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看好看的东西,因为视觉上的舒适和宽慰,确实能促使一个人的心情好转。人人都不爱看难看的东西,因为无论是恶心的还是凶残的,都会让一个人的心情变糟糕。
小婴儿如果经常能够看到父母的笑容,会变得性格开朗,容易开心、爱笑,这些都源自于不断积累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长大以后,眼睛看到的不会每每都是父母温柔的笑容,还会看到很多让自己不高兴的负面的东西。而且,年纪大起来也不会单一满足于父母的笑容,还会拥有更多的视觉需求,比如美人(包括男和女)、美景、艺术品以及能引发美好幻想的东西(比如钞票)。不过,有两条规律是不会打破的:一是从东西的角度讲,所见之物一定是良莠俱存,本事再大的人也不能掌控;二是从看东西的人的角度讲,一定是喜欢看喜欢的,不喜欢看不喜欢的。
所以,如果行为人愿意看,说明他喜欢;如果他视线躲开了,说明他不喜欢。
3.1.1 神奇的瞳孔
图3-1 瞳孔
在测谎(实验)中,瞳孔实验可以强有力地证明这一点。瞳孔是虹膜(也就是常说的黑眼球,当然,不同人种的虹膜颜色是多样的)中间的一个漏洞(真的是“孔”!),负责把光线透入到视网膜上。其生理功能是光线变强的时候,瞳孔就会缩小,以防过强的光线刺激视神经;光线变弱的时候,瞳孔会放大,尽量让更多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以获得清晰成像。这两种变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但人类却无法感知,因为所有缩放动作都是由控制虹膜的平滑肌来完成的,而平滑肌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能主观进行控制。如图3-1。
有意思的是,随着进化的演进,人的瞳孔反应也变得更加复杂和高级。实验证明,人在看到喜欢的东西时,瞳孔会放大,比如色男看到性感美女,或者赌徒看到一手好牌,以保证多看一些美好的景象;而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时,瞳孔则会缩小,比如观看血淋淋的外科解剖手术,或者肮脏污秽的泔水,以尽量避免受到负面刺激。
不动声色的高手可能只会产生瞳孔的变化,其他部分泰然自若。但普通人不只有瞳孔变化,还会同步配合更加明显的行为,例如看见美女肯定眼睛睁大、口水横流;看见飘荡的白床单,早就紧闭双眼、高声尖叫。
这就是视觉应激反应的规律之一。
3.1.2 视线转移
讯问或者谈话取证的过程中,嫌疑人也会试图通过改变视线来改变自己的心情。
当嫌疑人遇到刺激源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愧疚、心虚、尴尬或者恐惧时,往往会将视线从提问的人或者其他刺激源(如案发现场照片)上移开,转而看其他地方,甚至转移方向之后对焦失调,短暂失去心理防御能力。对他来说,如果继续观看负面刺激源的话,会造成负面情绪不断积累,让自己更加难受。即使测试环境中没有美女、钞票这样的好东西可看,但只要不再看到这些令人不悦的刺激源,总会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
这就是视觉安慰反应。因为视线的转移,安慰自己的心情。不一定要到罪恶感或者恐惧感那么强烈才会出现视线转移,即使是没兴趣或者不在意,也会使用视线转移,来让自己不那么无聊。
视觉安慰反应的逃离没有一定的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共同之处是把视线从负面刺激源上移开。因此,这个反应最重要的是一组搭配:负面刺激源+视觉逃离的搭配。常见的有如图中所示的几种方向(如图3-2、图3-3、图3-4、图3-5)。
图3-2、图3-3、图3-4、图3-5 视觉逃离
视觉安慰的另外一种表现是看向能使被测试人感觉舒适的目标。
如果测试环境中有这样的目标,比如亲人,那么被测试人在受到负面刺激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望向对方。这样的反应在法庭审判的时候经常发生,被质询的人可能会在听到负面质询和审判结果的时候,转头看看自己的律师或者观众席中支持自己的人,寻求心理上的舒适。
视觉安慰反应的出现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意义。在应激之下进行转移,说明负面刺激源有效,被测试人对刺激源持否定态度,常见的有愧疚、恐惧、厌恶等。一旦这样的反应出现,则可以判定当前的刺激源是用于分析其内心真实想法的有效线索。
3.1.3 说谎的人会不会出现视觉逃避?
一直以来,“说谎的人会不会出现视觉逃避”这个问题也是心理学家们争相验证的一项内容。美国的某位学者还特意通过电视剧将自己研究的结论表达出来,他认为“人说谎的时候并不像传说中那样会出现视觉逃避,而更多地会看着对方,以便观察对方的反应(是否相信了谎言)”。
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统一的结论。
人的多样性决定了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也一定是多样性的。大多数人临时编造谎言,怕被对方看出来或者戳穿,都会在受到有效刺激(比如质询)的时候,出现视线转移,符合我们所总结的规律。如图3-6。
图3-6 视线转移
但是,如果行为人是有备而来的呢?如果他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要说谎呢?
图3-7 视觉关注
他会有计划地实施预先制定好的计划,他会希望看到自己的谎言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希望观察到提问人的反应,进而做出下一步欺骗的努力,甚至在他认为自己得手之后,会乐于见到自己的对手被欺骗时的有趣样子。这类人即使面对对方的提问,也不会感到意外,不论提问是否在他的预料之内,都可以镇定地思考和应答,进而让提问人逐步走进自己设下的复杂圈套,然后笑眯眯地看着对手被自己搞定。如图3-7。
你觉得这类人会通过视觉逃避来寻求安慰吗?
答案是,不会。
这种说谎的高手之所以表现出不符合视觉安慰反应规律的反应,其实不是因为他们不是常人,而仅仅是因为没有产生不适感。这只能说明刺激源不够有效。
如果能够分析出被测试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预见到他/她可能采取的反测试对策,在测试过程中给予他们有效的意外刺激,再高的高手也还是会出现视觉安慰反应的,唯程度不同而已(心理控制能力强大的人可以迅速控制和改变自己的反应) 。目前,反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审讯,其实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嫌疑人。嫌疑人在遇到犀利的问题和坚实的证据时,还是会像普通人一样,出现视线转移进行自我安慰。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视线转移并不能作为判定说谎的必要条件。可能造成视线转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思考或疲劳,有的时候就是单纯的转移,没有什么目的性。视线转移不等于视线逃避,看美好的东西也有可能歇会儿而转移开视线。即使可以确定是视线逃避,也要相应分析刺激源是什么、被测试人是什么类型。
看解剖手术时出现视线逃避,就不能认定是说谎的反应,因为刺激源与说不说谎没关系;再者,大多数人这个时候都会出现视线逃避,但学外科的人不会,因为那些画面对他们而言是专业,而并不恐怖。这个例子说明,即使没有视觉逃避,也不能作为被测试人没有说谎的证明。
因此,观察到视线转移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再进一步确定,视线转移是不是视觉安慰。如果分析判定视线逃避的出现是因为受到了负面刺激而寻求安慰,而负面刺激源又与被测试人可能说谎(试图掩盖或者捏造)的内容相关,那么这个线索就很有价值,可以进一步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