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尔发明了一些他用来治疗他的病人的特殊方法,这些方法能帮助病人正确认识事物,找到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其中有一种方法叫作“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矛盾意向的理论前提是:在许多情况下,失调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过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惧的事物。这就是说,由于他老是担心着某种可能使他感到焦虑的处境,因而他变得万分恐怖,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被引入这一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矛盾意向法,即告知病人努力去做他在这种情况下最害怕做的事,或盼望这些事发生。当然,这是与真正的愿望相反的。这样,致病的恐惧感为相反的愿望取代了。弗兰克尔曾谈过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他曾治疗过一个很严重的成年结巴。那人说自己从懂事起就结巴,只有一次他没有结巴,那是他12岁那年,一次他乘公共汽车不买票,想蒙混过去,结果被售票员抓住了。他暗自想到,这下越结巴越好,让售票员知道他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结巴孩子,于是他竭力想结巴,但却一点也没有结巴。
如果一个人要用这种方法来医治对演讲的胆怯,那可以在演讲前这样对自己说:“我要尽力感到焦虑,我要焦虑不安,在台上心惊胆战,想逃遁,把自己从上到下裹起来。我要打哆嗦,浑身打战,我要汗颜,脸红脖子粗,要结巴,语无伦次。”通过这种矛盾意向的做法,人就会平静下来。嘲笑恐惧并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决定你该针对恐惧自言自语些什么,这样就可以消除逆境可能对你产生的消极影响,让你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应付自如。
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一方法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为理论根据的。它使我们注意到我们是怎样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到日常生活的琐事上,并且过分地夸张它们,这样做会导致非理性的、不必要的焦虑。要是我们停止这类无聊的把戏,把力量集中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那么我们马上就会摆脱焦虑,过一种更充实、目的更明确、更幸福的生活,矛盾意向就起抵消这些日常的琐碎恐惧感的作用。当然,这类恐惧感是从生存的空虚中滋生起来的,所以,过有意义的生活是对它的最好预防。
弗兰克尔发明的另一种方法叫作“逆反应”(de-reflection)。它与矛盾意向有些类似,就是努力对“强迫性倾向”产生反作用。我们常常在自我观察中发现这些强迫性倾向,我们常常在一件事情开始时投入太多的注意力,思考、咀嚼得越多,情况就变得越糟。显著的例子就是呼吸,假如你想留意自己的呼吸,希望呼吸正常,你愈是注意,呼吸就越紊乱,硬坚持下去,一切都乱了。失眠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强迫自己入睡,只会使得自己不能入睡。到了清晨,由于要起床了,你不得不放弃强迫入睡的企望,这时反而入睡了。有时,我们可能由于努力过分而无法取得成功,如果我们比较轻松自在地处理问题,成功也就容易得多,但这多少会有助于我们把注意力从那些使我们烦恼的琐事上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价值和更重要的事情上。一旦我们这样去做,就会发现这样很能解决问题,我们就不再为焦虑所困扰。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 second time,
and as though you had acted wrongly the first time.[1]
[1] 这是弗兰克尔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要这样生活:好像你已经活过一次,而在前一次的生命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的,所以现在你要重新开始,把它们做好。”——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