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戳。
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孔子弟子。公冶氏,长名。其人在《论语》惟此一见。
缧绁:缧,黑色大索。绁,牵系义。古狱中用黑索系罪人。
公冶长曾因事入狱,实非其罪。
以其子妻之:古男女皆称子。孔子以己之女嫁公冶长。
南容:亦孔子弟子,名縚。
不废:废,弃义。国家有道,必见用,不废弃。
免于刑戳:刑,刑罚。戮,诛戳。国家无道,南容谨于言行,亦可免于刑戳。
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有兄孟皮,早卒,孔子以孟皮之女嫁南容。
本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论语》编者以继前四章之后。
孔门之教,重于所以为人,知人物之贤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学之实证。孔子千古大圣,而其择婿条件,极为平易。学圣人亦当在平易近人处。编者以本章为本篇之首,亦有深义,学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公冶长:可嫁他一女儿吧。他虽曾下过牢狱,但不是他的罪过呀。遂把自己女儿嫁了他。又说南容。国家有道,他是不会废的。国家无道,他也可免于刑戮。把自己的侄女嫁了他。
(二)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贱:孔子弟子,即宓不齐。宓又作虚,读如伏。
若人:犹云此人,指子贱。
斯焉取斯: 斯, 此也。上斯字指子贱。下斯字指其品德。
取,取法义,亦获取义。言鲁若无君子,斯人何所取以成斯德。
孔子之于人,每不称其质美,而深称其好学,如颜渊。此章言君子成德,有赖于尊贤取友之益,亦称子贱之善学。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子贱这人呀, 真是个君子人了!但若鲁国没有许多的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品德呢?
(三)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赐也何如:赐,子贯名。与师言,自称名,敬也。子贡闻孔子历评诸弟子,问己如何。
女器也:女即汝,指子贡。言汝乃有用之成材。
何器也:也,通作邪,疑问辞。子贡又问,是何等器?
瑚琏:瑚琏乃宗庙中盛黍稷之器,竹制,以玉饰之,言其既贵重,又华美,如后世言廊庙之材。
读书有当会通说之者,有当仅就本文,不必牵引他说者。
如此章,孔子告子贡汝器也,便不当牵引君子不器章为说。
白话试译
子贡问道:赐怎样呀?先生说:你是一件有用之器。子贡说:何种器呀?先生 说:你像是放在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琏。
(四)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孔子弟子,冉氏,字仲弓。
佞:古佞字有多才义,又巧义。此处以口才之美为佞,孔子称雍也简,殆是其人简默,不擅口谈,故或人谓其不佞。
御人以口给: 给,供给义。口给者,应对敏捷,口中随时有供给。御,如今云对付。
屡憎于人:屡,数也。憎,厌恶义。口给易起人厌。
不知其仁,焉用佞:仁德不易企,故孔子谓虽不知仲弓之果仁否,然亦无所用于佞。
此章或人之问,可见时风之尚佞。而孔子称雍也简,又回也如愚,参也鲁,此三人皆孔门高第弟子,皆不佞。知孔门所重,在德不在佞。
白话试译
有人说雍呀!他是仁人,可惜短于口才。先生说:哪里定要口才呀!专用口快来对付人,只易讨人厌。我不知雍是否得称为仁,但哪里定要口才呀!。
(五)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开:孔子弟子,漆雕,氏。
吾斯之未能信:吾,漆雕开自称。或说:弟子在师前自称名,漆雕开名啟,古写作启,后人误书为吾。斯,此也,紧承上仕字来。出仕将以行道,漆雕开不愿遽出仕,言对此事未能自信,愿学问修养益求自进,不欲遣从政。是其志大不欲小试。
子说:说字借作悦。孔子并不以不仕为高,然亦不愿其弟子热中利禄,汲汲求仕进,故闻漆雕开之谦退而喜悦,
白话试译
先生欲使漆雕开出仕,漆雕开说:我对此事还不能有自信呀。
先生听了很喜悦。
(六)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秉桴浮于海:编竹术,浮行于水面,大者臼筏,小者曰桴。
今俗称排。孔子伤道不行,言敢乘桴浮海。
从我者其由与:海上风波险恶,岂可乘桴长游,孔子之言,盖深叹吾道之不行,即所谓欲济无舟楫也。子路勇决,故谓其能从己,此亦假托之微辞耳。
子路闻之喜:子路闻孔子称赏及己而喜。
由, 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孔子转其辞锋, 谓由之好勇,过于我矣,其奈无所取材以为桴何?材,谓为桴之竹木。此乃孔子更深一层之慨叹。既无心于逃世,而其无所凭借以行道之感,则曲折而更显矣。或曰:材与裁同。子路以孔子之言为实然,孔子美其勇于义,而讥其不能裁度于事理。惟乘桴浮海,本为托辞,何忽正言以讥子路?就本文理趣言,当从前解为胜。
此章辞旨深隐,寄慨甚遥。戏笑婉转,极文章之妙趣。两干五百年前圣门师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论语》中别成一格调,读者当视作一首散文诗玩味之。
或说:子罕篇有于欲居九夷章,此章浮海,亦指渡海去九夷。孔子自叹不能行道于中国,犹当行之于蛮夷,故此章之浮海,决非高蹈出尘,绝俗辞世之意。然此章记者则仅言浮海,不言居夷,亦见其修辞之精妙。读者当取此章与居夷章参读,既知因文考事,明其实际,亦当就文论文,玩其神旨。如此读书,乃有深悟。若专以居夷释此章之浮海,转成呆板。义理、考据、辞章,得其一,丧其二,不得谓能读书。
白话试译
先生说:在这世间,吾道是不能行的了。我想乘木筏,飘浮到海外去,算只子路一人会和我同行吧!子路听了大喜。先生说由呀!你真好勇过我,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啊啊!
(七)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不知也: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犹上章雍也不知其仁之义。
又问:盂武伯又问,然则子路为何等人。
治其赋: 古者征兵员及修武备皆称赋。治赋,即治军也。
千室之邑: 千室之邑,于时为大邑,惟卿大夫家始有之。
百秉之家:其时诸侯有车千乘,卿大夫家则百乘。
为之宰:宰指家宰邑宰言。
赤也何如:公西华名赤,亦孔子早年弟子。
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 古人平居则缓带, 低在腰,遇有礼事,则束带在胸口,高而紧。宾者大客,如国君上卿。
客者小宾,国君上卿以下。两字分用有别,合用则通。公西华有外交才,可使束带在朝,与宾客相应对。
孔子平日讲学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举以为学同修养之最高辬准,而又使学者各就才性所近,各务专长,惟同向此全德为归趋。人求全德,亦不可无专长。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未具此全德,然已各有专长。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教育精神之伟大。
白话试译
孟武伯问:于路可说是一个仁人吗?先生说:我不知。孟武伯再问。(那么他究是怎样的人呀?)先生说:由呀!一个具备千乘兵车的大国,可使他去治其军事,若问他的仁德,我就不知了。(孟武伯又问)冉有怎样呢?先生说求呀!一个千户的大邑,具备兵车百乘的大家,可使他去做一总管。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孟武伯又问)公西华怎样呢?先生说:赤呀!国有宾客,可使他束起带,立在朝上应对一切,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
(八)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女与回也孰愈:女即汝。盎,胜义。谓汝与回孰胜。
闻一以知十: 十者数之全。颜渊闻其一节,能推其全体。
闻一以知二:二者一之对。子贡闻此,能推以至彼。
弗如也:颜渊由一得全,子贡由此及彼,颜渊盖能直入事理之内,浑然见其大通。子贡则从事理之对立上比较,所知仍在外,故孔子亦谓其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
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孔子,不俟旁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
此章不但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
又按: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此圣贤之德,所以日进而不已。学者其深体之。
白话试译
先生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对道:赐呀!
哪敢望回呢?回呀!听 得一件,知道十件。赐呀!听了一件,只知两件。先生说:你诚然不如他,连我也一样不如他。
(九)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 宰我名。《论语》记诸弟子, 倒不直书名, 此处当作宰我始合。或曰:宰我得罪于孔子,故书名以贬之,然如此则是记者之辞,未必孔子当时有此意。按:本章似尚有可疑,说在下。
昼寝:此二字有数说。一谓当昼而眠,孔子责其志气昏惰。
一谓寝者寝室,入夜始居,宰我昼居寝,故责之。一谓昼(書)
当作画(臵),宰我画其寝室,加以藻绘。一谓画是划义,寝是息义。宰我自划时间精力,贪图休息。今按:依第二解,当作昼居寝,不得云昼寝。依第四解,增字太多。第三解只责其不画便是,何来有于予与何诛之语。仍当从第一解。日昼,非晏起。日寝,亦非假寐。《韩诗外传》卫灵公昼寝而定,志气益衰。宋玉《高堂赋》楚王昼寝于高堂之台。知昼寝在古人不作佳事看。
朽木不可雕:朽木,腐烂之木,不能再加以雕刻。
粪土之墙不可杇: 粪土,犹秽土也。杇,饰墙之泥刀。秽土之墙不可复饰。
于予与何诛:诛,责也。谓对宰我不必再责,犹言宰我不可再教诲。
子曰:或说此子曰二字当误复。或说此下语更端,故又以子曰起之。
于予与改是:是字,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孔子谓因于宰我而改变此态度。
按:宰我预于孔门之四科,与子贡齐称,亦孔门高第弟子。
此章孔子责之已甚,甚为可疑。或因宰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故作严辞以戒。他日,宰我仕于齐,助齐君,排田氏,终为田氏所杀。然此非宰我之过。窃疑《齐论》除多问王知道两篇外,其二十篇中章句,亦颇多于《鲁论》,自张禹始合而一之。或此章仅见于《齐论》,或《齐论》此章语句不同于《鲁论》,而张禹依而采之,而宰我在田齐诸儒口碑中,则正如魏之何晏,唐之王叔文,则此章云云,或非当时实录。姑识所疑,然亦无可参定矣。
白话试译
宰我白日睡眠,先生说:烂木不能再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再粉饰,我对宰予,还能有何责备吁!先生又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说话,便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人,听了他说话,再得看他的行为。这一态度,我是因对宰予而改变的。
(一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刚者: 刚, 刚断刚烈义。人之德性, 以刚为难能而可贵,故孔子叹其未见。
申枨:亦孔子弟子。
枨也欲, 焉得刚: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此章见孔子极重刚德。刚德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无所屈挠。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乃及利害毁誉之变,皆不足以舏其气,动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义,皆赖有刚德以达成之。
若其人而多欲,则世情系恋,心存求乞,刚大之气馁矣。但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没见过刚的人。有人说:申枨不是吗?先生说:枨呀。他多欲,哪得刚?
(一一)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加诸我:加,陵义。谓以非义加人。
非尔所及:及,犹能义。此句有两解:一谓不加非义于人,此固能及。不欲人加非义于我,则不能及。重在承上一句。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恕之事,子贡当能之。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此仁之事,孔子谓非子贡所及。所以辨于仁恕者,勿是禁止之辞,无则自然不待用力。重在承下一句。然孔子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贡欲无以非礼不义加人,即此一念亦是仁,所谓其心日月至焉,岂可谓非尔所及乎?今从第一解。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气偏重在下一句。今日我不敢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语气上下平等,划为两事。孔门之教,重在尽其在我,故曰此非尔所及。
今按:孔子教人,主反求诸己,主尽其在我,本章所以教子贡者,学者能细阐之,则心日广,德日进矣。
白话试译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这些加在我身上,吾亦不要把这些来加在别人身上。先生说: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
(一二)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文章:指诗书礼乐,孔子常举以教人。
性与天道: 孔子言性,《论语》惟一见。天道犹云天行,孔子有时称之曰命,孔子屡言知天知命,然不深言天与命之相系相合。子贡之叹,乃叹其精义之不可得闻。
本章不可得而闻也下,或本有已矣两字,是子贡之深叹其不可闻。孔子之教,本于人心以达人道,然学者常教由心以及性,由人以及天,而孔子终不深言及此。故其门人怀有隐之疑,子贡发不可得闻之叹。及孔子殁,墨翟、庄周昌言天,孟轲、苟卿昌言性,乃开此下思想界之争辩,历百世而终不可合。可知圣人之深远。后之儒者,又每好以孟子说《论语》。孟子之书,诚为有功圣学,然学者仍当潜心《论语》,确乎有得,然后治孟子之书,乃可以无病。此义亦不可不知。
白话试译
子贡说:先生讲诗书礼乐,是可以听到的。先生讲性与天道,是难得听到的了。
(一三)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曾问:闻斯行诸?盖子路乃能尊所闻而勇于行。前有所闻,未及行,恐复有闻,行之不给。此见子路之有闻而必行,非真恐复有闻。
《论语》记孔子弟子行事,惟此一章。盖子路之勇于行,门人相推莫及,故特记之。曰惟恐者,乃代述子路之用心,亦见孔门之善于形容人之贤德矣。
白话试译
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一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 卫大夫, 名圉。文, 其谥。《佐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敏而好学:敏,疾速义。孔子好古敏以求之是也。
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称下问,不专指位与年之高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其进于善也不难矣。
是以谓之文: 孔子谓如此便可谥为文, 见孔子不没人善,与人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
白话试译
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先生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一五)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春秋时郑大夫公孙侨。
恭、敬、惠、义:恭,谦逊义。敬,谨恪义。惠,爱利人。
义,使民以法度。
子产在春秋时,事功著见,人尽知之。而孔子特表出其有君子之道四,所举已尽修已治人敦伦笃行之大节,则孔子所称美于子产者至矣。或谓列举其美,见其犹有所未至。人非圣人,则孰能尽美而尽善。
白话试译
先生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项,他操行极谦恭。对上位的人有敬礼。养护民众有恩惠。使唤民众有法度。
(一六)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春秋齐大夫,名婴。
交:交友。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故一本作久而人敬之,谓是善交之验。然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因晏子之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尤过于其功效之外见。如前子产章可见。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一七)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春秋鲁大夫臧孙辰。文,其谥。
居蔡:蔡,大龟名。古人以龟卜问吉凶。相传南方蔡地出善龟,因名龟为蔡。居,藏义。文仲宝藏一大龟。
山节藻棁: 节, 屋中柱头之斗拱。刻山于节, 故曰山节。
棁,梁上短柱。藻,水草名。画藻于棁,故曰藻棁。山节藻棁,古者天于以饰庙。
何如其知也: 时人皆称臧文仲为知, 孔子因其谄龟邀福,故曰文仲之知究何如。
白话试译
先生说:臧文仲藏一大龟,在那龟室中柱头斗拱上刻有山水,梁的短柱上画了藻草,装饰得像天子奉祖宗的庙般,他的智慧究怎样呀?
(一八)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 令尹, 楚官名, 乃卜卿执政者。予文、斗氏、名谷于菟。
三仕为令尹: 三当令尹之官。《庄子》、《荀丁》、《吕氏春秋》诸书,皆以其人为孙叔敖,恐是传闻之讹。
忠矣:子文为令尹,三去职,人不见其喜、愠,是其不以私人得失萦心。并以旧政告新尹,宜可谓之忠。
未知,焉得仁:此未知有两解。一说,知读为智。子文举子玉为令尹,使楚败于晋,未得为智。然未得为智,不当曰未智。且《论语》未言子文举子玉事,不当逆揣为说。一说,子文之可知者仅其忠,其他未能详知,不得遽许以仁。然下文焉得仁,犹如云焉得俭,焉得刚,乃决绝辞。既曰未知,不当决然又断其为不仁。盖孔子即就子张之所同,论其事,则若可谓之忠矣。仁为全德,亦即完人之称,而子文之不得为全德完人,则断然也。然则孔子之所谓未知,亦婉辞。
崔子弑齐君:齐大夫崔杼弑其君庄公。
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
有马十乘: 当时贵族以四马驾一车。十乘, 有马明十匹,盖下大夫之禄,故无力讨贼也。
弃而违之:违,离去义。弃其禄位而去。
犹吾大夫崔子: 此处崔子,《鲁论》作高子。或说, 齐大夫高厚,乃有力讨贼者,萁人昏暗无识,崔杼先杀之,乃弑齐君。陈文予欲他国执政大臣为齐讨贼而失望,乃谓他国执政大臣亦一如高厚。若谓尽如崔子,乃谓其虽未弑君作乱,但亦如崔子之不逊。本章上文未提及高子,突于陈文子口中说出,殊欠交代,疑仍作崔子为是。
清矣:陈文子弃其禄位如敝屣,洒然一身,三去乱邦,心无窒碍,宜若可称为清。
未知,焉得仁:此处未知,仍如上有二解:一说,文子所至言犹吾大夫崔子,其人似少涵养,或可因言道祸,故是不智。
此说之不当,亦如前辨。另一说,仅知其清,来知其仁,辨亦如前。盖就三去之事言,若可谓之清,而其人之为成德完人与否,则未知也。盖忠之与清,有就一节论之者,有就成德言之者。细味本章辞气,孔子仅以忠清之一节许此两人。若果忠清成德如比干、伯夷,则孔子亦即许之为仁矣。盖比干之为忠,伯夷之为清,此皆千回百折,毕生以之,乃其人之成德,而岂一节之谓乎?
白话试译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 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 子张又问道:崔杼弑齐君, 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又到别一国。
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了。这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清了。子张说:好算仁人吧?
先生说:那只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
但哪得为仁人呢?
(一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其谥。
三思而后行:此乃时人称诵季文子之语。
再斯可矣:此语有两解。一说:言季文子恶能三思,苟能再思,斯可。一说: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今按: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若如前解,孟子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乃指义理言。季文子之赡顾周详,并不得谓之思。若如后解,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今就《左传》所载季文子行事与其为人,及以本章之文理辞气参之,当从后解为是。
白话试译
人家称道季文子,说他临事总要三次思考然后行。先生听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够了。
(二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大夫宁俞。武,其谥。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有道无道,指治乱安危言。或说:宁子仕于卫成公,成公在位三十余年,其先国尚安定,宁武子辅政有建自,是其智。后卫受晋迫,宁武子不避艰险,立朝不去,人见为愚。然当危乱,能强立不回,是不可及。或说:此乃宁武子之忠,谓之愚者,乃其韬晦沉冥,不自曝其贤知,存身以求济大事。此必别有事迹,惟《左传》不多载。今按:以忠为愚,乃愤时之言。沉晦仅求免身,乃老庄之道。孔子之称宁武子,当以后说为是。
今按:上章论季文子,时人皆称其智。本章论宁武子,时人或谓之愚。而孔子对此两人,特另加品骘,其意大可玩昧。
又按:本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此两章及前论臧文仲、令尹子文、陈文子,后论伯夷、叔齐及微生高。时人谓其如此,孔子定其不然。微显阐幽,是非分明。此乃大学问所在,学者当游心玩索。
白话试译
先生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显得是一智者。到国家危乱时,像是一愚人。其表现智慧时尚可及,其表现愚昧时,便不可及了。
(二一)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在陈:《史记》:鲁使使召冉求,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将大用之。’是日,孔子有归与之叹。
吾党之小子:党,乡党。吾党之小子,指门人在鲁者。《孟子〃万章》问曰: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是也。孔子周流在外,其志本欲行道,今见道终不行,故欲归而一意于教育后进。鲁之召冉求,将大用之,然冉求未足当大用,故孔子亟欲归而与其门人弟子益加讲明之功,庶他日终有能大用于世者,否则亦以传道于后。
狂简:或说:狂,志大。简,疏略。有大志,而才学尚疏。
一说:简,大义。狂简,谓进取有大志。孟子:万章问,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是狂简即谓有志进取。不忘其初者,孔子周游在外,所如不合,而在鲁之门人,初志不衰。时从孔子在外者,皆高第弟子,则孔子此语,亦不专指在鲁之门人,特欲归而益求教育讲明之功耳。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斐,文貌。章,文章。如乐章,五声变成文,亦称章。此乃喻辞,谓如布帛,已织成章而未裁剪,则仍无确切之用。不知,或说门人不知自裁,或说孔子不知所以裁之。此语紧承上文,当从前解。或说:斐然成章,谓作篇籍。古无私家著述,孔子作《春秋》,定诗书,亦在归鲁以后。此说不可从。
白话试译
先生在陈,叹道归去吧!归去吧!吾故乡这批青年人,抱着进取大志,像布匹般,已织得文采斐然,还不知怎样裁剪呀!
(二二)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国名。
旧恶:一说:人恶能改,即不念其旧。一说:此恶字即怨字,旧恶即夙怨。
怨是用希: 希,少义。旧说怨,指别人怨二子,则旧恶应如第二解。惟《论语》又云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则此处亦当解作二子自不怨。希,如老子听之不闻曰希,谓未见二子有怨之迹。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又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盖二子恶恶严,武王伐纣,二子犹非之,则二子之于世,殆少可其意者。然二子能不念旧恶,所谓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其心清明无滞碍,故虽少所可,而亦无所怨。如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乃二子己心自不怨。
今按:子贡明曰:伯夷叔齐怨乎?司马迁又曰: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独明其不怨,此亦徽显阐幽之意。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
白话试译
先生说:伯夷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二三)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 鲁人, 名高。或谓即尾生高, 乃与女子期桥下,水至小去,抱柱而死者。
或乞醯焉: 醯, 即醋。乞, 讨义。人来乞醯, 确则与之,无则辞之。今微生不直告以无,又转乞诸邻而与之,此似曲意徇物。微生索有直名,孔子从此微小处断其非为直人。若微生果是尾生,彼又素有守信不渝之名,乃终以与一女子约而自殉其身,其信如此,其直可知。微生殆委曲世故,以博取人之称誉者。孔子最不喜此类人,所谓乡愿难与入德。此章亦观人于微,品德之高下,行为之是非,固不论于事之大小。
白话试译
先生说:那人说微生高直呀?有人向他讨些醋,他不直说没有,向邻人讨来转给他。
(二四)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足恭:此二字有曲解:一说,足,过义。以为末足,添而足之,实已过分。 说,巧言,以言语悦人。令色,以颜包容貌悦人,足恭,从两足行动上悦人。《小戴礼〃表记》篇有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大戴礼》亦以足恭口圣相对为文。今从后说。
左丘明: 鲁人, 名明。或说即《左传》作者。惟《左传》称左氏,此乃左邱氏,疑非一人。
匿怨而友其人:匿,藏义。藏怨于心,诈亲于外。
白话试译
先生说:说好话,装出好面孔,搬动两脚,扮成一副恭敬的好样子,求取悦于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心怨其人,藏匿不外露,仍与之为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
(二五)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侍:指立侍言。若坐而侍,必别以明文著之。
盍:何不也。
衣轻裘:此处误多一轻字,当作车马衣裘。
共敝之而无憾:憾,恨义。或于共字断句,下敞之而无憾五字为句。然曰愿与朋友共,又曰敝之而无憾,敝之似专指朋友,虽曰无憾,其意若有憾矣。不如作共敝之为句,语意较显。车马衣裘,常所服用,物虽微,易较彼我,于路心体廓然,较之与朋友通财,更进一层。
无伐善,无施劳:伐,夸张义。已有善,心不自夸。劳谓有功,施亦张大义。易曰劳而不伐是也。善存诸己,劳施于人,此其别。一说:劳谓劳苦事,非已所欲,故亦不欲施于人。无伐善以修已,无施劳以安人。颜子之志,不仅于成己,又求能及物。若在上位,则愿无施劳于民。秦皇、隋炀,皆施劳以求祸民者。今按:浴沂章三子言志以出言,此章言志以处言。今从上一说。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此三之字,一说指人,老者我养之以安,朋友我交之以信,少者我怀之以恩也。另说,三之字指己,即孔于自指。己必孝敬,故老者安之。己必无欺,故朋友信之。己必有慈惠,故少者怀之。《论语》多言尽己工夫,少言在外之效验,则似第一说为是。然就如第一说,老者养之以安,此必老者安于我之养,而后可以谓之安。朋友交之以信,此必朋友信于我之交,而后可以谓之信。少者怀之以恩,亦必少者怀于我之恩,而后可以谓之怀。是从第一说,仍必进入第二说。盖工夫即在效验上,有此工夫,同时即有此效验。人我皆人于化境,不仅在我心中有人我一体之仁,即在人心中,亦更与我无隔阂。同此仁道,同此化境,圣人仁德之化,至是而可无憾。然此老者朋友与少者,亦指孔子亲所接对者言,非分此三类以该尽天下之人。如桓魍欲杀孔子,桓魋本不在朋友之列,何能交之以信?天地犹有憾,圣人之工夫与其效验,亦必有限。
今按:此章见孔门师弟子之所志所愿,亦即孔门之所日常讲求而学。子路、颜渊皆已有意于孔子之所谓仁。然子路徒有与人共之之意,而未见及物之功。颜渊有之,而未见物得其所之妙。孔子则内外一体,直如天地之化工,然其实则只是一仁境,只是人心之相感通,固亦无他奇可言。读者最当于此等处体会,是即所谓志孔颜之志,学孔颜之学。
又按:孔门之学,言即其所行,行即其所言,未尝以空言为学。读者细阐此等章可见。
白话试译
颜渊子路侍立在旁,先生说:你们何不各言己志?子路说我愿自己的车马衣裘,和朋友们共同使用,直到破坏,我心亦没有少微憾恨。颜渊说,我愿己有善,己心不有夸张。对人有劳,己心不感有施予。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先生的志愿呀!
先生说:我愿对老者,能使他安。对朋友,能使他信。对少年,能使他于我有怀念。
(二六)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己矣乎:犹俗云完了吧。下文孔子谓未见此等人,恐其终不得见而叹之。
见其过而内自讼:讼,咎责义。己过不易见,能自见己过,又多自诿自解,少能自责。
今按:颤渊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许其好学。然则孔子之所想见,即颜渊之所愿学。孔门之学,断当在此等处求之。或说,此章殆似颜子已死,孔子叹好学之难遇。未知然否。
白话试译
先生说:完了吧!吾没有见一个能自己看到自己过失而又能在,心上责备他自己的人呀!
(二七)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十室,小邑。忠信,人之天质,与生俱有。丘,孔子自称名。本章言美质易得,须学而成。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可以至圣人,不学不免为乡人。后人尊崇孔子,亦仅可谓圣学难企,不当谓圣人生知,非由学得。
按:本篇历论古今人物,孔子圣人,人伦之至,而自谓所异于人者惟在学。
编者取本章为本篇之殿,其意深长矣。学者其细阐焉。
又按:后之学孔子者,有孟轲、荀卿,最为大儒显学。孟子道性善,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上一语。荀子劝学,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下一语。各有偏,斯不免于各有失。本章浑括,乃益见其闳深。
白话试译
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中必有像我般姿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