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4)。
【题解】
本章前一部分阐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一部分提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云云,反对社会上的一切变革,这就是反历史主义的。
注释:
(1)此依劳健《古本考》写定。叶梦得本、范应元本同。《淮南子·道应训》下句引作“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王、傅与诸唐本均无“天下”二字。马王堆本甲本作“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乙本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馀悉同甲本。广明本、赵孟烦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纯本上“已”作“矣”;苏辙本、董思靖本,两“已”并作“矣”。已、矣、也三字,古可通用。《说文》:“矣,语已词也。”矣,亦作已。《经传释词》:“矣,犹‘也’也。”斯,则、就。恶,丑。
不善,恶。
(2)敦煌本、遂州碑本、顾欢本无“故”字。六“相”上,广明、景福、庆阳、蟠溪、楼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赵孟頫本,及《后汉书·朱穆传》注引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无。李道纯说:“‘有无相生’以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有无相生,犹言互相依存。成,成就,即相反相成的成。形,王弼作“较”。毕沅《考异》:“古无‘较’字,本文以‘形’与‘倾’为韵,不应作‘较’。”训表现、显现。长短是相对的,有了长才显出短来。今人还有“相形见绌”的说法。倾,马王堆本作“盈”,河上公、王弼、傅奕等本均作“倾”。倾,斜,犹言依靠。音,单音。声,和声。
和,和协,和谐。前后,马王堆本作“先后”,今改从普通本。随,出现。马王堆本前五句末都有“也”字。马王堆本有“恒也”二字,今本无,故从今本。
(3)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圣人治也’。”《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无“治”字。马王堆本“处”作“居”,甲本“圣”假作“声”,损“不言之教”四字。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句末有“也”字。处事,等于说行事。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采取放任主义。
(4)不辞、不有、不恃、不居等四“不”字,马王堆本均作“弗”。万物作焉而不辞,依河上公、王弼、林希逸、苏辙等本。陆希声、开元及《太平御览》七六引皆无“焉”字。傅、范及唐人乌本残卷、龙兴碑均作“万物作而不为始”,可参考。作,兴起。不辞,魏源《老子本义》:“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犹言不拒绝,即随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有,据为私有。恃,凭借、依靠。为而不恃,是说(圣人)有所施为,但不求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弗居,是说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不去,不会失去。
【今译】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显露出丑来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恶来了。所以,有无在对立中互相生成,难易在对立中互相转化,长短在对立中互相显现,高下在对立中互相依存,音声在对立中互相和谐,前后在对立中互相区分。因此,圣人处居无所作为的境地,施行不用言词的教化。
万物兴起而不拒绝,生成万物而不据为私有,有所施为而不恃恩求报,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