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尔哈特·霍普特曼于一八六二年出生在西里西亚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位饭店老板的儿子,纺织工的孙子和重孙。无论是在上萨尔茨布伦的学校里还是在布雷斯劳的皇家学院里,他始终是一个懒散的学生。他最初的雄心是搞雕塑。一八八〇年他进入布雷斯劳的皇家艺术学院;一八八二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在那里攻读鲁道夫·欧肯[2]的哲学课程。从一八八三年起,他在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行了一次缓慢而无计划的旅行。他在罗马一家雕塑工作室里得了伤寒病。一位寡言少语、满脸笑容的姑娘玛丽·蒂内曼小姐照顾着他,这位姑娘后来成了他的妻子——这种事情只有在现实中才会发生。一八八五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这是部阴郁的小说,他试图(明显地和泛泛地)模仿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不久,又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扳道夫蒂尔》。一八八七年,阿尔诺·霍尔茨的友谊和说教使他信仰了自然主义。阿尔诺·霍尔茨在自己浩瀚的图书室里向霍普特曼证明村野之夫用德语俚语或方言进行谈话的合理性;霍普特曼——说到底,他也是村野之夫且像村野之夫一样崇拜约定俗成之规——从来没有想过采用这种文学手法。
霍普特曼写了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庭生活的恐惧、家庭犹如监狱正是下列剧本的基本主题:《黎明前》、《寂寞的人们》和《和平节》。《织工》(一八九二年)和《弗洛里安·盖尔》(一八九六年)则是两部伤感的史诗剧。《罗泽·贝恩特》(一九〇三年)展现了一位爱自己的儿子又杀了他的女人的命运;《加百列·西林的逃跑》(一九〇七年)则是被两个女人的爱撕碎心的男人的自杀。还应该提及几个象征性的剧本:《奈普升天记》(一八九三年)、《沉钟》(一八九六年)、《碧芭在跳舞》(一九〇六年)、《格里塞尔塔》(一九〇八年)。《尤利西斯之弓》(一九一四年)淡淡地和稍有偶然地叙述了这位荷马英雄的冒险。《白色的救世主》(一九二〇年)则叙述蒙特祖玛的惨死,据萨阿贡神甫说,入侵者发现他正同笨重的玩具在游戏。《印第波第》(一九二三年)重提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情节。
盖尔哈特·霍普特曼的散文作品中——《信奉基督的愚人: 埃马努尔·克文特》(一九一〇年)、《亚特兰蒂斯》(一九一二年)、《幽灵》(一九二三年)、《达马斯岛的奇迹》(一九二四年)、《耶稣受难书》(一九三二年)、《苏阿那的异教徒》 (一九一八年)——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部。现在,霍普特曼居住在阿格内特道夫山偏僻的山村里。一九一二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徐鹤林 译
[1]此篇及以下两篇初刊于1937年8月20日《家庭》杂志。
[2]Rudolf Eucken(1846—1926),德国哲学家,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