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多。幼时家教,无不绞尽脑汁,学虎妈狼爸的也大有人在。中国可真是一个充满聪明孩子的国度,甘罗和晏殊常常被拿来说事儿,其实这算什么啊?甘罗十二为上卿,晏殊十四赐进士,太大了。现在那么多人十三四岁就成了公务员,公众哗然——少见多怪了是不是?还有四岁就当官的呢。当然,人家是靠本事,不像有些人,拼爹加伪造履历,那要搁在旧社会,别说当官,就杀头了也说不准。
这位超级神童出现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叫蔡伯禧,福建福清人,不到四岁,就被皇帝召见了。为啥召见他啊?因为这孩子能背一百多篇诗。皇帝一看,立马给了他一个校书郎的官职,在皇宫里当伴读。这事记载在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里。据说,这是历史上当官年龄最小的纪录了。
比他差点的叫吕嗣兴,南宋孝宗时的浙江衢州人,四岁的时候“能诵《书》《切韵》、变四声、画八卦”,皇帝给的官职是“从政郎”,给皇孙伴读。还有一位神童武状元朱虎臣,绍兴三年参加武殿试,射箭十发九中,滔滔不绝大谈《孙子兵法》和《诸葛八阵图》,夺了个状元,才九岁。
男孩儿这么出息不算新鲜,女孩儿参加科举考试的也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说,宋孝宗淳熙年间,特别设立了童子科,有个叫林幼玉的小女孩儿,“求试所诵经书四十三件”,结果顺利通过考试,小小年纪就封了个“孺人”。要知道这个封号,只能给官员的老婆,给了小女孩,就相当于给官了,至少七品吧。
这些都是孩子里的牛人。至于有兴趣特长的那就更多了。比如宋朝人刘镇就写过一首《八岁女善棋》的诗:“慧黠过男子,娇痴语未真。无心防敌手,有意恼诗人。得路逢师笑,输机怕父嗔。汝还知世事,一局一回新。”看来这位诗人是和小姑娘下棋下输了,没辙,人家姑娘有压力啊,棋输一着,当爹的要生气。
明朝万历年间,广东顺德县出了个小小书法家。多小啊?两岁就出名了,人虽小,却善写大字。他四岁的时候,大官马文卿巡按广东,还召见了他,把他抱在膝盖上,让他写字。这孩子手很小,握笔却极有力,运笔如飞,挥洒自如,写出的字有碗口大。人人都说是个神童。当然,也有人怀疑是什么神灵附体了。这事是清代《五山志林》里说的,俞樾在《茶香室续钞》里分析说,没听说他长大了书法多有名啊,看来还真是小时候有什么古怪。
中国家庭第一次培养神童的狂潮,似乎是出现在两宋。原因呢,是因为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北宋元丰年间,朱天锡十一岁的时候被送到礼部,把《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狂背一遍,一字不错,朝野震惊,皇上给了个进士。还有人写诗称赞:“神童之科今有无,谈经射策皆壮夫。古来取士凡数涂,但愿一一令吹竽。甘罗相秦理不诬,世人看取掌中珠。折腰未便赋归欤,待君释褐还乡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头一个学习的是他的堂兄、十二岁的朱天申,在朱天锡的基础上,又加了几本书,而且能连读一百遍;接下来是十二岁的黄居仁,九经连读七十五遍,全给了进士。
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这么挣功名,可比长大了老老实实参加科举考试更合算。于是全国各地经久不息坚持不懈地培养神童,比如江西南康,就有了个神童山,每年都能输出神童上百人,其中一部分能得到功名,比例是七比一。
最过分的就是朱天锡的家乡饶州了。邻居们都想,既然朱天锡能当神童,那我家孩子为什么不能?于是五六岁的孩子,粗读诗书以后,马上就得背五经。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啊,家长也有办法,把孩子搁竹篮子里,再把篮子搁树枝上,这样就不会走神了。教书先生呢,先谈好价钱,然后按经书算钱,背完一种,结一次账。
饶州神童这个品牌打响了,可也有相当大的代价——据说有不少小孩,就是这么念书念死的。难怪有人评价:“如此教小儿,可谓矫揉造作矣。”看看吧,现在为奥数题和各种竞赛头疼的小孩儿们,你们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宋朝的孩子比你们惨一百倍。虎妈狼爸什么的也别吹牛了,老祖宗比你们虐多了。
这种很“二”的教育方法,似乎并没教出什么能干的人才来。不是所有小孩都适合当神童,也不是所有神童都能像甘罗、晏殊那样,成为人才。
要说真正聪明的孩子,还真有一个。这小孩儿叫王宷,是宋神宗年间的将军王韶最小的儿子。王的聪明,体现在他刚会说话的时候——那年春节期间,汴梁城举办了盛大的灯会,所有人都出门去看灯。王韶的家人,也扛着小王宷出去凑热闹。走到皇宫的宣德门,正好赶上皇上登楼,那真是万众敬仰,一片欢呼,人都快挤疯了。等家人把视线从皇帝身上移开,一摸肩头,小孩儿没了。
丢了孩子,家人吓坏了,找也找不到,只好溜回家。王韶看见他们神色不对,一追问,才知道孩子丢了。万没想到,王韶说:“要是别的孩子丢了,咱们就得找找,王宷啊,不着急,过几天自己就能回来。”
还真让王韶说着了,十天后,王真回来了,是皇宫中派的太监陪着,坐着牛车回家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家人扛着王宷出门的时候,就让人贩子盯上了。这孩子穿得真漂亮啊,估计能卖个好价钱。跟踪半天终于等到机会,皇帝出现,最热闹的时候,人贩子们一拱一挤,王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就换人扛他了,瞬间就和家人分开。王宷情急之中,干了一件事,把自己的珍珠帽子藏怀里了。
人贩子背着王宷奔逃,路过东华门,正好有几辆宫中的小车要进去。王宷一把抓住车子的窗帘,大喊大叫,还拿出了帽子挥舞。那几个人贩子魂儿都吓飞了,撒腿就跑。
就这样,车里的几个太监把王宷抱进了宫里,孩子太好玩了,太监逗着王宷玩了一夜。
第二天,太监们带着王宷去见皇帝,说捡了个漂亮孩子,是吉兆,意味着皇家也会添男孩儿。皇帝就问王:“你谁家小孩儿啊?”王宷说:“我是王韶的小儿子。”
皇帝还挺失落,念叨着:“瞧,原来是有人家的啊。”
孩子聪明,皇上挺喜欢,留在宫里玩了。在这些日子里,皇上问清了王宷被拐的经过,直接叫开封府取消休假来破案。拐卖孩子的案子,只要有决心没有破不了的,没两天,那几个坏蛋拿住,审结,判罪。这才叫太监把王宷送回家去。
太监们带给王韶的,除了他儿子,还有一份开封府审案子的案卷,以及皇帝送给孩子的过年礼物,有小金人儿,有钱,还有果子,价值万钱。
王宷的聪明劲儿,在于他的随机应变。这比读死书的小孩强多了。他长大后,进了翰林,还当了兵部侍郎。不过,最后也是因为聪明玩过头了,死在宋徽宗手里。
王宷被拐这件事,是王宷的孙子讲给岳飞的孙子岳珂听的。岳珂把它写在了《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