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
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
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
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乎?
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
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从钞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
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吾辈急务。苟如是,吾未如之何矣!
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尊朝夕切靡砥砺,吾何乐如之!
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
译文
近来得知你们的学业有所进步,学官考试,名列前茅,我听后高兴得睡不着觉。
这是咱家的好消息,能把读书家风继承下来的,就看你们了。努力!努力!
我并非只希望你们取得高官显爵,使自身荣耀,家庭富裕,就像世俗所推崇的那样,在小市民面前洋洋得意。你们应该心中随时想着仁礼,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人生观,以圣贤为榜样,一定要为先人争光,为后代造福,这样才算是真的自身荣耀。
我由于幼年时失去学习的机会,没有引以为傲的成绩,没有老师朋友的帮助,如今人到中年,又毫无成就。你们应该以我的过去为鉴戒,抓紧时间努力,不要让未来的你悔恨现在的自己,就如我现在悔恨过去的我一样。
习俗影响人,就如用油浸泡面粉一样,贤者在习俗面前,也会失去本心,更何况你们只是刚刚开始学习的小孩子,能不沉溺于习俗中吗?
所以,只有以过去的失败为教训,才容易脱身而出。宋代的谢良佐说过:“脱离凡庸浅近的人,和高明的人交往。”这句话作为警戒,再好不过,你们应牢牢铭记。
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立志的文章给十叔,你们可以抄录一份,就把它放到桌上,有事无事拿出来看一下,必能从中受到启发。治病的处方虽然传给了庸医,但药还是可以治疗真正疾病的。
你们不要以为你们的伯父我只不过是个平常人,他说的话未必足以效法;又不要以为他说的话虽然好像有理,也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论,不是你们急需的东西。如果你们这样认为,那我真就无话可说了。
读书教人,这是我一直最喜欢做的事。如今虽处在战乱时期,从各地来向我学习的人,我从未拒绝过他们。遗憾的是,奔走于人世,如身在网中,不能脱身而归家。如今幸喜盗贼稍平,只想以尽责求退,隐居起来,带着你们一天到晚研讨学问,我感到没有比这更愉悦的事了。
恰好有空,先写信告诉你们,你们一定要努力啊!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评析
此信写于1517年四月三十,收信人是王阳明的侄儿王正思等人。
1516年九月,王阳明被任为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主要任务就是剿匪。1517年二月,王阳明对福建漳州盗匪进行围剿,四月下旬大获全胜。这封信就写于此时。
大概是缘于他听说侄儿王正思等人学业大有进步,于是有了此信。王阳明首先对侄儿们的表现很欣慰,接着让他们要仁礼、孝悌,以道德圣人为人生观。
接着,笔锋急转直下,他开始谈起了自己:我幼年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没有引以为傲的成绩,没有老师朋友的帮助……
如果这不是病态式的谦虚,那就是他别有用心。王阳明幼年时一直在学习,而且成绩非比寻常,他的良师益友更是车载斗量。
他在诗词歌赋和文章上都卓有建树,军事、理学、佛道上更是许多人望尘莫及。他曾为读书而累到吐血,也曾为锻造自己的任侠情怀,私出居庸关。种种的一切都证明,王阳明没有失去学习的机会,他的学习机会太多,否则怎么会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他说他没有老师朋友帮助,这又是胡扯。大儒娄谅、铁柱宫的老道、满坑满谷的京中文友,他怎能说没有老师朋友的帮助呢?
如你所知,王阳明并非是虚伪说谎的人,他讲这句话必有深意。
其实这深意就是,他当初的学习,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天理”上,他的那些老师朋友对他创建心学的帮助也是杯水车薪,甚至没有。
王阳明只是想敬告晚辈们:真正的学习是学习存养天理祛除私欲,是学致良知,是学知行合一,而不是他当初的那些看似身心全力以赴,实则只是逐物的学习。
如何学习圣学(心学)呢?
“立志”是第一大纲目,只要立下为圣之志,才能有毅力向前走,俗话说的,“有个奔头”。然后就是学习。
学习就在生活中,心中随时想着仁礼,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人生观,以圣贤为榜样,一定要为先人争光,为后代造福。另外,远离世俗的沾染,或者到世俗中去修行,虽有俗气四处流溢,然而我心屹立不动,不受其影响。
最后,他担心晚辈们对自己的主张心存疑惑,苦口婆心地叮嘱道:“你们不要以为你们的伯父我只不过是个平常人,他说的话未必足以效法;又不要以为他说的话虽然好像有理,也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论,不是你们急需的东西。如果你们这样认为,那我真就无话可说了。”
“因为,”王阳明说,“我喜欢致良知地教育人,尤其是来我这里听我讲学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我讲的还是对人有用的,否则人家早就不来了。人皆有良知,良知之心皆同,既然别人能从我这里受益良多,而我教育他们的也无非是这些,你们也必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