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
【题解】
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微妙玄虚,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它不能用文字或语言去表达,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注释:
(1)道,原训路,引伸为原理、原则、规律。任继愈说:“老子的‘道’有两个意思:一、有时是指精神的实体;二、更多的场合下是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两者在老子的观念中是不十分清楚的。”第二个“道”,动词,称道,犹言“说得出”。
常,作恒。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以下简称“马王堆本”),常作“恒”,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作“常”,训永恒。下句“常名”同。朱谦之说:“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高诱注《淮南子·泛论训》:“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第一个“名”,名词,概念;第二个“名”,动词,称谓,犹言“叫得出”。马王堆本“可道”、“恒道”、“可名”、“恒名”后都有“也”字。
(2)马王堆本甲乙本两句末都有“也”字。梁启超《老子哲学》从司马光、王安石、苏辙等说,谓“以无,名彼天地之始,以有,名彼万物之母”。高亨《正诂》从其说,读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并引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证。有人以“有名”、“无名”为读,可以参考。始,《说文》:“始,女之初也。”训原始。母,《说文》“从女,像褒子形。一曰像乳子也。”引伸为根本。河上公注:“母,本也。”两名,动词,称述、说明。
(3)两“常”字马王堆本作“恒”。两“欲”字下都有“也”字。“徼”作“曒”,上有“所”字。景龙、开元、敦煌诸本无“故”字、“以”字,景福本有“以”字无“故”字,王弼、傅奕、范应元诸本,皆兼有之。河上、王弼旧注,皆以“欲”字绝句,司马光、王安石、范应元诸家始以“常无”、“常有”为句,近人马叙伦、劳健、高亨等均依司马、王、范“常无”连读,“常有”连读。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荀悦《申鉴》:“理微,谓之妙也。”徼,马王堆本、景龙本均作“噭”。田潜说:“《说文》古本旧有‘曒’字,后世或借为‘皎’,‘皎’,月之白也。”朱谦之说:“常有欲以观其曒,曒者光明之谓;与‘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噭也。”两“以”系介词,训用。后省宾语“之”,“之”,指代词,指代先行词“无”或“有”。
(4)河上公、王弼、傅奕诸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蒋锡昌以“同”字断句,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依马王堆本。高亨《正诂》:“两者,谓‘有’与‘无’也。”朱谦之说:“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异名,而道通为一。”出,韩非《解老》:“始,谓之出。”出,有萌芽、开端之意。玄,《说文》:“玄,幽远也。像幽而覆之也。”扬雄说:“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尖,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籥元气,禀受无形。”朱谦之说:“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任继愈说:“玄,深黑色,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远看不见的神秘意思。”之,连词,例:“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此处用同连词“而”。门,总门径。
【今译】
“道”,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以称述天地之始原,“有”,用以称述万物之根本。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显豁。此两者(上文讲的“有”“无”)同出一源而名称互异,它们都称得上是深远莫测的,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