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佛学家常说佛学包含心理学,如如来藏宗的心理学,即《楞伽经》与《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以一心分为“真如”、“生灭”二门。真如是真心,即如来藏心之实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有差别的。生灭之心,有差别相,差别由妄念而生。若离妄念,而观“无念”,则仍为真如。真如生灭,本非二物,由觉、不觉而生分别。
又如般若宗的心理学,即天台宗所讲的“一心三观”法门。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总之此宗对心理现象不重分析,但说一切心行俱是虚妄。只有法相宗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分析很详,和内省派心理学确实相似。
按照唯识论的分析,心法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前五识是依眼、耳、鼻、舌或身发生出来的知识。至第六识,与普通心理学所谓意识略同。
此种意识又分两种:一、独头意识,乃于离开五官感觉之后单独构成,略似心理学所说的“想象”;二、同时意识,乃依前五识之一或多与第六识同起作用。人类平常能觉察到的识,多半是第六识,如各种思想、感情等心理作用,这都是第六识的功用。但要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境,非同时意识不可。
第七识名末那,末那是梵语“意”,此即是意识(第六识)的根,犹如眼、耳等为前五识之根一样。末那又即是“恒审思量”的意义。“恒”是经常不断,“审”是决定不惑。第七识经常执第八识为“我”,因而发生我贪、我痴、我见、我慢(我慢是唯我至上)的“四惑”,要去惑须从第六识用功,消灭我执。
第八识名阿赖耶,意义是“藏”。此识能将各种经验保藏无失,遇有机缘,即可复现,通常所有记忆想象的功能,就亏了有保藏作用的第八识才发生的。第八识不但能知,而且能变,有情(有情即动物)生命本身即第八识,此第八识内变根身(生命本身),外变器界(器界是根身所依止之处,即本身之表面形躯,器界又指前六识镜像所依之本质,即山河、大地等器世间,亦即康德所称“物自体”)。器世界山河、大地,除各人各动物之身外,纯粹是各个有情第八识所共变。这样,客观世界虽在同时六识之外,但仍在第八识之中,不离识而存在。所以说“万法唯识”。
又,各识各有“相分”、“见分”的分别。相分是所知的对象,见分是能知的作用。根身器界乃第八识相分,依此相分同时即有了知相分之见分,即“第八识见”。前面说第七识取第八识执为“自我”,即取“第八识见”执为自我。至第七识我执破除时,第八识方得舍弃藏识的名称,转成大圆镜智。前讲第八识变,其实是指依八识中所藏的种子(各种的潜能或潜势力)而变。
个人虽死,世界虽灭,一切法之种子,仍可保持不失而继续存在。各人心识死时似断,其实仍不断,但在平常经验未易见到,须经戒、定、慧破脱了无明,得无分别智极显明之智慧才能见到云。由此看来,佛教心理学颇为神秘,并不是和普通心理学相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