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 »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全文在线阅读

《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一位大学老师的答问日志》守护你的心灵

关灯直达底部

所谓守护你的心灵,除了通常所说的自爱自信自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注重心理健康,要不时使心灵得到疏导。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

一是,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二是,有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四是,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五是,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六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七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八是,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九是,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十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网络资料整理)

我想,导致心理不够健康的根源,不外乎家庭、学校、单位、社会、个性;而探其表现,大概源自情感、工作、疾病、交往、生计等方面的压力。

有一天同事谈到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自杀,如跳楼,如自焚,如服毒等,说:“既然他们死都不怕,怕什么失恋。”也许那时占据自杀者心灵的只有恋爱,恋爱就是一切。他们没想到找或找不到宣泄的渠道,因此没遇到转机和新路。这是极端的例子,非极端的例子更是常见。

有的人爱情、婚姻失败后,也许会选择长期逃避,长期或永远不谈恋爱,不再结婚。说到底这如果不是由于懒惰,就是由于恐惧或自卑。当然这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或她找不到心仪的对象,或即使遇见了也不再作共谐连理的打算,只想孤独终老。这也难怪,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沈从文那样的执着、痴情和许广平那样的勇敢、知情。但是他们走不出心理阴影,会对自身造成伤害,除非他们能够化阴影为星光,化悲伤为平静。真正能够化阴影为阳光,化悲伤为快乐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有的人比较英俊或漂亮,外表开朗,却是心理疾病患者。他们要强自信,能力也不错,但是不善于与人交往,协调不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导致长期失眠亢奋,幻觉不断。

有的人因为找工作不顺利,心理问题丛生。其实想想“马死落地行”,“车到山前必有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适者生存,不适者继续适应,转向适应”,心里自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有的人因为童年时候的家庭纠纷,养成一种敏感、胆小、自卑、自闭、忧郁的性格,不善于交往,不善于表达。所以为人之父母者,应该尽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即使因为种种缘由要分开,也要相对客观、冷静、理性,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大打出手。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难以估量的。鉴于此,我有时候想,对我自己的孩子,我不要求她多出色,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在此基础上,让其达到自爱自控自立自强的中一两点足矣。

有个老板的中学老师被追尾,找其过去共同处理,他们共同见识了政府部门两三个工作人员的傲慢与权力观念。他估计是气昏头了,对他老师说,你以前教育我们要善良有目标,今天知道教育错误了吧。

他后来跟我说起这事,我反对他的说法。我说我也遇到过这类事情,我们知道那些人如何。但一是,我们不是每分每秒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还有来自家人、老师、朋友的温暖。二是,如果连老师都教育学生要自私、势利、冷漠等,那么这将是个不适宜生存的社会,他人即地狱。三是,教育人要善良向上是没有错的,现在不少人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否则不要说在社会,在家庭都感受不到温暖,而且人的成长一开始就会缺乏缓冲期,就会走极端,会缺乏童年、青年直接进入中年、老年。那么社会的心理问题会更多,会有更多疯子和罪犯,会更不适宜生存。四是,我们虽然知道这种模式很难改变,但只能慢慢改革吧,因为谁都不希望天下大乱。不过如果缺乏一种公诉要求的满足,会有点小麻烦。现在已经有了,以后肯定会更大的。五是,视野要开阔些。国外不少国家也是教育人民做合格的公民,我国的教育为什么不能?!

对于心理问题,我们不能随便判断其为心理疾病,因为不少心理问题都是可防可控的。对于心理问题,我们一般要自控自知自导,要善于自我调整,自我疏导,如向亲朋师长倾诉,培养某种兴趣,去锻炼,去旅行,使得生活变慢,心灵放松,同时在必要情况下,要他控,他知,他引,及时看心理医生,让激情趋于平静,让激流趋于平稳。据说懂事孩子的心理问题比不懂事的多,这是因为他(她)想得多,而不懂事的没心没肺。故此,我们要让懂事变为懂得想,而非胡思乱想。

我自己是否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呢?应该是吧?因为读大学时候进行的心理测试,我是浮躁与平稳之间,动与静之间,是所谓多血黏液质。读博士之前进行的心理测试,我的心理健康程度是超越四度即很健康。现在人到中年,我应该超越青年的“看远”而进入中年的“看透”,但我依旧略带“看远”心态,趋于“看淡”,或者说看透了却未看破。据说当今社会心理亚健康的人比比皆是,我如果不算很健康,至少应该算亚健康而非不健康,我有这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