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山万里飘客 » 关山万里飘客全文在线阅读

《关山万里飘客》九十六

关灯直达底部

  第二十七章 挑 战之金印玉符

  这家“来春园”酒店好热闹,店堂里飞觞把盏,猜拳豁令的声音,连外面大街上都可以听到。

  店堂靠窗处一张桌座上,响起一个焦雷似的唤叫声,道:

  “嗨,店小二,再替咱切上两斤牛肉,和十个馒头,快!快!咱还要赶路呢!”

  店小二转身看去,不由愣了下……这人桌上空盘子已叠起十来只高,就是牛肚也放不下这么多吃的东西。

  这人粗眉大眼,一脸虬髯,是个四十多岁的大汉,见店小二愣愣朝这边看来,挥手一拍桌子,吼了声,道:

  “人娘的,看什么,你怕老子吃了付不起钱?”

  大汉这么吆喝,把店小二吓了过来,忙不迭堆下笑脸,道:

  “是,是,客官……小的这就去拿!”

  大汉衣袖一抹嘴,两眼直瞪着盘底朝天的空盒子……似乎吃得还不够尽兴。

  一响“啪”的声,放在大汉桌边那只沉甸甸的袋囊,给人横桌擦过,掉落地上。

  大汉转过头,一翻脸,一瞪眼……娘的,是哪个冒失鬼?

  对方是个穿着长袍,年有六十左右的老者――只见他急急弯下腰,把地上袋囊捡起,郑重其事的放到桌上,脸上透出一副古怪的笑容,赔礼道:

  “对不起,店堂小,桌座挤,把您东西撞落地上了!”

  大汉见人家赔礼不是,又把脸转了过来,看了看桌上空盆子,嘴里喃喃嘀咕道:

  “可恶,去了老半天,还没有把吃的东西送来!”

  刚才那店小二,碰到虬髯大汉那样的客人,知道不好侍候,已气急败坏端了两盆子牛肉,馒头过来。

  两只盆子放到桌上,大汉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很快把桌上牛肉、馒头,吃个干干净净。

  大汉衣袖一抹嘴唇,提起桌上袋囊,长身站起,来到门旁柜台处付帐……

  解开袋囊,嘿,傻了眼……两只三寸金莲绣花鞋,一块大红胸兜,一条女人家的贴身内裤,和一块沉甸甸的一堆细石子。

  已不是自己原来的东西!

  刚才,大汉那份惊人的食量,和破锣似的大声吆喝,店堂里其他客人,都已瞩目注意。

  站起那副铁塔似的身子,来到柜台前,打开袋囊,里面放的竟是女人家用的东西,和大堆细石子,店堂里突然大笑起来。

  老掌柜睁大了两颗黄豆大的眼珠,朝大汉死死看了眼,这才道:

  “客官,小老儿店小本钱短,您可别开这个玩笑!”

  大汉看到袋囊里的东西,又听到掌柜的说出这些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给怔住了……

  脱下自己那件沾满泥尘的上袄,往柜台上一放,替自己抱屈不迭,道:

  “人娘的,走夜路遇到鬼,咱牛通自认倒楣!”

  老掌柜把那件上袄往外一推,冷冷道:

  “客官,这件上袄能值多少,你自己不会不知道……刚才吃喝的,就是像这样两件破旧的上袄,也抵不了那笔帐!”

  牛通听到这些话,那张满是虬髯的脸上,更是一阵阵红热起来。

  老掌柜一声冷笑,又道:

  “客官,这么看来,你是诚心找上小店,来填饱自己肚子的了!”

  牛通听得两眼直瞪,冒起一股怒火,伸出蒲扇大的手,把老掌柜从柜台里揪了出来……替自己分辩似的哇哇叫着道:

  “入娘的,咱牛通这辈子几时白吃白喝过,你老头儿把咱看作什么人啦!”

  就在这时候,从墙后桌座,站起一个英姿飒然,身穿文巾儒衫,看去年纪不到三十的年轻人,来到柜台前,微微一笑,向掌柜的道:

  “老掌柜,这位朋友刚才吃喝的帐,都归我算行了……”

  一侧脸,向牛通又道:

  “朋友!出门人难免遇到意外,你一定遇到妙手空空的小偷儿,在你身上施了手脚,把你袋囊‘掉包’换了去!”

  牛通朝这个人品俊逸的年轻人多看了眼,一时说不出话来,嗫嚅了下,才道:

  “咱……咱牛通不认识你,咱吃……吃的,怎么能让你付帐?”

  年轻人含笑道:

  “这位大哥,钱财不过身外之物,四海之内皆兄弟,区区之数算得了什么!”

  牛通瞪瞪眼,轻轻“哦”了声,道:

  “您是一位公子爷,咱牛通不能做您大哥!”

  年轻人知道对方会错意,没有把含意纠正过来,顺着牛通口气,一笑道:

  “长幼有序,哪有能与不能之理……”

  一指自己桌座,又道:

  “牛大哥,如果不会耽误了您时间,您我共桌小饮如何?”

  牛通搔了搔后头,迟疑了下,才道:

  “咱本来吃喝过后,就要离开这里‘石桥头’镇的,您……您替咱付了酒店帐,又是这份盛情,咱牛通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

  穿上那件上袄,他收起柜台上的绣花金莲鞋,胸兜、妇人家的内裤、细石子的那包东西,瞪眼吆呼了声:

  “去你娘的!”

  使劲扔去店门外,跟着那年轻人,来墙沿一张桌座坐下。

  年轻人吩咐店小二添上一付怀筷,执壶在他怀里斟下酒后,问道:

  “牛大哥,听您说话口音,不像是本地人氏?”

  牛通点点头,朝这位文巾儒衫,风度翩翩的年轻书生多看了眼……

  先是点点头替代了回答,接着问道:

  “兄……兄弟,您贵姓哪?”

  年轻书生含笑回答道:

  “小弟姓‘晏’单名‘清’,从冀南来此,经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