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十月在台湾佛教讲演会讲──
一 佛教与吾人之关系
茫茫宇宙,譬如一大逆旅,吾人与万物并生此逆旅之中,要皆过客而已。逆旅未至销毁,即过客不绝来往。然逆旅依然存在,悠悠千古,一代一代之过客竟不知其何所归往?只少数所谓帝王、将相、圣贤、豪杰、名士、美人者,稍稍留其痕迹,供吾人之浏览凭吊。嗟夫!古人之迹在此,古人之真何往耶?虽然、吾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剽劫于无常急驶之流,犹落花之堕湍水,不容停驻,数十年之光阴,一瞥即逝,又将有后来之过客,以已往之客哀吾人矣。嗟夫!吾人自哀不暇,尚奚暇为古人哀乎!吾人在世,度一日即趋近死限一日,如牵赴屠场之豕,步步行近死地;生而不得不死,死又不得不生,随业流转,生死无已。夫生死之变亦大矣!吾浪死虚生,虚生浪死,竟不能稍稍自觉,稍稍自由,可不哀乎!不宁惟是,即在有生之域,数十年间,其本心谁不欲勉为善行以邀天福,亲悟真理以成圣智,达美满优胜之地位,获常住周遍之安乐者,故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顾牵摄于事势,颠倒于感倩,驰逐于名利,奔走于衣食,又鲜不丧失其本心,始诚实而卒流虚伪,始高尚而终就苟且,忘己而役乎物,昧因而骛乎果,甚乃习非胜是,积妄成性,亦何尝稍稍能自由能自觉乎?嗟夫!吾人于此逆旅之宇宙,既如盲人摸象,曾不能一睹其真相;即反之小己之志行,亦不能自主自遂,冥冥焉莫自知其所来,伥伥焉莫自知其所往,既无异乎禽兽之盲动,又宁免草木以同腐乎?嗟夫!人为万物之灵长,人为有理性之动物,人为有目的之动物,其真意义果安在乎?若竟不求吾人之真意义,而安于禽兽之盲动,草木之同腐,则谓之心死之人。“哀莫大于心死”,身虽未死,亦仅行尸走肉,而所谓人者,则早已失却矣。夫佛教者,即救度吾人之本心而活之者也。令人人发自心之智慧,悟自心之常乐,故吾人之自心,即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之阿弥陀佛也。令人人充自心之慈悲,致自心之宁静,故吾人之自心,即能仁寂默之释迦牟尼佛也。盖吾人固非不能遍知遍觉自由自主者,只以未得无上真正之道,安定其心志,立定其性命,故常为物欲所诱而生诸苦恼,常为环境所惑而生诸妄想;苦恼障碍,妄想流转,是以不能证如来智慧德相。夫吾人虽欲专一学,欲精一义,亦必心安志定,而后能有所成就。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此宗教与吾人之关系,所以甚深甚重,更无第二事能与相等也。然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非其余人天之邪宗,小教所致也。而宗教者,即皈依之义;皈依者,即皈向其心依止无上真正之道,心与道一之谓。无上真正之道,即是佛教,佛教即是佛、法、僧三宝。佛是能觉悟开示无上真正之道之人,佛法是佛觉悟开示之无上真正之道,佛法僧是信解行证无上真正之道之人。三宝之德,不可言量!吾人在茫茫苦海中,三宝为舟航;漫漫黑夜中,三宝为明灯;悠悠险道中,三宝为导师;冥冥旷野中,三宝为真宅;举要言之,三宝是吾人第一可依恃者,第一可崇拜者,亦是第一能觉悟吾人者,能救护吾人者!故吾人凡有心知灵觉者,皆有佛性,皆是佛子,皆应了解无上真正之佛道,信仰无上真正之佛教,皈依三宝以为安身立命之地。从之于哲理上转迷成悟,于伦理上转恶成善,于身心上转苦成乐,于世界上转凡成圣也。令更从宗教上、哲学上、科学上、伦理上、政治上、教育上等种种方面,与佛教皆比较而分别观察,令知究竟唯一佛教,为无上真正之道,故吾人皆应信解受持也!
二 宗教上之佛教观
甲、分别观
1.宗教上之缘起,三:一、人人皆有离苦恼而得安乐,免死亡而获常存,转浊恶而成净善,了诸法而明真性之本怀。二、众生自无始以来,有二种障:一、无明障;二、烦恼障。吾人既有前之本怀,复为二障所障,不能通达,遂生妄见而执妄法。三、有释迦牟尼佛大觉圣人出世,断除二障,得遂本怀。本其身之所崇,教示吾人以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一切法因缘生之一实相印印定诸法,令吾人了悟无常、苦、空、无我,得达其常乐我净之目的,遂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佛教──唯一正教起。
2.宗教上之要素,五:一曰信仰,他教有三:一、如信有天神上帝为宇宙唯一真宰等。二、如信世界万物、皆天上唯一帝主所造等。三、如信善恶苦乐罪福唯由上帝命令所支配等。佛教亦有三:一、实──体──佛,信一切法唯心,心真如觉性即佛。二、德──相──法,信一切法因缘生,诸法实相不可思议。三、能──用──僧,信因果不昧,缘起无尽,十方三世利益有情。
二曰心神,心神之界说者,他教则为鬼神:如世俗传说人之形躯死亡后,其心魂精魄或为鬼为神之类。天神:如婆罗门教、耶稣教、天主教、回回教等,不悟即心自性之真如体用,谓为天上之唯一真性等。灵魂:婆罗门教于三世轮回执灵魂说,耶稣教于人心死后执灵魂说。佛教则为心性:万物唯心,心本觉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心神之理论者,他教之有神者三:多神则拜动物、拜山川草木、拜门堂井灶等。一神则祠天主、祠上帝、祠大梵天、祠摩醯首罗天。神泛则以现存之万有皆神,观宇宙之闳渺悠久生寅畏心,于宇宙之真体生渴慕心等,皆谓之泛神教。无神者,如虚无断灭论等。佛教则宇宙惟心,物我无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三曰因果:因果无谬,罪福不亡,固宗教实践上一重要义。他教或有现在而无过未,或有过未而无现在,或有现在未来而无过去,或虽三世而偏执一端,不识因果之真相,唯佛能圆满证说三世之理。
四曰慈悲:凡宗教各有慈悲救世度人之义。粗观之,孔之仁,墨之兼爱,耶之博爱,似与佛之慈悲无别。然细密察之,佛教之慈悲,有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之三种,他教唯有生缘慈悲之小部耳。
五曰教主:凡宗教必有现实世界上人格最伟大之教主。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五洲万国有历史以来第一伟大人物,其降生尊贵之族、帝王之子,其出家壮盛之年,富乐之人,其修道六年苦行、成最正觉,其救世转大法轮、度无量众,故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乙、圆融观
上来依分别门观之,佛教如大海,他教如断港;佛教如赫日,他教如爝火;佛教如雪岳,他教如土阜;显然有其浅深胜劣高下之异。昔雅典大哲亚里陀大德曰:“吾虽甚爱吾师柏拉图,然不如吾爱真理。今吾于各教教主、教义亦如是,虽泛然莫不尊爱,而一经与佛教比较,则真相所存,彰明较著,不容为各教曲掩。虽然、佛教不特其尊无上,抑其大无外也。无外、则无对绝待,无待绝对则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而若邪若正若小若大若偏若圆无不融归佛心矣,兹更作一图表示如下。
佛法界圆融观
佛法界者,众生心是宗极,一心教示万法,法法绝待,唯是一心,心心圆融,遍含万法,夫是之谓佛教。牟尼现世,天人之师,轨范行业,乃宣教戒;教戒未足发智故,闻义学以穷理;义学未足证心故,修静虑以体真;静虑未足悟物故,广为无量方便法门以济众。夫至广为无量方便法门以济众,则群众所传诵持续之道术,又宁有不可融归乎佛法者哉?即如耶教崇拜宇宙唯一天主,佛亦称三千大千世界主。又耶教谓上帝创造世界,盖出于婆罗门教崇祀大梵天者之说,佛亦尝自称我即大婆罗门及大梵天。耶教不设形像,此亦佛教中之一种无相法门,金刚经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也。举此荦荦数端,余可类推而知矣。要之、宗教者贵乎上得其真,下能益民。益民之道,贵乎律仪清正,心行慈善。耶教上得其真与否,虽不敢知,然能勤修乎利益生民之业,未离人天之行,异乎回教之多近修罗法,及其余教淫、教杀、教盗诸不律仪教,以牛戒、自饿、投灰,诸苦行外道近于畜生、饿鬼、地狱者,其盛行乎世宜矣。虽然、地藏常居地狱,观音现身饿鬼,释迦尝为种种畜生以行菩萨道,则三恶趣法亦何尝非佛法乎?是故种种外教之法,入佛法中皆成佛法,但除其执,法本圆融,所谓“千流万派无辞让,始见归墟佛海深”。
三 哲学上之佛教观(另见)
四 种种相之佛教观
余初列题,本于哲学上之佛教观后,尚有科学上之佛教观,伦理上之佛教观,心理上之佛教观,政治上之佛教观,吾人崇信佛教之必要七篇。今以时间短促,故建立人心之三德性,显示佛法大意,演绎十种三法门以浑括说明之。
┌────────┬───────┬───────┬────────┐ │ │ ┌文 字│ ┌实 智│ ┌自 性│ │一、人心之三性德│般若┤观 照│解脱┤方 便│法身┤受 用│ │ │ └实 相│ └真 性│ └变 化│ ├────────┼───────┼───────┼────────┤ │ │ ┌闻 │ ┌摄 善 法│ ┌凡 夫│ │二、佛教之三圣学│慧┤思 │戒┤摄 众 生│定┤圣 人│ │ │ └修 │ └摄 律 仪│ └如 来│ ├────────┼───────┼───────┼────────┤
│ │ ┌转迷成悟│ ┌转恶成善│ ┌转苦成乐 │ │三、三 转 法 轮│初转┤ │二转┤ │三转┤ │ │ │ └转妄成真│ └转染成净│ └转凡成圣 │ ├────────┼───────┼───────┼────────┤ │ │ │ │人佛┐ │ │四、三 不 二 门│心物不二之实体│因果不二之定理│依正├不二之法界│ │ │ │ │生佛┘ │ ├────────┼───────┼───────┼────────┤ │ │ ┌科 学│ ┌法 理│ ┌政 治│ │五、人群之要素 │学术┤ │德行┤ │政教┤ │ │ │ └哲 学│ └伦 理│ └宗 教│ ├────────┼───────┼───────┼────────┤ │六、科学之三心理│知识 │感情 │意志 │ │七、人性之三同好│真 │善 │美 │ │八、中庸之三达德│智 │仁 │勇 │ │九、学校之 三 育│智 │德 │体 │ │十、国家之 三 权│立法 │司法 │行政 │ └────────┴───────┴───────┴────────┘
更一心三德,图示如下:
┌────────┬──────────────────────────┐ │ │ │ │ │ 般若 │ │第一、一心三德图│一心 法身 │ │ │ 解脱 │ │ │ │ ├────────┼────────┬────────┬────────┤ │ │ │ │ │ │第二、一心三德绝│一心 般若 │一心 解脱 │一心 法身 │ │ 待图 │ │ │ │ ├────────┼────────┼────────┼────────┤ │ │ 解 │ 般 │ 法 │ │ │ 般若 │ 解脱 │ 般若 │ │第三、一心三德绝│一 心│一 心│一 心│ │ 待圆融图 │ 法身 │ 法身 │ 解脱 │ │ │ 脱 │ 若 │ 身 │ ├────────┼────────┴────────┴────────┤ │ │ 般若 │ │第四、三德一心图│ 一心 法身 │ │ │ 解脱 │ └────────┴──────────────────────────┘
(出东瀛采真录)
(附注) 原文无题,今依意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