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类的故事 » 人类的故事全文在线阅读

《人类的故事》第四十二章 佛陀与孔子

关灯直达底部

关于佛陀与孔子的故事

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地理发现,使得西欧的基督徒与印度人和中国人发生了密切的往来。当然,西方人早就明白基督教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宗教。除此之外,还有伊斯兰教和非洲北部那些崇拜木棍、岩石和枯树的异教。基督教征服者们突然发现,印度和中国竟然还存在成百上千万的人们从未听说过基督,其实他们也不想知道。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宗教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远比西方的所谓宗教要好得多。由于我讲的是一部关于人类的故事,并不仅仅是说欧洲人和我们居住的西半球的历史。所以,我想你们有必要了解这两个人——佛陀与孔子。他们的教导和典范,依然在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上我们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思想。

印度的佛陀被尊为最伟大的宗教导师。他的生平事迹非常有趣。佛陀生于公元前6世纪,出生的地方就是气势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边。400年前,雅利安民族(这是东部的印欧种族对自己的称呼)的一位伟大领袖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就是在喜马拉雅山这样教导他的人民:人生是一场凶神阿里曼与至高的善神奥尔穆兹德之间的一场无休止的斗争。佛陀出生在一个非常高贵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伽毗罗卫部落的首领净饭王,他的母亲玛雅莫邪是邻近王国的公主,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就出嫁了。年复一年,月亮阴晴圆缺了许多个春秋,她的丈夫还未得到一个儿子能够在他死后继承他的王位。当玛雅莫邪年过半百的时候,她怀孕了,终于盼到了这样一天。她要返回家乡,这样当她的宝宝诞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世界三大宗教

返回到童年生活过的柯利扬,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一天晚上,玛雅莫邪正在卢姆比尼花园的树阴下休息的时候,她的儿子就于此刻降生了。她给他取名为悉达多,但是我们通常叫他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

渐渐地,悉达多长成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王子。在他年满19岁的时候,他娶了自己的表妹雅苏达拉为妻。接下来的10年时间,他一直安全地生活在高高的皇室宫墙内,远离人世间的所有痛苦与磨难,安静地等待着继承父亲的位置,成为伽毗罗卫的国王。

在他30岁的时候,悉达多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一天,他走出宫门看见一位老人,形容枯槁,虚弱的四肢几乎支撑不了身体的重负而摇摇欲坠。悉达多指着这位老人问自己的车夫查纳,他为何这样穷苦。查纳回答说,像这样的人在世界上很多,多一个或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年轻的王子非常难过,但是他沉默不语,继续回到宫中与他的妻子父母一起生活,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不久,他再次离开王宫,坐在马车上看见了一个危重的病人。悉达多又问查纳,这个人为什么应该遭受如此的痛苦?马车夫回答说,世界上的病人无数,这样的事情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爱莫能助,也无关大局。听到这话,年轻的王子感觉更加难过,但他依然回到了家人身边。

几星期过去了。一天晚上悉达多命令备好马车,他要去河边游泳。突然间,他的马车停了下来,原来是一个死人仰躺在路边水沟里。养尊处优的年轻王子从未目睹过如此恐怖的情景,吓得汗毛倒竖。查纳告诉他说,不要去理睬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世界上到处都有死人,这是一切生命的自然规律,万物皆有大限来临的时刻,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朽,等待我们每一个人的都将是坟墓。

那天晚上,当悉达多回到家时,迎接他的是阵阵悦耳的音乐。原来他出去的时候,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人们欢天喜地,因为他们知道王位又有了继承者,但是悉达多心头沉重,无法分享他们的喜悦。生命的帷幕已经被拉开,但他却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痛苦与恐惧。死亡与苦难的景象像噩梦一样缠绕他。

那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月明如镜,月色如水。悉达多半夜醒来,开始冥思苦想。他觉得人生毫无快乐可言,除非他能够破解生命之谜。他决定远离自己所有热爱的亲人,去寻找答案。轻轻地,他走出妻子的卧房,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子和儿子。然后,他叫醒忠实的仆人查纳,让他跟自己一道出走。

就这样,两个男人一起走进茫茫的黑夜,一个是为了寻找灵魂的归宿,一个是要忠心侍奉自己热爱的主人。

悉达多在人民中间流浪了多年的时候,印度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他们的祖先,也就是印度的土著居民,在多年前就被好战的雅利安人(我们的远房表兄)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从那以后,雅利安人成为了上千万性格温和、身材瘦小的棕色居民的统治者和主人。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他们将全体人民划分为不同等级,渐渐地,一种非常严厉而强硬的“种姓”制度强加到印度土著居民的身上。雅利安征服者的后裔属于最高“种姓”,即武士和贵族阶级;接下来是教士等级;再接下来是农民和商人阶层;原先的土著居民被称为“贱民”,是一个被鄙视被轻贱的奴隶阶层,永远不要指望有所改变。

佛进入山区

甚至连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有着等级之分。那些古老的印欧人,在其数千年的流浪生涯中,经历过很多的冒险。这些故事被搜集成一本书,名为《吠陀经》。它所用的语言被称为梵文,梵文与欧洲大陆的希腊语、拉丁语、俄语、德语及其他几十种语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三个最高等级的种姓可以阅读这部圣书,而贱民们,也就是最低种姓的人们是不允许阅读这些经文的。如果一个贵族或是僧侣胆敢教一个贱民学习神圣经文的话,他就将大祸临头了。

因此,大多数印度人都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既然这个世界不能给予他们一丝快乐,那么他们必然会寻找别的途径以脱离苦海。他们努力想从对来生幸福的期盼中获得一点安慰。

在印度人的神话里面,婆罗西摩是万物的创造者,是生与死的至高统治者,被当作最完善的偶像加以崇拜。因此,效仿婆罗西摩,消除对财富和权力的种种欲望,被许多人视为最高贵的生存目标。他们觉得,圣洁的思想比圣洁的行为更加重要。许多人为此走进沙漠,靠树叶维持生命,希望智者、善者、仁者合一的婆罗西摩来滋养他们的灵魂。

悉达多经常观察这些远离城市与乡村的喧嚣而去寻找真理的流浪者,决意以他们为榜样。于是,他剪去了头发,脱下随身穿戴的珠宝,连同一封诀别信,让一直忠实跟随他的查纳带回皇宫,转交给他的家人。然后,这位王子没有带一个随从,孤身移居沙漠。

很快,他圣洁行为的名声传遍了山区。有5个年轻人前来拜访他,请求聆听他智慧的语言。悉达多答应做他们的老师,条件是要他们愿意追随左右,5个年轻人都答应了,悉达多便把他们带进了山里。他在温迪亚山脉的孤独山峰之间,用了6年时间将自己掌握的智慧尽心地向他们传道解惑。但是,当这段修行生活接近尾声之时,他仍感觉自己离完美的境界还很遥远。原来他所离弃的那个世界依然在诱惑着他。这时,悉达多让学生们离开他,独自坐在一棵菩提树的树根旁斋戒了49个昼夜,沉思冥想。他的苦修最终获得了回报。到第50天的黄昏降临的时候,婆罗西摩亲自向他忠实的追随者显灵了。从那一时刻起,悉达多便被尊为“佛陀”,即“大彻大悟者”,他能够将人们从不幸中解救出来,并且使之获得永生。

佛陀生命的最后45年都是在恒河附近的山谷里度过的,对人们宣讲他谦恭温顺待人的朴素教义。公元前488年,佛陀成道升天。此时,他的教义已经在印度大地上广为流传,他也受到成百上千万人民的景仰。佛陀并不单单为某个阶级传播自己的道义,他的信念是对所有人开放的,甚至最底层的贱民们,也能宣称自己是佛陀的信徒。

当然,这些教义使得贵族、教士和商人们非常恼火。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摧毁这个承认众生平等且许诺给人们一个更幸福的来世生命(即重生)的宗教信条。只要有机会,他们便鼓励印度人回归婆罗门教的古老教义,坚持禁食及折磨自己有罪的肉体。不过,佛教是无法消灭的,反而流传更广了。“大彻大悟者”的弟子们穿过喜马拉雅山山谷,将佛教带进了中国。然后他们又渡过黄海,向日本人民宣讲佛陀的智慧。他们忠实地遵守其伟大导师的意志,不得使用武力。今天,信仰佛教的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其人数远远超过了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总和。

至于孔子这位中国古老的智者,他的故事相对要简单一些。孔子生于公元前550年,他一直过着一种宁静、恬淡和高贵的生活。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人们成为盗贼、贵族和诸侯随意摆布的牺牲品。他们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抢掠、偷盗和谋杀,将繁荣富庶的中国变成了饿殍遍野的荒原。

热爱国家和人民的孔子试图要拯救自己的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天性平和的人,他并不主张使用暴力,他也不赞成以一大堆法律约束人民的治国方式。他知道,唯一可能的拯救办法在于改变世道人心。于是,孔子开始着手一项似乎毫无希望的工作,努力改善自己聚居在东亚平原上数百万同胞的性格。中国人对我们所讲的宗教向来没有兴趣。他们像大多数原始人一样相信鬼怪神灵。他们没有先知,也不承认“天启的真理”的存在。孔子几乎是伟大的道德领袖中唯一一个没有看见过“幻象”,也没有宣称自己是某一神圣力量的使者,更没有说过自己是个接受过上天旨意的人。

伟大的道德领袖

他仅仅是一个通情达理、仁爱为怀的人。他喜欢独自漫游,用自己忠实的笛子吹出悠远的曲调。他不强求获得任何承认,也从未要求过任何人追随他、崇拜他。他让我们想起古希腊的哲学家,特别是斯多葛学派的先贤们。这些人同样相信不求回报的正直生活与正当思考,他们追求的是良心的安宁和灵魂的平静。

孔子是一位十分宽容的人。他曾主动去拜访另一位伟大的精神领袖老子。他是道教的创始人,其教义有些像早期中国版本的基督教“金律”。孔子对任何人都不仇视,他教给人们要有高度自律的至高美德。根据孔子的教诲,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是从不允许自己被任何事情给激怒的,他应当承受接受命运带给他的一切,像那些圣人一样,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会以另一种方式使人受益。

最初,孔子只有几个学生。逐渐地,愿意聆听他教诲的人越来越多。到公元前478年他去世的时候,中国的几个皇帝和王子都公开承认他们是孔子的弟子。当基督在伯利恒降生的时候,孔子的哲学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当然,如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孔子的思想也并非以其最初的、纯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大部分宗教都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基督最初教导人们要谦卑、温顺、弃绝世俗的野心和欲望,但是仅仅过了1500年,基督教会的首脑却在耗费成百万的金钱修建豪华宫殿。这与最初伯利恒凄凉的马槽毫无关系了。

老子以“金律”的思想教化世人。可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无知的大众却将他塑造成一位异常恐怖的神明,将他充满智慧的思想埋在迷信的垃圾堆里,这些迷信使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变成了长期的忧虑、害怕与恐怖。

孔子教导学生要孝顺父母。不久,他们对追思死去的父母们的兴趣,便开始超过了他们对于子孙后代幸福的关注。他们故意背对未来,努力地窥视过去无边的黑暗。这样,祖先崇拜开始成为一种正当的宗教体系。他们宁愿将小麦和水稻种植在土壤贫瘠的山坡阴面,也不愿意惊扰埋葬在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山坡向阳面的祖先,即便明知有可能毫无收获。他们宁可忍受饥荒,也不愿意玷污祖先的坟墓。

与此同时,孔子的充满智慧的言论从未丧失对越来越多东亚人的影响。儒教思想以其深刻的格言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给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添加了一些哲学常识。它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不管是在热气腾腾的地下室里的洗衣工,还是居住在高墙深宫之内的统治者以及统治各个辽阔省份的诸侯。

16世纪,西方世界缺乏教养的狂热基督徒们,第一次与东方的古老教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早期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看到宁静和平的佛陀塑像,凝视着孔子庄严的画像,根本不懂得这些超然可敬的先知。他们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奇怪的神,是恶魔的化身,代表着某些偶像崇拜和异教的东西,不值得基督的真正信徒们去崇拜。每当佛陀或孔子的精神阻挠了他们的香料与丝绸贸易时,欧洲人就会以坚船利炮攻击这些“邪恶的势力”。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显然是不明智的。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充满敌意的遗产,这对未来并无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