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读本 » 中国文化读本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读本》十九、佛像:永恒的微笑

关灯直达底部

佛教于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也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留下了灿烂的佛教艺术作品,佛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的青山绿水之间,有很多佛教造像,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造像、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造像、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造像和重庆的大足石刻佛像,等等。在各地的寺院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佛像。佛教造像记载着中国文明发展的历程,显示出中国雕塑艺术的成就,还包含着人们的心灵寄托。

莫高窟中观音菩萨的美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著名的石窟艺术胜地。敦煌本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在甘肃省省会兰州的西侧。莫高窟建在敦煌鸣沙山的断崖上,从公元4世纪开始到14世纪,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无数人在此经营,使它成为一个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宝库。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雕塑和彩绘以佛像为主,所以人们又称这里为“千佛洞”。

敦煌的佛像不计其数,其中最有特点的是观音菩萨雕像。在莫高窟中,唐代的观音雕像就有一百三十多窟。

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一位智者,她以慈悲为怀,救济众生,当人们遭遇灾难危险的时候,只要诵念她的名字,她就会前来拯救。观音崇拜,在中国非常流行,持续有一千多年,至今仍存在于民间。前些年中国残疾人舞蹈团演出的《千手观音》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就与这一崇拜有关。

莫高窟就反映了这种观音崇拜的风气。这里有很多观音塑像,有千手千眼观音、两身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在印度佛教中,观音原是一位男性佛,但到了中国,被渐渐女性化,她柔美、善良、慈爱、宽容,几乎所有美的东西都凝聚到她一身。

第45窟两尊观音菩萨像,是唐代的彩塑作品。两个观音菩萨很相似,都是头梳高髻,上身裸体,斜披天衣,眉毛弯弯,眼神温柔,略含笑意,面容慈祥鲜朗。颈戴饰物,长臂浑圆,下系长裙,裙下的花纹隐然而见。两像都呈S形站立,一脚实,一脚虚,身体侧倾,动作优雅。

敦煌45窟菩萨塑像

两尊彩塑,慈眉善目,顾盼生情,亭亭玉立,与其说她是天国的神灵,倒不如说是人间的美女。身体的曲线尤为动人。塑像表现了人们对这位大慈大悲菩萨的崇拜之情,也将人们对母爱、对女性美的赞叹之情融于其中。

麦积山佛像的淡淡笑意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主要以泥塑为主。麦积山位于中国西北甘肃天水东南,这座山峰,形似麦垛,所以人们称其为麦积山——像堆积起来的麦堆。在山峰西南的悬崖峭壁间,开凿有数百个洞窟,现存洞窟194个,每个洞窟都有佛教造像或壁画,现存泥塑、石雕作品七千二百余件。泥塑造像工艺精美,表面的彩绘也颇有神采。有学者称此地为“中国雕塑博物馆”。作品创作的时间从公元4世纪的北魏时期开始,一直到19世纪。

麦积山44窟塑像

麦积山石窟雕塑,除了受到印度风格影响之外,还体现出强烈的世俗化特点。虽然雕塑的主体是佛及其弟子的群像,但在形态上尽量取真人特点,有些雕塑的大小与真人无异。佛像的面容并不是通常所见的高远和渺不可及,而是突出其亲切的一面。佛像大都颔首微笑,姿态轻松,衣服的纹理流畅飘动。

第44窟雕塑,是西魏时代的作品,窟中的雕像是麦积山佛教造像的杰出代表。中间主佛的造像,高160厘米,体形如一个真实的女子,柔美非常。头上是水涡纹的发髻,发际是连绵的云纹。胸前系着一个小结,外披袈裟,结跏趺座。袈裟长长地垂下,皱褶清晰可见,线条圆转流动,极富美感。衣裙和发髻等处还残留彩绘的痕迹。想当初造成之时,一定更加光艳照人。其面容最为人们所称道,长眉如柳叶,微微颔首,面露淡淡的微笑,神秘而又亲切。

这是一尊微笑的佛。佛经上说,佛祖说法,常常面露微笑。这尊佛像的笑意不仅荡漾在脸上,而且传到全身。微笑的面容和全身柔和的线条呼应,表现佛的大度、从容和飘逸。这组佛像创作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时期之一,无休止的战争戕害着人类的生命,人们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这组佛像以大度和微笑面对世间,给人一种生命的信心。

龙门的光明之神

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的南郊,这是中国最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石窟坐落在风景绮丽的龙门,东、西有两座青山对峙,中间有一条名叫伊水的河流。站在远处望去,宛如一座天上的宫门,所以叫龙门。这座石窟开始雕凿至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今天在伊水两边的山壁上,留下了一千三百多个石窟,有大小佛像十万多尊。

唐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皇帝,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奉先寺,就是在她的主持下开凿的。寺中有一座卢舍那大佛,大佛凿了三年时间,凿成之时,她还率领大臣们来参加开光仪式,成为唐代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卢舍那佛像高十七米多,体量巨大,气势磅礴,是整个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在佛经中,卢舍那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佛,有光明遍照的意思。他以永恒的光明,破除世间的黑暗,使众生产生信心。卢舍那大佛,就是一座光明之神。

龙门奉先寺卢舍那佛像

这光明之神安详而平和,体态丰盈,姿容饱满,雍容大度地端座于正中。面对眼前的青山绿水,面对人世的苍茫,从容不迫。他略带微笑,秀目轻启,嘴角微翘,头部稍稍前倾,俯视下方。佛像透出的安祥而平和的气度,不知舒展了多少烦恼压抑的心灵。

青州佛像的会心微笑

1996年10月,山东潍坊青州的一所学校修建操场,推土机巨大的铁铲挖出了一个洞穴,其中露出了类似雕像的雕刻品。经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四百多件精美的佛教造像被清理出来,这是公元5到6世纪北齐时期的佛像,距今大约有一千四百多年。这是20世纪中国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之一。自2001年以来,青州佛像先后到德国、法国、美国等地展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出土的佛像灿烂夺目。以前发掘的千年以上的佛像,因为时光的侵蚀,往往显得灰暗而陈旧,表面的色彩一般都会褪去,原作的风采因此丧失不少。而这些佛像,集中埋在一个洞穴内,由于保护良好,重新面世时,稍加洗涤,就簇然如新,佛像脸上的贴金都宛然在目,连眼睛的神情都有飘动的感觉。更不要说佛像的衣纹,线条流转,璎珞飘拂,色彩斑斓。

这批佛像的造型丰富多彩,既有立像,又有坐像;既有背屏式造像,也有单体圆雕造像;既有佛像,又有菩萨造像。雕像的动作各异,在肃穆的雕塑中,平添了一分活泼。其中有一尊佛的坐像,一脚垂于座下,一脚盘于座上,一手已残破,但还可以看到左手抚于右脚上、盘腿而坐的样子,天真活泼,非常可爱。

还有一尊坐佛像,体态轻盈,衣服上没有皱褶,显现出肌肤的轮廓。面部纤秀,上身细而长,一手已损,一手托于项前,当是作合十之状。一般来说,佛像雕刻都会突出其宁静的神态,但青州佛像却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动作,这是它最打动人的方面之一。这样的佛像,不是遥远佛国的意味,而是透出一种乡土气息,没有做作,质朴、热情而又落落大方。

思维菩萨像   北齐   青州

青州佛像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佛的微笑。佛的雕刻历来都带有微笑,但青州雕塑又有自己的特点。这里的佛像不在突出微笑的神秘,而在突出其含蓄恬静的一面,细细的眉眼,樱桃般的小口,两腮中若隐若现的笑靥,似乎佛的身体中,都荡漾着愉悦。这是一种深层的愉悦感,从心灵一直传到他的身体、衣服乃至他的动作上。

青州那个洞穴的发掘,将千年的微笑引到了人间。

背屏式佛造像   东魏   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