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动漫中,我们时常会见到“女王”、“御姐”、“萝莉”、“正太”等字眼,而“女王”通常用于形容那些强势、成熟、能干、具有领导风范的女性。这些女性习惯于主导一切,给人以压迫感。相对的,她们的伴侣若没有极佳的心理素质与才干,将很容易产生对“女王”的恐惧感,进而对成人间的情感、性生活等失去兴趣,转而对儿童产生一种恋慕之情,甚至是性需求。这样的偏差心理经过长期的沉淀与发酵后,将会演变为一种心理问题——恋童癖。“恋童癖”是一种多以10~15岁孩童为爱慕对象,通过性交或者其他方式来获得性满足的性变态,有着这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多数为男性,特别是中年男性,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的女性。
“恋童癖”患者通常性格怯弱、能力不强,无法成熟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挫折与困难,当遭遇重大打击时,只能逃避现实,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在这样的逃避心理主导下,患者将愈发恐惧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与工作接触,对成熟的异性也就更加不感兴趣。然而对可爱的孩童却萌生了一种邪恶的渴望之情,将其作为满足自己性欲与性快感的对象。除了由于逃避现实的打击而产生的患者外,还有部分“恋童癖”患者是由于智力发育迟钝或者其他脑部疾病,很少有接触正常成年异性的机会,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性幻想。甚至还有些患者则是因为过度喜爱孩童而发展成为“恋童癖”。
曾经在2003年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并且囊括纽约影评人奖、旧金山影评人奖等多项最佳纪录片奖项的美国电影《抓住弗里德曼一家》,就是改编自一宗轰动全美的猥亵儿童的性犯罪案件。
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个普通中产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本来幸福美满,由双亲和三个儿子组成。父亲阿诺德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小儿子杰西是他的教学助理。但有一天,警方却接到控告阿诺德和杰西猥亵儿童学员的报案。经过警方的搜索,发现阿诺德藏有大量与恋童相关的淫秽杂志,父子二人双双被控,并且被判处徒刑。
2012年10月25日,英国警方称,大约300人指证英国广播公司(BBC)已故知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性侵犯,在同类案件中极其罕见。他被指控在自己车内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的化妆间哄骗、强迫年轻或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据悉,萨维尔2011年10月去世,终年84岁。他曾主持BBC儿童节目,以古怪风格著称。
“恋童癖”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演化为一种社会伦理问题,得到普遍的关注。
其实,“恋童癖”本身是一种心理问题而非犯罪行为,虽然其本身不属于性犯罪,但是倘若“恋童癖”患者的行为给孩童造成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侵害,那法律就会根据受害人的年龄和性别予以惩处,以保障孩童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时会将“恋童癖”形容为“萝莉控”或者“正太控”。“控”字在日语中指的是那些对某种事物有着狂热喜好的人,通常带有负面、贬低和病态的意味。我们知道,喜欢不是错误,但是凡事还是需要讲求一种“度”的把握。喜欢,应该是使其具有最大的幸福感,而不是给其带来某些伤害。喜欢孩童更是如此,要关爱、保护,使其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占有、控制和伤害。要知道,以爱为名的伤害比复仇式的伤害要大得多。
假如生命中有个“女王”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并且要求你按照她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度过你的人生,对此你是否觉得万分无奈、厌倦,甚至是恐惧?此时,你的人生出现了歧路,你开始将目光转向孩童,因为成人世界是如此复杂,而与儿童的交往却是如此轻松。
从根本上说,“恋童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必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助自己摆正心态。
其实,“恋童癖”与许多心理疾病一祥,有着不同的层次,轻微的症状可能只是表现为极其喜爱孩童,见到可爱的小孩就情不自禁地激动与兴奋;稍重的症状可能会渴望碰触孩童,通过一些身体接触,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更严重的就是通过伤害孩童,满足其变态的欲望。因此,根据不同的层次,都有着相应的处理方式。第一个层次的患者,通常只要通过稍加控制自己的情感、言行,使其不至于向深度发展,就没有太大的问题;症状严重者,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当“恋童癖”患者碰触到孩童或者孩童模型时,复性地给予其痛苦刺激,如电击、注射药物等,从而使患者产生条件反射,也就不再“恋童”了。而对由于社交障碍而引起“恋童”的患者则是建议通过心理辅导,使其内心强大起来,不再将注意力放在孩童身上,转而回归成年人的社交圈,过上正常的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