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事迹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因生于仁宗宝元二年(1039)己卯,轼尝呼为卯君。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三苏之名,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在这本书的卷四《才识》中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苏辙幼年时,与其兄苏轼一同读书乡里,承受家学。年十七娶妻史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辙十九岁,与兄轼同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在政治思想上,苏辙与苏轼是一致的,他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哲宗即位,保守派得势,苏辙被召回京师,除右司谏,迁中书舍人,改户部侍郎。整个元祐时代,他身居要位,历任翰林学士制诰、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后又因事贬官外调。晚年退居于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之滨,乃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著有《栾城集》、《后集》、《应诏集》等以及《诗集传》等学术著作。《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二、创作成就
(一)散文
苏辙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于散文,虽不及父兄宏博雄辩、才思横溢,但亦能独立自树,自成一家。他的文章,最见功力的是政论和史论。《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颇能切中时弊。他的《六国论》,论述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甚至偏安的现实。《三国论》将刘备与刘邦相比,批评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一定的现实性。
苏辙的记叙文,常借事明理,文势汪洋,变化多姿,代表了他散文的最高成就。《黄州快哉亭记》为其代表作: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涨。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这篇散文是作者元丰六年(1083)年因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时所作,其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文章从观览江山形胜着眼,结合历史遗迹的凭吊和怀想,就“快哉”二字抒发,气势很足,寓意也十分深刻。全文“快”字贯串始终,屡屡出现,如“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等。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开合自如,文势汪洋,加上连用排比对偶句,音节谐美,辞采绚烂,给人以雄伟奔放而又随意晓畅之感。
在他的记叙文中,还有《东轩记》、《武昌九曲亭记》等,都能做到叙议结合,气度潇洒,笔力曲折,“有一唱三叹之声”。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表现,而“养气”包括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两个方面。苏辙的论点,虽然没有超出孟子养气说的范畴,但更重视客观阅历,较传统的“养气”说有了新的补充。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
(二)诗词
苏辙存诗一千八百多首,数量并不算少,但只是步苏轼后尘,没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缺乏形象和美感。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村情况、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如“机张久乏纬,食晏惟薄粥”(《蚕麦》)、“县符星火杂鞭箠,解衣乞与犹怒嗔”(《秋稼》)等,感情深挚痛切。这个时期,他写个人生活的诗,在艺术上也超过他早期的作品。如《南斋竹》:
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行到南窗修竹下,怳然如见旧溪山。
写得清逸闲淡,饶有情趣。
苏辙不长于写词,今仅存《水调歌头》、《渔家傲》两首。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一)传记
1.脱脱:《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中华书局,1977年。
2.曾枣庄:《苏辙年谱》,《四川大学学报丛刊》1983年第21辑。
(二)作品
1.苏辙:《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牛宝彤:《三苏文选·苏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三)其他
吴孟复:《唐宋八大家概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