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全文在线阅读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9 外交有术

关灯直达底部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欧债危机对默克尔的考验结果已“昭告天下”,纵然不是每个人都对她竖起拇指,可鼓掌的毕竟是大多数。她的强硬和恰到好处的“妥协”,叫人印象深刻。她始终是这样一个人,不急不缓,徐徐而前。

若说在欧洲局势中一枝独秀大有占尽地利、人和的因素,那么她在对待亚洲国家以及其他地域国家的事务上,便只能凭靠无法洞悉的天时和自身才华了。令人赞叹的是,她在外交上一样让世界侧目。

2006年5月,默克尔继任德国总理之后第一次访华。

德国前任总理施罗德在位时,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发展作为两国外交的重点。从默克尔初次访华所提出的问题来看,她显然并不认同这个观点。经济问题并不是她交流的全部,在访问中,她阐述了自己对于宗教和人权等相关问题的看法。

施罗德把经济作为主导中德外交关系发展的重点,源自两国几十年间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合作传统。施罗德之前的总理科尔在任时便和中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施罗德将这层关系向更加亲密的方向推进了一步。

默克尔上台后,一改常态,总是与中方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感”,是否有意为之并不清楚。不过,可以从之后发生的一件事窥知一二。

2006年,中德两国名校共派出100多名优秀博士生、教授共同参与有关认知系统和国际研究两个项目的研发,项目涉及十几个学科,历时4年。中德的首次合作获得了圆满成功,项目几乎没有瑕疵。这也为今后中德在高技术人才以及学术方面的交流打开了一扇窗。

除了教育和人才上的交流,中德两方的传统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2007年,默克尔亲赴中国,启动两国文化交流的系列活动。交流活动会持续3年左右,希望能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往,以及文化的交流。

次年1月,默克尔计划出访美国。在这之前,她回答国内一家媒体的提问时认为,与美国建立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战略意义是什么意思?默克尔访美期间做出了回应:中国等亚洲国家在国际上的实力与地位迅速提升,这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德国等欧洲国家要和美国建立一个共同的市场,建立有战略意义的合作来应对挑战。

2007年,中国和德国建交35年。8月27日,默克尔第二次来到中国,这给两国的外交升温带来了希望。不过,默克尔并不会按着这种期望行事。

在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第一次访华时被提及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和人权问题仍是默克尔此行的重点。另外,她还提到有关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中德双方对此都存在较大分歧。

此行中,默克尔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一场演说,直指中国不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中国“抄袭”德国汽车制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严厉批评。在她看来,简单、一味地仿造而没有任何原创性质的模仿就是一种“偷”的行为。

中德双方和社会大众原本希望两国关系借着建交35年的机会回暖,结果事与愿违。而真正令中方感到愤怒的是默克尔从中国返回国内的一个月后,就在德国总理官邸会见了达赖——这是德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一做法真正将中国和德国的关系推到了危机边缘,中国取消了原定的两国高层领导会谈。

2008年10月24日,默克尔第三次访华。

这次会面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德国对中国的这次出访,也是针对这一危机展开的。3个月后,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到欧洲访问,和默克尔就两国以及全球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会谈,结束后还发表了关于双方经济合作的声明。

是年,默克尔在媒体上表示希望中国的奥运会能取得成功,并会尽全力促进中德友好关系。当时,默克尔这样公开的“示好”也许是出于压力,而如今中德关系的升温则得益于她对于中国越来越深的了解,以及对世界不同制度国家多样化发展的尊重。只有真正从内心理解、尊重和接纳对方的体制和国情,两国友好外交才会出现实质性进展。

2012年,中国在德国开展了“中国文化年”活动,无论是规模、持续时间还是影响范围,都是中德交往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默克尔说,德国的人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也希望能和中国人民建立深厚的友谊。在文化发展方面,德国和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和传统。以往,包括德国领导人在内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都很少,现在德国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

近些年,中国和德国每逢新年,会派出一些文化组织到对方国家进行演出。德国国内著名的交响乐团到中国为新年音乐会助阵,中国的演出单位则将欢度新春的活动搬到德国首都的火车站。这些异国文化不仅给中国和德国带去了新鲜,也使得两国的外交和战略合作趋于更加紧密的程度。

随着默克尔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她之前对中国强硬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她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也看到中国在国际上起到的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华好感度逐渐上升,她甚至毫不掩饰地在言谈中表露出来,这从其于2010年7月15日的第四次访华中的言论便可见一二。她说:“中国的发展之路让人们充满了信心和力量,足以引得全球瞩目。”

德国与中国的交往,给德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收益,默克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从原来的以意识为主导的价值观政策,转变成以务实为主导的经济外交政策。

2012年2月,默克尔第五次访问中国。

此时,德国正深陷欧债危机之中,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德国国内的经济死气沉沉。默克尔说,中国是她在新的一年出访的首个非欧洲国家,这时来到中国确实是希望有所收获,但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求得一个信赖。

其时,欧洲经济发展确实令人沮丧,默克尔给出了一份具体的解决方案,且对经济形势的好转充满了信心。中国在国际社会眼中俨然是一个有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大国,默克尔希望中国不要对欧洲丧失信心。当然,其中的潜台词则是,希望中国能到欧洲投资,这能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利润。

同年8月,默克尔应邀第六次访华。这次访华,同样是针对欧债危机中的经济进行的会谈。中德双方一方面巩固了第五次访华时建立的友好信任关系,一方面又进一步对中欧贸易不景气的问题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进行了探讨。

六次访华历程,这条中德友好之路双方走得都不容易。不管怎样,中国和德国的外交关系前景乐观,只要双方尊重彼此间的差异,致力于进一步了解对方国家的国情,用沟通和信任护航,中德就能携手面对发展中的任何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