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寥寥数句,传神描绘了一代霸王项羽的慷慨悲壮,突显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如是英雄,当年为何不选择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刎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无脸面再见江东父老,还是其中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原因?
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项羽曾约请刘邦单挑,一决雌雄。这能否说明项羽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能否说项羽选择了自杀想结束连绵数年的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当然不能,与刘邦决斗,更多的应该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惜刘邦没有上当。再者,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与项羽的好战残暴不相符合,根据史书记载项羽当年曾经坑杀20万秦兵,火烧秦朝宫殿三个月;如此暴虐之人,怎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
长江以南是项羽的执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一旦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亦非没有可能之事。项羽从十面埋伏突围之后,直奔江东方向,也正是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何以到了乌江口,
却选择了自刎?或许,项羽当时并非是不肯渡过乌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渡江。
《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汉王刘邦也是一代枭雄,怎容许项羽渡过乌江,放虎归山?为此,刘邦派遣大将灌婴追杀项羽。项羽突围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再度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据考证,乌江离东城还有240华里,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更别说是有渡江的机会而不渡江了。
项羽不能过江的说法,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直到晋太康六年东城县界才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中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这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