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的春天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供给。文化产品亦然。今天,诗歌隐身于流行音乐;小说隐身于影视作品。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我们相信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近现代以来,随着航海、航空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地球已然变成了小地球。与此同时,中西文化的交汇也给中国文化的演进带来了很多影响,当然也不乏有趣的曲折。无疑,对抗与包容、张力与融合本身就蕴涵着戏剧性因素。在看似势不两立的冲突交界处往往埋藏着失衡的种子与恢复均衡的活力。一激一应,一唱一和,中西文化艺术的互动激荡出了一首史诗。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期,风靡一时的港台歌曲曾被讥为靡靡之音,这或许是市场竞争落败后的酸葡萄心理作怪。但是出于精神文明的需要,大家都盼望着我们这个民族至少也能创造出占领本土市场的文化产品。事情的发展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不久,黄土高原民歌的高调复出,给大陆乐坛带来了信心。相比之下,我们的影视产业无论是在满足观众需求的能力方面还是与好莱坞争夺票房的能力方面都亟待提高。虽然难言乐观,不过,市场机制的确立是影视业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充分竞争是影视产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文化产业化早已有之。柏拉图认为,人各有天赋,社会应该提倡细化分工。时至今日,专业化、职业化的分工被证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产品。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莎士比亚与中西文化”课程。以往,大家读读原著,看看名家评论,分析一下情节、人物等要素,写写评论……这样就算完成了任务。表面上看,大家的评论都很深刻,但其实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并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创造力。最近几年,尤其是笔者参与了“创意写作书系”的翻译以来,在课堂上把欣赏与创作结合起来,通过增加“剧本改编”这一教学环节取得了欣赏与创作相得益彰的效果。创意写作这个教学单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而且让文学经典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共鸣。
在怀旧者看来,产业化唯利是图的本质与精神品质上的精益求精势同水火,其实不然,面向市场生存的影视作品仍然有很多精品。莎士比亚本身就起了典型的示范作用,限于篇幅,译者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我国影视业市场化尚处于初级阶段,机制尚不健全,职业经纪人队伍良莠不齐,职业编剧更是极度匮乏,这些因素使得这本书的译介出版恰逢其时。从世界范围内看,我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仍然低得可怜,在品牌认知方面,我国电影甚至与印度电影尚有不小的差距。坐拥巨大的本土影视市场,我们的影视剧本创作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实际上,剧本创作是一个相对开放却缺乏产权保护的领域。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的规范,作家将完成从小说创作向剧本创作的转化过程。
这本书中提到的作家都是非常活跃的美国影视剧本作家,很多同时还在大学兼职讲授创意写作的课程。本书收集了他们剧本创作的练习及教案精选,可以说是他们实战经验的结晶。读完这本书你将会发现,剧作家没有那么神秘,梦想时刻向追求者招手。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希望。
本书的翻译过程是紧张的,本书译者还包括刁克利、和霞、王炳乾、高海、张玉荣和王殊。译文完成后,由我对照原文,统一修订,并且适当增加了注释。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王著定
2012年6月
于北京西郊墨渊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