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虚大师全书 » 太虚大师全书全文在线阅读

论佛教与孤儿院

关灯直达底部

──七年在宁波孤儿院讲──

今幸宁波佛教孤儿院开成立会矣!太虚尝订定斯名,为发起人之一,兹当略说佛教孤儿院之义,以释回惑而资信行。

一、佛教之本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佛无佛,性相常住。然道无自相,宏之在人。今吾人所知所信之佛教,溯厥源泉,实流出于释迦牟尼佛大圆觉心。大圆觉心之成分,真智慧与真慈悲也;真慈悲之谓释迦,真智慧之谓牟尼,大圆觉心之谓佛,大圆觉心具众理而成万事之谓佛教。故佛教之本性,即真智慧、与真慈悲,而佛教之本性,又即吾人之本圆觉心也。然云真智慧、真慈悲,当知与世俗之所谓智慧、慈悲者,不唯绝异,且适相反。世俗以科学、哲论为智慧,以伦理、神教为慈悲,盖佛教中之倒想妄见凡情我爱耳。故欲证得吾心真智慧、真慈悲之本性,当别开方便之门;若求之科学、哲论、伦理、神教,则奚啻南其辕而北其辙乎!证真智慧之方便门有三:曰无实、无相、无愿。无实、即无可执取义,亦是空义。姑就挽世科学所依止之唯物哲论以言之,其谓宇宙诸物皆属现象,然有原质为彼实体,或说原质有若干数,或说唯一伊态尔气。今试问彼:所云原质,为尽异乎环境诸现象耶?为不异乎环境诸现象耶?不异乎环境诸现象,则此若干数原质者,此伊态尔者,亦现象中之一现象耳!既同为现象,则不得独指之为实体。盖异乎环境诸现象而绝非吾人之官觉心知所能构接者,则此原质云、实体云,已超出经验之外,自违科学之例,仅凭虚拟立之一空名词耳。彼既认原质为集起宇宙现象之实体,今考之所云原质,先空无所有,则由原质而集起之现象,譬犹织蛇毛所成之鲛衣,益属空无所有之事,从可知矣。彼科学家、唯物论家所执为实在者,核之乃唯是一无所有之空名词,故曰倒想妄见。推此一端,余可例知。了其唯是空无所有,则倒想销而妄见除,始稍稍开发真智慧矣。无相、即无可分别义,亦是假义。即就空名所诠空相言之,空若决定有空相者,有此空相,空应是有,空既成有,有亦成空,空之与有,交无定相,是以名相本无,义界假立,以假立故,互遍通彻,以遍故诸法一相,以一相故离相无相,以无相故无可分别,无分别故绝待圆融,入无相门,真智慧乃朗然洞彻矣。无愿、即无可趣作义,亦是中义。即就一相无相绝对圆融言之,随举一法皆得为一切法中心,具一切法,则吾人亦莫不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无欠无余,更何趋求造作之有!入此无愿门者,真智慧赫然圆成矣。

得真慈悲之方便门亦三:曰无贪、曰无嗔、曰无痴。世俗之仁爱,皆从自营私欲中、好摄他属己之念而孳乳。人固有不必以身躯为自我者,然以身躯为我所安危与共之一物,故爱著生存壮佼,顺从其所乐,役役以为之殉而不恤。推此以泛观殉诸所好,乃至殉国、殉教、殉义,虽高下异数,通局殊会,其本质固同为自营私欲也。即父母之爱子女,亦以子女从自身种种勤劳得成,爱子女无异爱自造之功业艺术,且盼其报恩及嗣志于将来耳。由有所贪求而施仁爱,既以自私为本根,则人各有其自私之念,互相捍格,必不能悉如己意,遂其所求,于是嗔恚生矣。贪而遂,则恋著不舍,反之、则由嗔恚而怨慕无已,凡是皆所谓愚痴也。今创办佛教孤儿院诸人,稍有欲藉之以保存或扩充佛教之势力,及欣羡他教之由此暄赫流俗,意将追步其后而与之竞争,甚且逐逐于聋瞽其心者之毁、誉、称、讥、盛、衰、荣、辱之念,不能暂释乎胸次;则佛教本自慈悲,适以孤儿院乃贪、嗔、痴之矣!其为求一己之名闻,或冀所住寺庵赖以安利者,更无论已。盖佛教之真慈悲,须以真智慧为正因,先净尽我爱之根株,空诸所有,后不可思议之真界,观诸如幻众生,本具无边福智,徒以迷惑颠倒执著缠缚,自为障碍,不获现证,于是兴慈与乐,运悲拔苦,济物利人,不由分别,是为清净之善。

二、佛教与世界众生:依佛教当言世界众生,就通俗之名词言之,亦可云佛教施行于社会之利益。夫佛教之施行于社会,即佛教本性之发挥于世界众生也。然世界无边,众生无量,净秽千差,苦乐万殊,故惑业有浅深,而障缘有广狭,佛教随之而为差别,遂有五乘之法。夫众生但是迷情,而世界无非妄相,使之脱迷情而离妄相,悉证乎真觉圆德,遂有出世三乘。闻佛法而悟本唯真觉圆德,迷情妄想体性空寂,世界众生不度而度,名为佛菩萨乘;是佛教之本旨,亦佛教施于社会究竟之益也。其次、虽未能即证元心德性,然以有出世善根故,或因自观察力,或因闻佛法力,得以解脱迷情,超离妄相,是为独觉乘、声闻乘。又其次,以未能具出世善根,贪著迷情妄相为实,虽闻佛法,不能了知,诸佛大慈愍故,就迷情妄相,使之畏罪求福,止恶作善,回动向静,息想归神,是为人乘、天乘。儒为人乘,道为天乘,耶、回、梵、哲诸教,介天、人、杂鬼、神而为人天乘。其所以导民为善、化人入神者,宗教、哲学所大同者也。故佛教流行于社会之利益,上者为余宗之所无,下者统他教之所有,尽世间一切政教学术之利益乎民生者,不足比佛教利益之万一。

三、孤儿院定义:通俗所知者,幼而无父,或兼无母,或兼无诸姑、伯叔、亲友、戚属为抚养教育者,则为孤儿,若今孤儿院所收养诸孤儿是也。进就佛教之胜义言之,一切众生,皆为佛子,凡未能发菩萨心,生如来家,从般若母,依慈悲父,受法喜禅悦之食,披解脱庄严之衣,获清净功德之财,成善巧自在之用,以之逼迫乎根尘识,驰骤乎贪嗔痴,轮回五趣,颠连九有,生死苦海,沉浮不定,善恶业道,竛竮无归;若我今现前众人暨乎宇宙一切生灵,胡莫非茫冥弱丧之孤魂,贫穷孤露之孤儿哉?

四、佛教与孤儿院:夫救济胜义之孤儿,佛教出世三乘之事也;唯佛教之所能者也。救济通俗之孤儿,佛教人乘、天乘之事也,亦世教所共能者也。今既因吾人惑业深重,未能率九界有情得佛法菩提涅槃之益,隐盖天擎地之大丈夫相,效扶墙摸壁之婴儿行,与孔、墨、耶、回之徒,共营人天善业,以办此通俗孤儿院,则亦姑就通俗孤儿院之所善者言之耳。考通俗所云慈善事业,若赈灾、恤兵、保赤、济贫、施医、养老诸端,则有养无教;若办不收学费之小学校、半日学校、星期学校、夜学校诸端,则有教无养。或遍济以慈悲,未足增其智能;或稍开其智慧,未能尽其扶助;胥未若孤儿院之对于孤儿者,衣之、食之、医之、居之,尽其慈济,俾有以遂生于现在,复授以国民教育,益其智能,俾有以自立于将来也。故孤儿院者,实发挥智悲兼大之佛教本性于世界之最好场合也。

五、孤儿院与社会:广义之社会,小之以言一家庭,大之以言全世界,国群亦社会之一,不言可知。就消极方面言之,社会中何以有游民、流氓、乞丐、马骗、窃贼、强盗、淫娼、罪囚乎?虽由社会种种恶习相缘起,核其总因,则固在乎应受教育之时代,为孤贫所困而未能晋受相当之教育,造成其自立自治之能力,即令社会上减少其有害无利之分子也。抑已由游民乃至堕落为罪囚者,原因不一,且不久将离乎社会,虽救之亦鲜成就!而孤儿之堕落于将来,则纯由他人遗彼之困难迫成之,且其有害于社会者为日方长,吾人坐视彼无告赤子堕落为将来害群之马,实不仁之尤!坐视其害吾群于将来,不先设法以防止之,又不智之甚也!更就积极方面言之,不唯造就一孤儿,即令社会上增一能自立自治之人,且疢疾益智,孤孽者达,自古圣贤豪杰大都出于孤寒,唯其孤寒,故操心苦而虑患深,智术德业,乃日修月进,令儿童之长大于纵逸戏乐之家庭,其不逮育成于整齐严肃之孤儿院审矣!即佛法中之修行人,亦于苦谛为第一大师,则安知将来无德被群生、功垂万世之圣贤豪杰,由此甇甇孤儿中乎?六、佛教徒与孤儿院:夫佛教徒者,以宏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者也。以言宏法,则孤儿院与佛教之本性,既如此密符,可不力求发挥乎?以言利生,则孤儿院与社会之公益,既如此闳远,可不力求发达乎?今宁波佛教徒,既发心办此佛教孤儿院,当各尽其能力之所及,以维持扩充之,不待论矣!窃愿我东震旦土各省道县之佛教徒,皆发心组立佛教孤儿院,由佛教第一孤儿院乃至第几、第几十、几百、几千、几万亿孤儿院,林林总总,使大地无复孤贫失学之儿童,则社会之公益蒸蒸发达,佛教之本性亦稍稍发挥耳。有此人道以为之基,然后可以端心虑、趋菩提,救济胜义之孤儿,咸成无上正等正觉。(见觉书一期二期)

(附注)原题“宁波佛教孤儿院之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