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宋文学六十家 » 唐宋文学六十家全文在线阅读

《唐宋文学六十家》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李清照

关灯直达底部

一、生平事迹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词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死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之后,大约活了六七十岁。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文章得到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知书能文。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养,培养了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诗词、书画、散文,无所不能。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妇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并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整理。其间夫妻虽有小别,但总的来说,生活过得很美满。然而,金兵的南侵,北宋的逃亡,破坏了她美满幸福的生活。他们夫妇南渡之后不久,赵明诚就病死在建康(今南京);在颠沛流离中,词人又失去了许多诗词文稿和多年积累收藏的几乎全部金石书画。

在李清照后期的生活中,还遇到两件不幸的事件。其一是,被人诬告为通敌之罪。还是在赵明诚病重期间,有一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带一玉壶来看望他,随后又带走了。赵明诚死后,有人诬陷他生前曾把珍贵的玉壶送给了金人,犯了所谓的“玉壶颁金”之罪。这使李清照惊恐万状,为了向朝廷表明心迹,洗刷不白之冤,她决定把“家中所有铜器等物”献给朝廷。当时高宗皇帝也在南逃。在逃难中,她一直追随皇帝之后。另一件事,是她在四十九岁时,改嫁给张汝舟。张汝舟是个势利之徒。原来他是贪图李清照的财物而跟她结婚的。因为李清照这时手中还有部分珍贵文物,并且,明诚死后,高宗赵构的亲信医官王继先曾以三百两黄金买李清照家的古器物。婚后,张汝舟财物到手,便对李清照横加虐待,巴不得她早日死掉。对此,李清照忍无可忍,加之又发现张汝舟身为监军审计司,竟假造单册,虚报冒领,侵吞公款,于是就在改嫁百日后到朝廷告发了张的罪行,张因此受到惩处。但是,按当时的法律,妻子告发丈夫,要判二年徒刑。幸得亲友营救,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释放了。

对于李清照是否改嫁这个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在宋人的记载中,对李清照的改嫁是确认无疑的。但明清以来,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和异议。李清照改嫁之事似乎完全被否定。近人黄盛璋先生的《李清照事迹考辨》特辟专节“改嫁新考”,对此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得出了李清照确曾改嫁的结论。目前看来,这个结论大致上是合理、可靠的。

对于李清照的改嫁,过去有些人认为这是失节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私人道德的缺点。笔者认为,一个女人丈夫死了以后改嫁,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并不影响她的人格。

晚年的李清照,是在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煎熬中度过的。她出狱后,金人又发兵南侵,于是避乱到金华,一直到绍兴五年(1135)以后,才回杭州,在公元1151年左右离开人世。

二、创作成就

(一)词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擅长,而以词的影响最大。

她写有著名的《词论》,强调词的音律,主张诗词有别,即所谓“词别是一家”,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但她坚持词“别是一家”的立场,把有关社会政治、咏史怀古一类的题材吟之于诗,而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悲秋一类的感受赋之于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词的思想意义。

结合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她的词创作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43岁前),即南渡以前,她的词主要写闺中生活,其次是对自然风物的描写。前者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犹如一幅生动活泼的深闺行乐图。上片写荡秋千的尽兴,妙在静中有动。作者抓住能够体现其个性化特征的一连串动作,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精神韵致和内心的情感。下片通过描写一个具体事件,进一步展现了少女那多情的内心世界与妩媚羞涩、天真可爱的风姿,而结束在一个少女倚门嗅梅的画面上,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李清照与丈夫离别后的词作,情调又大不相同。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都是写闺中的寂寞和离情,笔法细腻而别有风致。这类词的代表作是《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昏后。

这词是写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上片借重阳景物描写心中凄苦,下片写饮酒赏菊也难解愁思。全词情深调苦,意境隽永,余味无穷。尤其是末句“人比黄花瘦”,借花喻人,神态尽出,使人耳目一新。据说,李清照曾将此词函寄给丈夫,远在异地他乡的赵明诚接到后,赞赏久之,自愧不如;却又想超过她,便废寝忘食地另外写了五十阕,把清照的这一首夹在其中,拿去给朋友陆德夫评判。陆德夫细加玩味之后,指出“莫道不销魂”等三句最佳,而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写。(见伊世珍《瑯嬛记》卷中引《外传》)

后者如两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和“常记溪亭日暮”。前一首描写其和平生活中的安逸情态,通过问答,暗示作者热爱自然、爱惜春花的心情。《蓼园词选》评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后一首写一次荡舟游赏风景,事、景、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形象生动,给人以清新愉快之感。这类作品比较有名的还有《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等,从内容和格调上看,也是词人早期郊游抒怀之作。

后期,从靖康之变起,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夫死、被诬、改嫁、藏书丢失等一连串不幸,饱尝乱离忧患。她的词也由前期抒写闺情相思而转向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感情深沉,格调悲伤。

李清照南渡以后,总是忘不了沦陷于金的故乡。她的《菩萨蛮》词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念奴娇》词说:“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武陵春》词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些词句,并不只是诉说个人的不幸,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写出了千百万人的不幸,从个人的愁苦中反映出时代的影子。

在她后期的词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流寓临安时所作。上片写眼前元宵节的气氛,反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统治集团在国难当头苟且偷安、纵情享乐的现实;下片先追忆过去在汴京时热闹而幸福的生活,作为与上片所写情景的对比,引出今昔盛衰之感。“如今”以下从回忆折回现实,见其晚景的凄凉落魄。结末几句看似平静,其实却饱含着作者的巨大伤痛和对故国的深沉之恋。无怪乎南宋灭亡后,具有相似经历的刘辰翁每读此词“为之泣下”、“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也。《声声慢》更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渡以后,赵明诚不久便去世了。国破家亡的痛苦,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她受尽了煎熬。此词就是在这种境况、这种心情下写成的。在这九十七个字中,词人以沉痛的抒情笔调,通过平常的生活细节,集中反映了她国破家亡后内心中的忧愁和痛苦。全篇围绕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渲染,把种种场景、种种感受糅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艺术构思和布局十分巧妙。尤其是开头和末尾,连用了十八个叠字,出奇制胜,加之词中多用齿声字、舌声字,更以齿舌音交加更替,成功地传达出词人心中的忧虑和怅惘,使全篇产生了感染力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真不愧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冷庐杂识》卷五)!

另外,还有一首风格豪放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从词中“归何处”的迷惘和“路长嗟日暮”的伤感看,可能是她晚年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李清照早年之作。《蓼园词选》说:此词“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李清照的词,基本上走的是晏几道、秦观的路子,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剧变,她的词在内容上比前辈更为丰富,艺术成就也超过晏、秦等人,因而被前人推为“婉约之宗”,成为婉约词派最杰出的代表。然而,她的词对婉约派的传统又有较大突破,有时还兼有豪放派之长,从而形成一种独具风格的“易安体”。近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把她和北宋另一婉约派词人朱淑真作过一番比较,指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沉博,下开南宋风气。”这个评价大致是恰当的。

在艺术表现方面,李清照词的最大特色就是朴素的白描手法。尤其是她长于抒情,善于选用自然清新、凝练新颖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更为人所称道,被赞为“本色当行第一人”(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这方面的词句很多,如“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这些词句很有创意,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至于《声声慢》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用了十四个叠字,一气贯下,不见人工痕迹,而显得那么自然妥帖,这充分体现了李清照词的语言艺术特色。前人称赞她“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遹《金粟词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张端义《贵耳集》)等,都是中肯的评论。

(二)诗文

诗文方面,李清照也有突出的成就。她的诗,今存仅十几首,大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如果说她的词由于受其“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观念和“婉约”风格的局限,不能直接反映爱国思想感情的话,那么在她为数不多的诗歌里却可以明显看出她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热切关注,以及对时弊的揭露与批判。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等。此外,还有失题四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前二句是说,跟随高宗从中原逃到江南来的群臣中,缺少像王导那样能够立国安邦的人;从北方传来的消息中可以看出,留在中原的将领里面,缺乏像刘琨那样坚持敌后抗战的英雄人物。后二句说:南来之人(指朝中投降派)尚且害怕吴江水冷,应顾念徽宗、钦宗被虏二帝处境的艰难;“北狩”,在北方狩猎之人,这里指代徽、钦二帝。

在她的诗中,特别应该提及是她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被古人誉为“忠愤激发”之作,而今人称之为爱国主义作品。读者从这气壮山河的诗句中,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拍案而起的怒目金刚,在厉声呵斥那些无心收复失地,逃过江东,在临安过着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生活的南宋统治者。像这些意境沉郁,风格豪迈,饱含爱国激情的诗篇,其风格情调与她的词是迥然不同的。

她的散文传世者极少,目前见到的长短文只有七八篇,但都写得各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金石录后序》,文中介绍他们夫妇搜集整理金石文物的始末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经过,回忆了她婚后三十年间的忧患得失。它既是一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散文,也是我们了解作者生平事迹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总之,李清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她能诗、能词、能文、能书、能画,还懂音律,精通考古,作为一个女作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李清照的作品多已散佚,今有《李清照集》和《漱玉词》,存词近五十首。诗十九首,文章六篇(散文两篇,论文两篇,书信、骈赋各一篇),还有残篇断句若干。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王延梯:《李清照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2.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二)作品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2.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1981年。

3.王延梯:《漱玉集注》,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

(三)其他

1.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孙崇恩、傅淑芳:《李清照研究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

3.褚斌杰等:《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