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的从政经历,可以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谁能想到一个原东德牧师家庭出身的孩子能统领整个德国?谁能想到一个曾在科学院工作长达十多年的物理科学家会投身政坛?谁又能想到一位女性能在男性角色占据统领地位的政坛中一路走到最高点?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总有太多的出人意料。
自默克尔踏上从政之路始,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讥讽之词,比如那些将默克尔称为“男性杀手”的各大媒体。随着默克尔的高升,朔伊布勒、迈尔茨、科尔等一个一个都沦为“垫脚石”。朔伊布勒将默克尔推举为基民盟党主席,本想着让她做个傀儡,谁知最终却是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入死胡同;迈尔茨本以为前途一片光明,谁知却被突然出现的东德女人打压下去;科尔以为自己教出了一个好学生,谁知这个学生“好”到让他难以承受的地步,最终自己一败涂地。
大部分人总会认为,那些看上去不太擅长交流、沉默寡言的人,一般都与这个世界有一些隔膜。他们在为人处世中往往小心翼翼而又谨小慎微,当然,他们这样的人中大部分都拥有一眼看清事情本质的能力,只是一旦让他们去具体操作或与别人打交道共同完成,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默克尔是一个完全颠覆如此印象的人。
不论人们曾见到多少次默克尔或强硬或果断或从容的姿态,不论她那张陷入沉思的面容多少次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也最多只会认识到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女性。尤其在看到她的那一刻,不少人仍会被这副面孔欺骗。
事实也的确如此。默克尔成为基民盟主席时,人们根本没想到这位女主席会有什么作为,只把她当作沃尔夫冈·朔伊布勒上位途中的牺牲品,可令人吃惊的是,这位看似碌碌无为的主席却能成功从朔伊布勒和赫尔穆特·科尔的笼罩下突出重围,并将这两位在基民盟内的领衔人物拉入无尽的彼此争斗之中。直到那时,人们才彻底明白过来,以往对默克尔的看法需要完全重新描摹。
在这件事情的影响下,几乎没有人敢看轻默克尔,他们知道,这个女人往往会在你放松警惕之时突然给你以最致命的袭击。事实上,默克尔并非沉不住气的人,除非万不得已,绝对不会采取任何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的行动。而在这件事之后,她在基民盟内部的地位逐渐稳固,也不再需要再次采取这样的做法。
每当召开党团议会,或对具体政策进行商讨时,大多数人都对这位女总理的思维方式感到惊讶。比如,没人想到她会在核问题上如此坚持,不仅是据理力争和丝毫不让步的态度,且固执到非得执行不可。也没有人想到,她会在核电站出现纰漏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翻先前令议员们感到头疼的议案。
不仅如此,在商讨政府债务的议题时,大家本以为她会反对大幅削减居民福利的政策,谁知她却举手赞成。在面临着国内诸多质疑和不满时,本以为她的态度并没有那么坚定,但她就真的坚决不对法案作任何改动。
随着共事时间的增加,议员、民众也渐渐地习惯了默克尔的思维方式。不得不承认,尽管她在这方面有些让人跌破眼镜,可她的意志、信念、个人魅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坚持的决策绝不改变,而一旦改变,就会以非常高效的速度将原来的政策扭转过来。
在国内,默克尔的这种姿态经常展现在民众面前,奇怪的是,谁也不能说自己真正了解她。而外交场合中的默克尔,则显得更加难以捉摸,她会将自己最大限度地包在壳里,轻易不露出真面目。这样的伪装在国际交往中非常必要,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交往通常并不会轻易表现出各自内心真正的想法,相反,如何在对方给出的纷杂信息中探出对方真正的想法,才是最具挑战性的事。
随着步步攀升,默克尔在2005年终于爬到了德国政坛的顶峰。她将带领德国走向何处,将给德国带来怎样的影响,怀疑有之,质疑有之,希望有之,而默克尔早已将目光瞄准了那一个闪亮的航标:让人们更加自由。
默克尔登上总理宝座之后,各大新闻媒体都将她带来的德国新时代称为“女权的时代”。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位女性登上了一个国家的最顶端,更何况这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女权团体和组织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2013年4月17日,英国曾经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常常被拿来与撒切尔夫人作比较的默克尔也发表了悼念致辞。在她看来,撒切尔夫人不只在英国的历史,乃至于欧洲历史、世界历史上都挥下了浓重的一笔,她是新一代女性在政治殿堂上勇往直前的榜样。
不过,默克尔本人对女权运动显得意兴阑珊。在她看来,那些女权运动的纲领没什么意思,她更喜欢那些自身坚强的女性。她们并不是特别为了女权而活动,只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样的执着才是更吸引默克尔的品质。
在默克尔的观点里,政治中的男性和女性并没有太大差别。德国刚统一时,默克尔的印象里还一直保留着民主德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男女平等,所以她几乎跟任何女政治家都没有什么交情,甚至包括在妇女政策上较为进步的人物。直至后来,默克尔在妇女工作中招致了妇女联盟的不满,她才开始接受教训,在妇女问题上变得积极了。
从事实上来看,女性会受到更多注视,更可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性别和家庭也更可能成为媒体炒作的焦点。然而从实际境况来说,两德统一之后,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让人们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闲去关注一个人的性别,也不会因为性别而影响一个人的升迁。
但具体说来,东德的女性和统一之后的德国的女性,两者完全不同。
默克尔成为联邦部长之后,外界就对女性在党内所处的地位十分好奇。在东德,女性都被提倡全职工作,同时她还必须承担家务工作。而在东德压抑的环境里,没有人去想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也没人去讨论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妇女们必须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随着东、西德统一,默克尔成为联邦部长,对妇女的关注越来越多。前后时期的转变也让她深刻意识到,妇女在社会里具有不平等的地位。为了改变她们的现状,默克尔采取了许多方案,从今天来看,德国女性的地位也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作为政治女性,默克尔的位置倒是一直没有受到太多诟病。从联邦部长一路升迁,即便党内男士对此有过一些怨言,但女性身为部长这个事实,仅是他们抱怨的一个方面而已,这和他们抱怨哪位女性的发型着装之类没有任何区别。除却默克尔,在德国政府内也有很多其他女性,实际上,1990年科尔将所有与妇女工作有关的岗位几乎全部交给了东德的妇女的事实就已经说明,性别意识在德国政坛并不浓厚。
而随着合作的加强,妇女们在政治工作中的能力更大程度地展现出来,彼此的合作也更加亲密无间。比起男性,女性总是更贴近生活,提出的政策也更具备一定的可实施性。在默克尔看来,工作中的男性和女性并无特殊的不同之处,性别绝不是一个人做不好工作的原因。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女性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过也得承认,在同一件事情上,女性受到的批判更多。比如出席会议时,女性的着装、声音、身高等都会被评头论足。女性必须比男性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自己的服饰,一旦衣着不当,受到的批评比男性要多得多。声音也会极大地影响女性的形象和自己发言是否能达到效果。通常情况下,不少女性的声音过于尖利,这让许多人听不惯。
除此之外,强势的女人总面临着自相矛盾的评论:太过强势会被人们质疑说“这是女人吗?一点都不温柔”;若是表现得太过弱势,其政见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认同。
这些放到默克尔那里,都是无足轻重的。她知道,民众最关注的是这位领导人的真实性。她的工作情况、她的措辞,都在向人们展示这位女性的真实。当然,不能小看群众的眼睛,他们确实能体会到这样的真实。
随着政坛中女性力量的增加,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女议员、女部长、女市长。早在默克尔初入德国总理府时,就有评论认为,那是默克尔的“娘子军”基地。默克尔非常讨厌这个说法,“这是我听到的最令人感到不安的言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娘子军’这个词都显得阴险而又滑稽。”
默克尔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特意强调她女性的身份,民众根本不必因此对她产生或同情或记恨的情感,只需把她当作普通的总理就可以了。以往,总理面临的问题不会因现任总理是女性而变得困难,每一任总理也都能在各自的政绩上获得荣誉,这样的荣誉也不会因总理是女性而消失。衡量男性与女性的标准是一样的,那就是各自的成绩。
因此,默克尔并不觉得需要特别强调所谓的女权,女性在德国政坛内的发展并不会受到来自性别层面的歧视。换句话说,在德国,女性的地位已经得到大幅提高,在许多领域都不会受到歧视,只是人们的传统观念仍会给女性带去一定的影响,但那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
默克尔不看重女权运动,不代表其他女性也是如此,许多女权组织和团体仍将她视为女权的代表人物。默克尔认同的那些女子该坚守梦想、与男性被同等对待的观点,都符合女权活动者们的要求。与此同时,2013年的当选让她即将超越撒切尔夫人,成为新时代执政时期最长的女性,如此来看,在世界女性榜样的名单里,她很可能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