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胡同里的姑奶奶 » 胡同里的姑奶奶全文在线阅读

《胡同里的姑奶奶》六、皇城内的百姓人家陈允庄口述

关灯直达底部

时 间:2005年3月17日

地 点:马甸文联宿舍张宗尧家

访谈者:定宜庄

在场者:张莉、张宗尧、吴效兰注122

[访谈者按]前面谈过,京城有数重,内城之内还有皇城。皇城始建于明,很像是北京内城的城中城,在有皇帝的时代,也是京城这个中心的中心。皇城四至,据《燕都丛考》:“正阳门之内向南者曰中华门,东南曰长安左门,西南曰长安右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正北曰地安门。”如今除地安门仅留地名之外,其余几门都早已不见踪影了。注123

陈允庄女士住过的纳福胡同和恭俭胡同,就都在皇城之内,只不过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都之前,前者叫内府库,后者叫内宫监,皇城内的地名类皆如此。另如上文提到的米粮库,还有惜薪司、司礼监、织染局等,都是当年的内官衙署。对于将这些地名改成纳福胡同一类,当时人就很有意见,认为这是历史观念薄弱且不学无术的表现注124,却也反映出皇城中民居已经多过官署的现实。当然如今对皇城的误解甚多,未必是因改名导致的不知源起所致。

明代的皇城是民间不得出入的禁地,清朝却是民居列肆之所注125,史籍虽言之凿凿,却很少有人注意及此。大多数写北京城的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这里居住的都是满族权贵或者八旗人家注126。事实上,清代八旗各有驻地,都仅限于皇城之外,皇城之内反而允许商人开铺和民人居住,这当然不是由于清廷比明廷更为宽容,而是因为无论宫廷还是内城旗人,都需要有人为他们的衣食住行服务。陈女士的访谈中说这一带平民多,拉三轮、拉排子车的多,摇煤球的多,确实是当时的真实场景。在1928年北平市社会局对内外城郊赤贫、极贫人数所做的统计中,内城“赤贫”者超过人口10%的有3个区,位于皇城的中心一区、中心二区就占了其中的2个,也是由皇城内居民构成的这一特点决定的注127。

陈允庄是吴效兰的表妹,但不是旗人,而且她也是本卷所有被访者中唯一不是旗人的一位(前面张宗尧、张碧君兄妹也是汉人,但对他们的口述,我是作为附录放在吴效兰口述之后的)。我是通过她,才注意到在京城的分布格局中,还有皇城这样一个与其他诸处不同的所在,并进而注意到居住于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

陈女士访谈中引人注目的重点,是她家族中几位女人的婚姻与遭遇。她的父母及几个姑姑的婚姻都集中于皇城这一地域之内,是当时婚姻地域圈紧密狭小的一个例子。至于前面对张宗尧先生的访谈中所谈到的,北京人的生活水平在日本占领时期一落千丈,在此篇中也为陈女士3个姑姑家庭的败落所证实。陈女士从女性的角度对她几个姑姑遭遇的讲述,则能使人对这种败落造成的后果,得到更深切的体会。

对陈女士访谈的另一重点比较轻松,是谈老北京人的家常菜。由于地处北方,北京人的餐桌不可能像南方那样四季常青,但生活在天子脚下,北京人在“吃”的方面却丝毫不肯苟且。这就造成北京家常菜的特点,即用料便宜普通,不外乎萝卜白菜之类,但做法特别精细讲究,家庭主妇为此殚精竭虑,不惜时间,这点在陈女士的讲述中有具体和充分的体现。在本书其他诸篇,还会不断谈到各家各人所做的口味不一的家常菜,可以比较参照来看。

由于老北京家常菜吃的是功夫,吃的是时间,所以在当下这种喧嚣浮躁的年代,打着“老北京家常菜”的饭馆,就或者赚不到钱,或者因做不出真正的味道而招不来客。反倒是用料昂贵、做工较为简单的某些南方菜馆,可以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允庄,女,1949年出生。

恭俭胡同(定宜庄摄于2005年)

纳福胡同东口与腊库胡同南口交叉处(定宜庄摄于2005年)

[吴效兰(指向陈允庄):她是我表妹,她的父亲是我亲舅舅。我舅妈90多岁才去世,她老跟她聊。她对北京的民俗比我了解得多,有些她经历的,有些她听说的。所以我主动把她约来了。]

陈允庄(以下简称陈):我们这三家儿住得都不远,他们当初住米粮库的时候,我们住的是恭俭胡同。她(指吴效兰)妈是我姑姑。

定:我很想向您请教请教有关北京的民俗,但我今天来主要不是听您聊民俗,我想听听您的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