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课之前都是同学们自己的诗词鉴赏,不过现在的诗词鉴赏已经成为大家的分享课了,有同学鉴赏古诗词,也有同学鉴赏现代诗或外国诗,还有同学鉴赏歌曲、电影,上学期甚至有同学鉴赏《老子》部分章节,紧接着又有一位同学鉴赏《易经》部分章节,着实让大家大开眼界。不管他们鉴赏什么,一般情况下我预先都是不知道的。和其他同学一样,每次上课的时候都会有惊喜,这也是很美妙的事。
今天轮到小薇鉴赏,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她走上讲台,手里只拿着一张纸。
“我今天鉴赏的不是古诗词,也不是音乐或者电影,而是一篇文章。文章题目叫《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像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嗯……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像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了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斯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地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那些所谓阴暗中的心虚,曲折中的胆怯,陈旧中的慌乱将被赶走,即将消失灭亡,应留下的该是那位“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关云长吧?该是那位在天姥山吟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吧?该是握剑长歌、醉卧沙场的辛弃疾、陆游吧?
我也被深深地灌醉了,醉卧在酒的酣梦里……
文章读完了,大家几乎听入了神。
“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小薇问。
“好!”
“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不知道。”
“是我哥哥,今年刚上大学。”小薇得意地说。
大家十分惊讶,好多同学夸张地叫起来,小薇更得意了。
“我也想不到这么好的文章居然是小薇的哥哥写的,我想他的妹妹以后也会很厉害。”我走上讲台做点评:
“其实这篇文章很敏感地把握住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酒,也揭示了酒与咱们中国文化之间紧密的联系。咱们接触过的酒的文字不少,我们能不能在学过的诗文里举一些和酒有关的例子?”
有同学回答“一壶浊酒喜相逢”,也有同学提起“红酥手,黄藤酒”,还有同学提到“浊酒一杯家万里”,马上又有人补充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及“琵琶美酒夜光杯”“绿蚁新醅酒”等。
“我觉得小薇今天是特意为我们准备了这篇文章的,因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酒有关的诗:《短歌行》。”
第一遍朗读的时候,有同学把“譬如”的“譬”念错了,我在黑板上进行了纠正。之后让大家再齐读一遍,整体状态好多了。
“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唱歌似乎应该是欢快的,可是大家看整首诗是不是一直很欢快呢?”
同学们回答不是,诗歌很快就转入对人生短促的感慨。
“人生短促,其实是相对来说的,我们总会觉得生命短暂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那么曹操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回答做大事、统一天下、消灭割据等。
“为了统一天下,曹操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
同学们回答是求才。
“从哪里开始转入对贤才的渴慕的?”
大家回答是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里。
“大家可以参看注释,这首诗原来是情诗,作者把情诗化用过来,用男女之情表示求贤若渴,也算是一个创举吧。
“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作者写得何等美丽!似乎作者也由慷慨激昂转入了柔情蜜意。”
剩下的部分,我让同学们再次朗读,然后先口译大致内容,再理解含义,一路顺畅,我们一起来到了最后一节:
“最后作者发出了一个召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举周公的例子作结,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有人曾说这是一种霸气,我觉得说得很好,作为一世英雄的曹操,其霸气是人所共知的,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胸怀开阔、充满霸气的诗。”
接着我们又把整首诗朗读了几遍,第二遍的时候,我让大家把书合上,我说上句,同学们对下句,大家在互相提醒下,一下子就对上了,接着我要同学们说上句,我接下句,大家也能够顺畅背出。第三遍则要大家一起背,虽然还有一些同学有点磕磕巴巴,但是绝大多数同学都基本能背诵。
“你们看,背书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我笑着说。同学们发现几分钟就能把一首诗背下来,也觉得很得意。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现的是一种求贤若渴的心境。但是我们发现,这首诗起句很有意思。‘对酒当歌’,给人感觉应该是慷慨激昂,但接着就说‘人生几何’。大家刚才说了,这首诗其实是从忧愁写起的,什么忧愁呢?”
“人生苦短。”同学们回答。
“对,作者开篇之后便感叹人生几何,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无法避免的是死亡。我一直以为,中国缺少死的教育。面对死亡,每个人的想法与感情都不一样。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死亡迫在眉睫,而有些人觉得‘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则觉得‘尘归尘,土归土’。不同人对待死亡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曹操对待死亡,看到的是自己功业未就。陆游在死之前,放心不下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走下讲台,把印好的资料给大家:
“这篇文章是我五六年前写的,今天早晨在上课之前我突然想到,我们也许可以从曹操的《短歌行》和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些关于生命的启示。我给大家读一下这篇文章。”
等 死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散文,文章里说: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排入了一个漫长的队列中。队列太长,移动得太慢,为了消磨时间,男人们开始抽烟,互相聊天;女人织起了毛衣,扯起了家常琐事,队列缓慢地,却是一刻不停地移动着,队列的终点,是死亡。
已记不清第一次看见这篇文章时的感觉了。只记得很久以后,脑中萦绕的都是两个字:“等死”。死显然不是人生的目的,但从时间的推移上说,却是人生绝对的终点。虽然有人说后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是能继承祖业以至彪炳千秋的人其实并不多,这牵涉到太多的教育问题,不一定万事尽如人意,当告别这世界时,自己的学识、情感、内涵以及自己未能完成的事都不得不无奈地和躯体一起同这世界告别,去体会一种真正的终点的来临。
队列很漫长,但仍在不停地前进,终点是死亡。终点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它一旦来临时,我们除了嗟叹时间的无情之外别无选择,就像一首曾经红遍大学校园的歌中所唱的一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死亡或远或近却毫无例外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也许有人会悲叹人生如梦,有人会觉得世事无常,还有人会看破红尘、及时行乐,也有人会因死亡就在眼前而认识到人生的短促,于是抓住现在,干好自己应该干好的事。
曾经看过一则资料,一个外国人,在十多岁时就将自己一生中应该干的事列了一张表,内容从娶妻生子到攀登珠穆朗玛峰、漂流尼罗河、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共有一百多项。从这张表定下来之后,他就按照表中所列的去完成每一件事。应该说,这是一个拥有完整、健全的生命感的人,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死亡,并且以死亡来激励自己,从整个生命的角度来认真看待每一天。一个人拥有生命并不容易,而拥有整体意义上的生命就更不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死亡,但用什么方法等待,拥有完整人格的人和一般的人的区别无疑是巨大的。
明朝有一位叫景清的御史大夫曾向一位朋友求借秘本而不得,后来,景清答应明晨即还才得以如愿。谁知一夜之后,景清竟矢口否认借书之事,结果引起争执并对簿公堂。公堂上,景清因能背诵全书而被认为是书的主人,而他的朋友因不知一词反被斥退。胜诉后,景清将书归还原主,原来他只是想借此奉劝朋友应抓紧时间利用书籍,不能藏书而不读。这与随园主人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又想,景清的那位朋友若不久于人世,他面对自己满屋未翻过一页的藏书,面对自己很多未实现的夙愿,会作何感想?
队列很漫长,却在一刻不停地前进,终点是死亡,对我们来说好像是遥不可及的死亡。很多人青年时后悔自己少年时蹉跎了岁月;中年时嗟叹自己青年时虚耗了光阴;老年时回首自己一生几乎无从圈点,将别人世时更是遗憾有太多的夙愿未偿。因为他们都忘了,自己从出生那一天就在等待死亡,等待那场无法逆转的谢幕。人生有太多的明天,有太多的假设,我们却没想到有那么一刻,没有明天,没有假设,有的只是对自己生命和灵魂的反省。基督教常用最后的审判来警醒世人,而生命却用死亡来警醒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那最后的号角还很遥远,但它在不可阻挡地逼近,没有明天的日子,会来临的。
面对自己未读完的藏书,面对自己未完成的夙愿,面对自己未兑现的诺言,死亡在逼近。但在我们等待死亡的时间里,还来得及坐下来读完我们没读完的书,学完应该学完的功课,干好应该干好的工作;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还来得及洗完堆了几天的衣服,在天晴时买一束鲜花,在劳累的妻子耳边说句体贴的话;我们还来得及给远方的父母写封信,告诉年幼的孩子你爱他(她);我们还来得及给受到无辜伤害的人一点同情,让要好的朋友分享一份快乐。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面对死亡,我们还有一点时间。但时间也在慢慢地减少,因为我们一直就排在一个队列中,队列移动得很缓慢,却在一直不停地移动,队列的终点,是死亡。
文章读完了,我继续说:
“其实,说到死,中国人总是比较忌讳。忌讳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大家是否想到,这些诗篇的作者很早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宝贵丰富的遗产,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涂沫的亮色,足以永生。
“我曾经对有些同学说过:做人要‘胸有大志’,要‘鼠目寸光’。在立下志向之后就别再去想太远的事情,而是认真过好当下。当你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要过好这一天,晚上临睡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我过得很好。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但有些人就觉得,死亡就在眼前,生命应该珍惜,而珍惜最好的方法是行动,不管是做大事业还是做小事情,包括去亲近、享受生活。这样,至少咱们会少点遗憾。”
下课铃响了。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