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 »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全文在线阅读

《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第6章 病态的自我结构

关灯直达底部

到目前为止,本书的讨论都假设各个自我状态的内容,彼此间区分得很清楚,也假设大家可以在不同自我状态间自由地转换。

如果两个自我状态的内容混在一起呢?或是某个人无法在自我状态间自由进出呢?有没有这些可能?伯恩把这两种问题分别称为污染(contamination)和排除(exclusion),两者都属于病态的自我结构。(注一)

污染

有时我会把儿童自我或是父母自我的内容,误以为是成人自我的内容,这就称做成人自我受到污染。

造就像某个自我状态穿越另一个自我状态的界限,而造成两者重叠,以图形表示时,就画两个重叠的圆形,重叠的部分以阴影表示,代表被污染的部分。

图6-1a表示父母自我的内容污染了成人自我,图6-1b表示儿童自我的内容污染了成人自我,图6-1c则表示双重污染,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同时污染了成人自我。

来自父母自我的污染

如果把父母自我里的观念当做成人自我里的事实,就有父母自我的污染,伯恩称之为偏见(prejudice),例如:

“所有苏格兰人都很卑鄙。”

“黑人都很懒惰。”

“白人都是剥削者。”

“这个世界很糟糕。”

“人不值得信任。”

“如果一开始不成功的话,你要一再去试,不断去试。”

如果把这些叙述当成事实,就表示成人自我受到了污染。

如果一个人谈论自己时,用“你”来代替“我”的话,也表示他所说的话很可能受到父母自我的污染。比如麦姬对自己的描述:“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必须坚持下去,不是吗?还有,你不可以让别人知道你的感受。”麦姬这两个观念很可能是从父母听来的,她的父母也很可能认为这两句话确实是对事实的描述。

来自儿童自我的污染

当我受到儿童自我的污染时,会把小时候的信念当做成人的思想,这些小时候的信念是有感而发的幻想,却被误认为事实。比如我要离开宴会,走出去时,听到别人大笑,我对自己说:“他们在背后嘲笑我。”

那时我在重演小时候没有说出口的决定:我一定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除了我,每个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没有人愿意告诉我实情。

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重演历史,当受到污染的时候,我会把成人的真实世界误以为是儿时的处境。

我可以选择回头问他们到底是不是在嘲笑我,如果他们真诚地说“不是”,或许我可以从污染跳出来,这样我就把成人自我对现实状况的评估和儿童自我对外界不合时宜的看法区分开来,我也许能了解他们只是听到一个和我无关的笑话而大笑罢了。说不定我还能回想起儿时被别人取笑的情形,可是现在我已经可以把现在和过去的事分清楚了。

如果参加宴会的人真的是取笑我,我也能藉着另一种想法:“那又怎么样?他们要笑我,那是他们的事,我不会因为他们的嘲笑就变得不好。”而跳出儿童自我的污染。

我也可能无法从污染中跳出来,即使他们说:“没有啊,我们不是在笑你。”我可能仍然想着:“哼!我打赌他们只是怕我难过,在骗我罢了。”

伯恩有时会用“妄想”(delusion)来形容这类受到儿童自我污染的想法,常见的妄想有:

“我的拼音(或是数学、语文等)很糟糕。”

“大家都不喜欢我。”

“我一定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我天生就是个胖子。”

“我戒不了烟。”

如果儿童自我造成的污染来自于很早期的童年,妄想的内容会很怪异,特别容易见于童年充满心理创伤事件的人。例如:

“我能杀人于无形。”

“如果我死了的话,妈妈就会爱我。”

“有人想用雷射光杀我。”

双重污染

如果一个人重演父母自我的信念,同时儿童自我的想法也表示赞成,而且把两者都当成事实,就是双重污染。举例如下:

父母自我:“不能相信别人。”伴随着:

儿童自我:“我永远不会相信任何人。”

或是

父母自我:“囝仔有耳无嘴。”伴随着:

儿童自我:“要想被别人接纳,我最好闭嘴保持安静。”

有些现代的沟通分析师认为所有的污染都是双重的,对他们来说,双重污染的内容包括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所有不合时宜、受到扭曲的信念。以TA的用语来说,这些信念叫做“人生脚本的信念”(script beliefs)。(注二)

﹡拿一张纸,写下标题:“我是什么样的人?”在两分钟内写下所有你认为可以用来形容自己的字眼。

两分钟后,放轻松休息一下,看看房间四周。在椅子上坐好,帮助自己进入成人自我状态,两脚平放在地板上,看着你刚才写的句子,核对每一句话,看是合乎事实的描述,还是受到儿童自我污染的内容。

如果你觉得哪些话是出于儿童自我的污染,就想一想事实到底是什么,把出于污染的字眼剔除,用合乎现实的成人自我的话来取代。例如:假设你原先写了“我是无法和别人好好相处的人”,把这句话剔除,改写为:“我既聪明又友善,我能和别人好好相处。”以这种方式把所有受到儿童自我污染的话改掉。

拿另一张纸,花两分钟写下所有你从父母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听来的口号和信念。

像刚才一样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看着你写下的口号和信念,审视每一句话,有哪些是符合事实的,哪些是受到父母自我污染的?如果发现有不符合现实状况的,就以新的、符合现实的话来改写。比如把“如果没有成功,就要一试再试。”改写成“如果没有成功,就看看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好得到成功的结果。

这个练习既有趣又有用,你可以当成一种娱乐。

排除

伯恩认为人有时会出现把一个或两个自我状态关闭起来的情形,这种现象称为排除。

图6-2a到c显示有三种可能性,分别代表排除某个自我状态的情形。在被排除的自我状态上画个大叉叉表示,并以横线与相邻的自我状态隔开。

把父母自我排除的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会遵守任何规矩,反而自订规矩。他们很会运用小教授的直觉来了解周围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人多半是工于心计的人,也许会成为顶尖的政客、成功的总裁或是黑手党老大。

把成人自我排除的人,会失去成人了解事实的能力,只听得到内在的父母自我和儿童自我间的对话,可以从他的行为、感受和想法看出这种持续的挣扎。由于没有了解事实的能力,其思想和行为可能会显得很怪异,甚至被诊断为精神病。

把儿童自我排除的人会关闭自己童年的记忆,如果问他:“你小时候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情形?”他会回答:“我不知道,我完全想不起来。”由于成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常常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所以这种排除儿童自我的人,常被认为是“冷血动物”或“太过理智”。

如果有两个自我状态被排除的话,剩下那个在运作的自我状态就称为恒定或唯一的自我状态。图6-3a到c分别显示三种恒定的自我状态。

一个只有恒定的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处理事情只会根据成套的规矩,如果问他:“你认为这个企画案如何?”他可能回答:“嗯,我想这个计画不错,我的想法是坚持下去。”如果再问:“你有什么感觉?”他可能说:“像这种情形,你最好保持冷静,不是吗?”

根据伯恩的说法,具有恒定成人自我状态的人会有“无法享受乐趣”的现象。他只能在订计画、资讯收集或是资料处理上有所表现。(注三)

只有恒定儿童自我状态的人,不管是行为、想法或是感受,会一直表现得像个小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处理的方式会很情绪化。这种人很容易被别人视为“不成熟”或是“歇斯底里”。

“排除”这个现象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应于特殊的状况,比如我们说某个人“把儿童自我排除了”,意思是他很少表现出儿童自我状态,只在少数情形下才会表现出来。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儿童自我状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成人自我状态,同样的,也多少会有一些父母自我状态,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