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全文在线阅读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5 纷争中历练前行

关灯直达底部

半路杀出的施托伊伯

有头脑的人不一定玩政治,但玩政治的人却一定要有头脑。默克尔有脑子,且还有十足的野心。

成为基民盟主席是默克尔的最终目的吗?当然不是。恐怕没有任何人在坐上这个位子之后,会心满意足进而裹足不前,并最终停在通向联邦总理宝座的路上。这就好比你打一个总共有10关的游戏,你当然没有理由在打通了前9关之后放弃尝试最后的第10关。

默克尔的最终目的当然是成为总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基民盟主席这个职位对她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跳板。要想走完这最后一程,默克尔需要赢得足够多的支持,但现在她需要专心面对的却是那似乎无休无止的争论。

2001年,默克尔成为未来总理的候选人之一,另一位则是现任的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伯。为了保证联盟党内不至于乱成一锅粥,总理候选人的人选要在2002年前定下来。这个时期,各党派都争取能在民众面前博得一个好形象,期望自己能成为最受民众支持的党派。不过,“信任”这个东西建立起来很难,倒塌却是一瞬间的事儿。基民盟就遭遇了这样一件让自己好不容易在民众中积累起来的人气衰落不少的糟心事儿。

默克尔得到的支持并不足够,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看得出来,比如在关于出兵马其顿这件事上。

2001年,马其顿边境附近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以及周边国家居民的安全。为此,欧盟一度派遣部队前往该地区处理相关事务,联盟党也准备参与欧盟的出兵计划。

事实上,这本应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也不应该出现什么漏洞,然而令默克尔没想到的是,在对是否出兵的表决中,有68名联盟党成员反对出兵。这下麻烦了。

为了顺利解决这一事件,默克尔和当时的议会党团主席迈尔茨共同劝说其他成员,可他们的努力显然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这件事情还未结束,党内就出现了批评默克尔的声音。他们认为,就是因为默克尔参与到此事中间才导致现在党内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对一个政党来说,在大的问题上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影响非常不好。而联盟党此次更像是铆足了力要让默克尔难堪似的,不断攻击她干预党内要务。

是年10月22日,默克尔在一次地方会议上对批评她的人进行了回击。没过多久,她又在巴符州党内会议中发表了一场演讲,一再重申自己的领导力和权力问题,试图扭转眼前对自己不利的政局,但似乎有些回天乏术。

默克尔遭遇的这场信任危机,既是党派之间的争斗,也是几个总理候选人之间的竞争。之前的候选人有两个,除了默克尔外,还有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社盟党主席施托伊伯。但2001年2月1日,基民盟议会党主席迈尔茨宣布也要参加候选人的竞选。

竞选还未开始,激烈的角逐已在暗处此起彼伏了。在这场高手之间的对决中,比的是谁更有耐心,谁更能沉得住气。

此时的媒体大有看热闹不嫌事大之态,继续散布对默克尔不利的报道,议论她在有些政事上并非领导有方,比如对于基层机关和议会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基民盟中一些地位举足轻重的人也附和这种说法,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看好默克尔,现在看来,他们对默克尔没信心的地方都成为现实。

默克尔与迈尔茨的关系也呈现出针尖对麦芒的局面,这样下去只能两败俱伤,特别是默克尔可能会输得更惨。作为总理候选人之一,她在这个阶段获得的民众支持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虽说默克尔遭遇了政治上的信任危机,但真正影响她是否能就任德国总理的是她的政界对手们。每多出一个总理候选人,她就职的可能性就减少一分。随着大选日子的临近,更多意想不到的候选人涌现出来。这其中,最出乎意料的便是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社盟党主席施托伊伯。

默克尔参加总理竞选,一直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施托伊伯的参选则刚好相反。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交流,施托伊伯一直隐晦地表达他不想成为总理候选人的意愿。直到1999年1月,在巴伐利亚州的一次会议上,他才公开宣布有可能参加总理竞选,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说总理候选人的角逐就像是一场足球赛,最为重要的是结束前的几分钟,因此他要等到2002年大选之前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2000年11月,施托伊伯又公开表示不会参加总理竞选,原因是他还想继续留在巴伐利亚州当州长。次年10月,他以96.6%的支持率连任基社盟主席,任职演讲中,他依然没有明确表示是否参加总理竞选。

面对如此强大的竞选压力,默克尔不得不开始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为何没有得到理想中应有的支持。不仅是她,党内的其他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对默克尔来说,这个问题很明显,她在团结党内力量上似有短板。

迄今为止,观察默克尔的政治历程就能发现,她始终是一个人,不管是应对政敌还是处理政务,她都没有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这也正是她的致命之处。

不管党内的成员如何团结,如果默克尔不能将这些力量紧紧地集合在一起,她的未来就非常堪忧。也就在这一时期,基社盟秘书戈佩尔公开发表言论,声称默克尔需要应对这样的局面,这也是作为党主席的考验之一。

能否真正团结党内力量、聚拢人心,关系着默克尔未来的政治生涯。此外,之前的政府发言人奥斯特也同样表示,默克尔缺少一股力量,加上此时的她在政府里并没有担任什么公职,只是一个党主席——即便她曾经任职8年联邦部长,但和州长相比,显然不够有说服力。

那么,施托伊伯为何在这件事情上保持一种暧昧不清的态度,他怀揣着怎样的心思呢?不少人认为,1998年施罗德当选德国总理的最大诀窍就在于社民党直到大选前半年左右,才公开声明决定让施罗德参选德国总理。也就是说,这种突如其来的决定没有给对手足够的时间来搞破坏,施罗德躲过了竞争对手们制造的政治风暴才得以安稳。如今,施托伊伯也效仿前总理的这种做法,越晚提名候选人越能够避开危险。此为“韬光养晦”之策。

同时,这种做法还得到了基社盟秘书长戈佩尔的支持。在他看来,联盟党的候选人名单发布得越晚,基社盟就有越多的时间扩大影响力,赢得越多的选票。而从施托伊伯个人的角度出发,他自己并不太愿意过早成为总理候选人。因为一旦被提名,就要为参选奔走行动,但是施托伊伯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政治家不到最后关头,决不会对自己的政治倾向表态。不过,巴伐利亚的几个很有地位的政治家对此很着急,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假如施托伊伯当选德国总理,那整个州的局势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州长候选人们也已经按捺不住了。对默克尔而言,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也就在此时,联邦议会基社盟小组主席格罗斯又出了一招——他提议朔伊布勒也参加总理竞选。对施托伊伯来说,这是一个激将法,格罗斯想用这一招来催促施托伊伯尽快出战。同时,朔伊布勒和默克尔同属于基民盟,一个党内出现两个候选人,格罗斯显然是想用此法来降低默克尔当选的概率。

默克尔没想到半路又杀出一个对手,而这个竞争者还是自己党内的同事。只是,朔伊布勒对于是否参加竞选并没有明确表态,他倒是很享受格罗斯提名他为总理候选人这件事本身。没想到,格罗斯提名朔伊布勒的事情一出,各种支持的声音纷至沓来,比如巴符州基民盟议会党首领君特·沃伊廷厄便是支持者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戈佩尔却公开发表声明说,格罗斯并不能代表基社盟,提议朔伊布勒做总理候选人只是格罗斯个人的行为,最多只能算是州小组的态度。

再来看看此时的施托伊伯。政局越紧张,各种言论越是将他推入竞选的洪流中,由不得他再犹豫。在一次联邦党代会上,施托伊伯确认所有州长无一例外地拥护他时,正式表态接受意见,成为总理候选人之一。

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基民盟的许多重要人物开始劝默克尔离开。这件发生在党内的事情本来就有损她的威信,没想到萨尔州州长米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将此事透露了出来。默克尔大怒,不但严厉质问米勒此事,还将质问的事情公之于众,试图在民众心中勾勒出一个不信守承诺的米勒形象。可惜,事与愿违,拥护米勒的人非但不见减少,还多了很多。

联邦议会党副主席沃尔夫冈·博斯巴得知此事,斥责那些认为米勒是在对默克尔发动政变的人说,大家只是明确地表达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比如米勒觉得施托伊伯更合适,这是在表达自己的态度,绝非什么政变。很明显,此时已经出现一边倒的局势,可默克尔并没有被这种局势吓住。

纵然很多高层领导人都劝她退出这场旋涡,可她依然在等待,也许她认为,静观其变是此时最好的解决方式。

面对默克尔这种坚定的态度,许多媒体到施托伊伯处寻求看法,但没有一次得到想要的答案。

政坛风云变幻,局势的转变也许只是一念之间。施托伊伯希望别人能将候选人的资格拱手让给他,默克尔会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