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之《经传释词》,意在发现古代语文中语词(虚字)的用例及古人说话的词气。词气表现的方式就是语法或文法,所以王氏的著作可说是中国文法学的萌芽。除王氏外,刘淇也是文法的先驱,刘氏著有《助字辨略》,所谓助字即全部虚字的总称,刘氏将它分成三十类,比之王氏更有系统。到清末马建忠,仿西文葛郎玛著《马氏文通》,文法学便成立了。马著用西文义例解释我国古书的文法,虽然有些牵强的毛病,且全引古人文章而不说及今日通用语言,无益于言文一致运动,如国父在《孙文学说》中所指出者,但从此使过去所谓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古文奥妙,变得比较平常易懂了。
文法现象与语言同时产生,但文法的研究则在文字发生了好久以后。从学术的传统看,文法学是训诂学的一个分支,但马建忠以后的文法学,却是受西文的影响较多。过去训诂家对于文字已有虚实的分别(起于宋代),宋以前则以“名”与“词”相对举,刘熙《释名》不涉及虚字,许慎《说文》解释虚字,都称为词,可以为证。《尔雅》除解释各类名物以外,还有《释诂》、《释言》、《释训》等篇,所包括的字,也有不同的文法性质。这可见古代训诂学中早已包含了文法研究,但不如今日的精密罢了。
文法学也是读古书所必需的工具。马氏以后,研究古文法的有章士钊、陈承泽、杨树达、王力等,章氏著《中等国文典》,陈氏著《国文法草创》,杨氏著有《马氏文通刊误》、《高等国文法》、《词诠》等书,王氏著有《中国文法学初探》,陈王两书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