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说,琦善在鸦片战争中,军事方面虽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外交方面则审察中外强弱形势和权衡利害轻重,“实在是超越时人”。
方宗诚说:“自道光以来,公卿不下士久矣。近唯曾相国及润芝宫保开此风气耳。”
章太炎谓曾国藩之起兵“平洪杨”并非“赞清”,而是为了扶持“名教”。在曾国藩看来,一切治国活动,上至天文、地理、军政、官制,下至河工、盐漕、赋税、国用,以及“平洪杨”这类军事活动和“曲全邻好”的华洋交涉活动,均属“礼”,即道德实践活动的范围。
缪凤林说,自唐太宗以后,左宗棠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第一人。
从1867年正月郭嵩焘被迫赋闲,回乡一待就是八年。由此得以冷静地思虑世界,研究洋务。在给朋友的信里他不无得意地说:在当前懂得洋务的“同志诸君”中,“中堂(李鸿章)能见其大,丁雨生(丁日昌)能致其精,沈幼田(沈葆桢)能尽其实。”而他自己做到“既精且大”。
李鸿章说王韬:“狂士也,名士也。”
周作人说王韬:“王氏在同光之际几为知识界的权威,但脱不去名士才子气。似乎终于是一个清客,不过在太平之时专门帮闲,乱世则帮忙而已。”
梁启超说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李鸿章访欧,德国人款待最优异。威兼二世称誉李为东方俾斯麦以取悦之,以为中国以东亚大国而见挫于日本,必复兴军备,力洗雪耻,一切所需,德国可乘机供应,故与李加意联络,以专其利。结果大失所望。梁启超亦以为李断不能与俾斯麦相比:“此非以成败论人也,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其成就之不能如彼,实优劣胜败之公例然也。”
1901年11月,李鸿章去世,临死前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力保袁继任直隶总督。
张之洞性行怪僻,起居无节,对部下严格。他跟袁世凯相会于保定,袁的部属杨士骧出身翰林故,为张之洞引为同调。会谈时,张只跟杨士骧娓娓而谈,袁枯坐一旁,至不能赞一词。杨士骧敏于应付,很为张之洞赞赏,张后来对人说,“不意袁慰庭做总督,藩司仍有杨莲府!”袁世凯闻听后,谓士骧曰:“君既受香帅知遇,何不请其奏调湖北,俾可日常相处?”杨士骧笑答:“纵便香帅有此意,司里亦不愿伺候这种上司!”论者以为张之洞晚清重臣,德才不济,无能镇慑袁世凯,反为后者所轻,至于袁跋扈不臣,问鼎轻重。
黄远庸说,红楼梦中李宫裁笑平儿云:你奶奶还要什么钥匙,你就是你奶奶一把总钥匙。袁世凯与梁士诒的关系“颇复似之”。
人们问起汪精卫对肃亲王的印象时,汪精卫说:“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严复说,黎元洪“德有余而才不足”。
王闿运曾评论他两个根基最好的弟子,一个是廖登廷(廖平),“思外我以立名”;一个是杨度,“思依我以立名”。廖“犹能自立”,杨则“随风转移”。
谭人凤说宋教仁“英而不雄”,他说:“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唯宋教仁”。
蔡东藩评论说,“宋教仁为国民党翘楚,学问品行,均卓绝一时,只以年少气盛,好讥议人长短,遂深触当道之忌”,“锋芒太露,英气未敛”,“不少晦其锋芒,储为国用”。
左舜生说宋教仁,“锋芒甚锐,政权欲也极强,当国会选举期间,他乃以一在野党领袖资格,在各处演说,大逞雄辩,对袁政府多所指责”,因此遭人暗杀。
左舜生说宋教仁是一个书生:“中山与克强,仅在民元八九月间,与袁有过短时期的接触,他们对袁不能深知,自在意中。宋教仁比孙、黄年事更轻,阅世更浅,读书也不够深入,以为只要一部‘约法’,一个在国会拥有多数议席的‘党’,借着‘责任内阁’的空名,便可以对付袁氏而有余,这岂不是书生之见?”
章太炎民元入京,一见陈宧,惧然曰:“中国第一人物,中国第一人物,他日亡民国者必此人也。”第二日,此语传遍京师,人初以为太炎偏执,后乃服太炎神慧,而陈宧深恨之,乃设计囚太炎于龙泉寺。
芥川龙之介说章太炎,狂傲,自私,要做王者之师。
周作人说,章太炎是中国最后一个朴学家。
辜鸿铭曾对罗家伦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之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蔡元培说:“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傅斯年说:陈独秀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芒万丈的大彗星。
陈铭枢说陈独秀: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汪原放说:蔡元培道貌温言,令人起敬,吾国之唯一人物也。
周氏兄弟的业师寿洙邻说蔡元培:“孑民学问道德之纯粹高深,和平中正,而世多訾嗷,诚如庄子所谓纯纯常常,乃比于狂者矣。”又说:“孑民道德学问,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实践之,加以不择壤流,不耻下问之大度,可谓伟大矣。”
冯友兰说:蔡元培是近代确合乎君子的标准的一个人。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儒,“粥粥若无能”,但是“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枉以非其道。”冯友兰说,蔡先生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的表现。
傅斯年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1927年,在中共中央特委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报告蒋介石的方针及我党对国民革命军的工作时说:蒋“最秘密的还是五老会议,是参谋部。张静江是主席,吴稚晖是小丑,李石曾是花旦,蔡元培是学究,戴季陶是军师。”
1940年蔡元培病逝于香港,全中国不分政治派别,均表深切哀悼。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说:蔡元培“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
胡汉民谈起孙科时说:“因为他是中山先生之子,所以有革命脾气;因为他在外国长大,所以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独子,所以有大少爷脾气。他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两种一同发,有时三种一起发。”
殷海光说梁启超,虽然他已经是历史人物了,“可是在这发霉的社会看来,反而显得他的见解是那么鲜活、刚健、康正、开朗而有力”。
陶行知推行“生活教育”,郭沫若以为那是孙中山“唤起民众”、“抉助农工”主张的具体化,他称陶行知是“孙中山死后一位孙中山”。
鲁迅曾说,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吧,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字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蔡元培为《鲁迅全集》撰序,他称“先生阅世既深,有种种不忍见不忍闻的事实,而自己又有一种理想的世界,蕴积既久,非一吐不快”。蔡元培说,鲁迅的著述“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所以鄙人敢以新文学开山目之”。
瞿秋白谈鲁迅,说他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李长之说:鲁迅在情感上是病态的,在人格上是全然无缺的。
孙福熙说:鲁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想尽量地爱人,然而他受人侮辱,而且因为爱人而受人侮辱。
夏济安说:鲁迅是一个“病态的天才”,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其深刻而带病态的人物”。
鲁迅去世后,毛泽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周作人自承是一个和尚。
列宁说孙中山:“天真如处子。”
魏金斯基曾与陈独秀一起去见陈炯明。陈炯明给他的印象是:“意志坚强,遇事非常镇定,从他的谈话内容和态度看,他是个清教徒类型的人。他很尊敬地谈论着孙逸仙,但认为孙是个理想家,而不是个讲求实际的人。”
邓铿曾为弥合孙中山陈炯明之间的嫌隙做了不少工作,他对人评说二人,孙中山遇事勇锐,间或要求过高,而陈炯明则过于持重,每不肯降心相从,常使自己左右为难。
张奚若说:“孙中山的演说,你听着听着就跟了他走下去了。”
胡适说:汪精卫是一个有烈士情结的人。
徐复观说:胡适是一个伟大的书生。
殷海光说:胡适是个大乡愿。
蔡元培说胡适:“旧学邃密,新知深沉。”
金岳霖说胡适:“旧学不过乾嘉,新学止于赫胥黎。”
郑超麟说:胡适是庸俗的民主派,就是自己没有社会主义思想,只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极致,它的统治形式就是民主统治。
唐德刚说: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
陈独秀说李大钊:“从外表上看,他是一位好好先生,像个教私塾的人;从实质上看,他生平的言行,诚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光明磊落,肝胆照人。”
章士钊说李大钊:“守常乃一刚毅木讷人也,其生平才不如识,识不如德。”
梁漱溟说章士钊:“行严先生,论人品不可菲薄,但多才多艺亦复多欲。细行不检,赌博、吸鸦片、嫖妓、蓄妾媵,非能束身自好者。”
章太炎说蒋介石执行的三民主义是“卖国主义、党治主义与民不聊生主义”。
马寅初说:蒋介石的光头脑袋就是“电灯泡”,里面真空,外面进不去。
胡汉民说蒋介石:“为人私欲过重,缺乏忠诚,不足以为民族复兴的领袖。”
马一浮见蒋介石一面之后,说蒋神情气象偏狭,有刘裕偏安之才。
何廉说蒋介石:“他认识人,也懂得用人,但是他不懂得制度和使用制度。”“从根本上说,他不是个现代的人,基本上属于孔子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人,他办起事来首先是靠人和个人接触以及关系等,而不是靠制度。”
张学良曾对赵四小姐说:“我看蒋先生做中国的领袖,够格。”张认为自己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但有诚心服从能统一中国的人。他曾对人说:“我们争什么天下?奉军南下河北、河南,占领了不少地方,可连一个县长也派不出?”他认为军阀多“望之不似人君”,对赵四小姐说:“蒋介石言谈举止,像领袖的派头,阎锡山不行,穿个大衫,像个买卖人似的。”
张群说,卢作孚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现代个人享受要求的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晏阳初说,卢作孚是个完人。
梁漱溟说卢作孚,“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于古之贤哲焉”。
李公朴称武训为“现代的圣人”。武办义学不仅在国内有很高声誉,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因其没有文化,外人称他为“无声教育家”。
熊十力极少称许别人,但他对马一浮推许说:“马先生道高识远。”
贺麟评论马一浮说:“马先生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为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又说:“他尤其能卓有识度,灼见大义,圆融会通,了无滞碍。”
丰子恺在其随笔《陋巷》一文中,称马一浮为“今世的颜子(渊)”。
钟开莱是数学天才,年轻时却受过林语堂影响。许多年后,钟已是斯坦福大学数学系主任时,他特为去香港看望林语堂——晚年的林语堂一度住港——钟看后大失所望,说他看到的林语堂“精华全失”。
陶孟和说丁文江:“就对于地质学的发展一端来说,在君足可以称为学术界的政治家。”
傅斯年称丁文江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之代表”,“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傅引用罗素的话说:“丁文江是我所见中国人中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是“一位理学大儒”。
马歇尔、司徒雷登等人曾称颂梁漱溟为“中国的圣雄甘地”。
梁漱溟说:熊十力“晚年一顿能吃一只鸡”。
金岳霖说:据他所知,熊十力是中国研究佛学最深刻的一个人。
张申府说:如果中国有一个哲学界,金岳霖当是哲学界的第一人。
冯友兰说话有点结巴,但是要言不烦,他曾经比较他和金岳霖的异同说:“我们两个人互有短长,他的长处是能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我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
梁漱溟在医生问他有何要求时说:“我很累,我要休息。”说完就瞑目长逝。张岱年由此想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金岳霖说:林宰平是他唯一遇见的儒者或儒人。
林宰平说张东荪:“太爱变了,并且变动得可快。”
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
徐复观批判钱穆的历史观,是“良知的迷惘”。
罗家伦说:段锡朋身上既有儒家气象,又有墨家传统。
胡适说:傅斯年是“人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
罗家伦说:傅斯年是元气淋漓的人。
王芸生说张季鸾:“先生之视报业,一非政治阶梯,亦非赢利机关,乃为文人论政而设,而个人则以国士自许。”
江亢虎是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的人,梁漱溟说,他是一个善于投机取巧的人。
宋美龄远离祖国多年,在美国度过了性格成型的时期,已经变得如此美国化,以致她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了。她的口头禅是:“只有我的脸像个东方人。”
黄侃为人无行,时人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
郑超麟说:蔡和森是“囚首垢面而谈马克思主义的新王安石”。
瞿秋白说蒋光赤:“这个人太没有天才!”
周培源夫人王蒂澂说张奚若“完全是西方的”。
张大千说:三百年来,能得倪书神髓者,静农一人也。
胡适说:吴稚晖是“中国近三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
曾朴自称是“时代消磨了色彩的老文人”。
胡茵梦说李敖并非“具有真知灼见又超越名利的侠士”,而只是“一个多欲多谋、济一己之私者”。
李敖自承晚年成了演员。
林海峰口讷讷若不能言。金庸说,他在武侠小说中,写了郭靖这样一个拙实的人物,称为侠之大者,十余年来,在实际世界里,并没有碰到过;竟在林海峰的身上,看到他的影子。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认为,先生的姨妹张充和的悼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最确切的。
1988年晏阳初98岁寿辰之际,里根总统在给他的贺词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士。”1989年布什总统在给晏阳初的生日贺词中说:“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您使无数的人认识到:任何一个儿童决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