠子都要射出来了。

人家是两口子!

当领导得出这个结论时,不禁仰天长叹。可惜了,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看的美女,怎么会嫁给工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好在领导是个明白人,没有望着人家的影子再纠缠下去。领导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很快就豁然开朗了。领导的感官受到了刺激,领导突然想起来络腮胡子的名字了。

“刘百顺!”领导在心里念叨着,只念叨了一遍,就把他的名字记到心坎里了。

以后,在大街上,再见到络腮胡子的时候,领导总会热情地和刘百顺说话,而且是先打招呼。见到王静呢,也是先说话,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他和人家两口子说这说那,说刘百顺同志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贡献大,既是老黄牛,又是千里马。他这么说的时候,王静的脸上布满了红霞,刘百顺的脸上也布满了红霞。

领导真的记住了刘百顺的名字。有时,领导也会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刘百顺同志。每次提到刘百顺,领导都要补充一句:“啊,就是王静那口子!”说的次数多了,上上下下的人,都随着叫“王静那口子”了。时间一长,就没有人叫刘百顺的名字了。

刘百顺好像也没表示什么意见,一天到晚,笑呵呵的,脸蛋子刮得干干净净,像个青皮土豆子。刘百顺已经不当工人了,每天上班都穿着白领子衬衣。

有一天,领导又见到了刘百顺。两个人说了半天话,领导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领导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喂,你是谁来着?”

刘百顺笑道:“我是王静那口子!”

收藏家

大包有个爱好,专门收藏领导的讲话稿。但市级以上领导的讲话稿,他不收藏;联合国领导的讲话稿,他也不收藏。他只收藏本系统、本单位领导的讲话稿。几十年下来,他收藏的讲话稿装了满满一排书柜。

本单位是个很大的单位,从历史沿革上看,时而直属于国家部委,时而隶属于地方政府,折腾了好几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体制更迭,领导走马灯似的换,积攒下来的讲话稿,多如牛毛。大包将收藏的讲话稿分类整编,打理得像文物一样,很是赏心悦目。闲暇的时候,大包泡上一杯茶,一边品茶,一边赏析“文物”,产生很大的成就感。

这些讲话稿,反映着时代变迁,是单位历史的缩影。几十年前,没有打字机,领导的讲话稿,都是写在稿纸上,写得十分潦草。领导多是大老粗,讲完了话,稿子随手就扔。如果不是大包心细,及时给收起来,今天哪能见得到这么珍贵的史料!后来,有了打字机,领导的讲话稿就铅印得齐头整脸了。可是,越是整洁的讲话稿,领导越是喜欢用红铅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今天看来,这些红色的笔迹,显得弥足珍贵,那是领导们工作思路的调整和进一步明晰!此外,最有价值的,是领导人随手用铅笔写在纸片上的只言片语。越是大领导,越是喜欢用铅笔,越是水平高的领导,越是言简意赅!

收藏这么多领导的讲话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是一件很吃苦的事。有些讲话稿,是大包跟在领导屁股后面要的。有些讲话稿,是他用笑脸和香烟换来的。也有些讲话稿,是冒着受处分的危险,顺手牵羊得来的。领导的讲话稿,应该是有人管着的,轮不到大包收藏。可是,大包偏要收藏。大包理直气壮地说:我收藏领导的讲话稿,有什么不好?我是在学习中收藏,在收藏中学习!难道这有什么错误吗?

现职领导也动员过大包,要他把老领导的讲话稿,交给公家收藏。尤其是讲话稿的原件,更应该拿出来,存入档案。领导的讲话稿,是公共资源,个人是不能吞占的。大包说:什么叫个人吞占?我是开放性收藏,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来我这里复印嘛。就算我是民间收藏吧,等我死后,总要作为一笔遗产交公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现职领导也只能装聋作哑了。既然,大包有这个爱好,就成全他吧,反正又不是干坏事,为什么不从善如流呢?现职领导专门拨了一笔资金,要大包用在保护讲话稿上。大包很高兴,买来了樟脑丸、温度计、湿度计、防爆灯、灭火器、报警器等,把存放讲话稿的房间武装成了弹药库的水平。

一个喜欢收藏领导讲话稿的人,一定是个有作为的人。人们发现,大包收藏的东西,真是太有用了!写史志的时候,要查阅老领导的讲话稿;写“三爱”教育材料的时候,要参读老领导的讲话稿。老领导们写回忆录,更要重温当年的讲话稿,回顾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有,老领导去见马克思了,更少不了要调阅老领导的讲话稿,写一篇无限缅怀的悼词!

这时候,大包就成了个得意的人物,成了个不可替代的人物。大包是个美誉度很高的收藏家。

当然,大包是与时俱进的。为了丰富讲话稿的总体藏量,大包贴了海报,广泛地在本系统、本单位内部征集老领导的讲话稿。许多老同志被大包打动了,不但送来了发黄的讲话稿,还送来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他们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包:这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大包深受感动,决心将收藏讲话稿的事业进行到底!他向老领导们表了态:合理开发讲话稿资源,写论文,出专著,将老领导的讲话稿汇编成书,让其流芳百世!

然而,谁都没想到,这些话会成为大包的遗言。大包在整编讲话稿的工作中,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一堆领导的讲话稿上!

许多老领导和现职领导,参加了大包的追悼会。按照大包生前的遗愿,他收藏的那些讲话稿,全部由单位接收了。应该说,大包死而无憾了。可是,在向大包的遗体告别之后,大包的一双儿女哭天抢地,不让把大包火化。他们声泪俱下地说:俺爸为什么还睁着眼睛?他一定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人们都拥过来看大包,果然,大包死不瞑目。

领导们毕竟是有经验的。有个老领导出了个主意,让刚才给大包致悼词的那个现职领导,把悼词烧掉。烧悼词,也就是烧讲话稿。现职领导照办了,一边烧悼词,一边说:大包同志,你收好了啊,专门给你开的大会,专门给你做的讲话稿!

悼词很快就化成黑色的蝴蝶了,漫天飞舞。

众人再看大包,他已闭上了眼睛!

好了,大包已经把讲话稿收藏好了,他安息了!

侧面像

他的任务就是给公众人物照相。简短地说,就是瞅机会,给公众人物抓拍几张标准像。是的,公众人物除了身份证是标准像外,其他的都是侧面像。当然了,拍摄标准像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镜头对准他了,焦距也调好了,公众人物却转过脸去了。这表明,公众人物是很不喜欢拍摄标准像的。

没错,公众人物照过许多侧面像。公众人物为什么偏偏喜欢侧面像呢?真让人费尽了思量。有些话,是不能问的。公众人物架子很大,总不能问公众人物为什么喜欢这样,为什么不喜欢那样吧?

他调阅了公众人物的所有照片,细心揣摸,试图找到答案。他也看到了公众人物的那张身份证,望着那唯一的标准像发呆。的确,这张标准像,并不好看,五官走样儿,看上去很像罪犯。

当然,人不可貌相,公众人物不是罪犯。

他也近距离打量过公众人物,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公众人物和所有人说话的时候,都侧着脸。同公众人物说话的那些人,也都侧着脸,保持着45度的角度。

这可真奇怪。他悄悄扯住一个人问:“怎么回事啊?你们都侧着脸。”

对方笑笑,神秘地说:“互相尊重嘛!”

他似有所悟,来到礼仪公司咨询。礼仪公司的人告诉他,侧着脸讲话,的确体现着尊重。

真是这样啊。

他对公众人物产生了好感,不再跟在公众人物的屁股后面瞎转了。他要等机会,等公众人物闪现最佳表情的时候,再抓拍所谓的标准像。为了拉近与公众人物的感情,他有意识地为公众人物多拍了一些侧面像,让公众人物高兴。

公众人物注意到了这一点,露出了喜悦之色。有一天,公众人物拿出几本影集给他看。公众人物得意地说:“你随便翻翻,这些照片记录着我走过的足迹!”

他翻看着影集,欣赏着公众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光辉形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集里的照片,优于社会上炒作的那些老照片,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因为,公众人物给他看的这些照片,大都是与各级领导人的合影。这些领导人,有的已经去八宝山睡觉了,有的正在去往八宝山的路上。照片上,领导人亲切地微笑着,神采奕奕地同公众人物握手,公众人物红光满面,激动和幸福之情难以言表。

合上影集,他充满激情地对公众人物说:“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将来要捐给博物馆吧?”

公众人物拍着沙发笑道:“小伙子,我给你看这些照片,可不是让你恭维我的。也许,你还没懂得我的意图。”

他脸上一红:“请您教导我。”

公众人物却什么也没说,将影集放进了书柜里。

难道要我自己悟吗?他想。

他将自己关在了屋子里,回味着公众人物给他看的那些老照片。他的脑子很乱。那些老照片一张张叠印着,让他越发理不出头绪了。

他索性走出了斗室,来到中心广场。广场上有人放鸽子,也有人站在报栏前读报。他望了一会儿高飞的风筝,也站到了报栏前。就在这一刻,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他看见了报纸上的几张照片,领导人全都侧着身子,同外宾握手,或者在基层调研。

他欣喜若狂地在广场上奔舞起来。他终于明白公众人物为什么喜欢照侧面像了。

回到斗室,他利用电脑,为公众人物制作了几张标准像。这几张标准像,虽然都是假的,但五官很对称,看不出一丝瑕疵。这也简单,利用的是“直线”原理。从理论上说,多数人的五官都应该是对称的。但拿一根直线,在眉心处下垂,多数人的五官却是不对称的。公众人物也是如此,脸型也非标准,也不对称。怎么办呢?用公众人物的半张脸就够了。用这半张脸,制作另半张脸,左右就对称了。他的电脑技术很熟练,很快就把公众人物的标准像制作好了。

他把标准像拿给公众人物看,让公众人物确认。公众人物接过标准像,摇头笑道:“这是我吗?我有这么标准吗?一看就是用电脑做出来的!”又说,“假的就是比真的好看啊!”

公众人物指着自己的脸,让他看。他仔细一看,看出毛病了。公众人物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右脸颊还有个小疤痕。公众人物笑的时候,嘴角还有点歪呢。

公众人物的这些缺点,照侧面像,是看不见的。

应急预案

馆长召集大家开会,讨论拟定应急预案。不拟定应急预案不行了,博物馆就要对外开放了,一旦“爆棚”了怎么办?一旦游客变成了“洪水猛兽”怎么办?因此,集思广益是必要的,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 

馆长说:“大家知道,有些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初期,是很不成功的,遭遇了很多尴尬。有家博物馆,大象的尾巴被拽了下来,恐龙标本的脚趾也被扯断了。还有家美术馆,一个小男孩居然在齐白石大师的作品下面撒尿。更离奇的是,某展览馆竟出现了乞丐!我们今天讨论拟定应急预案,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应对各种困难、复杂的局面!” 

A副馆长说:“我完全拥护馆长的意见。从目前的情况看,几家大型博物馆免费开放,有经验,也有教训。我认为,突出的问题是游客的素质。比如,成年人在展厅里吸烟、拍照、拥挤、呐喊、扔杂物;儿童随地大小便,大呼大叫……所以,当务之急是借助媒体,向全社会呼吁:理性参观,理性配合!” 

B副馆长接着说:“我个人的看法是,目前,我们还未完全具备免费开放的条件,人员严重不足,设备超载运行。仅噪声一项,就很难控制在五十五分贝之内。可以预见,达到八十五分贝是常见病。这将严重危害博物馆的安全和游客的健康。我建议,等一等,看一看,吸收成功的先进经验,再开放也不迟。急于免费开放是要出乱子的,也许会造成另一种灾难……” 

馆长的眉头皱了起来严肃地说:“不是让你们来发牢骚、来拖后腿的,免费开放,大势已定。望大家端正态度,理清思路,心劲朝着应急预案上使,不要当绊脚石,更不要开倒车。” 

听馆长这么一说,几个想唱反调的人,全都闭上了嘴巴。 

大家纷纷开动脑筋,说出了以下建议: 

1.免费不免票,凭身份证领票,排队入场。 

2.一人一票,当天有效,总量控制,每天限量发票三千张。 

3.团体(五十人以上)参观,提前预约。 

4.社会各界,可打电话或网上预约。 

5.将重量级文物珍品“雪藏”起来,以免毁坏。 

6.禁止三种人参观:衣冠不整者、醉酒者、精神病患者。 

7.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品、管制械具、法定危险品等进馆。 

8.增添十台通风设备,改善空气质量。 

9.增设六十名现场保安、一百名备勤保安,并请特警支持,随叫随到。 

10.进行旅游工艺品的衍生性开发,借此吸引一部分游客,以缓解馆内游客众多的压力。 

馆长一一做了记录,尔后,针对各条建议,做了批讲: 

1.随身带身份证的人不多,到了博物馆,没有身份证,领不到门票,很自然的,大部分人被排除了。 

2.一人一票和限量发票,会克制某些人的“从众心理”,这部分人也可排除掉。 

3.团体预约的单位,一般不会多。大部分单位组团旅游,多是游山玩水或在饭店喝酒,这部分人也可排除。 

4.全社会能上网的人低于50%,按这样的概率,50%×50%×50%……上网订票的概率会越来越低,又可排除一大批人。

5.有些人是冲着重量级文物来的,看不到想看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不会来了。 

6.禁止三种人参观,便于灵活掌控,看谁不顺眼,找个理由,不让他进馆就是了。 

7.严禁携带“四品”入馆,类似于飞机场的安检规定,参照空中管制条例执行,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违者拒绝入馆,强行闯馆者,扭送公安机关。 

8.增添通风设备,是把双刃剑,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也会使儿童和老人伤风感冒。这样的话,相当一部分人会自动放弃参观。 

9.增添保安和警力,也是双刃剑。据心理学家研究,许多人一看见大盖帽就紧张,看见电子眼也紧张,这又可以排除掉一部分人。 

10.有些人本来就是来凑热闹的,买了旅游工艺品,不让他们往馆里带,他们也就不会进馆了。 

听了馆长的批讲,与会的同志们都乐了。好啊,馆长使用了“排除法”,排除了这么多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馆长真是太有才了,太会当领导了。于是,大家纷纷鼓掌,把热烈的掌声献给了馆长。 

馆长笑道:“应急预案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样吧,申请一笔资金,编一本书,发给大家。书名就叫“××市博物馆应急预案”。望大家认真学习,加强领会,落实到位。” 

一周后,博物馆的同志们,都拿到了《××市博物馆应急预案》。书印得很厚。馆长接受了电视台的专访。馆长在电视里说:“我们的应急预案,相当于一部中篇小说了。” 

馆长把这部“中篇小说”存进了馆内的玻璃展柜。每逢有同行来取经,馆长总要隔着玻璃展柜,指着“中篇小说”,滔滔不绝。 

只是进馆参观的人,越来越少了。不久,就没人来参观了。人们从不同途径得到了这本“中篇小说”,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读得津津有味。

职业临时工

“这事儿,就是临时工干的。现已查明,这事儿就是临时工干的。想见见那个惹事儿的临时工?对不起,他已在上个月辞职了。当然,不是我们让他滚蛋的,是他自动滚蛋的。”

金生混进了新闻发布会的会场。台上有人正对着麦克风讲话。

“请允许我说句实话。临时工确实是惹事儿的祸包,是全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没办法,临时工就是这个素质,怎么教育都提高不了他们的素质。是不是?报上已经登过了,临时工肇事的事件已经不是一起两起了。野蛮执法的是临时工吧?粗暴回应媒体的是临时工吧?公文造假的又是临时工,锦旗上出现错别字的责任者,还是临时工……我说的没错吧?也许,你们会问,为什么把脏水全都泼到了临时工身上?为什么出了事故,总是有临时工救场?是的,我承认诸位的怀疑或许有道理。但是,我请你们注意,街上开店的人,开公司当老板的人,哪个是体制内的正式工?说到底,他们也是临时工!既然,可以自己挂牌当老板,为什么就不能混进单位当临时工?诚然,许多单位的急难险重的任务,都是由临时工来完成的。因此,出了事故,临时工不承担责任,谁承担责任?”

人们交头接耳,似乎认同了新闻发言人的说辞。现在,各行各业的效率都很高,一旦出了事故,新闻发言人很快就会出来解释。目的就是要澄清老百姓的糊涂认识,特别是网民的质疑,让责任者水落石出。

为了找工作,金生每天都在关注新闻媒体。近两年,总是有事故,总是拿临时工说事,原因都是临时工。每次出了事故,在取证调查的同时,新闻发言人都要出来说话,给全社会败败火气。当然,金生心里知道,临时工不过是替罪羊。像许多人那样,金生渐渐地表现得麻木了。

然而,人才市场并未麻木。他们看准了巨大的商机: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欢迎临时工,都在大量使用临时工。

金生已经不止一次往人才市场跑了,人才市场的人,不断地忽悠着那些想找工作的人。“临时工,干不干?干的话,就签劳动合同。”

说实话,“临时工”这个概念,金生是下了一番功夫才弄明白的。从法律上说,“临时工”是一个并不合法的词,相关的法律早就明确规定,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就要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在法律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正式工。可眼下找工作,能和人家“理论”这些吗?能和人家讲法律条文吗?

许多人找不到正式工作,只有当临时工了。

人才市场的人,不断地在人群里鼓噪:“要知道,许多用工单位,用的就是临时工。因为,他们在工作上依赖临时工啊。离开了临时工,什么都玩不转。”又说,“当几年临时工,肯定有转正的机会。好好干吧,争取早日转正。”

人们无话可说。要知道,现在找份工作真的很难。大学毕业生,人家都不要呢,只要研究生、博士生。用钱砸行吗?不知道。花10万块钱,能找到一份可心的工作吗?想都别想。也许,这就是用工制度的改革。也许,使用临时工,就是用工制度改革的方向。

金生知道,生意兴隆的还有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开了许多职业培训班,就是专门为用工单位培训临时工的。

金生掂量着自己的斤两,打算报名参加短期培训班,获取一技之长,以便去应聘临时工。也许,一种职业干不到头,就要换另一种职业,或者,不断地换下去。金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就是临时工吗?不干临时工干什么呢?干吧,只要给工资。

金生就是这么想的。先干上临时工,然后,等机会转正。为了这个理想,他豁出来了。这辈子熬上了,总有转正的机会吧?

他会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辈子的。怀着为理想而奋斗终生的念头,金生报了名,成为临时工职业大军中的普通一员。

人才市场的人,不断地发出欢笑。他们每天都要开心地欢笑,因为,每天都有人愿意当临时工。在他们的心目中,临时工就是个职业,并不存在、也不需要转正不转正的问题。就像他们一样,不也是临时工吗?他们就是专门招收临时工的临时工呀。源源不断地招收临时工,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每天,都有人报名当临时工,这不好吗?有什么可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