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选择男女之间与爱情相关的亲密程度和厌恶程度作为两种极端的参照。因为原始需求和基础需求的缘故,所以人人都曾经体会过这种心理距离和身体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热恋中的情人之间的感情最亲近,因此他们之间的距离控制可以作为积极反应的极值。
在达到这一积极峰值之前,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一般先是保持着正常的礼貌的距离,彼此交流;然后开始视线接触的时间增长,再到从拉手开始的身体接触,进入非常亲近的身体距离范围。
图5-12 恋人间脚的触碰
而且对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而言,第一次拉手那种紧张激动兴奋的感觉久久不能忘记。进而,腿和脚的接触是比手的接触更加高级的亲密表现。如果恋人之间用腿脚进行轻微地接触和摩擦,一般可以认为这已经升级到性欲萌动的表现了。如图5-12。亲密关系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男女,是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这种行为的。最后是形同一人的完全亲密距离,这样的距离只有在心理上完全接受对方,才能允许发生。
反之,如果一方厌恶另外一方,就决不允许保持亲近的距离。想象一下你躲避路边追着乞讨的人,再回忆一下你不喜欢的追求者在宿舍楼下大庭广众之中,点燃心形蜡烛阵并赤身在雪地热舞的表白方式,哪一个会让你更加希望对方消失,哪一个让你觉得想要拼命远离?
异性或同性之间,即使不是恋人,当彼此达到信任的心理评估后,那么肢体的接触则会很自然,并且当事人不会特别注意到。反之,如果二人之间比较生疏,那么肢体的接触会让一方当事人明显感觉到别扭。
因此,我们在社会交往场合中,可以观察到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如果你不确定一男一女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可以注意观察他们之间是否有近距离的接触。双方都没有对距离的靠近甚至身体接触做出明显反应,则说明二者之间是可以彼此接受的。当然,不能随意判定二人之间存在情爱关系。
图5-13 对触碰厌恶
另一种情况是,你已经确定男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亲密的情感关系,那么如果出现了一方主动地触碰另外一方,有可能是很轻微地接触不敏感部位,如扶一下手臂或者后背,而被动方会出现敏感的负面反应,多数情况是轻微的逃离,也有可能是僵在那里不知所措,则说明施动方对被动方有非分之想。程度严重的,我们可以称为性骚扰。如图5-13。
5.2.1 四种心理距离
心灵上的彼此亲近,会通过距离上的靠近来体现。
这种意识,与野生动物的领地意识非常相似,对于自己能接受的人,就会允许对方靠近,甚至自己主动趋近;而对于厌恶的人,则似乎会感受到潜在的伤害,尽可能将彼此之间的身体距离控制在一个安全距离以外。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的研究,人和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会代表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 :
①公众空间(public space),这个距离是彼此互不熟识的人之间的距离,霍尔博士定义的是3.7米以外。美国人的风格就是以大量统计数据作支撑,以显示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但这个数据的定义已经不可能适合人口爆满的地球了。在街头的陌生人很有可能就和你擦肩而过,并不是因为你在意识中认可他们闯入你的公众距离,只是这种情境你不会在意而已。
②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这个距离是正规社会活动时,如办公、开会、商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距离,霍尔博士定义的是1.2~3.7米。
③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这个距离是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时常见的距离,霍尔博士定义的是46厘米到1.22米之间。
④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这个距离则是非常近的亲密关系体现,从没有距离(0厘米)到46厘米。人可以允许关系密切的人身处自己的这个范围之内,比如说夫妻或恋人之间,主人与宠物之间,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唯一可能出现的陌生人间的亲密距离,是针对健康的专业关心和诊断。
上述分类的结论并没有办法通过实验证实或者证伪,但他的分类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的确在按照这个分类执行着自己的人际交往距离控制,只是具体数字略有不同而已。
5.2.2 亲近反应的心理动因
亲近反应是指两人或多人间的彼此距离,趋近、进入、保持私人距离或者亲密距离区间范围内,没有排斥和疏远。造成亲近反应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情感亲密
恋人之间的拥抱、依偎和缠绵,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经典表现。
两个多年未见的老战友,当年在战场上互相挡过子弹,交情过命!在重逢的第一眼,一定会做出最亲密的举动——拥抱。不但要有拥抱的动作,还不同于规范礼节中的轻拍,他们会用手臂把对方紧紧抱住,并揽向自己的方向。这种极致亲密的举动和距离,映射了二人之间的热烈的友情。
拥抱是一种表达比较热情的亲近礼节。
图5-14 标准的拥抱
标准的拥抱动作,有两个必要构成条件:一是身体正面(胸腹面)贴在一起,距离近到不能再近;一是手臂要搂住对方的身体并向自己一方用力,做出再近一步缩短彼此间距离的努力。如图5-14。
正是因为这种身体间的亲密无间,才造就了这样一个通用的礼节,用以表达彼此情感关系上的亲密无间。
但是,在这种动作成为通用礼节之后,即使心怀芥蒂的人,也会在特定的场合(尤其是众目睽睽的公众场合)中,违心地使用这样的动作,表达彼此间的亲近,以便让其他人知道,“我们之间关系很不错的,相信我们吧!”
这样的违心拥抱,由于内心的不亲近,还是会露出比较明显的破绽。违心拥抱的典型特征,就是不符合标准动作的两个必要构成条件:躯干距离和手臂用力。
图5-15 违心的拥抱
第一种违心拥抱的表现,是对躯干胸腹面的距离控制。两个人面带笑容走到一起,张开双臂,热情地欢迎对方。但是,在抱在一起的一瞬间,则只有肩部和头部距离正常(贴在一起),而自胸部以下,都没有接触。而且,能看出来是有意使躯干和腿移向远离方向,如图5-15。躯干和腿脚的远离,暴露了内心中真实的矜持或疏远。
第二种违心拥抱的表现,是双臂用力将对方拉(搂)近的力度过轻。在政治家们会面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情景。拥抱的双方对头、躯干和腿脚的距离控制恰到好处,没有明显的分离痕迹,但双手的拥搂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任何真要将对方拉(搂)近的意思,更多的时候,是轻轻拍拍对方的后背以示友好。
当然,不论哪一种,违心的拥抱不一定是阴险的、恶意的,也许仅仅是因为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仅仅是因为需要使用社交礼仪来给他人一个交代,而双方之间的关系,则可能是平和而善意的。
如果发现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始终无法靠近,要么是双方都刻意保持,要么是一方做出积极努力,但另一方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远离,那么就可以判断大家的心理状态应该存在排斥感或厌恶感。
趣味案例
夫妻吵架的“最佳求和时间”
夫妻之间吵架是经常的事情,普通的吵架不会伤害到彼此的感情,来得快也去得快。比较积极的一方经常想要在适当的时候表示友好,以促进关系的正常化。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尽早对这个“适当的时候”做出准确判断。如果时机判断不准,太早可能会“热脸贴了冷屁股”,太晚可能会耽误了最佳时机而加深矛盾。
距离,就是一个很好的分析线索。比如,吃饭的时候,如果对方允许你用筷子同时在同一盘菜中夹菜,甚至可以接受你看似无意的触碰(用筷子),那么这个线索就足够清晰了。因为如果对方还处在生气的状态下(不满、厌恶),是会很介意这个亲密的距离的,因为筷子接触的是嘴。
当然,这个小技巧讲出来之后,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不知道会引起什么样的具体情况变化,留待各位自己参详。
2.关心和呵护
霍尔博士已经指出,“唯一可能出现的陌生人间的亲密距离,是针对健康的专业关心和诊断。”如果是观察到医生和病人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出现非常近的距离,就不能理解为感情亲密所致,而是因为角色或义务,对对方的关心表现。
这一规律也可以倒过来使用,通过关心行为和亲近反应的距离控制,给对方造成被关心和被呵护的感觉,加速信任感的建立。
通常,大多数人是试图使用语言表达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并表达“请你信任我”的意图。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明白语言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种动机,所以语言的“表白”对讲话的人来说最容易,对听的人来说却最不容易采信。
这时候,可以以动作和距离控制为主要手段,辅以语言表达,加快信任感的建立。例如,在合理的关系基础上,递送材料、咖啡的时候,稍稍往前迈一步;陪同行走的时候,适当贴近并行,甚至可以偶尔肩部触碰、手臂轻擦,而不要跟在斜后方给对方造成“被监视”的感受;说话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将嘴和头贴近对方的耳朵进行小音量的表述,等等。这些貌似不经意间的趋近,会让对方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亲密感的增加,如果所交流的内容再利弊趋同,那么就会大幅提高亲密感的建立。
但是,请注意,一定不要滥用。跟上级随便趋近、跟没有交往过的异性随意趋近,都是可能会惹恼别人的冒昧举动,反倒容易把关系破坏掉。请牢牢记住两个前提:一是,这些尝试都要“在合理的关系基础上”;二是,情境或事由允许你积极建立信任感。例如,刑事讯问、客户服务、谈判合作,等等,这些情境是可以使用上述方法的,但若等级森严、庄严肃穆、陌生冷淡等需要执行严格规矩的时候,就不能使用这样的技术来趋近,否则可能会闯祸。
3.感兴趣的趋近
即使情感上不存在亲近感,也没有意图要建立信任感,也可能出现亲近反应,这大多是由于感兴趣,希望获得更多信息而引起的。
当一大堆人热热闹闹地讨论、表演、围观的时候,如果行为人对这件事没有危险评估,又很感兴趣的话,最常见的第一反应是行走趋近,如果双脚不动,也可能采用倾斜身体的方式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侧耳倾听,翘首以待等成语,都是对这种感兴趣的心理状态的描述。
所以,当我们看到行为人出现亲近反应的时候,还可以得出一种可能的判断结论——行为人对刺激源感兴趣,希望获知更多信息,或希望能够产生更多交流。
4.信息重合的趋近
没有亲密情感的人,能不能交头接耳地凑在一起?
有可能。如果他们所掌握和交流的信息存在大量重合,就会倾向于趋近在一起,保持这种信息的私密距离。相比而言,对事件一无所知的人不会立即进入如此亲近的距离范围。越是不易扩散的交流,信息重合的人彼此间距离就会越近,以此来保证信息的隐秘。
所以,在特别的情境下,如果观察到人群中有几个人凑在一起、距离很近,可能意味着他们知道同一件事的大部分信息。这个推论可以用于信息的比对验证。
[1] “Edward Hall, the hidden dimension online abstract”. Retrieved 2006-12-14; Hall, Edward (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 NY: Peter Smith Publisher Inc. ISBN0-385-08476-5