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渚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出生于爱尔兰,是戏剧家、小说家、童话家和诗人,英国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之一。他写出了维多利亚时期最好的英国舞台剧,如《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一个理想的丈夫》等。他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则是一部探讨美与心灵之间关系的重要作品。他创作的童话虽然数量不多,却使他跻身于世界最优秀童话家之列。他的诗充满隐喻,形象丰富,音律优美,堪称最美的英语作品。王尔德的作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让更多的人为之叹服,为之沉醉。
王尔德的私生活同样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他以放荡不羁、奇装异服闻名,而他的性取向更为人所津津乐道。他蔑视伦理道德、艺术至上的主张不可避免地激怒了正统的上流社会,终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与同性密友道格拉斯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对簿公堂,尽管他为自己的辩护感动了许多人,但他还是没能逃脱被审判的命运,锒铛入狱。两年监狱生活之后,他避人耳目,悄悄来到巴黎,在贫病交加中度过自己最后的岁月,辞世时年仅46岁。《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正是用王尔德一生最后三个月的日记的方式,再现了他人生最后的不为人知的阶段。
本书拟为王尔德自1900年8月9日到1900年11月30日之间的日记,以王尔德自己的口吻,描绘了他最后的生活,回顾他跌宕起伏、毁誉参半的一生。在这三个月的“伪日记”中,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以罕见的精巧方式,串起了王尔德的一生——少年时代、全盛时期、巨大成就和道德深渊,仿佛他成为奥斯卡·王尔德,挥洒天才,享受荣耀,又涉足险恶、遭世人唾弃,然后在贫病中冷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又时而跳出那个时代,站在后人的角度评价这个才子。
无疑,这是一个绝妙的构思。每一个喜欢王尔德的人,恐怕都想知道他在最后的岁月里到底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都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他唯美的危险的生活,用某种方式表达对他的机智、对他才华的敬仰。然而这个题材不仅需要传记作家的严谨,还需要有王尔德式的渊博和机智。仿作如果没有自己的灵魂,就只能成为空洞的回音。
英国评论界高度赞扬本书取得的成就。有批评家甚至赞道:“王尔德如果在世,一定希望本书是他写的。”在追随王尔德的道路上,彼得·阿克罗伊德确实比其他人走得更远,也许也更加成功:
“这些英国人要是没话可说,就摆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要是没什么可想,就会装出若有所思的神态。”(对英国“正人君子”的嘲讽)
“他有‘直抒胸臆’的习惯,却浑然不知根本无胸臆可抒。”(对昆斯伯里侯爵的评价)
“圣方济各那样的艺术作风对我毫无吸引力:他们的童贞是太监的童贞,他们的孤独是完全被人看穿的孤独。”(对所谓“正统文学”的嘲弄)
在书中,这种王尔德式的妙语随处可见,令人惊讶。但作者并不是停留在模仿层面,而是将自己的评价融入其中,如他借王尔德之口总评王尔德的艺术成就:
“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我对此毫不怀疑,正如我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在欧洲和美国,我都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在英国,我的作品总是巨大的商业成功—我对此并不感到羞耻……我掌握了各种文学体裁。我把喜剧带回英国舞台,我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开创了象征戏剧,我为现代读者创造了散文诗。我把批评从实践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我还写出了唯一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英语小说。还有,尽管我把自己的戏剧作为一种本质上属于私人化表达的形式,但我的理想是把戏剧变成生活和艺术交汇的地方,我一直锲而不舍地追寻着这一理想。”
在国内以前出版的关于王尔德的书中,王尔德的私生活遭到了某种刻意的回避。而彼得·阿克罗伊德还他以真实面目,把一个走钢丝的王尔德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个王尔德更加真实、丰满,也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书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1949年生于伦敦,先后就读于剑桥和耶鲁。他曾为《旁观者》担任多年文学编辑,现为《泰晤士报》首席书评家、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奥斯卡·王尔德别传》获1984年毛姆奖。作者的重要作品还包括小说 《伦敦大火》、《霍克斯默》、《第一道光》,传记《艾略特传》、《狄更斯传》,戏剧《狄更斯的秘密》,史学作品《伦敦:传记》、《阿尔比恩:英国想象的起源》等。2003年,他因对英国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英国爵士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