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 »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全文在线阅读

《小说课1:折磨读者的秘密》自序

关灯直达底部

折磨读者的秘密

我喜欢玩解谜的游戏。

举个例子:十二袋金币之中,只有一袋是伪币,真币每一枚重十克,伪币重九克。请问最少必须秤几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伪币?(出自漫画书《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

答案是“一次”。

不给读者答案是一种折磨。

给读者答案,却不告诉他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是另一种折磨。

不过说真的,上面的解答真的不重要,因为它是数学,这是一本关于小说创作的专书,所以我想跟你分享的是有关“文学的谜”(我想你已经开始遭受折磨了)。

文学的谜有很多种不同的样貌,其中一个长成这样:

丈夫和妻子到湖畔露营,在宁静美好的氛围下,丈夫向妻子坦白,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但问题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少爱妻子一些,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深爱着妻子。当时,妻子没有多说什么,那一晚他们依然同床而眠,一切似乎跟以前一样,他们还是人人称羡的爱侣。隔天清晨,丈夫起床,发现妻子不见了,他里里外外找了好几遍,最后在湖里发现了妻子的尸体。故事最后, 包括丈夫在内,没有人知道妻子究竟是死于意外,还是投湖自杀。(出自电影《幸福》)

马尔克斯说得极好,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

有了谜,就带来了折磨。

然而就像一开始的那道数学谜题一样,折磨通常不止一种。

聪慧的读者选择好的折磨,平庸的读者选择坏的折磨。

平庸的读者像检察官,他把所有的心力,都集中在找出正确答案上。对他而言,“真相”最重要。然而聪慧的读者在意的不是正确答案,他在意的是哪一项选择,才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度。

死于意外?还是投湖自杀?哪一种选择更具有深度?(折磨持续中。)

选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解谜了。文学的谜千奇百怪,所以解法也五花八门,现在我来示范其中一种,姑且称之为“比例式”的解法。

文学里,最常被拿来设谜的基本元素叫譬喻,下面先帮大家复习一下:何谓譬喻。

譬喻:利用两件事物的相似点,用彼方来说明此方。例如用莲花譬喻君子,因为两者同样出淤泥而不染。

数学里,有一样东西非常神似譬喻,那就是“比例式”。别看到数学就慌,比例式很简单,我们中学就学过了(我知道你对数学有阴影)。举个例子,1∶2=3∶6 就是比例式,够简单吧。现在,我们就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文学的譬喻之谜,以陈黎《小宇宙》的现代俳句为例。

一颗痣因肉体的白

成为一座岛:我想念

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

看完这首俳句之后,有感觉吗?如果有,试着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嗯……啊……就是那个、这个……” 事实上,的确不容易,我曾对不同学生做过多次实验, 他们常常对文学有感觉,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然而,只要丢给他们一个简单的比例式,如前面提到的1∶2=3∶6,他们便能轻易地穿透迷雾,看穿俳句里究竟藏了些什么东西。

痣∶肉体(身体)= 岛∶海

作者利用譬喻的手法,将痣和身体、岛和海,两组相似的事物,巧妙地联结在一块儿,创造出这首俳句。

有了比例式的暗示之后,大部分人便能轻易理解, 俳句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从身体与海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以轻易推出“我想念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其实暗示了“我想念你的身体”。

当然啦,如果纯粹用数学(或逻辑)来解读文学作品,那么就太小看文学了,用一句《灌篮高手》里樱木花道的名言:左手只是辅助。

然而,正因为有了比例式的辅助,我们才得以继续往下走,看穿比“我想念你的身体”更重要的事。

因为作者加进了岛与海的譬喻,于是这首俳句瞬间从“痣→身体”的小情小爱,变成“痣→海”(痣→ 身体→岛→海)的丰饶之海。两者之间,不管是大小规模、精神层次,还是情感的丰沛度,皆不可同日而语。

是的,理性的思维只是辅助,但有了这样的辅助, 你便能轻易地看得更高、更远、更澄澈,而不再只是盲人摸象。

聪慧的读者,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接受折磨,并且试着解谜吧!一遍、两遍、三遍之后,你就会慢慢变成创作者,最后换成你出谜,折磨下一位读者。

最后:别再想那道数学难题了,你想成为的……应该是小说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