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雄性衰落 » 雄性衰落全文在线阅读

《雄性衰落》译者后记

关灯直达底部

最初拿到这本书,稍微看了几个章节,立刻就让我想起了传媒和社会文化大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的经典之作《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在那本书里,作者发人深省地跟社会的“进化潮流”唱了反调,认为电视和图像媒介的兴起实际上减弱了人们审慎思维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在媒介与观众的共谋之下把整个社会环境变成了“卡通漫画”。作者继而出版了《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当今社会情绪和冲动导向的“儿童化思维方式”,认为当今的情形实际上并非童年概念的消逝,而是整个社会的成人再度走向幼稚。他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娱乐和图形导向的情绪冲动式思考方式取代了印刷时代的审慎和沉思。而这一切发生在31年前的1985年。那个时候让作者如临大敌的“新兴”媒介工具是电视和以照片为主体的纸媒。

在我案头还放着另外一本同样发人深省的书,名字叫《网络至死》(Pay-back),作者是弗兰克·施尔玛赫,扉页的宣传词写的是:“娱乐尚未至死,网络至死的危机已然闪现——在《娱乐至死》之后,最震撼人心的媒介经典”。这本书严肃地讨论了网络时代对于当今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身体心灵对这种“新兴网络环境”的适应和“进化”——数字达尔文主义:我们的大脑正在飞速地适应着这个前所未有而且完全出乎人类预料的世界。前途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甚至有种想法,应该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用句流行的话来包装:“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三部曲”。这三部曲递进式地让我们聚焦当下,观察思考近几十年来突飞猛进的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式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的现在和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英雄所见未必略同,大家可能会众说纷纭,可能会莫衷一是,但是我们不得不看,不得不想,也不得不做些什么。

津巴多教授的这本书,虽不能说让我不寒而栗,但也有些忧心忡忡。这本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更为深入具体地描述了出生在这个环境下的新生代(80后)所面临的迥然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很大一部分“适应不良”的问题。尤其让人关注的是,津巴多教授这本书里采用的数据均来自美国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描述的是当今经济实力位居全球翘楚、现代化到了极点、被很多国家奉为楷模的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让人看了有种“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现状已经让人担忧,岂料美国的情况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感觉。两位作者的亲身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兴一利必生一弊,那么网络和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所造成的潜在成本是什么?各种“虚拟现实”和“移动互联”,所见即所得、所讲即所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会不会产生我们始料未及并且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譬如,学生们自以为自己是“多任务”的高手,能够假借技术之便利“生产时间”,高效率而不错过任何东西。神经反应测试却显示出他们的协调性和记忆力因为在任务之间频繁地切换而下降,同时完成任务的质量、人际关系的质量、自我感觉的质量、过程体验的质量等等,太多的“质量”都显著下降。继而是焦虑和压力水平的上升,以及意义感和成就体验的下降。似乎质量-数量的守恒定律并未被突破,技术的存在只是作了一种延迟和转移;似乎“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只是,我们出来混,难道希望年轻一代和他们的未来世代来还吗?又譬如,现在的互联网色情产业高度发达,各种诱惑唾手可得,而且禁止儿童和青少年过早接触网络色情内容看来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不太具备——他们生于网络长于虚拟现实,恐怕比自己的父母对技术更加熟极而流。随之而来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他们的大脑在接触真实的人际和性亲密之前已经被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重新编程”了。想象一下看过3D版本《大闹天宫》的孩子们,去动物园的猴山看见真猴子之后会有多么失望。这些恐怕也是全新的挑战。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的手段能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尚且不得而知。这本书,让我们面对现实。

两位作者把本书分成了“症状”“原因”“解决”三部分,可谓用心良苦。不仅仅是“客观描述”,也不仅仅是“扼腕叹息”,而是希望我们有所触动之后做点什么。老先生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他八十三岁的高龄,不在家中颐养天年,而是四处奔波推广他的教育和心理学理念。书中言及的很多应该做的事情,老先生都在自己的教育项目中面向全球积极推动着。记得译者当年第一次跟老先生合作的时候,满以为声名卓著的学界前辈肯定是威严端庄,偶尔说出只言片语掷地有声,剩下的时间里不苟言笑静坐一旁。哪知道只要有一点点闲暇时间,不论是课间还是餐桌旁,老先生都不吝赐教谆谆告诫,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新的想法、探索、尝试倾囊相授,给我的感觉是生怕自己说得不够多,不够清楚,不够热切,让我们不能完全接收到这些信息和感受,并且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惠及更多的人。耄耋之年的老先生显然是抱着一颗拳拳之心,期盼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够跟他一起做点什么,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每每想到这些,心中都有莫名的感动。薪火相传,希望我们不让老先生失望,也从其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的张婍副教授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我们的合作对话为本书的理解增添了不少深度和广度,并且更让我觉得本书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成长,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也感谢湛庐文化的合作伙伴们辛勤劳动迅速响应,因为大家的勤奋,本书才得以荣幸地和作者津巴多老先生一起亮相北京。

2016年春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