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之前,有很多亲友和同事流着热泪读完了这本书的初稿。他们当中很多人问我:康家山之行结果如何?真的找到了康家山的故地和故人吗?
我在这里统一回答:母亲带着我们一大家子回康家山,受到当地长者们的热情接待。在热情的康家山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曾家的“七人六墓”,也找到了曾章甫的坟。母亲还见到了曾家原先的伙夫、已89岁高龄的“四叔”曾国治,见到了与曾庆云争当乡长打过官司的曾宪鼎的媳妇儿、92岁高龄的宪鼎婶,以及李春舫的儿子李长荣、“慧堂姨”的儿子曾宪仔、代四翁妈的孙子代学开、毛坨童年的小伙伴张国安。毛坨的儿子刘达宇、儿媳侯梅婚礼后不久,赶在清明之前,在康家山乡亲们的帮助下,将曾家祖坟及“七人六墓”修整一新……康家山的故事没有结束,康家山的后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将不断演绎新的故事。讲述这些新的故事的任务,就交给我的子侄们及他们的后代吧。
请让我的思绪回到这本《白棉花,红棉花》上来。
首先,我希望亲爱的读者像我一样,接受并喜欢以“白棉花,红棉花”作为书名。我认为这个书名很好地统领了整本书的故事。
然后,我想跟亲爱的读者再探讨一下“白棉花”与“红棉花”在这本书里的含义和意义。在这本书里,白棉花的花开花落,伴随和见证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各种各样的事件。有游击队队员、有地主、有日寇、有解放军战士、有农民、有农民工、有从农村涌进城市的老老少少,还有抗日、土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些人物的逐一出场和事件的逐一展现,是这本书的一条明线,也是我着重泼墨的地方。
红棉花的花开花落,同样也伴随和见证了数不清的人和事。即便是写湖南的故事,也几乎处处折射出广州的影子,也展现了自清朝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广州对湖南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益阳的绣庄为十三行组织绣工刺绣、反清革命义士刘楷东跟随黄兴在广州策划和领导黄花岗起义、钟发湘为革命理想报考黄埔军校、曾章甫负笈求学广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几乎倾巢而出奔赴广州打工,海外赤子把广州作为回国报国的首选城市之一……我是把它当作一条暗线来展示的。
当然,在我的笔下,赋予了白棉花、红棉花更深刻的象征意义。
读者不难领会,对白棉花而言,无论它是在田地里盛开、被佩戴在胸前,还是在风中战栗、在鲜血中凝结,它都成为湖南的一个个事件的象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成为一段段历史的象征。在它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有暴风雪、有寒冷、有贫穷、有饥饿,还有勤劳、坚韧、对命运的不屈和对社会的奉献……
对红棉花而言,在这部作品里,它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爱情、象征着广州、象征着先行先试、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人民的火热生活,也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最后,我由衷地感谢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从总编辑李斌,到编辑部主任鲁艳芳,再到责任编辑梁欣,还有其他幕后的老师,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厚爱和巨大的支持;我由衷地感谢著名学者、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九十高龄的雕塑艺术大师潘鹤先生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馆长张泽明先生为本书联袂创作插图;我由衷地感谢广州市宣传文化出版资金管理审核小组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资助。
此外,这部作品的创作和出版,还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民日报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及湖南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有关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和鼓励,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刘鉴
2015年9月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