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是和辞典相类似的工具书,编制方法是把各种学术的材料荟萃在一书之内,按性质分门别类,或按照标题文字的笔画或声韵,依次排列,以便检查。过去有若干失传的书,幸赖某些类书的引用而保存了零段的内容,因此有一些类书更增加了它们的重要性。
宋以前类书流传后世而可考见古籍佚文者有三种。(一)《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撰。(二)《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奉敕撰。(三)《太平御览》一千卷,分五十五门,宋李昉等奉敕撰,成于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引秦汉以来书,多至一千六百九十余种,这些书到清代存不了十分之一二了。
明成祖时敕修的《永乐大典》系清《四库全书》的蓝本(《四库全书》另一部分的来源是抄录或购买民间的藏书),从其体例看,也是类书,它将每种书全文割裂,分韵排列,例如《易经》先列《蒙》卦,《诗经》先列《大东》篇,《周礼》先列《冬官》之头,其中所采古书善本,也有后世不复流传的。
清康熙时所编《古今图书集成》也是类书体裁,其引用古书,多不能尽载全文,即因受类目的限制。又康熙敕撰之《佩文韵府》,是分韵排列的类书之一。
丛书是将多种书集合在一起刻印的,原书全文贯串,不加割裂颠倒及删削,便于阅读。这与给人检查的类书不同。丛书也有保存古书的作用,因为有些书卷帙很小,单行本不容易保存,只有编入丛书,才能够流传久远。唐宋人所谓丛书,实际上多是文集或笔记,只有宋代左圭所辑《百川学海》是有名的一部丛书。
一般的丛书,都是古今人著述合刻,也有少数丛书,是一人著作合刻的。前一种丛书,张之洞《书目答问》中举出五十七部,是他认为保存了古书,有关经史实学,且校刊精当的,例如《汉魏丛书》(明人刻,收汉魏间著作七十六种,清人重刻,增至九十六种)、《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收书百十八种以上)、《玉函山房辑佚书》(见前,辑佚书六百余种)、《津逮秘书》(明毛晋刻)、《学海堂经解》(即《皇清经解》,阮元编刊)、《粤雅堂丛书》(伍崇曜刻)、《平津馆丛书》(孙星衍刻)等。第二种丛书,张氏也举出五十部与考订经史有关的,如《亭林遗书》、《船山遗书》、《东壁遗书》(崔述作)之类。中国古籍过去流传日本而本国反失传的也不少,清末黎庶昌、杨守敬从日本收回一部分,影印为《古逸丛书》。又日本人天瀑山人刊《逸存丛书》,其中都是中国久已失传的书。
就《四库全书》的体例看,也是一部丛书,不过特别庞大而已(这部书也没有包括当时全国一切的书,如佛经及《道藏》即大部没有收入,其他有触忌讳或认为无用处的亦不收或仅存目录。阮元编有《四库未收书目》)。这部书总编纂人是纪昀,分编纂戴震、邵晋涵等三百六十人。共三万六千册。抄写员一千五百人,经九年后抄成七部。分存北京(两部)、奉天、热河、扬州、镇江、杭州等处。民国九年赠与法国一部,太平军战争时毁去两部,英法联军之战毁去一部。
《道藏》也是一部丛书,乃道家诸书的总刻,其中所收,除儒家书《易经》等外,其他周秦诸子也多收入,且多系古本,清代学者多根据《道藏》本以校正通行的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