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旧观点认为如果机器可以思考,那么它们一定是以完美的逻辑进行思考,这种论点有什么问题吗?人们总是说因为机器本身的性质,它们都是按照规则来工作的。人们还说它们只会做人类让它做的事。除此之外,我们还听说机器只能处理量的问题,因此无法应对质的问题或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种论点大部分都是以一个错误为基础的,这个错误就像是把智能体和智能组混为一谈一样。当我们设计并制作一个机器时,我们对于它如何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当我们的设计是以整齐的逻辑原则为基础时,我们很有可能犯这样一种错误,期望机器能以同样整齐而有逻辑的方式行事。但这种想法把两件事弄混了,一个是机器内部的“工作”原理,一个是我们期望它在外部世界中的行为方式。能够用逻辑术语解释机器的组件如何运作,并不会自动就能用简单的逻辑术语解释它后续的活动。埃德加·爱伦·坡曾经指出,某种特定的下棋“机器”其实是骗人的,因为它并不总是能赢。他认为,如果它真的是一台机器,那一定拥有完美的逻辑,因此不会犯任何错误!这种论点的谬误出现在哪里呢?很简单,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用逻辑的语言来描述不合逻辑的推理。机器只会做它被设计来做的事,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了解了思维的运作原理之后,设计出可以思考的机器。
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真正用到逻辑呢?我们会在想要简化和总结我们的思想时用上它。我们用它来向其他人解释论点,说服他们这些论点是正确的。我们还用它来重新构想我们的理念。但我们使用逻辑真的常常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获取”新的理念吗?我对此表示怀疑。相反,我们都是在通过其他方式建构或发现了解决方案或新理念之后,才会用逻辑术语来总结论点和结论。只有那时,我们才会用语言和其他类型的正式推理来“进行清理”,把重要的部分从千头万绪的思维和理念中分离出来,这些思维和理念正是那些重要部分的起源。
想理解为什么逻辑一定是事后生成的,我们来回想一下利用生成与测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理念。在解决任何问题的过程中,逻辑都只是推理中的一个碎片,它可以作为一种检验方法来防止我们得出无效的结论,但它不能告诉我们应该生成哪些理念,或者应该使用哪些程序和记忆。逻辑无法解释我们是如何思考的,就像语法无法解释我们是怎么说话的,这两种标准都只能告诉我们已经生成的句子是否恰当,但不能告诉我们要生成哪些句子。如果没有知识和意图之间的紧密联系,逻辑只会导致疯狂,而不会产生智能。一个没有目标的逻辑系统仅仅会产生无数无意义的事实,就像下面这些:
A表示A。
P或者不是P。
A表示A或者A或者A。
如果4是5,那么猪可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