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 »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全文在线阅读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讨论

关灯直达底部

王奇生(主持):延续上一场大陆的蒋介石研究介绍,现在我们要进入到台湾的蒋介石研究回顾与展望,那现在我们就请陈进金教授来做精彩的报告。

陈进金(主旨发言):谢谢主席,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原先最早的议程,这一场次原本是要请邵铭煌教授来作报告,后来在开筹备会的时候,邵教授就说他要报告爱情,特别是谈四个女人的故事,所以那个主题就被他抢走了,刚好邵教授这几天又有事,所以昨天就是我代他报告,那报告的时候我自己又加油添醋,所以蒋公可能不太高兴,昨天晚上就来找我,一夜难眠,所以我早上要去看医生之前,我本来跟吴淑凤教授讲,反正你很熟,那就你来报告,所以本来我的想法是我代邵铭煌教授报告,吴淑凤教授代我报告,那也不吃亏嘛。还好,早上看完医生之后,精神也比早上好,所以我想就不让吴教授麻烦了,这场还是由我来跟各位作一个简单的报告。哪会有这个报告?就诚如早上黄克武教授讲到,我们去年参加了中正纪念堂的一个计划案,那这个计划主要就是有关台湾蒋中正典藏资料的研析计划案,这个计划案是由吴淑凤教授、刘维开教授,还有我,我们三位来负责。那其实很辛苦,我们的助理今天刚好也在,就是这场的记录善尧,所以待会儿如果我们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请善尧补充,因为他花了很多工夫帮我们找了很多的材料。那我们的报告稿子里头,我以为邵铭煌教授会来,在很久以前我就已经回传了这个报告稿,我当时就设计好,有关党史馆的部分由刘维开教授补充就好,我就不用谈了,这里头有这么多老党史会,包括吕芳上老师,我在这边乱讲就像在班门弄斧,我不太敢讲,怕讲错今天晚上蒋公又来找我,在这么风光明媚的地方连续两天都睡不好,其实也是很难过的。“国史馆”的部分,虽然我以前在“国史馆”待了十几年,但是我也要告诉各位,吴淑凤教授已经待了快20年,这样有没有透漏她的年纪,所以,我原先的报告稿中,是请吴教授帮忙补充,这样来说,虽然原定今天议程上的报告人是我,但是这样好像我都不用报告,他们两个来讲就结束了。

好吧,言归正传,今天的报告主要是要跟大家分享相关主题的研究和展望,尤其是展望部分。那我们上个星期的读书会,维开教授说难得大陆学者来了几位,维开教授对我们的期末报告还蛮满意的,希望能让大陆学者可以带回去,可是我们跟中正纪念堂是有契约关系的,大概在一年内我们没有办法正式对外公开,今天我虽然有把期末报告带来,可是在一年内我们没有办法全部对外公开,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跟大陆的同道一起分享,那是因为我们认为在这个中正纪念堂的委托案中,我们有得到一些心得。这些心得我们也在去年“国科会”的计划中,试着去开发,诚如早上吴淑凤教授提到,我们还可以有一些新的议题供讨论,可以用现在台湾所典藏的一些史料,加上日记,我们还有很多跟蒋介石有关的议题值得开发。

那我简单介绍一下党史馆,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再请吕老师、维开学长、高纯淑学姊帮我做一个补正。党史馆是1930年5月成立,当时名称是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所以之前我们在用的数据,还是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所留下来的,一直到1972年才改成党史委员会,当时的位阶很高,直接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那2000年政党轮替之后,就改名党史馆,现在的位阶是比较低,虽然邵铭煌教授没有来,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党史馆现在是人也少,位阶也低,可是事情还蛮多的,每个星期邵教授都要开会,真的是蛮辛苦的。那早期,尤其是《大溪档案》还没有移到“国史馆”之前,跟蒋介石有关的数据,就是以党史馆为主,所以我们在当硕士生时代,主要都是跑党史馆,当时党史会是在阳明山,我们都会跑到现在长荣大楼那边去搭交通车,当时的党史会真的是风光一时,都是整辆整辆的大型游览车这样拉上去,我们就是搭便车一起上去,天气比现在还冷。我还记得我跟许育铭两个人到那边都是面对面坐着,但是因为实在很冷,所以我们在看档案的时候,都是站起来慢跑,边跑边看,因为很冷,我每次跟东华的学生讲,我跟你们主任当时在看档案的时候就是这样看的,因为现在他们看我们现在都很轻松的样子,以为我们当年也是像现在一样很轻松,其实没有。当时的党史馆真的是很风光的,提供了当时做国民党或是民国史研究的很多很重要的材料,那这个部分在我们的计划案里头,主要是由刘维开教授来执笔,他在报告里面讲得非常精彩,我没有办法详细跟各位作报告,只能大概把几个部分列出来,跟各位说明现在党史馆有哪些材料,有一个大纲,那这一场只有一个报告,所以等一下讨论的时间蛮长的,我们可以请刘维开教授来帮我们做补充,尤其是跟蒋介石有关材料的部分,所以党史馆的部分,我就简单地这样带过去。

再来就是“国史馆”。我想在台湾,主要跟蒋介石有相关的资料,应该主要就是党史馆或是“国史馆”,那“国史馆”在《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还没有来之前,其实大家也不会那么的注意“国史馆”。那很早以前,像刘维开教授他们在做硕士论文研究的时候,就已经去“国史馆”看《阎锡山档案》,那当时《阎锡山档案》其实还不是那么的热门,后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2002年,我运用了一个机会,报告了有关《阎锡山档案》典藏的介绍,后来就很多人,包含在座的罗敏教授,也看了很多《阎锡山档案》的东西。所以其实在“国史馆”,除了跟蒋中正总统有关的《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之外,另外要研究蒋介石有关的档案,还有《阎锡山档案》,我在报告的大纲里头提到,《阎锡山档案》主要分成4项,那这4个项目里头,目前“国史馆”陆陆续续在印的,就是“要电录存”,那我之前有提到,就《阎锡山档案》来说,“要电录存”的重要性,跟《阎锡山档案》里头的其他相比,例如各方往来文电,重要性是比较不足了,不过我们也是希望“国史馆”能继续印下去,因为史料有出版的话,对于研究者要观看而言是比较方便的。那《阎锡山档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各方往来文电这个部分,比阎锡山的日记精彩多了,《阎锡山日记》真的是可读性不高,可参考性也不高,真的很不高。“国史馆”有三种日记,《阎锡山日记》是一种,《林森日记》是一种,另外还有《凌鸿勋日记》,那3种日记代表3种形式,《林森日记》大概都是风花雪月,像是樱花开了没啊,如果龙应台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林森日记》,说不定会有其他的启发;那《阎锡山日记》我个人认为,除了要做他在山西的一些建设,可能看日记还会有点关系之外,如果要谈到他跟其他人之间的往来情形,几乎没有,因为他的日记几乎都是重抄的,他的秘书重誊的,大概就是准备要给人家看的,所以那个部分,我觉得史料价值相对的就没有那么高。

那另外一个跟蒋介石有关的就是《国民政府档案》,《国民政府档案》吴淑凤教授有一篇介绍文章在1996年发表,《国民政府档案》总共分成两次移转,一次是在1996年之后,那一次移转到“国史馆”的档案,我几乎是从第一页一直翻到最后一页,当时还可以影印,因为当时“国史馆”还不知道那时候移转过来的这一批档案很精彩,那精彩的程度毫不逊于《大溪档案》,里头有很多就跟《蒋档》一样,有蒋介石亲自红蓝笔的抄录。当时“国史馆”还可以影印,所以我就影印了一些东西,但是后来“国史馆”又重新整编过,所以有些就移到《蒋档》里面,但是《国民政府档案》和《蒋档》,在我的报告大纲第2页有提到,目前“国史馆”已经做成数字化,那数字化的执行者就是在座的吴淑凤教授,所以待会儿一定要请她多谈,吴教授想要从这边联上网络,直接带大家去看。因为我待会儿要谈的新议题的开拓,是跟这个数字化有关,以前我们对于一些比较新鲜的词汇,是跟蒋介石搭不上的,因为数字化的关系,我们就可以透过数字化的系统,把跟这些词汇有关的档案找出来,重新厘定一些议题来讨论,这是有关数字化的部分。再来要跟各位简单介绍的是,以1980年来分蒋介石在台湾的研究是有一点粗糙,但是诚如刚才杨奎松教授提到,在80年代以后,台湾研究蒋介石是比较没有禁忌的。那我这边有举例,在1980年以前,台湾因为受到反共一元化的革命史观,尤其是和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史观有关,所以那时候在做蒋介石研究大概都是要以这个标准为主,这个相关研究主题,我是以蒋介石百年诞辰研讨会的论文集形式收录的,当时大概有100篇左右的论文,讨论蒋介石在台湾的问题,当时大概都是这样,那在这之后,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那有关蒋介石传的著作部分,好几本是在蒋介石还没过世之前写的,像是梁中铭与王升的,大概我们从书名都可以看得出来,可以理解他们主要的论述。在蒋介石过世之后,1980年之前,主要就是由史学家黎东方写的《蒋公介石序传》最具代表性,由联经出版社出版的。那比较大的改变应该是在1980年以后,跟台湾的民主化有关,跟政治民主化之后的多元史观有关,之后蒋介石研究有批判性的就越来越多,代表著作我这边就举李敖的书,当然李敖有些研究是很八卦,不过他和汪荣祖在1995年合写的《蒋介石评传》,是我认为可以用来做比较80年代之后和80年代之前的研究的例子。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把李敖和汪荣祖写的这一本书和黎东方写的《蒋公介石序传》来做一个比较,里头有很多的论述,我觉得应该会很有趣。

在1980年以后,我们就不再受反共一元化史观的影响,因此开始讨论的议题就越来越多,尤其是《蒋档》开放运用以后,讨论的东西越来越多,包含蒋介石的内心世界,像是他的情与爱,以前因为没有这样的材料,也大概不太会去谈论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比较八卦一点。另外就是蒋介石与地方军人的关系,吕芳上教授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讨论陈济棠,那后来杨维真教授的博士论文讨论龙云,也是在讨论蒋与地方军人的一个议题,那我之后也跟随着两位教授的脚步,开始做蒋介石与地方军人派系的研究,这些议题现在在台湾的研究成果都很多,在我们的报告里面,我们有把2000年以后,台湾学者研究蒋介石的论文——善尧有帮我们——整理出来。那2000年之前的,因为有黄自进教授有关蒋的论著目录,他跟林美莉教授一起合编的,所以我们就没有收录。2000年之后研究有关蒋介石的就比较多,包括在座的王良卿教授开始讨论战后国民党的党政革新运动;王正华教授谈了国防委员会和1928年的蒋冯关系,等等,这些都是随着《大溪档案》的开放之后,才开始有了这样的作品;那李君山教授的华北自治运动跟中国派系之争,主要也是从《蒋档》来讨论;吕芳上老师的太多我就跳过去;那桶法教授就开始讨论战后中央和地方蒋李的关系、讨论辽沈战役、讨论溪口时期的蒋介石等等;吴淑凤教授也讨论了宋子文和蒋中正等等;黄克武老师有一篇在稻香出版的《蒋介石与近代中日关系》一书中所收录的有关蒋介石与阳明学的文章;杨维真教授讨论了复职前后蒋介石对台湾地区的军事部署和中日武汉会战等等,也是以《蒋档》为主的讨论;刘维开教授也很多就直接跳过去。所以,《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在台湾地区开放之后,以及不再受反共、一元化的史观影响,有很多的学者就开始投入了蒋介石的研究,而且议题非常的多,跟80年代以前的改变比较大,比较庆幸和可喜的,就是这些论著的作者,今天几乎都在现场。

蒋介石研究的展望部分,我要比较强调的是《蒋档》的应用,这个部分待会儿会提到数字化,我还是要拜托吴淑凤教授帮我详细说明,因为有些部分,她跟我讲过好几次,每次我都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本来去年“国科会”的申请我要放弃,因为吴淑凤教授跟我提过这些后,我觉得好像还蛮有趣的,所以去年我们就有申请一个整合型计划,是跟吴淑凤教授、黄克武教授、杨维真教授一起申请,我们4个就是透过这个数字化把《蒋档》整理出来。尤其我今天要特别强调《蒋档》,大家可以先跳过去看我结语的第二个部分,《蒋介石日记》是不可能取代《蒋档》和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个事前我没有跟杨奎松教授讨论过,可是我们几乎是不谋而合,同样提到了这一点,其实在《蒋档》里头,还有很多材料很多议题可以开展,那我特别要提到,关于今后蒋介石研究可以开展的部分,除了一些传统题目的厘清和检视之外,这个部分我举了最近几次在台湾办的讨论会,都跟蒋介石有关,一次是唐启华教授在系主任任内所办的回归历史的蒋介石研究,一次是中研院黄自进教授他们蒋介石研究群办的蒋介石权力网络的讨论会。其实我觉得在这两个讨论会,也就是这两年以来的研究,题目还是很传统,虽然学者都应用了新的数据,像是日记,但是讨论的议题还是很传统,那我们把这两次讨论会的文章也列上去,在座的也几乎都在上面。所以,利用这些新数据,除了来检视这些传统的议题之外,或许还更应该展开新的蒋介石研究议题。有哪些新的蒋介石研究议题?我提一个就是蒋介石的阅读世界,以前如果没有蒋日记的开放,要讨论蒋的阅读世界,大概要去读“五记”里面的《学记》;那有了日记以后,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讨论,那我记得之前林桶法教授和汪朝光教授进行过对谈,那具体的文章我记得林桶法教授有一篇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开。那我更想了解,在蒋介石的阅读世界里头,他所阅读的材料和现实政治之间或是现实的政局演变是否有所关联。就我对抗战前的了解,他和地方军人对抗的时候,像是在两湖事变或是中原大战的时候,他时常在读《圣武纪》,他想要学康熙平三藩。所以,可以从他的阅读材料和现实政局的关联性议题,来做一个开发。这是一个。另一个是蒋介石的人际网络,我们今天的会议就是蒋介石的人际网络学术讨论会,尤其在这两天我们讨论了很多的议题,包含党政军各方面,还有昨天的亲情部分,昨天晚上的综合讨论也提到了蒋介石的情场和战场,希望能帮蒋介石开辟一个情场和战场的讨论,这个部分的讨论会是很有趣的议题,也是新数据的开放后才可能会有这样的讨论议题出现。接下来一个就是蒋介石与台湾关系研究。那北京来的同好们,对于蒋介石和台湾之间的研究,可能比不上台湾的学者,尤其蒋介石在台湾也待了这么久的时间,在台湾的时间很长,实际上,他统治台湾的时间和统治大陆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但是以前我们几乎都忽略了这一块,忽略了1949年之后,甚至是1945年之后,蒋介石跟台湾之间的关联性,那以前这方面的材料真的是不好做,那现在新数据出现之后,像在座的王正华教授开始从外交方面着手在做,这个部分我觉得值得再开发。那今年的中正纪念堂委托案,就由黄克武教授出面去承接,他的主标题就是战后时期蒋介石与台湾的研究,我记得有超过10组以上的学者都有参与这个计划案。讨论战后时期蒋介石和台湾的关系,我觉得是值得再开发的。再有一个就是蒋介石对于整个现代中国的建构。这个部分我在大纲里头提到,这个其实是我们去年“国科会”的整合型计划,原始构想是来自于吴淑凤教授,所以待会儿再请她补充。

最后是今天大家都有提到,关于图像照片的研究,昨天徐思彦教授在主持我们那一场亲情的时候有特别提到,她特别注意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照片,她认为蒋介石喜上眉梢,宋美龄好像没什么表情。会后我就开玩笑说,可能蒋介石很有经验,他已经有好几次了,所以习惯了,那宋美龄毕竟是第一次当新娘,所以比较害羞,含蓄一点,带有一点羞涩是正常的,但是今天大家都有提到,尤其是维开学长在早上提到,有关蒋介石图像照片的研究,我这边有一个统计数字,是我们当时在做调查的时候去查到的,有关“国史馆”典藏蒋介石的照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5万张,如果透过照片去写历史的话,那就有很多东西可以讨论。另外还有一个地方有相关的照片,那就是“中央通讯社”。“中央通讯社”典藏有关1949年以前的照片,大概有10万张;1949年以后,大概有120万张。那我时不晓得这些是不是都跟蒋介石有关,可能不全是,但是这里头跟蒋有关的照片应该也不少。除了这些以外,我们当时在做报告案的时候提到,台湾电影公司有很多蒋介石的影音数据,透过影音数据现在也可以做研究,这是我当时在写报告大纲时想到的部分,或许待会儿维开教授或是淑凤教授可以再做补充。

最后我要提到几点:第一点,当然目前是研究蒋介石最好的时机,我想这点可以给在座的研究生们一个很好的强心剂,其实做蒋介石研究绝对不过时,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没有任何史观的羁绊,没有政治意识形态,尤其在台湾,你也不用担心谁会临时下一道命令,说你不可以做蒋公方面的研究,完全不用担心。但是第二点我必须要提醒各位,虽然在座各位看了很多蒋介石的日记,我相信,蒋介石日记是不能完全取代“蒋文件”的这些文献资料,甚至蒋介石日记就台湾学者而言,能不能改变以往的一些研究结论,我都觉得有问题,就我们现在看到《蒋介石日记》,是否可以颠覆我们以前的研究,很多是可以再讨论的。所以我必须要说,《蒋介石日记》是不可能完全取代“蒋文件”的相关文献资料,甚至像我和维真教授主要是讨论地方实力派军人的,如《阎锡山档案》更不能不用。再来一点,这句话不应该是我讲,应该是吕芳上教授讲才对,就是集众人之力,合力写一本蒋介石传,那在座尤其是台湾的学者,大概只有吕芳上教授可以提这样的话,他一提,他的徒子徒孙这么多,应该就可以来写。以上是我的报告,谢谢。

王奇生:非常感谢进金教授的报告,那我想在完全开放之前,还是先请吴淑凤教授对“国史馆”数字化的部分来做一个介绍。

吴淑凤: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网络上的操作,其实没有进金教授讲的那么神奇,只是说我们在进行数字化工作。我必须要先澄清一件事情,“国史馆”进行数字化不是从我开始的,是我们馆内审编处叶飞鸿处长带领馆内同仁进行的;那我的部分,是因为要开发一个类似创意加值的数据库,有些档案因为没有办法快速发行的时候,我们就做一个文字文件放在网络上。现在有很多的老师,是借由这个网站在教授战后的台湾历史研究,因为我们结合了影像、照片、史料、历史的解释、名词的解释,很多老师都给予好评。去年“国科会”的所有数字典藏计划在做评比时,我们赢得精选的网站,还获得计划办公室的推广。

我们在进到“国史馆”的网站时,通常是借由学术资源检索,那我稍微简单说明一下,现在你们来“国史馆”,都要透过这个网站(http://weba.drnh.gov.tw/index.jspx)来调数据,直接就会在这个网站系统上面出现全文扫描的影像,不过这是必须要到馆内才可以看得到。再来是“国家历史数据库”(http://nhd.drnh.gov.tw/AHDPortal/),是我们修纂处所作业的东西,趁着系统在跑的时候我先说点别的东西,网页左边的全文检索(http://www.drnh.gov.tw/www/page/D/page-D.aspx),还有其他的数据,像是史籍全文检索、口述历史等,可是它的缺点就是一本一本的,你必须要进去之后,要一本一本地用关键词来搜寻,再来就是《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可以来介绍,这个是《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你可以在里面打上关键词搜寻,时间是用民国的纪年,起讫时间共6码都要完整地打上去,如果你想要讨论一个不清楚的议题时,可以把前后时间打上去,系统就会出现相关的前后事件,让你可以对要找事件的横轴发展比较清楚,所以我觉得这个数据库还不错,现在我们正在推,希望这个数据库是全文的检索,因为全部《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总共有100多册,只有三分之一有打字,其他都是铅字版,必须要重新打字,最近是有一个厂商来谈,希望我们给他5年到8年的时间,让他们弄成一个数据库来兜售,然后再把数据库的权力还给“国史馆”,“国史馆”也可以在馆内进行检索浏览,那因为现在还有一些智财权的问题,因为之前我们用上很多的专论,如果要委外经营的话,就必须把那些人写的专论下载下来,那如果要下载下来的话,那专论的价值是否还在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在想,能不能用公部门来经营,不收费,这样因为是属于教育问题,所以智财权的问题就没有那么大的局限性在。现在还在努力当中,如果成功的话预计在2011年的时候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