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揭露战争狂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揭露战争狂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全文在线阅读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揭露战争狂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第6章 竞选政治与打造希特勒私生活形象

关灯直达底部

在1932年春季的总统大选中,纳粹党发现了希特勒私生活的对外宣传价值。竞选期间,当时帝国第二大政党领导人希特勒的竞争对手是年迈的在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此人被德国人尊崇为坦能堡会战英雄)和共产党领导人恩斯特·台尔曼。当年3月13日德国选民踊跃投票,使兴登堡以超过700万张选票的优势遥遥领先,也使期望希特勒被送上总统宝座的纳粹党陷入绝望。然而由于兴登堡未能获得绝对多数,第二个月必须举行决胜选举。正是在这两次总统大选期间,纳粹党运用了一种全新的宣传表现策略。尽管希特勒会输掉下一轮选举,但是这次选举宣传运动加上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希特勒又进一步赢得了德国民众的支持,夺得选票200多万张,即三分之一的选民支持希特勒。元首的私生活形象被证明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因此成为纳粹党在未来岁月中运用的主要竞选宣传手段。

早期纳粹党对外宣传活动的重点是希特勒作为民众鼓动者和激进政治运动领导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番以元首私生活作为新的宣传重点标志着竞选策略发生明显变化。在1932年举行的那轮决胜选举中,出于撒大网的需要,纳粹党把对外宣传重点放在了突出表现本党竞选人的个人优点上:希特勒年轻有为,干劲十足,乘坐飞机在德国各地开展竞选活动,广为人知。所有这些均成为重要宣传卖点。针对84岁老迈冷漠、享有贵族荣誉、颇显贵族气派的兴登堡总统,纳粹党则推出本党具有现代思想和个人魅力的总统竞选人希特勒。他乘坐飞机前往德国各地,同选民们直接见面。纳粹党最为大胆的做法也许就是让希特勒的私生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突出强调其道德仁义个性,以此把在第一轮投票中大力支持兴登堡的那些资产阶级选民和妇女争取过来。

考虑到希特勒私生活的具体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举措。他本是一个中年单身汉,几乎举目无亲,更没有广为人知的浪漫韵事。1931年9月他的外甥女格莉·劳巴尔在舅舅的慕尼黑公寓开枪自杀后,有关希特勒私生活和性行为的流言蜚语突然间闹得满天飞。在1932年发生重大转变之前,纳粹党公关宣传人员或者回避或者压制有关希特勒私生活的各种传言逸事。此后,纳粹党一边继续压制可能损害希特勒声誉的报道,一边开始打造本党意向中的希特勒私生活形象。“希特勒私下其人”的形象要被重新塑造为一种宝贵财产,而不是本党的累赘。

海因里希·霍夫曼拍摄的取名为《不为人知的希特勒》(1932年)的影集宣告了元首形象的改变。这本影集于1932年3月中旬,即总统大选第一轮过后不久问世。尽管这本影集酝酿构思较早,而且有可能还是独立作品,但仍然被用作纳粹新一轮竞选运动中的有效工具,旨在通过新近发现的“私下里的希特勒”形象争取更加广泛的公众支持。霍夫曼作为希特勒的御用摄影师有机会广泛地接触这位德国领导人。他从数千张可自由支配的照片中精选出100张来概括反映希特勒的私人生活。

在影集封面上,我们看到希特勒身穿巴伐利亚夹克衫,头戴软边帽,躺卧山坡的草丛中,身边有一只爱犬相伴(见图3)。这张照片同影集书名一道向读者表明,摄影师的镜头将会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希特勒,从而就像影集护封上的说明文字所说的那样,满足“千百万追随者”的“热切愿望”,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希特勒的私生活,及其“广泛的兴趣和才能”。影集中的说明文字还特别声明霍夫曼摄影作品的“文献记录式的真实性”。这样说不仅是为了在展现私下里的希特勒这方面给自己壮胆打气,而且也是为了反驳有些评论者的不敬之词。事实上,正如德国人在战后所了解到的那样,霍夫曼拍摄的希特勒私生活影集严重失实,而且经过大幅度编辑,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例如,爱娃·布劳恩不会出现在第三帝国时期这样的宣传画面上,尽管到1936年她已经成为希特勒核心集团的重要成员。

影集护封上的说明文字还进一步表明这本影集将用作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的形象补充读物。影集开始部分带有生平传记性质,好像一部家庭影集,展现了希特勒婴儿时期拍摄的照片,他出生住宅的照片,父母的照片,上学当兵时拍摄的照片,作为演讲家和政治家崭露头角时拍摄的照片。霍夫曼在记录希特勒的当代生活时收入了各种照片,大多数看上去好像是抓拍的快照,展现着希特勒在各种活动中的形象。这些活动有些属于私人性质,还有些则是希特勒从事政治活动时的外围次要片段,如在去外地演讲途中停下来吃顿户外野餐,或者同一位走近希特勒汽车的工人聊天。其中展现城市风光背景的照片相对较少。相反,希特勒所谓的私生活大部分都以乡村田野为背景。许多希特勒闲暇时拍摄的照片均以上萨尔茨堡为背景;虽然描绘了瓦氏小木屋,但是没有配上相应的照片。休闲照片中的希特勒或同爱犬在山中漫游,或在室外看报读书,散步,或同邻居的小孩聊天,身穿便装(包括吊带花饰皮裤)。此处的说明文字写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浮躁”,希特勒可以放松休闲,摆脱政治斗争所带来的“紧张压力”。尽管以私生活为由头,但是这些展现希特勒放松休闲,有时面带微笑的形象绝非与政治无关。在一张照片中,希特勒坐在草丛里读报,咧嘴大笑,旁边的说明文字显示希特勒被敌对报刊上登载的有关他本人的“寓言故事”逗乐了:“香槟宴会,犹太女友,豪华别墅,法国钞票……”影集的观赏者在希特勒目光的凝视下,也被邀请共享这一亲密时刻,与希特勒一起开怀大笑。

在更深层次上,这本影集整体为政治目的服务,要通过私生活这个载体,把希特勒重新塑造成一个“好人”。希特勒青年团头目,霍夫曼的女婿巴尔杜尔·冯·席拉赫在影集前言中将这意图表露得非常明白。席拉赫在前言中写道,德国民众要求他们选出的领导人无论在处理公务时,还是在私生活当中,都要持有同样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席拉赫声称,这两个优点希特勒兼而有之,从而使他跻身于德国最受崇敬的杰出人士之列(其中包括诗人歌德和腓特烈大帝)。“我要指出的两个特点,我认为是希特勒身上所体现出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力量与善良。这本影集中赫然展现出的正是这两种品质。”席拉赫期望揭示了希特勒“个人经历”的这些照片会在纳粹党之外找到更多的欣赏者,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也是那些多年来为希特勒效力,从而学会爱戴他的人士内心的情感。席拉赫以伪宗教的口吻承诺,希特勒的秘密定会显现给那些“以坦荡的心怀把这些照片当作忏悔祷文来读的读者们”,即是说“此处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位令人振奋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而善良的人物”。

德国人知道希特勒是一位极端反犹太主义者,被定罪的叛徒,街头暴徒准军事力量头目。那么,席拉赫和霍夫曼又如何将希特勒重新解说为“好人”呢?简而言之,他们这样做时重点强调价值观念,而非意识形态。首先,希特勒被说成是一位具有斯巴达人习性,具有极大自我约束力的人。“几乎无人不知希特勒不吸烟,不喝酒,还是一位素食者”,席拉赫在影集前言中这样感叹地写道。“他根本不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别人,包括身边那些离他最近的人。他只是严格地遵守自己的生活准则。”席拉赫在为影集插图所写的文字中反复强调上述及其他相关旨意。“这就是这位‘大佬’的生活方式!”这句说明文字以讽刺的口吻写在一张照片下,但见照片中的希特勒神态倦怠,好像刚刚吃完一顿粗茶淡饭。“马克思主义骗子们,”席拉赫继续写道,“对工人们说希特勒沉湎于香槟美女之中。实际上希特勒滴酒不沾!(他也不吸烟。)”

席拉赫进一步指出,希特勒的自我约束精神还体现在非凡勤奋和工作能力当中。他不仅负责党的领导工作,而且还亲自踏上“最为艰难的旅程”外出演讲,“今天在科尼斯伯格,明天去柏林,后天又去慕尼黑,睡眠极少,因为元首通常都工作到次日凌晨”。席拉赫写下的说明文字出现在许多照片中。但见照片中的希特勒一路上风尘仆仆,或受到支持者的迎接,或停下来小憩片刻,有时在车上垂头弯腰睡在司机旁边,“因为组织参与大型集会而感到精疲力尽了”。选用这一组路上照片毫无疑问旨在激发对希特勒工作精神的敬佩,对个人健康所受不良影响的同情。就像希特勒后来租飞机大搞竞选活动那样,这组照片也加强了希特勒同德国民众直接的个人联系。

从工作主题,席拉赫转而又谈到了希特勒的个人爱好,声称由于那些针对希特勒而散布的流言蜚语和谎言的缘故,有必要谈一谈希特勒的个人爱好。希特勒在藏书量达6000册的图书室中找到了最大乐趣。所有藏书他不仅翻阅过,而且从头至尾都阅读过。大部分藏书内容同建筑和历史有关。希特勒也是这两个领域里不容置疑的专家。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他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希特勒说过,“如果艺术家们能够猜测出我会为德国艺术做些什么,他们中就没有一个会反对我”,这句话表明了“他在文化方面要有所作为的意向之深”。在拍摄于中世纪修道院、题为《建筑师希特勒》的照片中,希特勒正在向聚精会神的冲锋队听众展示着自己的建筑学识。影集中还收入两张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兵时画的水彩画照片。照片说明文字称这些水彩画展现出希特勒在建筑学方面的“杰出才能”;虽然他没能够从事专业研究,“他还是成为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建筑师”。

描述希特勒业余爱好的段落具体列出了图书室的藏书数目,而且还特别提到希特勒阅读了所有这些藏书。这表明作者席拉赫有意要把希特勒描写成一位受过教育、有文化修养的人,虽然他在16岁就离开了学校。教育、自我完善以及自我约束力很高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谦逊态度,所有这些均构成了中产阶级核心道德价值观。把“好人”希特勒的各种品质集中加以展现,也是为了能够争取中产阶级选民,纳粹党希望说服他们不再支持兴登堡。

影集肯定希特勒所拥有的种种优点旨在打动争取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政治观点的民众。在评价一张表现希特勒临窗俯视巍巍群山的照片时,席拉赫写道,他“强烈地向往大自然”,但是只能偶尔实现这个愿望,因为他的生活就是斗争和工作。把希特勒同阿尔卑斯山区的景色以及那里展开的各项活动联系在一起,使他显得充满活力,极为喜爱德国的大自然体育运动。这样一种形象姿态看上去(实为错觉)同他那颇有争议的思想意识纲领相差十万八千里。虽然许多人厌恶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立场,觉得他大谈革命令人不安,但是很难对徒步旅行和大自然有什么反对意见。同样道理,希特勒同他爱犬在一起拍摄的照片反映出他热爱动物。席拉赫所做的如下说明文字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爱它们,就像它们爱他一样”。“区别在于,”批评家嘲讽道,“要保持元首和生物之间的距离,以防过分亲密。”为了博得读者同情,席拉赫写道:“一些歹徒要深深地伤害他,他们毒死了他的爱犬。卑鄙小人就是以这样的手段对付一个好人。”1933年以后,席拉赫把“热爱动物的希特勒”这一主题发展成为私下里的希特勒个人形象主题,大受欢迎。这样的照片所传递的有关元首善良品格的信息不仅体现在他对动物的深切关怀上,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动物对他的信任上。

同样道理,希特勒对儿童的喜爱这一点后来经霍夫曼之手变成了一个经典偶像主题。通过希特勒对儿童的关怀,通过儿童对他的信任,表现出元首的善良品格。“少年儿童热爱他”,在一张展现希特勒被一群少年儿童簇拥的照片的说明文字中写有这样一句话。“无论走到哪里,儿童们都簇拥在他的身边,为他献上鲜花。”在一张表现希特勒同两位希特勒青年团成员交谈的照片下面(其中一位还是幼年童子军成员),席拉赫所写的说明文字声称“即使最年轻的成员也是他的战士”。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在其儿童天真单纯的心性中表现出来的忠诚说明,他们就像动物一样出于本能被吸引到一位值得信任的人的身边。虽然希特勒并不是第一位通过与儿童一起摆姿势拍照片来拉选票的政治家,但是他同霍夫曼合作将这种公关手段提升到一个新的运用高度。让外界看到自己同一群心怀爱戴崇拜之情的儿童在一起,这对于需要争取女性选民,需要使本党咄咄逼人的强硬形象软化一些的单身政治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1932年4月4日,即正式参加决胜选举的第一天,约瑟夫·戈培尔在纳粹党报《冲锋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举例详细阐述新的竞选策略,即大力宣传希特勒在私生活中的好人形象。他反复强调那些已在霍夫曼出版的那部影集中阐述过的主题思想。戈培尔写道,真实的希特勒具有艺术天才,但是为了带领德国民众摆脱苦难,不得不放弃建筑和绘画爱好。“阿道夫·希特勒天生是一位好人。众所周知,他特别喜爱儿童,一直是他们的挚友和父亲般的同伴。”戈培尔声称,“为了给德国儿童谋幸福,希特勒才走上了从政之路,一心要让他们过上比他们的父辈们更好的生活。”戈培尔还称赞了希特勒与同事们结成的同志情谊,对他们的体谅理解,称赞了他的文化品位、对艺术的敏感性、简朴的生活方式、谦逊的态度和超凡的工作献身精神。“这就是希特勒的真实面貌。无论以政治身份还是以个人身份,他都能赢得所有认识他的人士的最高爱戴和忠诚。”在戈培尔见证人般的叙述中,希特勒的善良不仅得到他自身品格的证明,还得到身边那些爱戴他、了解他的“真正为人”的人士们的证明。

左翼新闻界以颇具瓦解分化威力的讽刺手法应对纳粹党在竞选活动中打出的个人情感牌。1932年3月19日,社会党核心机关报《前进报》全文重新刊登了前一天出现在纳粹《冲锋报》上的霍夫曼摄影集的广告词。同影集护封上的说明文字一样,这篇广告承诺能够满足“希特勒千百万追随者们”利用霍夫曼近10年中在希特勒身边拍摄的数千张照片,了解希特勒私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广告原文下面,《前进报》将推介语做了如下改写:

注意听着啊,千百万朋友们,你们的渴望得到满足了!清晨你们可以看到身穿睡衣裤的阿道夫,晚上可以看到身穿燕尾服的阿道夫,看到他用餐饮酒,聊天写作!近10年来,也就是说自从他年满33岁以来,伟大的阿道夫把大部分生活时光用在了摄影留念上。所以不到4000天的时间里一共拍摄出上万张照片。很明显,一天能拍出好几张照片。

阿道夫就是这样暗自为人民工作,满足了他们的心愿。虽然他们长期以来填不饱肚子,可是他们看着阿道夫·希特勒就能看饱了!你好!

这是一篇辛辣尖锐的评论短文,戳破了希特勒谦逊低调的公关宣传形象。在霍夫曼摄影集的前言中,席拉赫已经预见到类似的批评指责,力图以长篇大论予以回击,疏导舆论,说明希特勒如何不喜欢照相,只是为了本党的利益才勉强这样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前言大部分内容都把希特勒描述成摄影师镜头前很不情愿的影集主人公。但是《前进报》则连掐带算,把希特勒描绘成一个虚荣自恋、整天为照相机而活的人物,只给追随者们带来空虚的幻象。

1932年5月末,库尔特·莱恩霍尔德在柏林周刊《日刊》上发表文章,同样运用讽刺手法对霍夫曼摄影集中出现的自相矛盾、夸大事实、掩盖事实之处展开评论。针对席拉赫提出的希特勒的敌人毒死了他的爱犬这一说法,莱恩霍尔德回应道:“纳粹党经常使用左轮手枪、利刃和指节铜套对付别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在描述一张被席拉赫称为“谦逊低调的人”的希特勒照片时,莱恩霍尔德写道:“希特勒坐在乡村之间,身下铺着地毯,手里削着苹果。霍夫曼央求道:‘请尽量低调简朴些,拜托了!’每个人都意识到他指的不是平静的生活,而是凯撒大酒店的账单。”(在莱恩霍尔德的文章发表前一个月,柏林自由周刊《周一看世界》刊登了希特勒入住凯撒大酒店的账单。凯撒大酒店是一家豪华大酒店,1933年之前希特勒住在那里,其总部也设在那里。《周一看世界》披露了希特勒及其随从人员在住宿和餐饮方面花费的巨额款项。)莱恩霍尔德对霍夫曼所拍快照的自然自发程度表示怀疑。他察觉出希特勒在镜头前为获得瞬间理想拍摄效果而“冷静地”算计摆拍的迹象。因此,莱恩霍尔德力图揭穿影集的透明度假象以及影集声称打开一扇了解希特勒私下其人窗口的谎言。莱恩霍尔德在影集中只看到同样令人不可理解的“元首面具”。他认为随着时间推移,“元首面具”变得越来越厚了。

尽管遭到上述批评指责,《不为人知的希特勒》却是一卖再卖,到1942年,经过多次印刷再版,总销量已达40多万册。影集大获成功,再加上希特勒需要在统治初期继续巩固德国民众对他的支持,于是霍夫曼再度出手,继续运用影集这种颇受欢迎的宣传方式。希特勒上台执政以后,霍夫曼又出版了三部聚焦希特勒私生活的影集:《希特勒身边的年轻人》(1934年),《大山深处的希特勒》(1935年,见图41),《远离尘嚣的希特勒》(1937年,见图42)。每本影集销量均超过20万册,说明德国读者兴趣不减。除影集之外,霍夫曼又做起了展现工作之余希特勒形象的明信片生意,生意兴隆,并把这样的照片卖给国内外新闻机构(见图43)。例如,1937年《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长达三个版面的特写文章,专论霍夫曼拍摄的希特勒和儿童在一起的照片。文章承认那些照片纯属宣传照片,但是在复制过程中都配上了富有感情的说明文字。美国历史学家托尼·麦克丹尼尔认为,1938年以前美国媒体在报道纳粹德国时一贯持有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导致了理解希特勒形象上的混乱局面。尤其是报纸杂志上登载的有关希特勒私生活(美国公众对此很感兴趣)的一些报道,带有粉饰色彩,情况更加严重。霍夫曼拍摄的希特勒照片大受欢迎,根本用不着编辑挑选,说明国内外读者很想看一看纳粹政权初期的希特勒。1934年,德国全国新闻协会刊物《德国新闻界》有篇文章专门阐述德国摄影新闻的国内外市场情况。据此文报道,“表现元首同两只德国牧羊犬嬉戏的照片和那些表现元首同儿童亲如朋友的照片最受欢迎”。即使是美国报纸也喜欢购买带有“人情味旨趣”视角的希特勒照片,比如元首“在爱抚儿童时”拍摄的照片。到1934年,最受追捧的希特勒照片已经不是表现这位新当选的领导发表演讲或检阅部队时的照片,而是那些展现其温情一面的照片。为1932年总统大选而打造的私生活中的希特勒形象已成为世界名人形象。

图41 摄影集《大山深处的希特勒》(柏林:现代史出版社,1935)封面。

摄影:海因里希·霍夫曼

图42 摄影集《远离尘嚣的希特勒》(柏林:现代史出版社,1937)封面。

摄影:海因里希·霍夫曼

图43 明信片《爱好动物的元首》。

摄影:海因里希·霍夫曼

《不为人知的希特勒》树立了希特勒个人形象的主要特点。1933年以后,希特勒个人形象的展演之地主要集中在上萨尔茨堡山上的瓦氏小木屋。在霍夫曼和纳粹党的其他公关宣传人员看来,这座山中住宅已成为纳粹党向德国民众许诺的优裕生活美好追求的象征。这里生活空间广袤,山中空气清纯,太阳仿佛永远照耀在天空,金发儿童一起欢快嬉戏。纳粹党在这里看到了代表全民族的国内“乌托邦”理想形象,进而展开了大力宣传。通过官方认可的各种媒介中关于小木屋的视觉展示——明信片、杂志、书、展览,甚至“自发的”对上萨尔茨堡的朝圣之旅(这在很多年里是被允许的),德国人受到鼓励,对这个小房子展开关于将会到来的幸福的联想。和童话中巫婆用来欺骗韩塞尔与葛雷特的糖果房子一样,这是一个诱人而危险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