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辉煌的古代建筑是紫禁城。自15世纪以来,先后有24位君王在这里行使权威。这个地方是中国近五百年明清王朝的权力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体量最大的皇家宫殿。它的建筑艺术举世称奇;它有数不尽的收藏,使得无数人为之流连忘返;它所包含的历史内涵,使人们阅读它时,深深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岁月沧桑。
一条看不见的龙脉
北京旧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虽然历史上这座奇妙的城池受到过各种各样的破坏,但今天以紫禁城为中心的旧城仍然保留着基本面貌。中国人在这座城市经营了数千年,大致从公元11世纪的辽代开始,就在这里建都,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为都城。近千年以来,北京几乎一直是中国的行政中心(只是在明代初年和民国时期以南京为首都)。这个近千年以来中国人的国都,是最高权力机关所在的地方,所以能倾全国之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留下了如此壮丽的城市景观。
紫禁城宫殿一角
为了迎接奥运会,北京城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在这次建设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到一个词,就是“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这条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伟大的秩序”的中轴线,将会被恢复,而且被延长,一直延长到奥运村。稍微了解北京历史的人都知道,恢复和延长中轴线对于北京有不寻常的意义。
北京城的面貌在明朝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时就基本确定。它之所以显得如此壮丽而有气势,就在于它有整体的规划。北京古城建筑是从全体来考虑的,旧城中所有的建筑,几乎都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脉络中。
永乐皇帝决定以北京为首都,吸收了元代大都(元时的北京称大都)的中轴线设计,但作了大规模的调整,经过数十年近百万人的辛勤劳作,一座恢弘的都城浮出地面。
这座新城由一条长八公里的南北中轴线贯穿,建筑和景观布置沿着这条中轴线有秩序地铺开,前后起伏,左右对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也因这条中轴线而得以形成。
正阳门夜景
这条中轴线是以南城的永定门为开端,自此从容地向北行,在中轴线的两侧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基本对称的大型祭坛。二者一是祭天的,一是祭农的,为这座庄严的城池确立了一个庄严的起点。经过一条笔直而有气势的大街,就到了雄伟的正阳门。正阳门前,原来有一个巨大的牌楼,一个大石桥,烘托着这座不凡的城南要冲。它是南城的第一个高潮。由此再向北,便是中华门,中华门过后,经过一个空阔地带,那便是后来所建天安门广场的地方。
在天安门(明时叫承天门)的两边,对称地建有太庙和社稷坛。太庙在东侧,是祭祀祖先的;社稷坛在西侧,那是祭祀农业的,它与这个国家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历史有关。这合乎中国古代体制的“左祖右社”的构置。由端门到午门,进入紫禁城的内城之中,最后由紫禁城的神武门出来,向北有一座景山,作为紫禁城的背景。景山中峰的最高处,有一个亭子,这个亭子正在北京古城的中轴线上。从那向北望去,出皇城北门地安门,一条大道一直到鼓楼、钟楼,便是这条中轴线的收尾之处。
紫禁城就在这条中轴线上。紫禁城按外朝和内廷来构造,前为皇权机构中心,后为皇室起居区。在外朝部分,先是有紫禁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的顶端是这座宫殿的中心。在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西侧有武英殿,一文一武,显示文治武功的治国思想。内廷部分沿中轴线上建有乾清、交泰和坤宁三宫。在这三宫两侧,则分别是东六宫和西六宫。紫禁城的近万间建筑,就是这样以一条中轴线统领,虽体量巨大,但井然有序。
这条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龙脉,是一条像龙一样起伏的地脉。如果没有起伏和呼应,没有内在的节奏变化,只是沿着一条直线向前,两边布置建筑,这样的方式,必然单调而乏味。
俯视紫禁城
北京古城的中轴线布置,左右呼应,前后起伏,建筑在重复中富有变化。午门建筑群有一座正楼,两侧有四座方亭,形成凹字形结构。初看起来显得压抑,但远远看去,如同一只凤凰在飞舞,在封闭中又显出灵动。而在紫禁城的北部,有如一条金龙由神武门跃出,腾空高举,景山就是它跃起的身段。
八公里的中轴线,第一段最长,从南城的永定门到正阳门,节奏舒缓;第二段较短,从正阳门经过紫禁城到景山,这是它的高潮。第三段最短,从景山至钟、鼓二楼,是高潮后的收摄。品味北京古城,就像欣赏音乐的三个乐章。
紫禁城的色彩
人们来到紫禁城中,会对这座宫殿在色彩方面的处理赞叹不已。
紫禁城是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在中国,色彩常常被赋予特有的内涵,一种可称为“色彩政治学”的观念很流行。黄色象征着皇权,所以紫禁城以黄色为主调。红色则是吉祥的颜色,黄色和红色都属暖色调,是向外扩张的颜色,有热烈和令人激动的感觉。
紫禁城的近千座单体建筑,都以金黄色的琉璃瓦作顶盖,配之以暗红色的墙壁,绵延不绝的红色立柱,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如果是一个上午,遇到一个晴天,在北京碧蓝的天际之下,金黄色的琉璃世界熠熠闪光,暗红色的建筑群体鲜亮透明,再加上周围的中海、南海、北海碧波荡漾,环绕紫禁城的绿色带绿意盎然,那正是紫禁城显现在世人面前的灿烂的梦幻般的色彩世界。
登上天安门城楼或者站在高高的景山之上,看这一片世界,一片迷人的风致便呈现在你眼前。春天来了,坤宁花园里的二月兰开了,紫色的小花,带着露水的鹅黄小草,在红色的墙壁下潜滋暗长,别具风味;冬天来了,如果天下了大雪,大雪落在这片神秘的宫殿中,肃穆里,更增添出妖娆的风致。
内金水桥
在风沙频繁的春天和绵长而干燥的冬天,北京常常是灰蒙蒙的,人们的心情容易压抑,而在这座宫殿前,红黄相间的色彩,鲜亮和透明,对人的心情会有一种舒缓作用。
紫禁城的色彩调配非常讲究。金色琉璃瓦的屋檐下,有冷色调的彩画,彩画一般多取蓝色、白色,接着彩画的是红色的立柱和门窗,立柱和门窗座落在白色的石料底座之上,底座是多层的汉白玉台阶,体量巨大,如云一样缭绕。站在太和殿东侧的三层汉白玉高台下,看纯净的白色天地里托起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给你一种天上宫阙的幻觉。
夜幕下的角楼
紫禁城以华丽而有扩张性的红黄色为主体,突出皇权的威严。蓝色、白色等内敛性色彩,又为它增加了几分典雅和柔媚。如一进端门,站在内金水桥旁,但见得灰色方砖砌成的广场和白色的汉白玉栏杆,形成一个灰白世界,五座雕栏玉砌的石桥飞跨玉带河,在这灰白的背景上,浮起了一个红黄相间的太和门,显得极为大气。
云龙雕石
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紫禁城的设计有一个主题,就是要渲染、强调皇帝一人的绝对权威。有一联古诗说:“未观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紫禁城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用建筑的语言,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在皇帝绝对权威前面的震慑感 、崇拜感、恐惧感。
紫禁城有很多门,午门就有左右五个门,中间的那个门为皇帝专用。紫禁城有很多桥,如太和门前的五道桥,武英殿前的三道桥,都是奇数,中间的那道桥,别人不能走,那是皇帝专用的通道。
紫禁城中有六对石狮子,其中太和门前有一对,巨大的石狮子分布在太和门的两侧,左侧为雄狮,右侧为雌狮,雄狮玩绣球,雌狮逗小狮。无论是雄狮还是雌狮,都极具威严之势。那头雄狮将两眼怒睁,张着大口,须发昂然,一只前脚有力地撑持在座上,一只前脚将绣球摁于脚下,表示将世间一切力量玩弄于股掌之间,极具象征意义。
紫禁城建筑的整体设计更是如此。
我们设想,在明代或清代,一个地方官员到北京要见皇帝,首先他被引到中华门前,他以为进了中华门就会见到皇帝了,谁知进了中华门并没见到皇帝,远远的是壮丽的天安门(承天门)。他精神上感到一种压力,觉得自己变渺小了。他又以为进了天安门该见到皇帝了,谁知又没有,前面是端门。道路两旁排列着仪仗队。他精神上的压力增大了,渺小感增强了。他又以为进了端门见到皇帝了,谁知又没有,远远是威武的午门。他又以为进了午门该见到皇帝了,谁知又没有,前面是太和门。就这样,他走过一重又一重的门,走过一座又一座的桥,走上一层又一层的台阶,又走下一层又一层的台阶。他精神上压力越来越大,渺小感越来越强。最后他走出太和门,在他前面终于出现了太和殿,这是紫禁城中最高的一座宫殿,皇帝就坐在上面。这时他精神上的压力太大了,实在经受不住了,双膝就自然而然地跪下了。他诚惶诚恐,匍匐在皇帝脚下,感到无限的敬畏,无限的惊恐。这就是紫禁城建筑的设计思想,就是要通过体量极其巨大、色彩极其辉煌的建筑语言,把普天下所有人从精神上压垮,从而在所有人的心理上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紫禁城的汉白玉台阶
当然,这一切都已过去了。现在的紫禁城,已经成了“故宫博物院”。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到这里游览,当年紫禁城设计者试图加给天下百姓的震慑感、压抑感、恐惧感早已荡然无存,游客更多的是为这座宫殿的宏伟气势和壮丽的建筑感到惊叹,在赞美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