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藏要 » 藏要全文在线阅读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

关灯直达底部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略行品第二十七

  菩薩歡喜地 今已略說竟 菩薩住是中 多作閻浮王.

  常離慳貪垢 不失三寶念 心常願作佛 救護諸衆生。

  初地名歡喜已略說竟.諸佛法無量無邊是地爲本.若廣說亦無量無邊.是故言略

  說。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閻浮提勢力轉輪王.先世修習是地因緣故信樂布施無慳

  貪垢.常施三寶故不失三寶念.常念作佛救諸衆生.如是等善念常在心中。復次.

  若欲得出家 勤心行精進 能得數百定 得見數百佛

  能動百世界 飛行亦如是 若欲放光明 能照百世界.

  化數百種人 能住夀百劫 能釋數百法 能變作百身

  ********************

  能化百菩薩 示現爲眷屬. 利根過是數 諸佛神力故.

  已說初地相 果力淨治法 今當復更說 第二無垢地。

  果名得數百定見數百佛等.勢力名能化數百衆生。餘偈義先已說.不復解餘偈.今

  當復說第二無垢地。

  問曰.汝欲廣說菩薩所行法.初地義尚多.諸學者恐轉增廣則懈怠心生不能讀誦.

  是故汝今應爲不能多讀誦者略解菩薩所行諸法。答曰.

  菩薩所有法 是法皆應行 一切惡應捨  是則名略說。

  如上來諸品中所說能生能增長諸地法.如上諸品中說若於餘處說者皆應令生.

  菩薩過惡事皆應遠離.是名略說菩薩所應行.如法句中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

  淨其意是諸佛教。有一法攝佛道菩薩應行.云何爲一.所謂於善法中一心不放逸.

  如佛告阿難我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說.不放逸成佛世間無與等

  若能不放逸何事而不成。復有二法能攝佛道.一不放逸二智慧.如說.不放逸智慧

  ********************

  佛說是利門不見不放逸而事不成者。復有三法能攝佛道.一學勝戒二學勝心三

  學勝慧.如說.戒生上三昧三昧生智慧智散諸煩惱如風吹浮雲。復有四法能攝佛

  道.一諦處二捨處三滅處四慧處.如說.諦捨定具足得慧利清淨精進求佛道當集

  此四法。復有五法能攝佛道.一信根二精進根三[一]念根四定根五慧根.如說.信根精

  進根念定慧堅牢是法大悲合終不退佛道如人得五根能通達五塵如得信等根

  能通諸法相。復有六法能攝佛道.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如說.

  如所說六度降伏諸煩惱常增長善根不久當得佛。復有七法能攝佛道所謂七正

  法.信慚愧聞精進念慧.如說.欲得七正法當樂定精進除去七邪法能知諸功德是

  人能疾得無上佛菩提拔沒生死者今在安隱處。復有八法能攝佛道所謂八大人

  覺.少欲知足遠離精進念定慧樂不戲論.如說.若人決定心住八大人覺爲求佛道

  故除諸惡覺觀如是則不久[二]疾得無上道如人行善者必當得妙果。復有九法能攝

  佛道.所謂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堅心不貪不恚不癡.如說.具足於大忍大慈及大悲

  注:

  [一]原刻作禪定.今依麗刻改.

  [二]原刻此四字作能亦度人.今依麗刻改.

  ********************

  又能住於慧念及堅心中深心入無貪無恚癡善根若能如是者佛道則在手。復有

  十法能攝佛道所謂十善道.自不殺生不教他殺見殺心不稱讚見殺心不喜乃至

  邪見亦如是以是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說.不惱害衆生亦不行劫盜

  不婬犯他婦是三爲身業不妄語兩舌不惡口綺語不貪惱邪見是七口意行如是

  則能開無上佛道門若欲得佛者當行是初門。如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已應守護.守

  護已應增長。於一惡事從一轉增.亦應當知求佛道者於一惡法應疾遠離.所謂遠

  離放逸.如說.若人不能度生死險惡道是爲可訶責最是罪惡事雖樂於富樂而生

  貧賤家不能種善福爲人作奴僕皆由於放逸因緣之所致是故有智者疾遠如惡

  毒若未成大悲無生忍不退而行放逸者是則名爲死。復有二過應疾遠離.一貪聲

  聞地二貪辟支佛地.如說.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亦名一切失雖墮

  於地獄不應生怖畏若墮於二乘菩薩應大畏雖墮於地獄不永遮佛道若墮於二

  乘畢竟遮佛道佛說愛命者斬首則大畏如是欲作佛二乘應大畏。復有三過應疾

  ********************

  遠離.一憎諸菩薩二憎菩薩所行三憎甚深大乘經.如說.小智以小緣憎恚諸菩薩

  亦憎菩薩道亦憎大乘經不解故不信墮在大地獄怖畏大驚喚是事應遠離。復有

  四過應疾遠離.一諂二曲三急性四無慈愍.如說.自言是菩薩其心多諂曲急性無

  所容不行慈愍心是近阿鼻獄離佛道甚遠。復有五過應疾遠離.一貪欲二瞋恚三

  睡眠四調戲五疑是名五蓋覆心.如說.若人放逸者諸蓋則覆心生天猶尚難何況

  於得果若勤行精進則能裂諸蓋若能裂諸蓋隨願悉皆得。復有六過與六波羅蜜

  相違應疾遠離.一慳貪二破戒三瞋恚四懈怠五調戲六愚癡.如說.慳貪垢汙心破

  戒而懈怠無知如牛羊好瞋如毒蛇心亂如獼猴遠離諸善法不捨是諸恶是名恶

  菩萨生天爲甚難何況得佛道。復有七過應疾遠離.一樂多事務二樂多讀誦三樂

  睡眠四樂語說五貪利養六常欲令人喜七迷悶於道心隨愛行.如說.弊人樂事務

  樂多誦外經癡人樂睡眠樂共聚衆語雖願欲作佛而深著利養是恩愛奴僕迷悶

  於佛道如是諸惡人自言是菩薩。復有八法應疾遠離.一邪見二邪思惟三邪語四

  ********************

  邪業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如說.若有愚癡人行於八邪道學邪諸經法

  好隨逐邪師遠離八聖道深妙諸功德堅染著煩惱而或願菩提如是愚癡人欲度

  於大海捨好堅牢船抱石欲求度。復有九法應疾遠離.一不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二聞已不信三若信不受四若受不誦持五若誦持不知義趣六若知不說七若

  說不如說行八若如說行不能常行九若能常行不能善行.如說.癡人不欲聞無上

  正真道聞已不能信又不能誦持不知義不說不如所說行不能常善行無有念安

  慧如是愚癡人不堪得道果猶如罪惡人不得生天上。復有十過應疾遠離.所謂十

  不善道.如說.癡人於少時貪愛弊五欲捨離十善道行十不善道諸天樂在手而復

  自捨棄如貪小錢利而捨大寶藏。問曰.汝說無上道相時種種因緣訶罵空發願菩

  薩自言菩薩但名字菩薩.若是三不名爲菩薩者成就何法名爲真菩薩。答曰.

  非但發空願 自言是菩薩 名字爲菩薩. 略說能成就

  三十二法者 乃名爲菩薩。

  ********************

  若人發心欲求佛道自言是菩薩.空受名號不行功德慈悲心諸波羅蜜等是不名

  爲菩薩.如土城名寶城.但自誑身亦誑諸佛亦誑世間衆生。[一]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

  能發願是名真實菩薩.何等三十二.一深心爲一切衆生求諸安樂二能入諸佛智

  中三自審知堪任作佛不作佛四不憎惡他五道心堅固六不假僞結託親愛七乃

  至未入涅槃常爲衆生作親友八親疏同心九已許善事心不退轉十於一切衆生

  不斷大慈.十一於一切衆生不斷大悲十二常求正法心無疲懈十三勤發精進心

  無厭足十四多聞而解義十五常省己過十六不譏彼闕十七於一切見聞事中常

  修菩提心十八施不求報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處二十於一切衆生忍辱無瞋礙.

  二十一能勤精進修習一切善根二十二不隨無色定生二十三方便所攝智慧二

  十四四攝法所攝方便二十五持戒毁戒慈愍無二二十六一心聽法二十七一心

  阿練若處住二十八不樂世間種種雜事二十九不貪著小乘三十見大乘利益爲

  大.三十一遠離惡知識三十二親近善知識。菩薩住是三十二法能成七法.所謂四

  注:

  [一]下引寶積經普明會.又與瑜伽菩薩地相品對同.

  ********************

  無量心.能遊戲五神通.常依於智.常不捨善惡衆生.所言決定.事必皆實.集一切善

  法心無厭足.是爲三十二法爲七.菩薩成就此者名爲真實菩薩。

  分别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諸菩薩已得 具足於初地 欲得第二地 當生十種心。

  諸菩薩已得歡喜初地爲得二地故生十種心.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如人欲上樓

  觀要因梯而上。問曰.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答曰.

  直心堪用心 輭伏寂滅心 真妙不雜貪 快大心爲十。

  諸菩薩已具足於初地欲得第二地生是十方便心.一直心二堪用心三柔輭心四

  降伏心五寂滅心六真妙心七不雜心八不貪心九廣快心十大心。直心者離諂曲.

  離諂曲故心轉柔輭.柔輭者不剛強麤惡.菩薩得是柔輭心生種種禪定亦修集諸

  善法觀諸法實相心則堪用.心堪用故生伏心.伏心者善能降伏眼等諸根如經中

  說何等是善道所謂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以降伏六根故名爲伏心.心已降伏

  ********************

  則易生寂滅心.寂滅心者能滅貪欲瞋恚愚癡等諸煩惱先伏心已遮令寂滅.復有

  人言得諸禪定是名寂滅心如經說若人善知禪定相不貪其味是名寂滅心.得寂

  滅心已必生真妙心.真妙心者於諸禪定神通所願事中如意得用譬如真金隨意

  所用。行者旣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爲守護是心故樂生不雜心.不雜心者不與在

  家出家從事.是人作是念我得如是等心皆由禪定力故.以是諸心當得第二地等

  無量利益若與衆人雜者則失此利.何以故.若人與衆人雜行則眼等六根或時還

  發諸不善法.何以故.親近可染可瞋可癡法故諸根發動煩惱火然煩惱火然故則

  失此利.見此等過故生不雜心不應與在家出家者雜行。是人得是不雜心已次生

  不貪心.不貪心者於在家出家人中所謂父母兄弟和上師長等不生貪著.作是念

  若我於在家出家生貪著者必當來往問訊我則何有不雜心耶.是故我欲令諸禪

  定等利住不雜心者當於在家出家捨貪著心。問曰.菩薩法不應捨衆生不應生捨

  心.[一]如助菩提中說.菩薩初精進所有方便力應令諸衆生住於大乘中若人教恆沙

  注:

  [一]勘同菩提資糧論卷三.

  ********************

  衆生住羅漢不如教一人住大乘爲勝若人少勢力不堪發大乘次當教令住辟支

  聲聞乘若人不堪住辟支聲聞乘應教此衆生令行福因緣不任住三乘不堪人天

  樂常以今世事隨而利益之若有諸衆生不受菩薩利於此不應捨應生大慈悲.汝

  云何言菩薩得不雜心生不貪心.若菩薩不貪衆生則爲捨離何能度耶。答曰.應隨

  順菩薩道行捨心.何以故.是人因捨心生廣快心.作是念我若捨是衆鬧當得禪定

  因禪定生妙廣快法.得是法已其後則能利益衆生勝今千萬倍.是故爲多利益衆

  生少時捨心權捨衆鬧當得禪定五神通等利益衆生.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菩薩

  爲得大心而作是念大人樂大利益故不存小利.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隨而修

  學應如是勤加精進爲大利益所謂諸禪定神通滅苦解脫等.是故汝說非也。問曰.

  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何故復說菩薩欲得二地生於十心。答曰.初地雖有此法未

  得深樂未有堅固.在此地中心常喜樂轉深堅固堪任施用.是故汝難非也。問曰.若

  深樂堅固此法者得何果事。答曰.

  ********************

  若其一時得 深樂堅固心 更不復用功 如使常隨逐。

  如使一時生常隨逐人.菩薩如是一時得深樂堅固心已卽常隨逐更不須用功而

  生.若以少因緣便生.何以故.根深入故莖節相續。問曰.若菩薩得是十種心得何等

  果。答曰.

  若得是諸心 正住第二地 具三種離垢 惡業及煩惱。

  若菩薩得是直等十心卽名住第二菩薩地.一離垢者地名也.二離垢者於此地中

  離十不善道罪業之垢.三離垢者離貪欲瞋恚等諸煩惱垢故名爲離垢。復次離垢

  義者.

  菩薩住此地 自然不行惡 深樂善法故 自然行善道。

  問曰.十[一]不善道自然不作.自然行十善道.此二種道幾是身行幾是口行幾是意行。

  答曰.

  身意各三種 口四善亦爾 略說則如是 此應當分别。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不善身行有三種所謂奪他命劫盜邪婬.不善口行四種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

  善意行三種貪取瞋惱邪見.善身行亦有三種離奪命劫盜邪婬.善口行亦四種離

  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善意行有三種不貪取不瞋惱正見。身口意業道是善不善.

  應須論議令人得解。初奪命不善道者所謂有他衆生知是[一]衆生故行惱害因是惱

  害則失夀命起此身業是名初奪命不善道.離此事故名爲離奪命善行.劫盜者所

  謂屬他之物知是物屬他生劫盜心手捉此物舉離本處若劫若盜計是我物生我

  所心是名劫盜行.離此事者名爲離劫盜善行.邪婬者所有女人若爲父母所護親

  族所護爲姓所護世法所護戒法所護若他婦知有鞭杖惱害等障礙於此事中生

  貪欲心起於身業或於自所有妻妾若受戒若懷妊若乳兒若非道是名邪婬.遠離

  此事名爲善身行.妄語者覆相覆心覆見覆忍覆欲知如是相而更異說是名妄語.

  遠離此事名爲遠離妄語善行.兩舌者欲離别他以此事向彼說以彼事向此說爲

  離别他故和合者令别離别離者則隨順樂爲别離喜别離好别離是名兩舌.離如

  注:

  [一]此字依麗刻加.

  ********************

  此事名爲遠離兩舌善行.惡口者世間所有惡語害語苦語麤語弊語令他人瞋惱

  是名惡口.遠離此事名爲離惡口善行.散亂語者非時語無利益語非法語無本末

  語無因緣語是名散亂語.遠離此事名爲離散亂善行.貪取者屬他之物他所欲他

  田塢他財物心貪取願欲得.於此事中不貪不妒不願欲得是名不貪善行.瞋惱者

  於他衆生瞋恨心礙心發瞋恚作是念何不打縛殺害是名瞋惱.離如此事名爲無

  瞋惱善行.邪見者言無布施無有恩報善惡業無果報無今世無後世無父母無沙

  門婆羅門能知此世彼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邪見.正見者爲有施有恩報有

  善惡業報有今世後世世間有沙門婆羅門知此世後世了了通達自身作證是名

  正見善行.是菩薩如是入正見道。

  [一]善道不善道 各二十分别 知何處起等 十二種分别。

  菩薩於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種種别相知二十種分别.又於是二十種分别善知從

  何處起等十二種分别。於此十不善道中有二十種分别.所謂不離奪他命罪一是

  注:

  [一]以下旁論.據智論二十三所說.此處仍用迦旃餘部毗曇法門.非大乘實義也.

  ********************

  不善.二欲界繫.三有漏.四非心數法.五心不相應.六不隨心行.七或共心生或不共

  心生.何等共心生實有衆生知是衆生以身業故奪其命是名共心生.云何名不共

  心生若人欲殺衆生捉持牽挽撲著地已然後能死是名不共心生.又身不動口不

  言但生心我從今日當作殺衆生者如是奪他命罪是名不共心生.又是不離奪他

  命者若睡若覺常積習增長亦名不共心生.八或色或非色.初共心生殺罪是色第

  二殺罪第三第四非是色.九或作或非作.有色是作餘者無作.十或有緣或無緣.色

  是有緣餘者是無緣.問曰.是心爲有緣爲無緣.答曰.非有緣.問曰.若心非有緣身不

  動口不言時但心生念我從今日當作殺衆生者如是罪業云何名爲非緣.答曰.若

  殺罪是心則應有緣今實殺罪非是心.若心是殺罪卽是身業而心實非身業.是故

  殺生罪不名有緣.但殺生罪共心在身中生以是無作故言非緣.十一是業.十二非

  業相應.十三不隨業行.十四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無異但除心與思共

  生爲異.十五非先世業報.十六不可修.十七應善知.十八應以慧證不以身證.十九

  ********************

  可斷.二十可知見。不離刼盜罪不離邪婬罪不離妄語罪中但[一]一共心生二不共心

  生.一有色二無色.一作二不作.一有緣二無緣.餘如殺中說。不離兩舌不離惡口亦

  如是。不離散亂語或不善或無記.從不善心生是不善從無記心生是無記.或欲界

  繫或色界繫.欲界繫者以欲界身心散亂語是欲界繫色界繫亦如是.餘如妄語中

  說。貪取欲界繫.是有漏.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心共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相

  應.非隨業行.非共業生.非先世業報除因報.非可修.應善知.應以慧證身證.可斷.可

  見知。瞋惱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纏所攝名心相應使所攝名心不相應.隨心行不

  隨心行亦如是.共心生不共心生.有覺衆生與心共生無覺衆生不與心共生.如心

  相應隨心行共心生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亦如是.如心不相應不隨心行不共心

  生業不相應不隨業行不與業共生亦如是.餘分别如貪取中說。如瞋惱邪見亦如

  是。十善道中離奪他命是善性.或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離奪他命是欲界繫

  非三界繫者學無學人八聖道所攝離殺生正業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繫是有漏

  注:

  [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

  ********************

  非三界繫是無漏.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何等是共

  心生如行人見蟲而作是念我當身業遠離不傷害是名離奪命善行共心生.何等

  是離殺生善不共心生有人身不動口不言但心念從今日不殺生是名不共心生.

  又有人先遠離殺生若睡若覺心緣餘事於念念中不殺生福常得增長亦不共心

  生.或是色或非色一是色二非色.一是作二非作.一有緣二無緣.是業.非業相應.不

  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如共心生不共心生除生心與思爲異.非先業報除

  因報.可修.應善知.以身證慧證.有漏則可斷無漏不可斷.可知見亦如是。離劫盜離

  邪婬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亦如是。離散亂語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

  界繫者以欲界身心離散亂語色界繫亦如是不繫三界者如不殺中說.或有漏或

  無漏.有漏者繫無漏者不繫.餘如離妄語中說。不貪取者是善性.或欲界繫或非繫

  三界.欲界繫者欲界凡夫不貪取及賢聖不貪取善行是欲界繫非三界繫者諸賢

  聖不貪取無漏善行是.或有漏或無漏.欲界繫是有漏不繫三界是無漏.是心數法.

  ********************

  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

  報.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見知亦如

  是。離瞋惱是善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不繫三界.欲界繫者欲界不

  瞋惱善根餘二界亦如是不繫者餘不繫是.或有漏或無漏.繫三界者是有漏餘是

  無漏.心數法.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與纏相違不瞋善根與心相應與使相違不瞋

  善根與心不相應.隨心行共心生亦如是.無色.無作.或有緣或無緣.心相應是有緣

  心不相應是無緣.非業.或與業相應或不與業相應.或隨業行或不隨業行或共業

  生或不共業生亦如心說.非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

  斷無漏不可斷.可見知亦如是。正見是善性.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無色界繫或非

  三界繫.欲界繫者若凡夫若賢聖欲界念相應正見是色無色界亦如是不繫三界

  者聖賢無漏正見.或有漏或無漏.三界繫是有漏不繫是無漏.心數法.心相應.隨心

  行.共心生.無色.無作.有緣.非業.業相應.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報除因報.可以身證

  ********************

  慧證.或可斷或不可斷.有漏可斷無漏不可斷.可見可知亦如是。是名善等二十種

  分别。從何起等十二論者.一從何起二起誰三從何因起四與誰作因五何緣六與

  誰作緣七何所緣八與誰作緣九何增上十與誰作增上十一何失十二何果。殺罪

  從何起者從三不善根起又從邪念起又隨以何心奪衆生命從是心起.起誰者從

  殺罪邊所有諸法已生今生當生是.因緣亦如是.何所緣者緣衆生又因何心奪衆

  生命亦緣此心.與誰作緣者因殺罪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法緣於

  殺生罪.何失者今世惡名人所不信等.何果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及餘惡

  處受苦惱報.增上與誰增上者如從何處起中說。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

  貪取瞋惱邪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劫盜罪緣所用物.邪婬緣衆生.妄語兩舌惡口

  散亂語緣於名字.貪取緣所用物.瞋惱緣衆生.邪見緣名字.餘殘亦如上。不殺生從

  三善根起又從正念起又隨以何心離殺生從是心起.起誰者從是法所有諸法若

  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因緣亦如是.所緣者緣於衆生.與誰作緣者因是不殺生邊

  ********************

  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緣於不殺生.增上者諸善根增上正念亦增上隨

  以何心不殺生是心亦增上.與誰作增上者於是不殺生邊所有諸法若已生若今

  生若當生.何利益者與殺罪相違是名爲利.何果者與殺生相違名爲果。不劫盜邪

  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不貪不恚正見亦如是.但所緣有異.不劫盜緣所用物.不

  邪婬緣衆生.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散亂語緣名字.不貪取緣所用物.不瞋惱緣

  衆生.正見或緣名字或緣義.有漏緣於名字無漏緣於義。是菩薩於善等論及起等

  十二論行十善道應如是分别知。又知

  七種不善處 以貪瞋癡生 及四問分别 業衆生各二。

  是菩薩知七不善業道以貪恚癡生而分别於世.又知七種不善業中四問分别。是

  殺罪或從貪生或從瞋生或從癡生.從貪生者若人見衆生生貪著心從是因緣受

  用好色聲香味觸或須齒角毛皮筋肉骨髓等是人生如是貪心故奪他命是名從

  貪心生殺罪.若人瞋心不喜殺衆生是名從瞋生.若人邪見不知後世善惡業殺衆

  ********************

  生是名從癡生殺罪.或以爲福德故或欲使度苦故而殺如西方安息國等復有取

  福德因緣故殺以是殺業因緣故欲得生天如東天竺人於天寺中殺生以此事故

  生天上是名從癡生。復有人以貪心故取他物作是念以我當隨意得好色聲香味

  觸是名從貪生.復有人以瞋心不喜彼人故劫盜財物欲令其惱是名從瞋生.復有

  人邪見不知果報劫盜他物是名從癡生.如諸婆羅門說世間財寶皆是我物我力

  弱故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若我取者自取其物無有過罪以如是心劫奪他物者

  是亦從癡生。若人貪著色因緣故而邪婬是名從貪生.若人瞋不喜作是念是人犯

  我母婦姊妹女等我亦還以婬事汙彼母婦姊妹女等是名從瞋生邪婬.若人邪見

  不知果報而故犯者是名從癡生.如有人言人中無有邪婬何以故女人皆爲男子

  故生如餘所用物各有所須若與從事無邪婬罪以是心作婬欲者是名從癡生。如

  劫盜罪妄語亦如是.爲貪財故妄語是名從貪生.爲欲誑彼令得苦惱是名從瞋生.

  邪見不知業果報故妄語是名從癡生。兩舌惡口散亂語亦如是。三不善道則是根

  ********************

  本.從是分别生七種身口業果報。問曰.不離殺生皆是殺生罪不.若殺生罪皆是不

  離殺生耶。答曰.有不離殺生卽是殺生罪.有不離殺生非殺生罪.何等是不離殺生

  卽是殺生罪.若有衆生知是衆生故殺奪命起身業是名不離殺生亦是殺生罪.何

  等是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此人先雖作殺因緣而衆生不死又身不動口不說但心

  念我從今日當殺衆生是名不離殺生非殺生罪。是二問分别爲四種分别.所謂善

  不善各二種。

  不但善不善 身心二種業 亦復應當知 更有餘分别。

  除身殺生劫盜邪婬餘殘打縛閉繫鞭杖牽挽等但不死而已如是不善身業非奪

  命等所攝.善中迎送合掌禮拜恭敬問訊洗浴按摩布施等善身業非不殺生等所

  攝.意業中除貪取瞋惱邪見餘所有不守攝心諸結使等不善法.又意業中除不貪

  取不瞋惱正見餘善守攝心信戒聞定捨慧等善法。

  七業亦業道 三業道非業。

  ********************

  殺生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七是業卽業道.貪取瞋惱邪見是業道非業.

  此三事相應思是業。問曰.前七事何故亦是業亦是業道。答曰.習行是七事轉增故

  至地獄畜生餓鬼以是故名爲業道.是七能作故名業。三是業道非業者是不善業

  根本.以是故名三業道非業。善中亦如是.所謂離殺生劫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散

  亂語亦業亦業道.餘三不貪不取不瞋惱正見是業道非業.此三相應思是業。問曰.

  前七事何故是業亦業道。答曰.常修習此事故能至人天好處名爲道.是七能作故

  名爲業。問曰.餘三何故但業道非業耶。答曰.三是諸善業根本.諸善業從中行故名

  爲業道非業。復次.

  戒法卽是業 業或戒非戒 業及於業道 有四種分别。

  身口業是戒.意業是業非戒。業及於業道四種分别者.有業非業道.有業道非業.有

  業亦是業道.有非業非業道。業非業道者.三種不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手拳鞭

  杖等.及三種善身業業道所不攝所謂迎送敬禮等.是三善不善業非業道所攝.或

  ********************

  有人言亦是業道.何以故.是二業或時至善惡處故名爲業道.以不定故不說業道。

  業道非業者.後三不善及三善是煩惱性故非業.能起業故名爲業道.三善是善根

  性故非業.能起善業故名爲業道。亦業亦業道者.所謂殺生不殺生等七事是。非業

  非業道者.餘法是。

  復次.

  菩薩初地邊 以三種清淨 安住十善道 則生決定心。

  是菩薩於第二地中了了分别知如是十善十不善道.知已以三種清淨住十善道.

  所謂自不殺生不教他殺於殺生罪心不喜悅乃至正見亦如是。問曰.菩薩初地中

  已住十善道.此中何故重說。答曰.初地中非不住十善道.但此中轉勝增長.以三種

  清淨故.先初住中雖作閻浮提王不能行此[一]三種清淨.是故此中說三種清淨。菩薩

  住是二地知如是分别諸業生決定心。

  世所有惡道 皆十不善生 世所有善道 因於十善生。

  注:

  [一]原刻作二.今依麗刻改.

  ********************

  世間所有惡道者所謂三種地獄道熱地獄冷地獄黑地獄.三種畜生道水行畜生

  陸行畜生空行畜生.種種鬼道有飢餓鬼者食不淨鬼者火口者阿修羅夜叉等.皆

  由行十不善道有上中下因緣故.出世間所有善道若天若人皆由行十善道生.三

  界所攝天有二十八.人者四天下人是。如是決定知已作是念我欲自生善處亦令

  衆生生於善處.

  是故我自應 住於十善道 亦令餘衆生 卽住此善道。

  若生善處若生惡處皆屬十善不善道.我知是世間諸業因緣有無有定主.是故我

  應先自行十善道然後令諸衆生亦住十善道。問曰.何以故要先自住十善道後乃

  令他住耶。答曰.

  行於惡業者 令他善不易 自不行善故 他則不信受。

  若惡人自不行善欲令他行善者則爲甚難.何以故.是人自不行善他人不信受其

  語.如偈說.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他善若自不寂滅不能令他寂以是故汝當先自行

  ********************

  善寂然後教他人令行善寂滅.是菩薩當如是行善法。

  從阿鼻地獄 乃至於有頂  分别十業果 及其受報處。

  當如是正知下從阿鼻地獄上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是善不善種種業受果報處.

  於中習修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獄.小減生大炙地獄小減生小炙地獄小減生

  大叫喚地獄小減生小叫喚地獄小減生僧伽陀地獄小減生大陌地獄小減生黑

  繩地獄小減生活地獄小減生劍林等.小眷屬地獄中亦應如是轉小分别.行中十

  不善道生畜生中.畜生中亦應轉少分别.行下不善道生餓鬼中。如是總相說是中

  應廣分别差别.有諸阿修羅夜叉生鬼道中.有諸龍王生畜生中所受快樂或與諸

  天同.是諸衆生以不善因緣故生.生已受善業果報。行最下十善道生閻浮提人中

  在貧窮下賤家所謂旃陀羅邊地工巧小人等.轉勝生居士家轉勝生婆羅門家轉

  勝生刹利家轉勝生大臣家轉勝生國王家.於十善道轉復勝者生瞿陀尼轉勝生

  弗婆提轉勝生鬱單越轉勝生四天王處轉勝生忉利天燄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 

  ********************

  習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於是中亦應種種分别小大差别.如人中小王大王

  閻浮提王轉輪聖王.四天王處有四天王.忉利天中有釋提桓因. 燄摩天上有須燄

  摩天王.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化樂天上有善化天王.他化自在天上有他

  化自在天王。過是以上要行禪定思得生上界。問曰.若以禪定思得生上界者.何以

  故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故得生。答曰.雖修禪定生色界無色界.要

  當先堅住十善道然後得修禪定.以是故彼處以十善業道爲大利益.以是故說乃

  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皆以十善道因緣故得生。所以者何.先行清淨十善道離欲修

  初禪下思得生梵衆天修初禪中思生梵輔天修初禪上思故得生大梵天.修二禪

  下思生少光天修二禪中思得生無量光天修二禪上思得生妙光天.修三禪下思

  得生小淨天修三禪中思故得生無量淨天修三禪上思得生遍淨天.修四禪下思

  故生阿那婆伽天修四禪中思故生福生天修四禪上思故生廣果天.修無想定中

  思得生無想天.以無漏熏修四禪下思故生不廣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不

  ********************

  熱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喜見天以無漏熏修四禪勝思故生妙見天以無

  漏熏修四禪最上思故生阿迦膩吒天.修虚空處定相應思得生空處天修識處定

  相應思得生識處天修無所有處定相應思得生無所有處天修非有想非無想處

  定相應思得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天.是名生死世間衆生往來之處。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