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 »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历史的里儿和面儿》用三国历史来验证地理规律

关灯直达底部

说了这么多理论,下面举三国历史发展为例子,来验证一下上面的规律。

三国时期是中国核心弧带割据政权并立,各政权间战事、外交活动频繁。曹操、孙权、刘备三个集团所处地缘地位不同,但都执行相对正确的地缘战略,留下了许多政治财富,为上文总结的规律提供佐证。

曹操集团地处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是三个集团中地缘条件最差的,但是地缘战略运用得当,最终统一了北方。1.先弱后强,逐步壮大自身。曹操集团北方是占据冀、青、并三州的袁绍,西方是割据关中的韩遂、马腾集团,张绣割据西南方向的宛,袁术盘踞东南方向的淮南,东边是拥有徐州的吕布集团。外圈还有辽东的公孙度、幽州的公孙瓒、幽北的乌桓、河套长城沿线的匈奴、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与曹军接壤的袁绍集团实力最强,逼视河南。曹、袁两集团为统一北方,战争难以避免。相对弱势的曹操集团始终将袁绍集团视为自己的头号敌人,但是在实力壮大前一直向袁绍妥协,避免直接冲突。曹操先后歼灭吞并了张绣、吕布、刘备、袁术、张扬等势力,再向袁绍摊牌。2.稳定关中。东汉末年后,西凉集团一直占据关中地区,对关东曹操集团构成战略威胁。但是西凉集团战斗力虽强,却内争不断。在袁绍北取幽州,无暇南顾时,曹操派遣钟繇西行入关,说动韩遂、马腾效忠曹操控制的朝廷。官渡之战前夕,车骑将军西凉董承兵团在许昌宣称受汉献帝“衣带诏”,发动兵变。曹操毅然回兵镇压董承,平定刘备在徐州叛乱,再次派遣卫觊入关,稳定韩遂、马腾集团。3.分化外敌,利用江南孙氏集团牵制湖广刘表集团。刘表、孙策集团对曹军构成南部的直接威胁。曹操与袁绍准备决战之时,正是雄心勃勃的孙策统一江东,伺机北上之时。好在孙策遇刺身亡,曹操立即以汉献帝名义授予其弟孙权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支持孙权的西征,以敌制敌。这些地缘战略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上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集团由弱变强,终于与袁绍集团展开了战略决战。袁绍幕僚曾建议:以精锐部队袭扰曹操控制区漫长的边界,让曹操疲于奔命,消耗曹军有限的实力;结交南方诸政权,让其从后方进攻中原地区。这些都是优秀的地缘政治战略,可惜没有被袁绍采纳。之后的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分天下的关键战役。曹操在此战中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在没有统一北方,尤其是在关中西凉集团依然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贸然南进;将主攻方向集中于江夏一点,而没有占据经营淮南、襄樊等战略要点,徐图缓进。加上其他的原因,曹操最终退回了北部,转向经略关中、汉中地区。

孙、刘联军击败曹军主力一部于乌林、赤壁后,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得到巩固。东吴的核心地缘战略是鲁肃提出的“鼎足江东”的《榻上策》。《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载:“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从此,北防西进成为了东吴的核心地缘战略。孙权继位后首先向庐江的叛将李术开刀,突出庐江的重要性。其郡在安徽西南和湖北东部、河南南部的大别山区,郡治在皖(今安徽潜山),是与北部对峙必须控制的战略要点。

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七年。隆中对对地缘形势的判断是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都已经不可轻易取胜;建议刘备东和孙权,图谋荆州和益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此基础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取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榻上策》和《隆中对》在地缘形势的判断上是基本相同的,并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对策:占据南方险要地形,待机北伐。但是这两个地缘战略都将荆州列为自己的占领目标。对刘备来说,荆州是进攻中原伟业的战略基地,也是对东吴政权保持地缘优势的基地。但是荆州在他人手中,对东吴集团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威胁。当刘备集团占领汉中,势力达到全盛,咄咄逼人的时候,东吴集团出于自身防御的考虑,偷袭荆州,挑起了蜀吴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最终东吴占领了荆州,蜀汉完全退居到西南地区。虢亭之战标志着蜀汉与东吴在荆州地区达成了均势,也意味着《隆中对》的最终流产。

遗憾的是,荆州的争夺战消耗了三国中两个弱者的实力。之后蜀汉利用自身易守难攻地形进行的多次北伐只能算是采取攻势防御态势,积极防御而已。东吴的地缘态势比蜀汉要差得多。赤壁之战后曹军收缩至襄阳、樊城一线,并经营大别山区的江夏郡北部和合肥地区。东吴与北部对峙的战略要点已经与北方共有,其之后的吴魏战争集中在襄樊、合肥一带。东吴的防御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态势。三国的结局是魏国偷袭汉中,灭亡蜀汉;伐魏的晋国从淮南、襄樊、三峡三个方向对吴国发动了总攻。三家归晋。

从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中,后人可以归纳出大致的地缘规律,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不知三国的历史发展,可否作为一个详细的例子?当然了,相信以上地缘规律套用在其他时期,也是有解释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