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读本 » 中国文化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读本》二八、《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风情

关灯直达底部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一幅绘画,创作时代距今近九百年,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是北宋末年一位名叫张择端的宫廷画家。作品完成之后,由当朝君主宋徽宗题写“清明上河图”五字。有关这件宝物的流传,可以写成长长的故事。这幅作品本为北宋宫廷收藏。金人攻下北宋都城,也洗劫了宫中的一切,《清明上河图》被金人掠去,后流落民间。蒙古人建立元朝政权之后,《清明上河图》被掳进宫中。宫中有一个装裱匠,识得这件宝物,竟然使了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从元到明代的百余年时间中,它辗转于收藏家、古董商人和文士之间,一直到明代后期第三次入宫。到宫中不久,又被一个懂书画的太监盗走。经过了多次转手买卖,大致到19世纪的初叶,归清代宫廷收藏。这是它第四次进宫。辛亥革命之后,末代皇帝溥仪将它带出宫。开始存放在天津,后伪满政权成立,就带到长春。伪满政权灭亡后,溥仪正准备将它带到日本时,被截回,后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五次进入紫禁城。

五进紫禁城的传奇经历,更增加了这幅作品的吸引力。它在流传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摹本。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摹本有三十件之多。其中一件摹本还骗过了酷爱艺术的乾隆皇帝,乾隆将这件摹本定为真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量摹本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这件宝物的不凡价值。

这是怎样一件作品呢?

汴河两岸的风情长卷

这是一幅五米多的长卷,采用的是中国绘画手卷式的形式,自右至左,缓缓打开,如打开一扇历史的闸门,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

画卷的叙述在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展开。此时冰雪融化,告别了料峭的春寒,迎来了春天最重要的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思念的节日。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祖先,这种风俗至今还存在。清明又是庆祝春天到来的佳辰,此时阳光妩媚,春风荡漾,绿草如茵。这幅图的开始描绘的就是汴梁郊外的春色,我们可以看到,野地里溪水潺潺,又有屋舍隐现于丛林之中,道路纵横,历历分明。有老树当风而立,染上了初春的淡淡绿意。向远看去,是绵绵无尽的原野,上有薄雾轻笼,正是柳永词写的“艳阳天气,烟细风暖,芳郊澄朗闲凝伫”。林中忽而露出一队人马,几个仆夫引领着驴队,悠然地向城中赶路。向左去,道路上有绵延的人流,有的是到郊外祭扫的香客,有的是由城中归来的游人,骡马嘶鸣,人声鼎沸。这是远景。

清明上河图局部(郊外)

手卷再向前打开,中段部分是近景特写。汴河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那是一条连通南北的河流,河中漕运繁忙的景象诠释着这个时代的繁荣。开始时,可看到靠岸的三三两两的船只,再向左,河道渐宽,河水急速流淌,漕运的船只快速往来。

长卷向前,便是中段的高潮处,也是全画的中心,描写的是汴梁当时的中心虹桥地带。巨大的木桥凌空飞架,如彩虹饮涧。桥上人头攒动,商贾云集,有过路的,嬉戏的,最引人注意的是,桥上很多扶着栏杆向下观望的人,有的指手画脚,有的大声惊呼,有的惊恐不已。而在桥下正有一大船要经过,巨大的船体前低后高,船头有指挥者,大张着口,挥舞着手臂,有人以撑竿顶着桥下的底座,矫正着方向,船工奋力地摇着橹,顶篷上人们快速地摇下帆,大船向桥下驶去,水中还留下船快速向前所激起的漩涡。船将过未过,船上的人紧张,桥上观看的人也紧张,桥上桥下连成一体,人们紧张的心情伴着急速的水流而盘旋。

清明上河图局部(虹桥)

第三段画的是街衢,是平面的叙述。汴河水到此拐了一个弯,向东流去。在河岸边,有通衢大道向前延伸,前面有高大的城楼巍然而立,城墙下人们在休憩、交谈、观望,骆驼从城楼中露出了头,可以看出道路的繁忙。过了城楼是街市,街道星罗棋布,热闹非凡。商店、茶楼、酒肆、棋馆、武场、寺院,等等,无所不有。街上车水马龙,人们三三两两,或行或立,或成群地聚集,神采飞扬地交谈,过路人两边观看,欣赏着街景。商人们在殷勤招揽。大路上忽有四套骡车奔驰而来,在悠然中又多了惊险。这里有贩夫走卒,有文士僧徒,有老翁,有童子,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这幅长卷的三部分分别描画乡野、河流和街衢之景,各部分以一个重点景色为中心,初段着重画杨柳,中段以桥梁为中心,末段则以城门为中心。在重点景色的统领下,画面虽然繁杂,但不显得混乱。三段的气氛也有分别,开始的时候平静悠远,气氛恬淡;中段紧张刺激,如激流回旋;而末段既开阔丰富,又琐屑细致,像是路边行人的娓娓细谈。

三个部分形成起伏回环的节奏。开始时的悠远和虹桥下的紧张、街衢中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长卷的整体看,在绵长的陈述中,有起伏,有高潮,富有内在节奏。开始一段是缓慢的进入,到虹桥而达到全幅的高峰,经过第三段城楼内外街景的描绘之后,在喧闹的街市处戛然而止。中国艺术强调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幅画也有体现。

清明上河图局部城关一段

北宋的城市文明

中国自唐代以来,就有发达的城市文明:唐代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不仅是长安,唐代南北都有大型都市,长安东边的洛阳城、南方的商业都会扬州等,这些城市的人口都在百万左右。长安鼎盛时的人口更达到一百五十多万。

到了北宋时期,市井文化更加发达。北宋首都汴梁虽然没有鼎盛时期的长安规模大,但人口已经达到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且它的商业繁荣程度更胜过当年长安。五代时,洛阳开始允许临街设店,到了北宋,城市临街设店蔚然成风,而汴梁的临街店铺更多。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店铺被指定在特定的区域开设,称为“坊市”,而在汴梁,这样的限制没有了,城市中的各个区域都可以设店,街道两旁、沿河地带、人们聚居场所都分布着大量的商店,促进了城市生活的繁荣。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时北宋京城的繁华景象。大内宣德门外,御街阔二百余步,道两旁有御沟,种植莲荷,岸边种植桃李梨杏,“春夏之交,望之如绣”。京城之内,正宗大酒店(正店)有72家,分号(脚店)及其他小酒店不计其数。酒店门口都搭五彩门楼,一到晚上,“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对常到酒店打酒的客户,酒店用银器送酒,第二天才取还,“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城里商业买卖活动十分活跃。大相国寺的庙市每月开放五天,里面有珍禽奇兽的宠物市场,有日用品杂货市场,有百货市场,有刺绣、图书、古玩、香料、药材市场,孟元老称之为“万姓交易”,可以想见当时的热闹景象。京城内每个区域都有勾栏瓦舍,是集商贸演艺为一体的娱乐场所,规模很大,有的可容纳数千名观众。汴梁的夜生活也很丰富,所谓“家家帘幕人归晚,处处楼台月上迟”,酒店、歌舞伎馆和很多商店通宵营业,城市的夜空,灯火通明,特别是由州桥往南至朱雀桥一段,夜市热闹非凡,有各种特色小吃,谓之“杂嚼”,一直营业到三更。

汴梁的崛起,与汴河分不开。自6世纪末隋炀帝开掘大运河的北段,联通了南北,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明联为一体。汴河当时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当时的西安、洛阳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发达,而南方的扬州等地经济迅速发展,大有超过北方之势。由西而来的船只经过汴河向东,通过大运河向南连接,汴梁不仅是文化、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全盛时期的生活。发达的城市文明,给张择端这位宫廷画家注入了创作热情。作者选择了一个节日的上午,阳光明媚的时分,从绿色的小草、泛滥的河水,到市井中川流不息的人群,似乎一切都流动起来。作者以细致的画笔,赋予这个城市强烈的动感节奏。作品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观者实在如作者一样,愿意徜徉在这样的温情、欢快、热烈和沉醉之中。

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开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上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个人拉开架式在吵架;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客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店门口制造车轮;摆地摊卖膏药的人吸引了一圈人听他胡吹;一家大户人家门口,七八个佣人在闲坐,有一个干脆躺在地上睡觉;算命先生的棚子里挂着“神课”、“看命”、“决疑”的招牌;城楼外无数牛车、独轮车、挑夫;几头骆驼正穿过城楼;城楼下有人正在理发,城楼里面堆着一些货物,有人正在报关;紧接着是卖大木桶和弓箭的小店,店中一人正在拉弓,一人口咬绑带正为自己绑上护腕;再接着是“孙羊正店”,这是大酒楼,楼上宾客满座,后院倒叠着无数酒瓮;再接着是一家肉铺,挂着“斤两十足”的牌子;再过去有客栈、香料铺、绸缎铺、药铺、当铺,药铺中一位妇女抱一个小孩,另一位妇女捧碗正要给小孩服药;还有一口沿街水井,三个人正在打水;最后是一家大宅院,门前有家丁坐在下马石上闲聊;大街上有各种货摊,卖花的,卖清凉饮料的,卖甘蔗的,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推车的,走路的,还有许多四匹马拉的大车;行人中有拿锯的,有拿扇遮头的,有和尚、道士,还有像玄奘那样背着行李的行脚僧,总之是各式人等,应有尽有。有人数过,画面上出现的一共有七百七十多人。

《清明上河图》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就像你亲眼在汴梁城看到了这一切:汴河、船只、虹桥、牲口、街道、酒店、货摊、风景。这些最普通的人和最普通的生活场景,用不着美化夸张,用不着改头换面,单凭本色就使人看了愉快,因为这里渗透着城乡居民对勤俭、安定的汴梁生活的满足和美感,渗透着他们对看来微不足道的事物的爱好,渗透着一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画上那些看来是琐碎的生活细节: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正在帮一个胖胖的掌柜磨刀,一辆辆满载货物的牛车和马车,一大堆大人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宁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街道上四处是休闲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桥上观看,前拥后簇,大呼小叫,就连正在过桥的大船上一个小孩也在跟着大人喊叫。有的人在汴河两岸看着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楼下的空地里悠然地休憩。他们安祥的幸福的神态,就像春天里缓缓流淌的河流。观众会觉得画中的生活非常舒服、自在。这种安乐和谐的气氛,这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正是《清明上河图》这幅民俗风情画的无比价值之所在。因为这种对于安乐和谐生活的幸福感和美感,这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正是显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清明上河图》显示的,就是这样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清明上河图城门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