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全文在线阅读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以退为进,攻守相宜

关灯直达底部

危机即是转机,很多时候,往往后无退路之际才是豁然开朗之时。2002年1月11日,一场在马格德堡举行的会议把默克尔推入更深的旋涡中,却也给她带来了更大的改变。

默克尔预约了施托伊伯的私人时间,提前一天乘坐飞机从杜塞尔多夫飞到了慕尼黑,第二天抵达巴伐利亚,到施托伊伯家中做客。施托伊伯并不知道默克尔此行的来意,但看得出来他很激动。

两个人愉快地共进早餐,直到默克尔起程离开,施托伊伯还沉浸在惊讶之中——因为默克尔此行的目的是来告诉他,她决定放弃总理候选人的资格。这对施托伊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那么,默克尔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默克尔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还是迫于各方的压力。就在这一天,基民盟主席团和联邦理事会的会议在马格德堡的一个酒店里举行,众人还未坐定,会议就进入了讨论的高潮,参会人员一致要求尽快确定总理候选人。

不出所料,各位州长们都表示,总理候选人应该是施托伊伯。如此,局势很快就明朗起来了。另外,原本已经订好休假计划的黑森州州长科赫特意放下假期,赶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不喜欢默克尔。

不难想象,这是针对默克尔的一场政治变革。

虽然也有基民盟的成员要求自己的党主席做候选人,但是州长们的气焰着实嚣张。基民盟的成员们这才反应过来,这个会议确实是针对默克尔的一场有计划的政变。

再说默克尔,她离开施托伊伯家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基民盟的年会。来到会上,她说了这样一番话:“什么样的人最应该成为大选的候选人呢?当然是最有可能当选的人,我一直这样认为。符合这样标准的候选人,除了要本人同意或者党内领导者的举荐,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让大家团结一心。我觉得,整个基民盟都会齐心协力地支持施托伊伯成为总理候选人。”

不得不说,默克尔实在高明。在局势一边倒之际,她用一个大胆的决定和一顿早餐自救成功。

假如默克尔没有提出放弃候选人资格,而基民盟背离她的意志支持施托伊伯成为候选人,那就意味着基民盟对她的不信任,一旦落选,她就一定要从基民盟离职,因为她不是输在了对手手上,而是输在了自己的阵营中。所以,默克尔放弃候选人资格的决定无比正确,这也使得很多人不必再纠结站在哪一队了。

其实,默克尔的这种做法在德国并非没有前例。1976年,莱法州州长科尔获得了48.6%的民众支持,成为当年基民盟的总理候选人,这成为基民盟有史以来排名第二高的支持率。不过,那时在巴伐利亚任州长的约瑟夫·施特劳斯并没有对科尔表现出支持的意愿。

1980年,总理大选如期来临,科尔并没有参加这次大选,而让联盟党内的下萨克森州州长埃恩斯特·阿尔布莱希特参加候选人选举,与施特劳斯相抗衡。结果埃恩斯特·阿尔布莱希特败下阵来,而总理候选人施特劳斯在后来的大选中损失惨重。假设参选的是科尔,他一旦选举失败,就要辞去基民盟主席的职位,可以退为进的策略却让他成功地为后来参选总理铺设了道路。

通过效仿科尔的做法,默克尔一样成功地化危机为转机。

自从成为总理候选人,默克尔就危机不断。从信任坍塌到不断杀出的对手,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她成功地扭转了局势,原本基民盟党内沉重的气氛也霎时轻松许多。

就在默克尔宣布放弃总理候选人的马格德堡会议上,图林根州州长、政界元老级人物福格尔称赞默克尔说:这个女人充满了智慧,竞争的同时不忘维护自尊。

各方的赞扬也随之而来,大家佩服她的勇气和胆略,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能够在这样的会议上公之于众,实在非常人所能。默克尔重新树立起了一个好形象。

默克尔在基民盟的同事们都知道,即使是对手林立、危机重重,她也未曾想过放弃,她一直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对局势冷静的分析,坚守着总理候选人这个角色。而在危机四伏之际,执拗地坚持也许会让事情变得糟糕,她在众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迅速改变政治策略,与施托伊伯达成了共识。

表面上看,默克尔失去了总理候选人资格,但在她自己看来,这不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她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有关候选人的经验,对于以后的政坛之路会有巨大帮助。

默克尔成功地化危机为转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局势的清醒认知,之前她的目标就是尽全力做好总理候选人的准备工作,之后她的目标就是与党内人士齐心协力帮助施托伊伯取得大选的胜利。

默克尔和施托伊伯的合作使得联盟党内部一片和谐,对于大选的准备工作也渐渐进入正轨。仿佛万事俱备,只差最后一个胜利的结果,怀揣如此自信的态度不是没有理由的,从大选前的民意调查看,联盟党优势非常明显。

在能够影响大选的许多政治活动中,联盟党的得票都远远多于社民党。民意调查发现,对于是否能带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问题,一半的德国民众对联盟党很有信心,而只有1/3的人表示支持社民党。

据调查,对最能左右此次大选的失业问题,认为联盟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比支持社民党的人多了11%。从这个比例来看,联盟党具备压倒性的优势。

而在其他问题上,两个党派各有优势,互相咬住不放。这种时刻,谁更有能力解决选民心中最关注的问题,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因而,联盟党对现在的形势充满信心并非没有依据。

不过,不到结果公布的那一刻,谁又能猜到哪个政治问题最能左右选票?谁又能知道花落谁家、鹿死谁手呢?

除了联盟党和社民党,还有一个重要的党派,这便是此时的联邦总理施罗德带领的红绿联合执政党(即社民党与绿党的联盟)。

2002年夏天,一项对德国民众的调查显示联盟党有希望打败掌管德国4年的总理施罗德。尽管形势一片大好,但默克尔并不松懈。在准备大选的过程中,她的每一步都走得相当有头脑。

在竞选初期的基民盟党代会上,默克尔的表现可圈可点,既为自己拿到了更多的支持,博得了更多的好感,又突出了自己和施托伊伯的合作,给党内议员们打了气。而其中最有影响、对默克尔最有好处的一招,就是邀请科尔回到基民盟。

没有永恒的敌人。默克尔和科尔之前闹得“不欢而散”,可此时又能“同仇敌忾”,其实也是各取所需。

在这次党代会上,科尔发表了讲话。尽管此次讲话只有30分钟,可对这位前任领导有着深厚感情的基民盟成员们仍然非常激动,加上讲话本身就非常感动人心,因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也让基民盟的成员们对默克尔的好感有所提升。

此外,默克尔作为党主席,自然也发表了演讲。作为大选前的鼓舞讲话,默克尔充分发挥了自己具有强大带动力的讲话特性。她不断地强调如今的基民盟可谓处于最佳状态,党内情况一片良好,各项决议都取得了党内一致同意,万众当真是拧成一股绳往前冲,议员们被鼓舞得激动不已。

在如此具有煽动性的场面中,默克尔也出奇地保持着冷静,在讲话中时不时地提醒众人,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绝对的,千万不要提前想基民盟胜利了该如何。

事实的确如此,尽管全党整体上呈现出一片祥和之貌,但实际上仍有争论和摩擦。比如,默克尔在党代会上否决了要与社民党大联合的提议,这就让施托伊伯周围的人非常生气,可他们的态度也不敢太过强势,只是旁敲侧击地暗示默克尔不要发表这样的言论。

再多的准备也是为了大选中那重要的一刻。联盟党内大部分人原本都非常看好此次竞选,然而最终结果却令他们大跌眼镜,甚至连施罗德自己都没有想到在竞争水平几乎相当的情况下,自己能以微弱的优势赢得这场战斗,再次当选德国总理。

从失去总理候选人到支持的政治家落选总理选举,默克尔接二连三地遭受政治上的打击。联盟党输给联邦政府其实并不奇怪。在总理大选之前的8月份,易北河地区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水灾,这给了政府一个很好的树立形象的机会。这种时候,只有政府能主动站出来处理危机,其他党派基本只能观望。

随后,德国国内的政治情形又受到了伊拉克事件的严重影响。国内的民众并不希望参与这场战争,德国联邦政府也在第一时间明确表态,不会帮助美国攻打伊拉克。虽然基民盟始终与大洋彼岸保持着友好往来,但并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立场。在德国没有收到出战请求的情况下,施罗德打了个幌子,声称德国收到了这样一份邀请,还谴责联盟党有可能会让德国卷入一场恶劣的战争中,同时他还对民众们心中的恐惧表达了深深的认同感。

施罗德的这种做法深得民心,尤其能打动那些还活在“二战”恐慌中的民众,这反倒使联盟党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也严重影响了施托伊伯的形象。之后的民意调查显示,施罗德获得了63%的支持率,而支持施托伊伯的只有17%的选民。

虽说在发展国家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上,施托伊伯以33%对24%和33%对18%赢得了胜利,但此时的德国社会明显对于伊拉克战争可能带来的恐慌远远超过失业所造成的恐慌,最终大选以施罗德连任告终。

此番对垒默克尔失利不少,无论是她还是她的“阵营”,都竹篮打水一场空。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总会在你觉得只欠东风的时候就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