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事迹
比张元干稍后的张孝祥,也是南宋前期一位力主抗战、反对议和的爱国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父祁,能诗,任直秘阁、淮南转运使判官。张孝祥十岁时,随父寓居芜湖。少年敏悟,文章过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擢进士第一,不久因触忤秦桧而被诬下狱。秦桧死,才出任秘书正字。宋孝宗年间,经爱国将领张浚举荐,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等。这类官职,都是为皇帝草拟诏书的,说明他是很有语言文学修养的。后又任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极力赞助张浚的北伐计划而受到议和派的打击,曾两次被免职。最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筑堤防水,置仓储粮,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死时仅三十八岁。有《于湖词》传世,存词一百七十余首。
二、创作成就
张孝祥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谢尧仁序他的《于湖居士文集》说:“自渡江以来,将近百年,惟先生文章翰墨,为当代独步。”他的词作,既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内容,也有写景抒情、逸趣豪兴的作品,前者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为代表,后者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代表。《六州歌头》词云: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前此一年,以主战派张浚都统江淮大军,张孝祥为都督府参赞军事,并继张浚兼领建康(南京)留守,出师北伐。张浚所部李显忠、邵宏渊分兵两路向淮河流域挺进。开始,战事很顺利,接连收复了安徽的灵璧、宿州等地。后来由于李、邵不合,北伐军大败于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抗战的失利,使得朝内的主和派又重新得势,急于向金通使求和,次年冬达成和议,宋、金以淮河为界。在建康任留守的张孝祥,对此“忠愤气填膺”,奋笔写下这首词。词的上片写中原沦陷后横遭敌人践踏的凄凉景象,同时也揭露了金统治者的骄横;下片写作者同情渴望北伐的中原人民但又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全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是爱国词中的名篇。据说此词是在宴席上的吟作,抗金名将张浚听后,竟“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念奴娇·过洞庭》为即景感怀之作,亦颇为后人所称赏。词如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倾,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当时作者因遭谗言被罢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自桂林北归,过洞庭,写下了此词。上片写月光水色,境界空灵。下片抒冰雪肝胆、坦荡胸怀。词中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词境与苏轼前后《赤壁赋》与《水调歌头》相近。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脱脱:《宋史》卷三八九《张孝祥传》,中华书局,1977年。
2.宛敏灏:《张孝祥年谱》(上),《词学》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3.宛敏灏:《张孝祥年谱》(下),《词学》第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二)作品
1.《于湖居士文集》,《四部丛刊》本。
2.《于湖先生长短句》,影刊宋金元明词本。
3.徐鹏:《于湖居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宛敏灏:《张孝祥词笺校》,黄山书社,1993年。
(三)其他
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论张孝祥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