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发作是两种焦虑障碍的特征,不伴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和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不伴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without agoraphobia)的患者至少有过一次惊恐发作并担心再次发作。患者可能会担心惊恐发作的意味(“我是不是得了心脏病”“我失神了吗”),惊恐发作的反应也不一样,如每次发作后去看医生。不伴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的患者不会因为担心惊恐发作而回避某种情境(开车、购物、乘公共汽车)。
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with agoraphobia),惊恐发作也是其核心特征。场所恐惧症(字面意思是“害怕商场”)是指害怕惊恐发作时无法逃离或求助困难的公开场所或情境。患有场所恐惧症的人,避免去一些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饭店、教堂、剧院、体育场馆,避免乘公共汽车、汽车或飞机,避免通过桥梁或穿越隧道。只有当他们和他们信赖的人在一起或携带如惊恐发作的话可用的某些物品(如一瓶水)时,他们才有可能会进入这些情境。最极端的情况是患有场所恐惧症的人拒绝出门。
一个相关情况是无惊恐障碍病史的场所恐惧症(agoraphobia without history of panic)(见“DSM-IV-TR:惊恐障碍与场所恐惧症”),意思是人们害怕或避免去公共场所,但却从来没有惊恐发作。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害怕的是突然的能力丧失或出现极端尴尬的身体状况,如头晕或坠落感、大小便失禁或呕吐(APA,2000)。通常,这些症状至少没有在公共场所发生。由于患有这种障碍的人很少寻求治疗,因此也很少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
DSM-IV-TR 惊恐障碍和场所恐惧症
不伴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 反复出现难以预料的惊恐发作之后一个月内含:①持续担心再次发作;②担心发作的意义和结果(例如担心失去控制、得心脏病、“发疯”);③与发作有关的行为改变(去看医生或急诊)。
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 反复出现难以预料的惊恐发作之后一个月内含以下至少一项:①持续担心再次发作;②担心发作的意义和结果(例如担心失去控制、得心脏病、“发疯”);③与发作有关的明显行为改变(去看医生或急诊)并伴有场所恐惧。
无惊恐障碍病史的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的出现与担心自己有惊恐样症状(如眩晕、呕吐)有关,但个体没有惊恐障碍。
资料来源: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ext Revision,Fourth Edition,(Copyright 2000).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在总人口中,不伴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3.7%)是本节3种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大约有1%的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1.4%的无惊恐障碍病史的场所恐惧症(Kessler et al.,2005)。惊恐障碍在儿童中很少见,在青少年中稍微多一点。这种疾病通常起病于成年早期(McNally,2001)。超过94%的伴有及不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患者会寻求治疗(Kessler et al.,2006)。这很重要,因为没有治疗症状就很难消退。在没有症状的时期,很多人在一年内复发。尽管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但只能使惊恐发作减少但不会消失。在接受药物治疗5年后,85%的人不再有惊恐障碍,但62%的人偶尔还会有惊恐发作(Andersch et al.,1997)。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经历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在不同的文化中,症状的表现不同。本书前面介绍的Ataque de nervios是一个带有鲜明文化色彩的惊恐障碍。另一个是睡眠麻痹,非裔美国人比白人的发病率要高(Paradis&Friedman,2005)。睡眠麻痹是入睡或醒来之前暂时的麻痹状态。患者可以睁开眼睛看到周围的事物,但是不能移动身体(Cheyne,2005)。这时常常会出现生动而可怕的体验被称为入睡前(在觉醒和睡眠之间的状态)或醒觉前(在睡眠和觉醒之间的状态)幻觉。睡眠麻痹通常与如贫困、失业等环境压力有关,并在患有睡眠障碍的人中更为常见(见第12章和第14章)。尽管在美国,睡眠麻痹的发病率有着种族/民族的差异,但这种病似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来自几内亚比绍、荷兰、摩洛哥和苏里南以及在其他地方的人都会出现(deJong,2005)。
除了焦虑,伴有及不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患者还常常感到悲伤和抑郁,这部分是由于他们的焦虑限制了他们的社会功能(Stein et al.,2005),包括工作和社交能力。约50%的惊恐障碍患者要靠经济援助,通过失业、残疾、福利或社会保障金(Goisman et al.,1994)。患有惊恐障碍及第二种障碍如抑郁症、进食障碍或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有自杀念头或自杀尝试(Khan et al.,2002;Warshaw et al.,2000)。多数研究者认为,第二种障碍的存在增加了自杀行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